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航教授:當今世界財富分配權決定大國命運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4-21 16: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環球時報

「自主」還是「依附」決定大國命運

歷史上很多國家幹得不多,拿得不少。為什麼?因為這個國際分配體系是他們強力打下的。生產創造財富,但獲取財富的多少則取決於國家在國際分配體系中的地位。歷史表明,只要存在國家間的競爭,國民財富就主要是國際分配而不主要是國民生產的結果。

蔣介石時期,中國的GDP發展得也很快,但中國卻因「發展」而不能發展。那時中國走的是拉美式的依附模式,不是英美式自主資本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生長前提是國際資本和買辦資本賺大頭,民族資本賺小頭,最後犧牲的是工農。印度的經濟結構與此類似,是依附型發展模式,除政府壟斷外,印度幾乎沒有多少自己的民族市場。印度獨立后的 1949-2003年,其外貿只有1972-1973和1976-1977兩個年度是順差,到2000年後,印度外貿逆差就像雪崩一樣。這說明印度經濟基本上是靠外資拉動。說印度是個軟體大國,但它的軟體人才很多是在給國外公司打工;其戰略性的核心軟體幾乎沒有發展。1997年到2000年間,其戰略產品出口只有1億盧比;印度核試驗后的若干年內,它的戰略性電子產業出口幾乎是空白。印度倒是有航空母艦,但其核心技術卻主要是俄羅斯賣給它的。它想跟俄羅斯進行技術合作,人家又不積極。印度社會財富分配結構正好呈兩個反比:人數最多部分收入最少,其市民的最低生活標準由政府保著。中間那部分人有些收入,相當多的部分則給了外國。

天下都是「造食」(自主型)的主宰「找食」(依附型)的。老英國稱霸世界最致命的招數是在把本國發展為「造食」的主人的同時,又把別的國家變成是「找食」的動物。從印度獨立時起,英國人就將印度送入了亞洲版的「拉美模式」。印度一個五年計劃下來,拿大頭的是外國資本和國內各式私有者,國家和勞動者所得根本不足以持續完成像中國那樣的國民經濟體系根本改造的重任。美國人走了一條「造食」即自主發展的道路,結果是曾讓歐洲人最瞧不上眼的美國人,經過三百多年的奮鬥,竟成了後來歐洲人的保護神。

早期美國人的奮鬥歷史有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的方面。與蔣介石時期的中國、尼赫魯時期的印度相反,美國走的就是自主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美國人根本不信英國人宣揚的「自由貿易原則」。華盛頓在就職的當天,特意穿著國產布料製成的服裝,這意在告訴美國人怎樣才能夠促進本國的福利。傑斐遜也注意到:美國商業和海運業的最大障礙就是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工業品充斥美國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美國的經濟命脈,他認為,不發展本國的自主工業,等於使美國「永遠處於外國和不友好人民的附庸國的地位。」1809年3月1日,傑斐遜卸任前簽署撤銷禁運法令,但國會針對英法的經濟霸權又推出《停止通商法》,繼續限制與英法貿易,以保護民族市場。 1820年到1902年美國製造業產品平均關稅稅率從40%猛增到73%,這遠遠高於當時其他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關稅稅率才大幅下調到44%,

道路問題,至關重要。有人說西方是想讓中國放棄社會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說不完全。西方人實際上是想讓中國走拉美式的「找食」即依附型資本主義,而不是歐美式的「造食」即自主型資本主義道路。美國南北戰爭的實質是美國要走自主型的資本主義道路並為此與歐洲霸權發生衝突。退一步講,即使中國真要走歐美式的自主型資本主義道路,與美國當年面對的形勢一樣,西方人,尤其美國人是不會讓中國人輕輕鬆鬆地去選擇自主道路的。在這方面,俄羅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反過來看,即使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也有自主型的蘇聯模式和依附型的東歐模式。毛澤東拒絕的是東歐模式,並為此與蘇聯發生了衝突。

歐洲的「和平與發展時代」是怎樣維持的?

我們現在總說英國是自由貿易國家,其實它在早期並不是靠「自由貿易」而是靠技術絕對壟斷髮家的。也就是說,它的自由貿易是有條件的。當它處於高位勢的時候,才同你進行自由貿易,也就是後來亞當斯密強調的自由貿易原則。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在《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中揭露說:「在英國紡織品未立足之際,對出口未加工的羊毛的本國公民重判以斷手或絞刑,但當拉丁美洲門戶被暴力打開后,英國則向這些國家傾銷其低質紡織品。」。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醒說:自由貿易原則對經濟落後的國家不能照搬。落後國家在面臨高勢能資本衝擊的時候,不適度實行國家壟斷是要被衝垮的。國家發展在開始的時候開放一下是必要的,這樣可以衝垮傳統的封建體制,但當國家已經形成自己的工業生產力萌芽時,就應該將關稅相應提高,以保護自己的民族市場,等自己形成生產力優勢的時候,再向其他落後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和開放式競爭。

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不在勞動權,而在財富分配權

這些歷史經驗,對今天的中國人尤為重要。對中國未來最致命的並不是敗在戰場上,而是被誘入「拉美模式」,這在亞洲就是「印度模式」。我們必須認清: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不在勞動權,而在包括資源在內的財富分配權。如果財富僅靠誠實和勤奮勞動就可獲得的話,那國家就不需要國防生產了。

今天我們已進入了WTO,開始參與全球化。但一開始我們並不十分了解這個規則實質,我們也像19世紀初的法國一樣,以為只要我們加入資本中心體系,就可發大財。現在才發現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在不公正的國際分配體系中,南方國家僅靠勞動是不能致富的。今天的美國,國內失業者領到的補貼並不少,這是因為美國在整個國際財富分配體系中得到了大頭。今天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兩極分化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僅靠將「世界工廠」引入中國和使勁幹活是不行的,要在目前國際財富和稀缺資源分配中,有足以補償中國為世界所做的勞動貢獻的份額。我們用自己本已十分稀少的資源和辛勤勞動為世界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和龐大的市場,但當我們的資源已使我們的發展難以為繼,從而需要更多的資源進口的時候,西方人就說「中國威脅」。這就不公平了。幹活吃飯,這是天下最民主的道理。可就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放到中國人身上就不行了,西方的「自由貿易」理論的「普世性」就不見了。

國家的「吃飯」問題實則是國際資源和財富分配製度問題。「糧食」少了戰爭多。小孩都知道在桌上劃一條線以此與「同桌的你」分割有限空間,這種人之初就萌生的地緣政治淺顯道理,現在我們的一些人卻不明白了,硬說全球化時代主權界限模糊了,硬說這時的國家間競爭已轉為「反恐合作」,這些判斷顯然都是違背歷史常識並且是不利於中國健康發展的。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原載環球時報2008年4月16日國際論壇版。)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5: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