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英九勝選的大陸意義

[複製鏈接]

100

主題

210

帖子

9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馬英九勝選的大陸意義

作者:顧訓中   
持續一年有半、期間風雲詭譎、起伏跌宕的台灣總統大選,終於在3月22日落幕了。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與蕭萬長搭檔,以高出對手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謝長廷、蘇貞昌221萬多張選票,橫掃25個縣市中的20個,以高票當選。目下「馬蕭配」即將於「五二○」登台。海峽這邊的大陸中國人從這場大選揭幕伊始即在隔海相望,至今仍意未闌珊。曾有一位中共老幹部不無遠見地提出,台灣還是晚點與大陸統一的好。因為,它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我們的許多問題。的確,無論是從民主自由的價值選擇、現代政黨的有序更替、公民權益的尊重保障,憲政法治的切實施行……台灣更像是個先行者,走在華人世界的前列,時時都在嘗試中、事事都在開拓中,給了大陸中國人以寶貴的啟示。一.台灣民主的進步為大陸走向民主憲政提供了借鑒先從總統直選說起。作為台灣最高領導人——總統的民選,從李登輝第二任當選的1996年算起,已經是第四次了。無論期間發生了多少令人鼓舞的景象,還是留下了多少讓人遺憾的故事,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具有極寶貴的借鑒意義。因為,這是生長於東方專制文化土壤上的民主之花,儘管不如想象般那麼燦爛,卻值得格外珍視,而不是鄙棄。只要不是出於偏見,人們都會承認,台灣的總統民選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正從蹣跚學步而走得越來越穩當。尤其是此次馬蕭與謝蘇的對決,雖然也還有著許多「口水仗」,卻沒有了「兩顆子彈」、「走路工」之類的奧步,沒有了明顯的賄選,甚至連族群操弄、沙盤推演、技術操作這些昔日選舉高招都被冷落,可稱得上是一次比較乾淨、比較順暢的民選。選舉中曾出現過藍委「踢館事件」、綠營惡言相向等被眾人詬病的現象,都是立即由本部人士、甚至是馬、謝親自出面,再三向對方道歉。雖說其中難免有著擔憂選情的動因,至少也表露了各方不願再操弄惡招的心態。恰如馬英九在當選感言中所說:「我覺得不論輸贏如何,我們應該同感驕傲。民主自由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我們生活在其中,平常也許感覺不到。但是一旦到了關鍵時刻,民主自由展現的力量是很大的。我們今天晚上開票的過程,全世界、亞洲,全部都在轉播,大家都在關心,為什麼,因為華人世界,只有台灣,能夠在民主的發展上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們的民主,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還有許多必須要排除的缺點,但是,幾千年來的華人社會,只有台灣能夠在這麼小的地方,卻走的這麼遠。民主自由是台灣最核心的價值,蕭院長和我都願意以我們最大的力量來捍衛。」這番話應該不是馬英九作為勝者的作秀,而是其理念所在。也正因如此,當他接到布希選后賀電中高度肯定台灣此次選舉,並因此而稱讚「台灣是亞洲、世界的民主燈塔」時,感動得差一點流眼淚。其實,這確實不只是對國民黨方面的肯定,也是對參與選舉各方對台灣民主建設共同貢獻的肯定,是對台灣民眾現代民主憲政意識的肯定,是對台灣所稟持的民主自由價值的肯定。反觀海峽這邊,至今仍在民主選舉的道路上踟躕不前。與以往直接宣導「專政」理論,全然否定民主、選舉不同,現在的當政者正在越來越多地公開談論這兩個百姓關注的字眼。官方理論家俞可平曾於2006年末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的文章,十分難得地肯定了民主的一些基本價值;溫家寶在2006年會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一個代表團時被問及「民主」對中國領導人意味著什麼的問題時,曾作出了引人矚目的回答:「我們談民主的時候,通常指的是三個關鍵組成部分:選舉、司法獨立和以制衡為基礎的監督」;胡錦濤在去年末舉行的十七大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論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時,一口氣說了七個「民主方式」、四種「民主權利」:「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似乎在告訴人們,中共領導人真的要走民主道路了。然而,民主不應是政治口號,不應是紙上目標,不應是政客手段,當然更不應是宣傳伎倆。民主應該是百姓的生活方式。只有具體、可行、並在日常生活中施行著的民主,才會對民意表達、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真正起到作用。而實行選舉,是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人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直到今天,大陸當政者仍在以種種旁人不以為然、許多國人也不再以為然的理由拒絕直選,與走在亞洲民主前列的當代台灣無法相比,與20餘年前主動開放黨禁、開放報禁、最終推動台灣和平走上民主進程的蔣經國先生也無法相比。不久之前,鄰近小國不丹的公民都因為國王主動歸權於民而進行了議會直選,從而產生了第一個民選政府!反觀中國大陸的選舉卻仍然停留在村長的直選上,大陸民眾的民主素質仍被說成只能如此。從基層、地方的民選開始,或許不失為一個民主經驗匱乏、區域差異顯著、且當政者疑慮重重的國度和平走向民主的路徑。台灣的民主憲政也正是從地方選舉開始的。但是,假如幾近10年之久依然停留於村干直選而不予推進,人們有理由懷疑其內在意圖究竟為何。更令人矚目的是,正高談闊論民主的中共至今連黨內直選都不能做到。曾被標榜為擴大黨內民主範例的十七大代表差額選舉,但凡經歷了選舉過程的中共黨員都知道其真實狀況:不僅所有代表候選人都是由掌管人事大權的省級以上黨委組織部門指定,為了確保某些人的當選,選前還專門向黨員傳達了一些不見文件、甚至不落文字,僅以口頭表達、然而卻必須照此辦理的關於性別、年齡、職務等等限制條件,這些條件的總和便是組織部門內定的必選代表。中共連被稱為「先進分子」的黨員群眾都不予信任,更遑論一般民眾。因此,溫家寶所稱選舉、司法獨立、監督三大民主支柱,胡錦濤所宣揚的民主方式、民主權利,至少在目前都還只是漂亮的皇帝新衣。今年原本也是中國大陸的「大選年」。但因為制度不變,與美國、台灣民眾積極參與、場面熱鬧非凡的競選不同,甚至連俄羅斯那種雖是一邊倒、卻是公開進行的競選格局也未曾出現。借用一出前蘇聯著名電影的名字:這裡的大選靜悄悄。從中央大位到地方大員,一切均依政治局會議的安排陸續就位。這種將真實民意拋於一旁、各方勢力較勁、爭鬥均在台下悄然進行、最終由數位寡頭(如果說從一位到數位也是一種進步的話,與毛時代相比確實已有所進步)定局的專制政治,自1949年以來未有實質性變化。5年前曾有許多善良民眾對「胡溫新政」寄於厚望,然而,他們已從最初的激動、到期待、再到深深的失望。而因了民主憲政的缺失、特別是各級政府官員直選的缺失,已經衍生並積累了種種弊端,尤其是直接造成的官場的黑暗、貪鄙、無能、自大、猥瑣,甚至已經發展到了連當政者自己也清楚不過地看到了。只是,為了維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江山千秋萬代」,當政者們至今仍視掃除官場積弊最為有效的民主、直選為畏途,不敢邁出任何實質性的步伐。但是,與當政者以空談掩飾專制不同,深受黨政官員專制、貪鄙之害的大陸民眾嚮往民主,嚮往直選、嚮往早日真正行使自己的神聖權利。因此,他們一直都在熱切關注著台灣的總統直選。甚至可以說,台灣選舉進程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動著海峽這邊的民心。人們不只在關心今後四年台灣究竟由誰當政,兩岸關係走勢會是如何,更從台灣的總統直選思考著大陸民主憲政的未來,思考著中國民主之路的走向。人們從馬英九勝選看到了民意的威力,看到了憲政民主的威力,看到了民主戰勝專制、清廉戰勝貪腐的必然趨勢,看到了中華文明土壤上也同樣能生長出現代民主憲政之花。這種民主憲政的啟蒙教化作用是任何組織、任何學校、任何教科書都無法做到的;當然也是大陸的當政者所始料未及、又無法阻擋的。二.國民黨鳳凰涅槃、政權失而復得為中共未來前景提供了範例再說說此次選舉的贏者國民黨。時隔8年後再次執政的國民黨,已經不再是李登輝時代剛剛轉型的國民黨,當然更不是兩蔣時代執著於意識形態、堅持一黨專制的國民黨。經歷了8年的在野,相信每個忠誠的國民黨人都刻骨銘心。或許在當時,自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來連續執政近70年的國民黨無法承受政權旁落而視為奇恥大辱;或許眾多黨內元老曾對繼續蔣經國本土化、民主化進程、并力推總統和主要政府官員直選的李登輝怨氣十足,以為是他葬送了大好江山。但是,時間讓國民黨人看清了,這是歷史的必然。作為「百年老店」,國民黨身負眾多歷史包袱,在民眾心目中已成貪腐、守舊、專制、擅權的象徵。正如此次馬英九的競選口號所言:「讓民進黨大輸一次才知檢討改革」、「換黨換人做做看」。2000年的台灣民眾正是抱著「讓國民黨大輸一次」、「換黨換人做做看」的心態,用選票讓國民黨淪落為了在野黨!正是在這8年痛定思痛的歷練中,國民黨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革新,至少在如下三個方面,國民黨有了嶄新的認知:一是敬畏民意。放棄一黨專制、開放黨禁時的蔣經國應該預見到國民黨下野的可能,但或許沒有想到反對黨這麼快就上台執政。只有真正經歷了現代政黨輪替、並兩度喪失政權之後,國民黨才會真正認識到「民為天,社稷為輕」的政治哲理;也才會真正認識到,相比較民意而言,「主義」、「政黨」、「領袖」不再是至高無上、絕對正確、不可動搖、必須服從的東西,而是否了解民意、遵從民意、滿足民意,才是決定政黨命運的最重要因素。因而才有了馬英九在此次競選中施行的「深耕基層」、「Long Stay」(長住計劃)等等,以此去深切了解民意;才有了蕭萬長多次強調的國民黨施政理念:政治清廉、經濟繁榮、社會和諧、兩岸和平。這裡已經不見了意識形態的說教、而只有切實反映當下台灣民眾最為關注的主題。當選之後的馬蕭一再表示要「向前行,從感恩出發,從謙卑做起」;馬英九甚至自爆選后第一個早上是被巨大的責任感驚醒的。不能排除這裡有著勝者的刻意低調,但更多應該看作是國民黨新領袖們對民意的深深敬畏。二是認同民主自由價值。以新生代領袖馬英九為代表,國民黨已開始超越政黨立場,淡化意識形態,淡化被龍應台稱之為「大敘述」的諸如國家、民族、主義、政黨、領袖等等概念,而更為注重個體、注重人權、注重民主、自由的價值。正是基於這一普世價值的認同,從尊重生命、尊重歷史出發,國民黨開始直面自身的歷史包袱。特別是馬英九出任黨主席后,多次真誠地向過去「白色恐怖」時期被戕害的人們賠禮道歉、平反昭雪,從而清理舊債、化解怨恨,其中包括了棘手的「二二八事件」,包括了昔日對共產黨人的鎮壓。儘管那時的馬英九還只是個學生,並無個人責任,但在他依然本著民主自由價值,多次代表國民黨親自出席當年受難者和家屬舉行的集會,多次向受難者鞠躬致歉。他被稱作國民黨遷台40餘年中,首度公開為「白色恐怖」事件道歉的黨主席。也正是基於這一價值理念,馬英九當選后即宣稱要學「大甲媽祖」,聞聲救苦,不分藍綠,實現全民和解。他特別提出要傾聽未投票給他的500多萬選民的心聲。同樣是基於這一理念,他再三宣示,在與大陸交往中絕不會放棄民主自由價值,提出「民主自由是台灣最核心的價值,蕭院長和我都願意以我們最大的力量來捍衛」。三是立足腳下,回歸本土。1950年代后的國民黨對在大陸戰場上的敗北一直耿耿於懷,而以「反共復國」為己任。即使反攻大陸無望,也不願放棄。充滿理想卻又十分務實的蔣經國接棒后清醒地意識到,反攻大陸已成歷史,本土化才是國民黨維持統治地位更為迫切的現實選擇。他就任總統后挑選的副手,從謝東閔到李登輝,都是台灣本地人。而破格提拔資歷遠低於黨內大佬的台灣人李登輝成為事實上的接班人,重要考量之一就是推動國民黨的本土化。而國民黨這一進程的真正施行,卻是在失去政權后的8年間,在以本土政黨自許的民主進步黨不斷以族群概念、本土意識進行挑戰的情形下,逐漸從被動到主動而實現的。如今的國民黨已越來越重視腳下的土地——台灣,逐漸將「反共復國」的意識形態轉化為本土國民服務的理念。儘管國民黨一直未有放棄「一中」目標和與大陸的「終極統一」,保留了「中國國民黨」的名稱,但從連戰到馬英九,國民黨當代領袖們都很明白,植根台灣,服務台灣,至少是當下國民黨的生存之道。因此,連出生不在台灣的馬英九也自稱是台灣人,併當面告訴台灣本土總統陳水扁:我愛台灣並不比你少!本土化的國民黨終於重新找到了自己新的根、新的源,才不致在與民進黨的纏鬥中被邊緣化。或者可以說,國民黨是在本土化中得到了新生。國共兩黨恩恩怨怨纏鬥了近一個世紀。其實,兩黨間有著許多共同之處。自1920年代孫中山改組之後,國民黨從指導理論到組織體系,均采「以俄為師」,受到蘇俄極大的影響。「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口號,深深打著列寧主義、尤其是斯大林主義專制獨裁的烙印。儘管對於孫中山和蔣介石等國民黨領袖而言,黨國體制是其建國方略中從訓政走向憲政不可缺少的手段,這與共產黨至今以此為根本信條有著本質不同;但在某一階段,公開實施一黨專制的國民黨與堅持列、斯專政理論的共產黨並無區別。國民黨能從蔣介石時代的威權工具成功轉型為現代憲政體制下的民主政黨,並且在政權易手后重新執政,給中共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國民黨兩度敗選、失去政權長達8年。然而,「國」未「亡」,「黨」更未「亡」。國民黨通過深切檢討、改弦更張,調整政策,重新獲取民意信任,重新執掌政權。可以預言,中共在大陸實行民主憲政后,即使可能失去政權,也不應「亡」。
三.民進黨的痛失政權為大陸民主勢力的自我建設提供了前車之鑒
台灣民主之路不只為大陸當政者提供了寶貴借鑒,其示範作用還在於為大陸民主勢力如何健康成長提供了寶貴借鑒。
馬英九在他的勝選講話中說到,我們從來不敢忽視民進黨在過去對於台灣民主、台灣進步的貢獻。事實的確如此。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並非只是蔣經國的推動,甚至並非主要推動力。台灣的民主運動從1960年代的《自由中國》,到1970年代的美麗島事件,再到1980年代蓬勃發展的黨外運動,從辦刊、結社、街頭政治、坐牢、參與地方選舉,台灣民主勢力可謂前赴後繼,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犧牲。其中,後來成為民主進步黨骨幹成員的那些人士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當新興的民主進步黨組建、執政伊始,曾被台灣民眾寄於厚望,以為自可開闢出一片清廉、勤政、民主、自由的綠色新天地。然而,僅僅8年,經歷兩輪執政,民進黨便被打回原形,以比國民黨還壞的名聲——經濟無建樹、貪腐更嚴重、倫理大淪喪——而被民眾放棄,黯然下台。
回顧民進黨執政的8年曆程,確有諸多教訓值得記取。
首先,民主應是政治生活的要義和規則,而不只是圖謀執政的競選口號。
民進黨是以高舉反對國民黨專制的民主大旗獲得民心的。當初,他們積極批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與專制」,倡導言論自由和西方式民主政治,主張建立「保障基本人權、國民主權、權力分立與制衡、責任政府、依法行政、司法獨立、政黨平等與自由」的政治制度,因此而表現出了與國民黨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然而,在其執政的日子裡,民進黨並沒有執行這樣的民主政治理念,相反,連其黨內同仁都指責為「只有自由空間,沒有民主內涵」。民主政治所要求的協調、容忍、妥協、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不僅未有體現,反而朝著相反的方向演進。民進黨從執政伊始,便「唯綠是瞻」、「唯我獨正」,不惜從藍綠對抗、到朝野對決、再到族群對峙,以致小小寶島常年充斥著政治廝殺的濃烈火藥味。百姓最為關注的民生主題或被忽略、或被徑自挪入政治權斗之中。時任《自由中國》主筆的台灣思想家殷海光先生曾對新型民主政黨有過期許:「中國近幾十年來從事政黨活動的人,以為搞政治就是不擇手段,就是爭權奪利,就是翻雲覆雨,所以局勢越弄越糟。新黨人物要避免蹈入覆轍,必須從這裡超拔出來。」不幸的是,人們在民進黨執政8 年中看到的仍是這類惡質政黨政治,因而不能不從失望到憤懣。
其次,對台灣主權保護過度,以致成為操弄族群、操弄政治的工具。
自從1972年中國大陸政權取代台灣進入聯合國之後,台灣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十分險惡。甚至事關台灣人民切身利益之事也得不到相應的保障。例如,2003年薩斯期間,由於大陸方面與台灣並無切實管治、亦無切實管道,以致世界衛生組織無法與台灣民眾進行正常鏈接。這對擁有2300多萬民眾的台灣是十分不公平的。因此,無論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對台灣主權十分敏感,努力給予維護和保障,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民進黨執政之後,並非在弘揚民主理念、促進民生改善、維護台灣主權上下功夫,卻將「台獨」問題當作百試不爽的政治權術來操弄,動輒祭出,挑戰國民黨、挑戰大陸、挑戰所有與此政見相左的民眾,以此掩蓋自己在執政、財經、民生等問題上的無能。如此操弄,不只挑動了政治對抗,更是使得維護台灣主權、維護台灣民眾權益的本意反被淡化、甚至被遮蔽,使得原本持讚賞態度的許多台灣民眾轉而反感、反對到反抗,民進黨失去民心也就在所難免了。
再次,從清廉反貪旗手迅速滑落為貪腐象徵。
執政8年中,民進黨的人心喪失不只在於政局困頓,經濟遲滯,更在於弊案連連,貪腐成風。總統陳水扁更是成了貪鄙的象徵。這與民進黨當年高舉反對國民黨黑金政治的旗幟,贏得民心的形象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在多次民調中,「不清廉」、「忽視民意」、「不重視社會正義」,成了民眾對民進黨用得最多的評語,而這都是當年民進黨在野時要打倒國民黨的理由和高呼的口號。因此,民進黨的民望迅速跌落,連其黨內人士也看得越來越清楚。民進黨大老林濁水提出:「民進黨最大的危機就在於社會上進步的力量已經質疑民進黨了。」而他所指的被社會進步力量質疑三大原因之首,即是「政治人物操守不好,讓民進黨清廉的招牌不再光鮮亮麗」。2006年下半年更是發生了由原民進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紅杉軍」運動,矛頭直指貪腐成性、又貪戀權位的陳水扁。與此相反,以「不沾鍋」著稱的國民黨新生代領袖馬英九以清廉、清新的形象,不只與昔日國民黨黑金政治切割,更與貪腐的民進黨首領陳水扁等人形成強烈對比,得到了民眾的熱情期待和支持。一減一增,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民意差距日益拉大,最終顯現為本年度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的高下差異。
最後,領袖人物從團結到分裂,亦是其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民進黨自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宣布成立、同年11月10日舉行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通過「黨綱」和「黨章」,選舉產生「中常委」、「中執委」起,不過短短20餘年歷史,卻已更替了超過10位黨主席,其核心團隊變化之大,讓人瞋目。不只如此,其中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三位更是先後於1995年、2000年、2006年退黨而去。他們的離去,再加上已經去世的江鵬堅及黃信介,前幾任黨主席中目前已只剩下姚嘉文仍在黨內。這表明,「美麗島時代」的黨外運動菁英分子,亦即民進黨創黨時期的領袖團隊,已屬凋零。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這一時期黨的政治理念早已褪色,更是反映了其黨內權位之爭、派系之斗的惡質化程度。民進黨的早衰從其黨員人數的銳減亦可見一斑。據相關統計,自2000年首度執政到2004年,民進黨黨員人數曾一度增至40萬,包括了不少社會各界菁英分子。然而,隨著這幾年民進黨的不良表現,許多黨員也紛紛離去。據統計,此次即將舉行的民進黨主席改選,有資格投票的黨員只有25萬。兩廂相比,銳減了37.5%。也就是說,短短四五年間,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黨員與他們的原黨主席一樣退黨而去。這對任何一個政黨而言,都是傷及元氣的嚴重損失,更何況是民進黨這樣一個新興政黨。
民進黨的迅速崛起、到迅速蛻變,無論是對當初曾對其寄予厚望的台灣民眾、還是島內外民主勢力,都是深深打擊,也給大陸民主勢力以深刻警示。
執政伊始,民進黨曾意識到:「沒有對歷史記憶的沉迷,我們清楚地認知,歷經威權與民主本質的對抗,而今已是全面品質競爭的時代,民意深切要求並期許一個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環保福利與人文關懷的明日世界。」然而,以後發生的事實證明,民進黨既沒有「清楚地認知」,更沒有為此而準備好。或者說,他們對執掌政權的負面作用尚缺乏充分的見識、完備的舉措。在野時的爭取民主,與執政時的實踐民主,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它告誡我們,因了同樣浸潤於中國長期專制主義的「醬缸」文化,缺乏自由啟蒙、民主傳承、共和思維,如何在執政后施行民主憲政,對於那些昔日的民主鬥士們,依然是嚴峻的課題。台灣民主的成熟就在於,假使當政者不按民主憲政辦理、不為民權民意認可,即便昔日為眾人擁戴的民主鬥士,同樣會面臨被拋棄的危險。
相比之下,目前大陸的民主力量(包括海內外)無論在見識、還是在隊伍、在經驗,均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黨外運動」無法比擬。當然,根本原因在於大陸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高壓。但是,無可迴避且令人十分遺憾的是,民主力量中發生的種種跡象也顯示,千年專制文化的惡性浸潤比起台灣來一點也不少。假如大陸的民主力量不是老老實實向台灣學習、借鑒,或許民進黨的前車之鑒會照樣發生、未來可能出現的「洋相」會更多更可怕!因此,實在有必要向大陸的民主力量提出同樣的命題:你們為「明日世界」作好準備了嗎?
中山先生在100多年前就已充滿睿智地在其宏旨巨篇《建國方略》中指出:「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維新、興邦建國等事業是也。」100多年過去了,中山先生的期待在今日之台灣得到了踐行,在今日之大陸仍屬「尚未成功」之偉業,有待「先知先覺者」起而行之。或許,借鑒今日台灣之民主憲政道路,大陸的憲政民主亦自有一番風光,方可告慰先人、載入史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7: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