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顧二十世紀中國發生的十大地震

[複製鏈接]

482

主題

680

帖子

803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star 發表於 2008-5-27 09: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的大地震,全國上下都在抗震救災。回首歷史我們發現,20世紀中國曾發生過不少災難性的地震,現將搜集到的資料匯總成文,以此來悼念逝去的人們……

  1920年 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中國寧夏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的一次大地震。海原地震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於北緯36.7度,東經105.7度。

  這次地震波及甘肅、陝西、青海、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福建等17個省、市、自治區,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面積的1/4強,是中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極震區的海原、固原和西吉縣嚴重滑坡,僅在西吉縣的夏家大路至興平間64公里範圍內,滑坡就達31平方公里,在靖遠、會寧、靜寧、隆德4縣竟發生503處滑坡。在固原縣的石碑塬一帶,發生了一個長達3500米的滑坡體,在會寧縣清江驛響河上游,滑坡體將2500米的一段河流堵塞,並在其上游形成了地震堰塞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滑坡。大地震使東穴舟山區村鎮埋沒,山崩地裂,海原、固原等縣城全毀,大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極重,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3.4萬人,傷者不計其數。

  海原大地震后災情慘重。由於當時北洋政府沒有及時採取有力的救災措施,致使災情進一步加重,時甘肅旅京人員抨擊說:「甘肅為國家征出租稅之地方,甘肅人民即為國家負擔之分子,今遭此亘古以來未有之浩劫,竟不能兼顧之餘惠,既佛輿情,亦非人道」。

  1927年 古浪地震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北緯37.6度,東經102.6度)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這次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饑民無數。古浪縣城夷為平地。地震波及甘肅、青海、陝西等地。武威、塔兒庄、張義堡、黑松驛、黃羊川等地破壞極為嚴重。古浪縣城受到嚴重破壞。據古浪縣誌記載:「是日將曉,初震一次,其勢尚微……甫逾片刻,二次又來,霹靂一聲,谷應山鳴,數十丈之黃塵,繚繞空中,轉瞬天地異色,日月無光,城郭廬舍化為烏有,山河改觀,閭巷莫辨,號痛之聲,遠聞數里,號稱三百戶之縣城,壓死男女七八百口,全城房屋,頹倒無遺……統計城鄉之(死亡)人口四千有餘,牛羊馬(死亡)匹數達三萬。」雙塔地區田地裂縫很多,平地沉陷一條寬約5米,長約200米的大溝。水峽口大佛寺倒塌,廟內石碑全向西北扭轉倒下。

  《盛京時報》記載了武威縣城及周圍地區遭受地震破壞的殘酷情況:「地忽大震,一時山谷崩裂,日暗無光,城市廬舍倒塌者十之六七,繁富之區,化為丘墟,數千年之古迹,同時浩劫,哭聲震動天地,萬井為之無煙,歷來震災未有若此之殘酷劇烈者。茲經詳細調查僅武威一縣,計壓斃人口三萬五千四百九十五(原有人口八萬多),牛馬羊畜二十二萬二千零九十五頭,倒塌村莊一萬九千三百九十九座,房舍四十一萬八千四百四十二間,崩裂田地約十二萬三千六百六十九畝余,其餘雜物等件,傷損不可數計。」當時世界大多數地震台,如上海徐家匯台、列寧格勒台、蘇黎世台、斯特拉斯堡台等十幾個台站都清楚地記錄到了這次地震。

  1932年 昌馬地震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北緯39.7度,東經97.0度)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0度,死亡7萬人。

  位於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和北京西山鷲峰地震台均記錄到這次地震。地震造成酒泉等縣嚴重破壞。金塔城牆四周倒塌約四十餘丈。鼎新的城牆和房屋在頃刻之間坍塌一半。東南鄉昌馬房屋90%倒塌,人員死亡400多人,牲畜死亡在500頭以上。赤金區房屋60%-70%倒塌。安西有民房200餘間倒塌,城牆垛口傾圮五段。

  地震造成了嚴重的山崩、地面破裂、滑坡、井泉乾涸,疏勒河絕流數日。最大崩塌為5760立方米。一處坡體的面積達到幾十萬平方米。滑坡體上分佈著寬大的密密麻麻的裂縫。其中長40米,寬2米,深1-2米的裂縫佔全部裂縫的25%。西羅灣湖灘地最大陷穴的直徑達10米,深2.5-3米。高台縣的損失最重,但由於人口少、居住並不稠密,因而造成的損失並不太嚴重。著名古迹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這次「稀有大震」,令各國科學家眾說紛紜。昌馬,這個地圖上都找不見的地名,成為地震學者關注的中心。

  1933年 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北緯32.0度,東經103.7度)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0度,疊溪鎮被摧毀。城東縫隙有個城隍廟,斷柱頹梁,為全城唯一的殘留建築物,全城278間民房沒有一點殘跡可尋。地震造成的山崩,使岷江三處堵塞,成為三大「地震湖」。疊溪城對岸和龍池山上的龍池常年積水,風景秀麗,是疊溪八景之一,震后池水乾涸。第三堰壩頂部厚約300米,高約100米,是三個堰最堅固、最龐大、蓄水最多的堰。三個堰使岷江斷流43天,江水逆流20多公里。地震后45天,即10月9日7時,堤壩潰決,洪峰到達120公裡外的茂汶縣,直至距疊溪260公里的樂山縣。

  灌縣水利研究會調查:全縣共死1600餘人,沖壞熟地4000餘畝。當時的地質學家常隆慶統計了疊溪地震的損失情況。疊溪周圍30里的山陵川澤,全部崩壞,方圓上百公里為重災區,死6800多人。洪水潰決,又將灌縣以上村鎮沖沒大半,死人達2500多。地震造就的兩個大小「海子」保留至今,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鑲嵌的藍寶石,成為遊人的一大景觀。

  1950年 察隅地震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北緯28.5度,東經96.0度)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強震使世界各國的地震記錄儀紛紛出格。美國的科學家認為地震發生在日本,而日本的科學家認為地震發生在美國。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幾百名喇嘛和尼姑深埋寺院的瓦礫之下。一位在印度境內的英國茶葉種植園主說地震「聽起來就像高速火車通過隧道」。

  1966年 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北緯37度21分,東經114度55分)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強;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北緯37度32分,東經115度03分)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兩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這是一次久旱之後的大震。地震發生后,漫天飄雪。周恩來總理三赴震區,百姓的苦難使他落淚,他指示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預報系統。中國的地震預報事業在邢台地震的血泊中矗立起劃時代的里程碑。

  1970年 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北緯24.0度,東經102.7度)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為10度強,震源深度為10公里,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后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本區地形、地質條件十分複雜,盆地、山區、河谷相間出現。斷裂構造縱橫交錯,其中以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最為嚴重,南北向和東西向斷裂次之。這次地震即發生在北西向的曲江斷裂上。通海地震的烈度分佈與曲江斷裂的位置密切相關,總的趨勢是離曲江斷裂越近,烈度越高,震害越重。極震區沿曲江斷裂呈北西向狹長條帶展佈於曲江河谷,長軸長約52公里。

  地震后,沿曲江斷裂分佈許多地裂縫,從建水縣廟北山北,經通海縣的高大、峨山縣的水車田、大海洽、牛白甸直抵峨山城下,全長近60公里,構成了巨大的地裂縫帶。其中主幹地裂縫不受任何地形約束,跨溝越嶺,斷開基岩,長達數公里,最寬處可達20米左右,具右旋水平錯動性質,最大水平錯距2.2米。

  除沿曲江河谷密集展布的地裂縫外,在極震區還出現多起滑坡,個別地區還有下陷或隆起。沿曲江河谷出現大小山崩數十處,使河道阻塞,道路毀壞。此外,噴水冒沙現象也比較普遍。噴水冒沙孔有單個的,也有串珠狀成群的,總體走向為北西向,與曲江斷裂的走向一致。當時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正緊鑼密鼓籌備,強震猝然而至。地震發生時,極震區內,村寨房屋盡毀,地面或裂或陷。周恩來總理於除夕之夜召見青年地震預報工作者,號召「地震預報問題你們要好好攻關」。

  1975年 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北緯40度39分,東經122度48分)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9度強,死亡1328人,重傷4292人。經濟損失8.1億元。

  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佔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佔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

  地震造成城鎮房倒塌及破壞約50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損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設施破壞2937個,各種設備、物資也遭到嚴重損失,總計約8.1億元。地面噴沙孔大的直徑達2.5米。有一地震斷裂帶,長約5.5公里,裂縫帶寬處達40米。營口市破壞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3.1%。

  震后,及時展開救災工作。解放軍出動了3.5萬餘人,1173部汽車,12架飛機參加救災。派進災區的醫療隊達到101個,人員3480人。震后兩天供水修復;2月7日災區全部恢復供電。災民群眾在「三防」簡易房歡度了春節。交通和工農業生產一個月後基本上得到恢復。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1976年 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震中緯度39.4度,東經118.0度)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1公里,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極震區以唐山為中心向四面延伸,約47平方公里。唐山市老區多為老式單層民房,震后變成一片瓦礫;新市區大多是磚混結構多層建築,幾乎倒塌殆盡;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高層建築物亦未能倖免,鐵路軌道發生蛇形扭曲或由於路基下沉而呈波浪式起伏,地表產生寬大裂縫,橋樑普遍塌毀,地震構造裂縫延伸達 8公里,裂縫帶附近的地面運動非常驚人,其兩側200多米的範圍內連人都被拋向空中。

  地震的影響區域極大,強震波及我國東部的廣大地區,北起黑龍江的滿洲里,南至河南的漂河,東臨渤海灣,西抵寧夏的石嘴山,14個省、市、自治區、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幾億人受到波及。遭受地震破壞的區域約21萬多平方公里,其中嚴重破壞區3萬多平方公里。區內民房大量倒塌,農田淤滿泥沙,水渠、水井堵塞,公路、鐵路、橋樑損毀。據京津唐地區累計,地震中死亡24.2萬餘人,重傷16.4萬餘人,輕傷者不計其數。

  1988年 瀾滄、耿馬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北緯22.9度,東經100.1度)、耿馬(北緯23度23分,東經99度36分)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鐘,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地震造成地裂縫、山體滑坡、滑塌。地裂縫寬度達4~5米,最長的達幾公里。滑坡體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多處可見。公路路面產生鼓包、張裂或路基失效。長達10公里的國防公路路面被滾石掩埋,並覆蓋了路過的汽車和行人。  

佚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