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青年報 17人處理20億善款考驗了誰

[複製鏈接]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8-6-13 1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方面是四川省紅十字會的年輕:只有17名工作人員,沒有專職運輸司機;沒有應對大型災難的經歷,如何處理大量重複的定向捐款都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另一方面是匯向四川省紅十字會錢款物資的沉重:十多萬張銀行單據;兩萬多郵局匯款單;每天要寄出幾千封回執;每天上千噸的救災物資要處理——只有17人的慈善組織要處理近20億元善款,難怪四川省紅十字會秘書長吳瓊英說:這真有點讓他們招架不住。(據《新京報》)

  事實上,自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17人處理20億善款」的考驗,絕非只有四川省紅十字會在獨自面對。相反,在全國各地的紅十字會、慈善總會機構,無不經受著程度不等的嚴重考驗。如果不是得到了全國數十萬上百萬志願者的積極幫助,第一階段接收善款和物資的工作,足以使力量不足、經驗不成熟的官辦慈善機構陷入癱瘓。然而,地震對慈善機構的考驗還遠未結束,接下來的善款撥付工作,必將更加吸引全國人民熱切關注的眼球。


  聯想到此前網上爆出的「萬元帳篷」、「藥品回扣」事件,雖然均已被當事慈善機構斥為謠言,但在「17人擔綱20億善款之重」的現實之下,公眾對善款使用的高度擔憂顯然並不多餘。當全國人民勃發的慈善愛心已經成為慈善機構事實上的「捐款堰塞湖」,那麼在「安全泄洪」尚且力有不逮之時,每一份愛心是否都能按照原初的意願,秩序井然、高效無損地奔流到每一個最有需要的所在?


  中國慈善組織平日所能募集資金之少,常為國內有識之士所唏噓不已。可一旦愛心奔涌而來,慈善組織又大呼招架不住,這實在很矛盾。裡面的問題,顯然不只限於這個17人組織的公信力;而寄望於現有慈善組織的成熟來解決所有矛盾,恐怕也是不切實際的。換句話說,全國現有近200家慈善機構即使公信力再高,也不足以勃興非災時期萎靡的慈善業。同樣,這些慈善機構即使再成熟,亦不足以在大災時期扮演非常成功的愛心使者。


  這個意義上,「17人處理20億善款」所考驗的,與其說是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和成熟度,不如說是整個的官辦慈善現實和制度。因為在官辦慈善制度下,特別是在稅法條款的約束下,人們付出愛心的途徑幾乎是沒有選擇的。因為沒有選擇,慈善意願不能增強,慈善業不能勃興。因為沒有選擇,愛心也成「堰塞湖」,既讓慈善機構招架不住,也讓愛心質量頓生不測之憂。


  在國際上,慈善業的最大特點就是民間性和職業化。而在中國,慈善組織都有政府機構或官方機構作為其主管部門,官辦色彩濃厚。更詫異的是,在官辦的大牌子下,僅有17個人就撐起了整個檯面,所謂公信力就是17個人道德良知的總和。凌空虛蹈地要求或保證「善款善用」是異常簡單的,問題在於我們必須面對「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現實——顯然,「17人處理20億善款」與「善款善用」的標準存有相當大的距離,不容我們忽視乃至無視。(文/舒聖祥)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3: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