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閱讀西藏的兩重遊戲理論

[複製鏈接]

4

主題

24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情深 發表於 2008-4-22 15: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閱讀西藏的兩重遊戲理論
--------------------------------------------------------------------------------
http://www.calgarychinese.com 卡城華人網  2008/04/21 07:38am  



【卡城華人網】《亞洲周刊》

沈旭暉/當「雙重遊戲」出現不同玩家,無論是北京還是達賴,其實早已沒有單方面和解的能力。
筆者剛到美國參加一個國際關係學會年會,那裡的學者多談及西藏,關注面卻放在北京和西藏各自的內部矛盾,而不是大義凜然的民族主義或價值理念。這就像近年國際關係學者研究中美或中日關係時,喜愛使用研究內政和外交之間如何互動的「兩重遊戲理論」(Two-level Game),著重不同內部玩家發揮的獨特作用,並以此來建議外交部放棄鐵板一塊的「國Vs國」政策。當我們借用上述理論,西藏問題的內部玩家可細碎化為下列「遊戲」的參與者:

(一)北京中央政府VS漢人地方幹部:

北京經常宣傳中央對藏政策十分寬容,不但協助藏人保護其獨特文化,還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復各地藏廟。問題是,政策並不一定能在地方層面得以落實。不少前線民族矛盾,都是被地方層面的小事激化的。據參與上述會議的中國學者表示,有些西藏地方幹部私自訂下和中央政策不符的行政指令,例如只容許藏人學藏語到某程度,又或對藏人出家當喇嘛施以種種比入黨更嚴格的限制,甚至在游泳池一類公眾地方容許種族分流。這類現象,在西藏自治區以外的「大藏區」尤為明顯。

(二)西藏舊貴族VS西藏新貴族:

北京提倡的西藏自治模式,一直依靠吸納的藏人傳統貴族管治。不少中央信任的藏人領袖,都有活佛、主持一類頭銜。他們在文革當中飽受衝擊,但多已恢復,更被邀請成為改革開放利益集團的裙帶成員。例如班禪喇嘛延伸的集團,據說對開發西藏的投資事務頗有染指。與此同時,北京鼓勵中華民族「文明融和」,方法是讓藏人學習「先進文化」,與北京、與國際接軌。這樣一來,台上的人都是那些舊貴族,但中國其他領導層,卻充斥著接受高等現代教育的新貴。部分年輕藏人投向達蘭薩拉、或變得忽然愛國,都有部分前程的考量。

(三)流亡小藏人VS流亡大藏人:

達賴喇嘛就是有意和北京和解,他也有心無力,因為西藏流亡政府堅持以包括西藏自治區外所有藏人聚居地的「大藏區」為討論主體。這問題有深刻的歷史淵源:當年毛澤東實行土改,並未嚴重波及西藏自治區,受影響最深、反抗最力的其實是「大藏區」的藏人,特別是以好戰、尚武著稱的武俠小說常客康巴人。康巴人紛紛逃到小藏區,接受達賴庇護,自此雙方結成了共生關係,也加速了達賴的出走。結果,西藏流亡議會訂下一個變相比例代表制,「大藏區」的三個單位各佔十名代表,小藏區只是三個單位之一,此外還有一些海外代表,一切放下「大藏區」概念的提案自然不可能被通過。這對今天藏人數目最多的「小藏區」利益而言可謂類制度霸權,不可能沒有內部矛盾出現。有趣的是,北京硬是將居住在貴州的壯族人劃分為獨立計算的「布依族」,當年卻沒有將康巴人從藏族的概念劃分出來。

(四)藏人VS回人:

外間常以為漢人和藏人的衝突構成了西藏問題的主要內涵,其實藏人和當地回人的衝突也許還要嚴重。無論是一九五零年的進入西藏,還是一九五九年的達賴出走事件,回人都發揮了先頭部隊的角色。對藏人而言,也許以往回人更值得怨恨。這矛盾也是歷史形成:一九四九年前,西藏邊境的中國西北地區由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軍閥集團「馬家軍」控制,他們在青海、甘肅、寧夏等「大藏區」進行神權和宗族合一的管治,藏人一直是被打壓。其中「青海王」馬步芳尤其著名,有名言「除生我和我生者外無不奸」流傳後世。然而近年一些爭取疆獨的回人卻改為同情藏人,以示同仇敵愾。在近年的西藏事件,雙方不少參與者其實都是回人,不過身份沒有公開罷了。

(五)達蘭薩拉藏人VS達蘭薩拉印人:

西藏流亡政府處於北印度達蘭薩拉,官方言論視印度為恩人,然而藏人和當地印人不可避免的也有局部衝突。由於印度在部分政府機關和國營企業實行有自己特色的平權原則,達蘭薩拉的若干工作規定得找印度人做,對西藏自治政府來說,在身旁出現的非藏人自然較在中國時更多。當地藏人的正式身份都是「難民」,小部分印度人對這些難民不怎麽歡迎,甚至擔心這些藏人永遠賴著不走,也是情理之中。

當「雙重遊戲」出現不同玩家,無論是北京還是達賴,其實早已沒有單方面和解的能力。任何人要改變現狀,都要同時在上述玩家之間作出適當互動。現在北京的西藏政策、西藏流亡政府的中國政策,都是舊思維,彈性有限,也難找到突破。雙方都應發展一些完全由第三者經手的「白手套」,才足以直接接觸「雙重遊戲」的其他玩家,通過非官方形式影響其他玩家的取態。二十一世紀被認為是威權細碎化的世紀,各種各樣的非國家個體行將興起,要是政府還不習慣和那些從前不對等的單位發展准外交關係,就未免落於人後了。simonshen@cuhk.edu.hk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助理教授、國際關係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族主義與外交、反恐、中美關係、香港涉外關係等。耶魯大學學士及碩士、牛津大學博士,香港Roundtable社會科學網路名譽主席。學術著作有《Redefining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等,非學術著作有《國際政治夢工場》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