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分析第一種。這種國家(公司)治理方式可以類比於從秦朝至清朝為止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上的「封建王朝(monarchy system)。因為這些王朝都是皇室家族自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這個,這些皇帝們自然工作也非常認真努力,在中國歷史書也有很多記載。可問題是皇帝們很努力,國家治理的到底好不好?最近在看那本曾經很火的《明朝那些事》,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關於那「罪惡的科舉制度」,作者認為它給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加入統治階層的機會,比現在的高考制度都公平;再比如言論自由,在明朝時言官都非常活躍,官員們對來自於輿論的批評都已經習以為常。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皇帝覺得這樣國家會治理的好,他的江山就牢固。實際上,當時的明帝國也是威伏四海,比如收復越南。在公司治理領域,現有的研究結論也表明家族企業的表現優於非家族企業,比如Anderson and Reeb (2003)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注意:這是金融界排名第一的學術雜誌)的文章就支持這個結論。其實道理很簡單,公司全部或者至少部分是自己的,老闆就努力工作。君主政體國家的經濟績效表現是非常好的,但這與我們文中所講的新加坡有什麼關係嗎?是的,新加坡就是一個君主政體的「封建王朝」,下面我有一些數據來支持我的觀點。
政治上李氏父子全程式控制制了新加坡,那麼經濟上又如何呢?2001年,美國駐新大使館在其一份報告「Singapore: Government-Linked Corporations Face the Future」中說,新加坡政府控制的企業佔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至少60%。 我們暫且先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這個公司主要負責管理新加坡政府的外匯資產,現在總投資大約有1000億美元,他的主席就是那位新加坡政府「高級國務資政」、前總理,也是現任總理的老爹的,李光耀先生。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截至2005年3月,他管理的資產高達630億美元,它的主要業務是做產業投資,很多大名鼎鼎的公司,比如新加坡航空、吉寶置業、來福斯廣場都是他的子公司。和今天的題目比較有關係的是其行政總裁是一個叫何晶的女士,該女士在《福布斯》(Forbes)雜誌2007年「世界百名權威女性」榜中排第三位。該女士何許人也?她就是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生的夫人,也是新加坡開國元勛李光耀先生的兒媳婦!她又是什麼時候做上這個位子的呢? 是在2002年3月,而其時監管淡馬錫控股的正是新加坡財政部,而部長就是她那位蓄勢待發的夫君李顯龍先生!(以上資料來自拙文「新加坡漂亮光鮮外衣背後的秘密」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dWriter=0&key=0)
但是這種安排也有缺點。對家族企業來說,大家可能會注意到,大多規模都比較小。原因很簡單,一個家族的財力畢竟有限,公司發展的潛力也有局限性。所以說,君主政體的政治安排對於小國家來說是比較適合的,比如新加坡。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公司(國家)的繼承人問題。對家族企業進一步的研究也比較有趣,比如Villalonga and Amit (2005)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屬於前三名的雜誌)的文章說,當家族企業的創始人擔任公司的CEO時,公司表現就比較優異,但如果創始人的後代擔任CEO,公司的表現就會不如從前。應用到國家治理領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開國皇帝一般都是挺好的,但傳到後代慢慢就不行了,於是就有了改朝換代。大家讀中國歷史是不是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呢? 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君主政體」國家來說,接班人問題是其潛在的最大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