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石油掩護 圍點打援

[複製鏈接]

80

主題

94

帖子

8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麥芒 發表於 2008-5-30 1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大盤藍籌股的業績不會再有突飛猛進增長時(如像2006-2007年那樣動輒50-100%增長幅度),隨著全流通時代的到來,這些股票的市盈率水平將向15-20倍區間尋找市場底。究其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筆者一直提示的,大小非將會以機會成本來衡量是否持有股票,而這個機會成本通常參考的標準就是一年期貸款利率水平。考慮到實際民間借貸水平已經遠超銀行利率,有的甚至達到年息20%以上,不排除更低估值水平的出現,與國際市場逐步接軌將難以避免。其他股票也會依據大盤藍籌股的定位,而在市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漠視這個時代的到來,或者試圖以任何非市場方式阻礙這個時代的到來,最後終將受到市場的嘲弄。



回顧過去一個月的行情走勢,我們不難發現典型遊資炒作的痕迹,所有利好、所謂利好、領導人講話、甚至地震后重建都被運用於炒作之中。這些炒作期間多則三五日,少則一兩天,看似繁花似錦,實則陷阱重重。說句不太好聽的話,一股勁兒、一股勁兒的,力度逐次衰減,頗似某種現象……。一個正常的市場總不能依靠不斷的興奮劑支撐,興奮劑只能維繫一時,難以持續且有害身體。昨天部分資金利用領導人的講話,在短短不到一個小時里,將股指最高打上了100點。有些頗具想象力的人,竟然把一次普通的發言聯想到政府對市場的態度上。顯然,講話與實際還是有蠻大差距的,昨天追漲的人們今天就發現進入了套牢的隊伍,這還真應了筆者所稱的「圍點打援」的戰法。圍繞缺口的反反覆復,利用極少數熱點,將自救資金逐步一網打盡。



今天部分資金利用石油、石化行業提價及提高暴利稅起征基準的傳聞,把中石油、中國石化再次拉高,減少市場下跌造成的恐慌。其作用頗類似溫水煮青蛙,讓那些追漲一族不知不覺地站在山崗之上。對於多數股票來說,實際下跌幅度要遠大於指數。中石油、中國石化的上漲,掩護意味著實明顯,市場下跌趨勢未變,昨天漲幅基本被吞噬(如排除石油股影響)。



真的應當清醒地理解市場,總結多數看多的言論,歸納起來不外乎這樣一些說法:

1、            政府不希望市場在奧運前後大幅調整;

2、            政府不能坐視不管證券市場失去融資功能;

3、            賣股票就是不愛國、不懂政治的表現;

4、            5月及下半年的經濟數據可能好轉;

5、            中國經濟仍維持高速增長。



除了最後兩個未經檢驗的道理多少有點經濟味道之外,筆者看到的更多是源於政府態度的猜測,而這些猜測多少有一廂情願的感覺。不管政府如何強調緊縮政策不會變化,還是有些人願意相信地震後會放寬相關的政策。即便5月份經濟數據有所好轉,特別是CPI會回落到8%以下,但是通貨膨脹持續高漲已經成為事實,而且國際原油、糧食價格都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一旦逐步放開,通貨膨脹將猛增到兩位數的水平。世界經濟形勢整體下滑趨勢,致使中國經濟也無法獨善其身,人民幣實際升值已經導致了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陷入困境。有人說,筆者眼中只有風險,看不到利好的存在,其實質是許多人所稱的利好並不能給予筆者充分相信之的答案。有名嘴說,3500點合理,今年高點4500。我卻要說高點太低,應當是5500,一月份就已經達到了,呵呵。但是低點是什麼,這裡還真的難說,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是2990。



筆者昨天提示大家注意銀行板塊,並不是推薦大家即可介入,而是從基本面上分析,銀行板塊有成為今後行情熱點的可能(如果有行情的話),再不濟,也是機構和基金抱團取暖的品種,相對於其他股票風險較小,這點需注意。



順便談及上市公司造假問題,這個問題並未因為股改而得到糾正,相反隨著中小板上市公司數目的增多而愈演愈烈。中國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的公信力嚴重受損,同時被質疑的還有證監會的監管水平。我相信不論是中介機構還是監管部門,其中能力、水平高過夏草的一抓一大把。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草根人士,憑藉簡單的財務報表就能發現的問題,卻無法被多數背負專業責任的人士發現,這隻能說是有故意為之的嫌疑了。對於這樣失職、瀆職的行為,為什麼沒有人為此承擔責任呢?別的不講,起碼已經暴露的中捷股份相關責任人員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吧,而發審會審查這個公司的人士也要起碼被通報批評吧。筆者想不明白還有一點,那就是《監管部門:夏草打假如證據確鑿將採取行動》一文中監管部門的態度。什麼叫做「如果證據確鑿的話,監管部門也會採取行動,給投資者一個說法」?公安機構可是接到報案后就要展開調查的,其中也包括收集證據,然後提交司法機關審判。如果監管部門都等證據上門后再採取行動,那監管部門的職責又怎麼體現,還要監管部門幹什麼,一個夏草就可以替代其職能了。很顯然,造假事件增多與監管部門監管疏漏存在必然關聯,對於違法行為,僅僅給個說法是遠遠不夠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0: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