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任命台獨掌「陸委會」看馬英九---會否又成為一個麻煩製造者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4-30 18: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英九會否成為第三個麻煩製造者?

4月28日馬英九公布"內閣"第二份名單,不出所料"陸委會主委"一職由台聯前立委賴幸媛接掌。此任命一出即在兩岸引起強烈反應,在台藍營內質疑及批評之聲此起彼伏,原定五月份訪問北京的江丙坤即宣布訪問押后,兩岸關係本已緩和的局面或許因賴幸媛的上任而再現暗涌。

賴幸媛到底是什麼來頭,她的什麼背景引起了兩岸的關注,她的上任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這裡我們讓先來了解一下有關賴幸媛的個人資料和"台聯"的背景:



姓名:賴幸媛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56年-11月-9日

籍貫:不詳

現職:台聯前"立法委員",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

候任:"陸委會主委"    黨籍:"台灣團結聯盟"



學歷:台灣世新三專畢業,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暨比較政治學碩士,英國蘇塞克斯(Sussex)大學發展政治社會學博士。

主要經歷: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台灣暨南國際大學副教授,日內瓦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及國際勞工組織研究員。1995年返回台灣,1996年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處長,曾參與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PBEC)及亞太"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APEC)的幕僚工作,並在台灣經濟研究院內創設APEC研究中心。1997年任"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董事長辜濂松特別助理,襄助處理區域及亞太經濟事務。1999年9月任台北市政府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2000年6月至2004年5月任"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負責經濟事務,並任台灣加入WTO談判執行人、"國外經貿小組"召集人。2004年12月當選第6屆"台灣團結聯盟" 不分區"立法委員"。還任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副教授。

社團任職: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PBEC)"中華民國"總會秘書長,

政治主張:認為"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已佔對外總投資的一半,過度倚賴大陸,使台灣面臨經濟與貿易的嚴峻挑戰。北京將利用經濟加強控制台灣。"台灣"在軍事上,面對兩岸軍力失衡危機,要維持一定的嚇阻力量;外交上,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力抗中國的外交打壓;政治上,進一步深化、優質化國內的民主,不能更加負面地發展下去。而在經濟上,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台灣應全球布局,中國只是一部分,好好改善國內投資環境,讓企業界根留台灣。""台灣現狀就是主權獨立,而且已經有效實質行使主權超過半個世紀。至於制憲議題,則屬技術性面向,是要讓規章制度更順暢,得以實際操作。"

"台聯"基本資料:

2001年8月12日,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以延續"兩國論"分裂路線為宗旨的"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黨")正式成立,並在2001年底"立委"選舉中獲得13個席次,成為"立法院"第四個政黨。進入"立法院"后,為搶攻島內"急獨"票源、主導台灣政局走向、阻撓兩岸關係的發展,台聯黨一再拋出各種"激進台獨"主張,逐漸成為島內"激進台獨"勢力的總代表。

一、基本實力

在2001年底"立委"及縣市長選舉前倉促成軍的"台聯黨",由於缺乏根基,整體實力比較薄弱。

(一)政黨認同度低。根據島內各種民意調查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台聯黨"自成立后,政黨認同度一直維持在2-3%之間,有關政黨形象的各項指標認同也一徘徊在2%-3%之間。民意調查同時也顯示,"急獨"選民是"台聯黨"的主要選票市場,"緩獨"選民是次要選票市場,且大多為50歲以上的閩南籍選民;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以及主張急統、緩統及維持現狀的選民多不支持台聯黨。

(二)基層實力薄弱。"台聯黨"雖然在2001年底"立委"選舉中獲得7.76%的選票,但在接下來的基層選舉中卻成績欠佳,如在2002年初的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選舉中只取得7個縣議員席次;在2002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長及市議員選舉中,只在大本營高雄市獲得2個席次,提早出現泡沫化徵兆。

(三)黨員人數少。"台聯黨"在成立之初因經費問題緊張,並沒有積極招募黨員,在2003年之前總共只有102位黨員。但是自2003年後,該黨為壯大基層實力,已開始積極招募黨員,據說目前已招募到上千名黨員。

二、組織架構

"台聯黨"成立時間較短,主要以"立法院"黨團為工作重心,以"李登輝之友會"及圍繞在李登輝身邊的一些"台獨"組織為基層動員力量。

(一)在黨中央方面:雖然該黨黨章規定黨員大會為最高決策機關,具有修訂黨章、議定黨綱,選舉及罷免黨主席以及議決重大人事案等職權,但事實上,台聯黨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領袖"李登輝幕後直接操控。現任黨主席為前"內政部長"、親李大將黃主文,秘書長兼"立院"黨團主任為林志嘉(原國民黨籍)、副秘書長為黃金郎、文宣部副主任為黃瑞華、行政部兼婦女部主任陳敏英、"國際事務部主任"為張禎祥、政策研究部主任為李先仁(原國民黨籍)、組織部主任為陳鴻基(原國民黨籍)。

(二)在"立法院"方面:總共包括黃宗源、陳建銘、廖本煙、許登宮、何敏豪、錢林慧君、蘇盈貴、羅志明、林志隆、吳東升、程振隆、黃政哲、王政中等13名"立法委員"。

(三)地方組織方面:"台聯黨"在北高市長選舉中失利后,為在台灣政壇站穩腳跟、避免在2004年"立委"選舉中走向泡沫化,"台聯黨"決定自2003年後積極發展基層組織,在各主要縣市成立地方黨部、招募黨員。3月28日,"台聯黨"的第一個地方黨部高雄市南部黨部成立,據稱共招募了500多名黨員,"台聯黨"並號稱要在年底之前在全省各地陸續成立地方黨部。

(四)外圍組織方面:基層組織薄弱的"台聯黨"主要依靠李登輝的民間支持力量及學術界、政商界的人脈進行選舉與社會動員。一是 "李登輝之友會",目前全台各地已成立了26個"李登輝之友會";二是"台聯黨"全權接收了"台灣綜合研究院"、"國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輝在學術界的其他人脈,為"台聯黨"規劃選舉議題、選戰對策以及各種法案發揮了重要的"後援部隊"角色。三是"北、中、南、東社","台灣教授協會"、"醫界聯盟"等"台獨"組織成為"台聯黨"的重要擁護者與主要社會動員力量。此外,與李登輝李關係密切或長期支持"台獨"的部分企業成為提供"台聯黨"選舉經費的重要"金主"。

三、政策主張

以維護李登輝分裂路線為使命的"台聯黨"成立后,不遺餘力地推行"激進台獨"路線,獲得島內外"激進台獨勢力"的掌聲,認為其才是真正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政黨,"台聯黨"也由此取代日漸式微的"台教會"、"建國黨"等"激進台獨"組織,成為"激進台獨勢力"的總代表。

(一)大肆鼓吹"改國號、制定新憲"。"台聯黨"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於世界;台灣現狀的任何變更,都必須經由台灣2300萬人民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應改國號為『台灣共和國',制定『台灣基本法;台灣的未來就是『一邊一國',兩岸關係應該是『兩國關係'"等等。"台聯黨"不僅在"立法院"積極推動"公投立法",還集合島內"台獨"組織發動"台灣正名運動"大遊行,要求將一切冠有"中國/China"的社團、公司等全部改名為"台灣",將"國號"改為"台灣國"或"台灣共和國"等等。

(二)阻撓發展兩岸經貿。為防堵兩岸經貿、人員交流的快速發展增強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李登輝、"台聯黨"極力反對鬆綁"戒急用忍"、反對開放兩岸直接"三通"。叫囂 "鼓吹加速三通,等同鼓吹加速統一",兩岸若要就"三通"進行談判,必須在"國與國"的基礎上進行。

(三)在意識形態領域加速灌輸"台獨認同"。在李登輝主政的12年間,為斬斷台灣民眾的中華民族意識,李不斷在意識形態領域向台灣民眾灌輸"台獨意識"。下台後,李登輝更是不遺餘力地鼓吹台灣應加速培育台灣民眾的"建國意識"。李登輝聲稱,當前台灣最大的危機在於"國家認同"出現混淆,"要擺脫一個中國的糾纏,台灣內部必須有認同台灣的國家意識"。李登輝、"台聯黨"還鼓吹要徹底在思想、文化上與中國劃清界線,鼓動"教育部"全面揚棄過去中小學史地教材的"大中國"觀點,並要求在中小學推廣鄉土語言教學,將閩南話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等等。





"你永遠要比對手難纏,不到最後一秒,不能放棄。"這是候任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的至理名言,面對兩岸複雜的議題, 賴幸媛個性直接,話鋒犀利、質詢兇狠,同黨"立委"更以她和紅衫軍糾扯不清,要求開除。但是李登輝一直欣賞她,認為民意代表有為當如是。 從以上的簡單資料中我們可以清醒地了解到,台獨勢力雖然在這次的選舉中落敗了,但是在處理兩岸關係最重要的"陸委會主委"負責人任命上可以看出,他們的勢力並沒有就此消失。那麼"陸委會"在台灣當局是處於什麼角色,未來對兩面關係有會有什麼影響,讓我們先看下以下一些有關"陸委會"的簡介:



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體系包括"總統府"、"國統會"、"跨黨派小組"、"行政院陸委會"和"海基會"等部門,其中"陸委會"是當局大陸事務的中心,它對大陸有直接影響,和兩岸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台灣眾多的行政機構中,對大陸有直接影響、與兩岸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部門就是"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簡稱"陸委會")。該機構於1990年10月18日成立,是台當局在兩岸事務方面的"管家婆"。

"陸委會"是台灣當局兩岸事務的中心

根據台灣當局的分工,其大陸政策體系包括"總統府"、"國統會"、"跨黨派小組"、"行政院"、"陸委會"、"其他部會"和"海基會"。"總統府"直接主導重大的大陸事務,"國統會"和"跨黨派小組"則是"總統"依職權設置的"政策諮詢機構"。"行政院"是台當局大陸事務的主管機構,負責一般性大陸政策的決定與執行。"海基會"的職能是以民間方式協調處理兩岸人民往來有關事務,它主要通過"陸委會"委託契約授權的方式,與祖國大陸相關單位或團體(主要對口單位是"海協會")進行功能性與事務性的聯繫協商。"陸委會"與"海基會"具有下列兩方面的關係:一是監督關係,即"陸委會"對"海基會"的業務有指示、監督的職責;二是委託關係,即"陸委會"依照委託契約約定,其監督範圍以委託事項為限。在實際工作中,"海基會"是"陸委會"直接管轄的單位。

根據相關條例的規定,"陸委會"是台灣當局統籌大陸事務的機構,對台灣全省各相關機構有指示、監督的責任。它下設企劃處、文教處、經濟處、法政處、港澳處、聯絡處和秘書處;其人員由"委員"、"顧問"和"諮詢委員"三類組成,設"主任委員"(簡稱"主委")一名,相當於"部長";"副主委"2-3人;委員17-27人,由"行政院長"委派或聘任。同時,"陸委會"還聘請學者、專家為"顧問"或"諮詢委員"。"顧問"列席"委員會議","諮詢委員"主要通過"諮詢委員會議"提供意見。此外,"陸委會"還可聘用"研究員"、"副研究員"和"助理研究員";可在港澳地區設立辦事處。

"陸委會"是如何運作的

"陸委會"本身很少單獨就兩岸事務制定條文法規,而是主要通過與職能部門舉行聯合會議的方式參與大陸政策的研擬和制定。

其會議方式主要有:一是"委員會議",每月召開一次,由"主委"召集,必要時可召開臨時會議。主要工作內容是大陸政策的工作計劃或方案的研討等。"委員會議"決定的政策,經"行政院長"核定后,就成為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其中重大政策要報"行政院院會"決議。二是"諮詢委員會議",它以反映民意和徵求各界對大陸政策及大陸工作的意見為主,原則上每月召開一次。三是"文教會報",即與各部門及相關機構就兩岸學術、文化、教育、科技、體育、演藝及大眾傳播等交流事務,做先期的研討、規劃和協調,由"陸委會"聘請相關部門的"副職"為委員組成。

四是"經濟會報",即與各部門及相關機構就兩岸投資、貿易、財稅、金融、交通、勞務、農林漁牧等經濟交流工作,做先期研議、規劃和協調。五是"法政會報",主要是加強與相關機構間的工作溝通與協調,達成處理兩岸法律及政治交流事務的共識。六是"港澳會報",即加強與各"部會"及相關機構就港澳工作的協調與聯繫。

難以抗拒兩岸交流的大趨勢

但在實際工作中,"陸委會"卻常常成為兩岸交流事務的攔路虎。例如島內強烈要求"三通"和放棄"戒急用忍",雖然最終決策權在陳水扁手中,但在具體事務上"陸委會"卻享有相當大的權力。為討論這個問題,"經濟部"等機構先後與"陸委會"召開了無數次協調會議,但進展十分緩慢,多項放寬"戒急用忍"的措施都被"陸委會"卡住。只要"陸委會"不點頭,其他部門就只能坐等。

但兩岸交流畢竟是大勢所趨,"陸委會"也無法自外於這股潮流。兩岸交流密切后,諸如劫機、偷渡、漁事糾紛等刑事、司法案件日益突出,"陸委會"通過"海基會"以民間機構的名義與祖國大陸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如兩岸紅十字會簽訂了《金門協議》,就遣返偷渡犯工作形成了規範。自兩岸交流形成制度性渠道后,以前經常出現的"劫機事件"很少發生,劫機到台灣的犯罪分子也不再被視為"反共義士",反而要受台當局的刑事審判,從而有力地打擊了跨海峽的犯罪活動。

隨著兩岸探親、台商在大陸投資、兩岸通婚等民間交流的增多,"陸委會"先後與台"內政部"和"交通部"等機構合作,制定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法規,大陸地區配偶在台灣居留數額也已從1992年的240人增加到1999年的3600人,但仍遠遠落後於實際需要。按目前的比例,即使不增加新的申請,要完全解決這些大陸新娘赴台居住問題也需約10年時間。在兩岸經貿方面,"陸委會"雖然仍頑固地以所謂的"國家安全"、"尊嚴"與"和平"為前提,但在各界的壓力下也不得不有所動作,擺出為台商服務的樣子,先後編印了《台商投資實用手冊》和《台商投資權益保障手冊》等系列叢書,建立"大陸台商全球資訊網"等。

歷任"主委"都深得當局領導人的信任

從成立那天開始,歷屆"陸委會"負責人都深得台當局領導人的信任。首任"主委"施啟揚1935年5月生於台中市,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88年7月任"行政院副院長",1991年兼任"陸委會主委",1993年轉任"國安會秘書長",1994年任"司法院長"。施啟揚是蔣經國生前培養的台籍骨幹,他反對"台獨",主張兩岸交流。現台北 市長馬英九是當時的"陸委會副主委"。

第二任"陸委會主委"黃昆輝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畢業,曾任台灣省教育廳廳長等職,后出任"陸委會主委"和"內政部長"。他與黃主文、黃石誠組成了李登輝有名的親信"三黃"。據說,李登輝在任內的最後幾年,地方事務均交給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黃昆輝去辦,可見兩人的關係很不一般。正是由於這種特殊性,在李登輝炮打國民黨和連戰、組建"台灣團結聯盟"時,國民黨專門請黃昆輝出面,批駁親李政團。

第三任"陸委會主委"蕭萬長長期在"外交部"工作,後轉向經濟工作,1990年任"經濟部長",1994年任"陸委會主委"。蕭萬長曾積極配合李登輝"凍省廢宋"(宋楚瑜時任台灣省長)計劃,因此得到李的信任。1997年8月,他獲李登輝提名出任"行政院長",登上其權力的頂峰。1999年,蕭萬長和連戰搭檔競選,敗給陳水扁。但目前仍有許多傳聞,說蕭萬長深得陳水扁信任,有可能再次出任"行政院長"。

第四任"陸委會主委"張京育是湖南省湘潭市人,曾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法碩士和政治學博士學位,1996年2月任"陸委會主委",1999年1月離職。他中、英文俱佳,有"國際關係及中共問題專家"之稱。

第五任"陸委會主委"蘇起祖籍浙江杭州,哈佛大學博士后。曾在台灣政治大學任教,后投身政界,先後擔任"新聞局長"和"總統府副秘書長"等職,1999年任"陸委會主委",2000年5月轉任國民黨智囊機構兩岸小組負責人。



在任命名單公布不久之後,馬英九對此任命的解釋為:"看中賴幸媛的國際事務跟兩岸事務的專業,並認為賴是認同國民黨的主張,包括不統不獨不武,維護現狀,再加上她也可以接受一中各表。而且可以擴大馬肖兩岸政策的社會共識基礎,而且強度"在這方面來看(任命賴幸媛),是一個恰當的任命。"

被李*輝口中戲言為"喜歡穿著短褲跑來跑去"在台灣號稱小馬哥的馬英九,在政治上素有"不沾鍋"的外號。28日承認在任命賴的事情上曾詢問過李*輝的意見,李也表示支持。在這裡真的讓人感到有點意外了。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當年(2000年支持陳上台,分裂國民黨)李*輝一手策劃了肢解分裂國民黨,台灣由藍轉綠,因此也得到了一個吃裡扒外的臭名,不久國民黨也將李*輝開除黨籍一腳踢出國民黨。當年身為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在解釋時,面對群起而攻之的國民黨支持者,慘中雞蛋而語無倫次的場面仍然記憶猶新。

馬英九當選后拿下了765萬張票,但仍然有500多萬人沒有投他一票情況下。展開了所謂《請益之旅》行動,而行動的第一位拜訪人,就是曾一手肢解分裂國民黨的李*輝。李*輝這個有著深綠背景發表兩國論的台獨頭子,退下政壇后,李*輝並沒有安守本分,組成"台聯黨"繼續在台灣政壇呼風喚雨發揮著他最後的影響力。如果當年陳水扁和他情同父子,一個號稱台獨之父,一個號稱台灣之子,是因為有著台獨的共同目標。我們尚可以理解的話。可是馬英九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標準的藍營衛士,統派的支持者。可是在當選后的不久,尚未走馬上任的時候,就搞出了這麼一個"陸委會"主委任命事件,讓外界大跌眼鏡之餘,就真的搞不清馬英九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葯?

同為李*輝愛將的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兩國論的起草人,在他主導下的"陸委會"幾年時間裡,兩岸關係停滯不前。今天也同為李*輝愛將的賴幸媛,同樣台聯黨的身分,接棒"陸委會"一職。這就讓人懷疑馬英九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雖然馬口口聲聲強度"陸委會是台"政府"協調跟執行大陸政策的主要機構,但是大陸政策的大政方向,還是由"總統決定"。這一切解釋的言論都很難讓人相信馬在未來還會不會堅持一中立場,反對台獨。抑或其實他就是一個穩性台獨,明統暗獨,又一次走上當年陳水扁的舊路,和李*輝狼狽為奸。那麼馬英九的真實意圖會不會接棒陳水扁成為又一個麻煩製造者?雖然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權力分配的結果,也可以理解為和台"海基會"唱雙黃的安排,或是李規馬隨。但是我們不得不做好思想準備,如果面對一個偽君子,一個隱性台獨,那麼將會比真小人陳水扁更難對付,更難收拾。

套用中央對陳水扁的六字真言"觀其行,聽其言"我們也把這六字放在馬英九的身上,觀其行聽其言。陳和李這兩個麻煩製造者,都已成過去。兩岸統一和睦相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所謂事不過三,中央和人民都不會再容忍有第三個麻煩製造者出現。

馬英九,但願你不會成為繼李,陳,之後的第三個麻煩製造者。



庄無為   寫於4月29日(如有轉載請註明作者)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7: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