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命輔導: 為人父母、為人師表

[複製鏈接]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唐崇榮


第一章 下一代

兒童的生命是有價值的

聖經說:「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常存。」當我們年青的時候,常常以為我們有無限的前途;當我們年老的時候,發現我們只剩下最後的一堆泥土。人類的將來不是決定於大人,人類的將來決定於兒童和下一代。今天的兒童素質如果是很低劣的,那我們很難對未來抱一個很樂觀的盼望。所以對兒女的教育,應當在人類生命中、觀念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兩千四百年以前,蘇格拉底曾經講過一句話:「雅典人啊!你們刮盡希臘土地中每一寸黃金,卻失去你們的兒單有甚麼意義呢?」這句話和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基督所說的:「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基督的講論里,直接提到個人靈魂的價值;而在蘇格拉底的警告里,卻提出了一個後代在整個社會和人類未來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我們思想兒童生命價值觀的建立,我作為一個年長的人,無論我所教導的是我自己的兒女,或者是上帝托給我的別人的兒女,我應當用哪一種價值觀去看待這些幼小的生命?價值觀的建立,是我們能殷勤、我們能盡責、我們能付代價去做一件事的原因,因為沒有一個人能盡他的力量去做一件他認為沒有多大價值的事情。為這個緣故,對兒童生命價值的肯定,是每一個教員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觀念。這個價值觀遺失了以後,你一切的工作在教育上都變成機械化,或者應付一種沒有責任感的責任,沒在心靈動力的一種機械行動而已。所以價值觀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歷史中所有最偉大的人物,有一件不能被忽略的事,就是他們都曾經在很幼小的生命中間受過那超物質的偉大的震撼。這種超過物質、超過利害關係的是非、真理和生命力的震撼,使他們建立了一種有形世界不能清楚看出的生命和心靈的力量。這些從幼小的生命受了震撼而發展出來的人格,正是整個人類社會裡面能夠成功不可減少的一個因素。所以,兒童的生命本身是很有價值的。雖然兒童是幼小的,雖然他們在社會中常被稱為小鬼,是沒有甚麼重要性的小孩子,但那決定人類未來的--最大的社會因素,就在這些兒童的心裡。孩子們是重要的嗎?是的!那些影響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心靈和人格,他們的過去,都不過是小小的小孩子;那些曾經殺人不眨眼、殺人魔王像希特勒等等的政治大囚犯、政治的大罪人,過去也不過是個很小的孩子。所以,對兒童的重視可以看出個人的智慧高到甚麼地步。當一個國家不看重兒童的時候,這個國家可能就是一個正在走自殺道路的國家。當一個政府不看重兒童的時候,政府正在自我麻醉,過一個很愚昧的生活。當做父母的不看重自己的兒女時,他根本就是正在輕看、污辱他自己。

古希臘對兒童的看法:體力或智力

古代的希臘對待嬰孩有兩種不同的態度,這兩種態度都可以說是出於同樣的出發點,就是認為兒童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延續,是人類生命的傳遞,代代不息。所以應當看重他,但卻從不同的角度去決定他們的看重標準。這兩個不同的看法,也就決定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結果:一種是斯巴達人的思想,另外一種是雅典人的思想。斯巴達人認為:如果下一代不行,整個民族就不行;如果下一代很健壯,這個民族就很有前途。但是,他們對下一代的素質要求,卻被捆鎖在物質身體的標準裡面。所以,他們就做了一件非常驚天動地、令人遺憾的事情,就是把生出來的嬰孩用尺寸量,凡是差不多等於現在六十五公分以下的孩子就殺死。如果這個孩子生出來的時候是長的:在兩尺以上的,那麼這個嬰孩就是民族的前途,是民族的盼望。所以兩尺以上的嬰孩就留他一條活命,兩尺以下的嬰孩就馬上把他殺死。這樣,斯巴達人對體育、對體格、對我們身體的健壯因素,怎樣對社會的前途有幫助的觀念是非常非常肯定。這不是一個很看重兒童的社會觀念嗎?但是,就在同樣的時代中間,我們看見另外一種尺寸、另外一種標準來衡量怎樣看待兒童的價值。那是雅典人的觀念:雅典人不是從體格這方面來看,他們是從智力的發展來看兒童生命應當怎樣培養起來,所以他們對比較弱小的兒童,不是殺害,而是容納他。他們寬容這些弱小兒童的存在,卻在他們以後的曰子中,給予灌輸智慧的訓練;在他們長大的時候訓練的是思想、智慧的愛好和靈巧的心靈方面,這使雅典成為一個非常有文化的高度文明的國家。雅典是一個城市國,正像斯巴達也是一個城市國。在他們發生戰事的時候,事實證明斯巴達國被雅典國消滅。因為他們高大非常魁梧的體魄之上的頭腦里缺乏一些東西。當計謀需要應用的時候,當要用智慧來反抗這些戰爭策略的時候,沒有辦法應付。所以高大的體格,不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健康的身體也不決定社會的前途。如果人的體格佔有最重要的因素的話,那麼人類早就被大象、水牛把我們捉去做毗們的奴僕了。人無論是眼睛、耳朵、牙齒、手、腳都不能與四周野獸和動物比較。從我們的生存條件來看,唯一能勝過毗們的是我們的智力。所以智力的重要性,應當被放在體力的重要性之上。

教導兒童的責任

對兒童的看重也是如此,你不能只看重他的身體健康。一個不聰明的人為人父母,他一天到晚只關心孩子有沒有生病,而不大注意他的心靈到底有怎樣的傷害,他心理有甚麼不健康的現象,他的思想有怎樣的偏差,他不管。只要三餐注意吃,按時間睡覺起來,做父母的就可以滿意了。這樣的人並不是好好的教養兒女,而是在培養一個很健壯的機器而已。一對不許可兒童受折磨、受磨練的父母,並不是在愛他們的兒女;他們正在修剪、建造一朵很漂亮、卻是沒有根的瓶中之花。所以作為教員的、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把重點分開的時候,每一個人要以很重的責任感重新調整我們對下一代應當有正確的看法。如果差誤繼續下去,受虧損的不是別人,而是在我們手下的兒女,結果受審判的是正在教養他們的父母。聖經說:「教導是一個責任。」聖經再說:「教導是一個要受審判的責任,」所以雅各書三章一節說:「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如果你把孩子們教壞了,不單是他們受損,連你自己都要在神面前負責,受神的審判。教導的錯誤、教導觀念的錯誤、教導的價值觀建立起來的錯誤,都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為人師表、為人父母,就不可以輕率為之。然而這不是說要你們因嚇而退,從今以後對孩子說:我辭職了,我不做你母親了,因為我不敢教你了。乃是要你積極的好好修剪自己、檢討自己、重建自己,使你以後的曰子,比以前的曰子更懂得按真理站在教導者的身份上。


錯誤教導的危害

教導錯誤帶來的危害太大了,我們怎麼了解這件事呢?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有一次,從西伯利亞東部有一列火車要開到蘇聯(編按:指前蘇聯)的莫斯科去。這條漫長非凡的鐵路,需要幾天幾夜的時間才能開到,而且這是一列比較窮的人所坐的車,所以這個車廂又長、速度又慢、停的次數又多。有一個很窮的老人家,七、八十歲了,離開她在熱拿河附近的家鄉很久,在這個冬天,她抽出一些時間回鄉探親,她非常歡喜快樂。但是這個年老的婦人,很怕火車過了站,她沒有下車,就會被帶到很遠的地方去,而這個老人家沒有錢可以坐另外一列車回來,所以她很怕中途打盹,失去下車的機會。她就特別囑咐他隔壁的人說:「年青人啊!請你不要忘記到那車站的時候提醒我,好讓我可以下車,才不誤時,也不誤事。」這個年輕人滿口答應。這樣兩個人在車廂同坐的地方,一直向西行了。等這個年輕人算一算大概還有幾站就可以到這個老太婆所要到的地方時候,他就很注意的在那裡看,到底到了沒有,等到剩下一站的時候他知道就快要到了。不久這列車要停下來了,在深夜大雪冷得不得了的冬天,他看著車停了,就快快叫醒這個老人家:「這裡應該就是了,你下去吧。」這個老人家就快快的把手提行李提起走下火車。下去以後不到半分鐘的時間,火車就向前再走了。再走過了二、三十分鐘以後,到了一個車站,這年輕人一看那個站名,才是那個老太婆應當下車的地方,他嚇了一跳,他想:「糟了,那個老太婆下到哪裡去呢?」原來這列火車有一點毛病曾經停了一下,這個人以為就是那一站了,就把老太婆請下車,而那個時候正是零下幾十度,很可怕的嚴寒之冬,他怎樣懊悔也沒有辦法挽回這個可怕的事實了,因為那老太婆在這嚴寒之冬天一定死在雪裡面。許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指導、我們對別人的教訓,我們做父母的指點、做老師的引導,因為自己有觀念的偏差、因為自己有不夠負責任的教導,我們就斷送兒童的生命。所以一方面我們看見兒童是重要的,教導兒童是神聖的;另一方面我們應當警惕自己教錯的責任是太大的。但是,話雖然這麼說,千千萬萬的兒童,就在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之下被帶大起來;千千萬萬的學童,就在那些不負責制的老師之下被誤導。等到他們的體力強過你、他們的青春已經長成、他們有足夠的自由的時候,你發現錯誤教導的結果,就是用他們所有的自由、他們過剩的青春活力、他們健壯的身體的力量,去做敗壞人類社會行為的那些工作。那時你怎樣能逃避責任呢?

有許多的父母在年老的時候,只懂得責怪兒女不孝順他,他們把孝順父母當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沒有絲毫懊悔自己沒有好好教導兒女,或者錯誤教導他們,以致產生今天的果效。所以,如果你不滿意今天,你不要怪責別人,你應當回想自己過去撒了什麼種子。如果你盼望更好的明天,不是睡在被窩裡做夢,盼望有神仙的力量給你成就,要今天開始苦心耕耘好好撒種,沒有別一條路可以使我們以捷徑達到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這種懶惰人的生活方式。

教育是人格對人格的影響

教導兒女,教育人類應當是最偉大的事業,應當被稱讚、被羨慕、被尊重的事業。所以中國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十年樹木意思就是說,你要種一棵樹,需要十年的時間;但,你教一個人成才,成為一個有人格的人,可能你需要花上百年的功夫。所以,人比樹更要緊,人是比樹更艱難建立起來的。種樹的人知道多大的心血才有果效;教育工作者更應當有這樣的醒悟,而且只能有過,而不能不及。新加坡政府對無故砍下一棵樹的人,一定要追問、一定要審判、一定要把這個當作應當刑罰的一個行動。但是,把一棵樹砍下去的過錯與罪惡,遠遠不如把一個有潛在能的大好兒童,進入青年階段的生命,隨便摧殘、隨便踐踏。所以我們應當很嚴肅的看待教養兒女的問題。我們的兒女、我們的學生,是神給我們的特權,可以在他們的生命施行真理教導的場所,所以我們的兒女、我們的兒童、我們的學生,是神所給我們的產業;一方面讓我們透過我們真理的教導被建立起來,另一方面給我們機會,使我們兌現我們為人當盡的責任,這個責任和這個特權是我們應當看重的。前不久,我在一個基督教的地方講道,差不多最後一天,有六萬五千人來聽道。在一個大學里,我講到關於全球化的運動和基督教信仰、及基督徒的身份,在這個變化無常的社會趨勢中,我們當如何為主作見證。講完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問了一個問題,他說:「我們這裡有一些老師,你不來送他禮物,他是不會讓你畢業的。請問你的看法如何?」我無名火三丈升,口中一面念那個問題,心裡面鄙視的火一面在燃燒。我忽然發問:「這個老師在不在這裡?」嚇得全場看來看去。我說:「如果這個老師在這裡,我告訴你,你犯了一個很大的罪。所以,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老師,我奉主的名叫你悔改。如果校長也在這裡,我吩咐你快快把他開除掉。如果校長也是這樣的人,請你快快自殺,弔頸自殺算了。」我認為我們不能美其名自稱是基督徒,而不盡教育工作者應當盡的真理的責任。我們應當很謹慎,我們每一個舉動無形中都在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育不等於是知識的傳遞、教育不等於是言語中的內容,教育是整個人格對人格的影響,加上這人格的豐盛怎樣傳到另外一個人格的潛在力裡面,這叫教育。(Education is an influence of a personality on another personailty.It is not just the impartation of your knowledge,content or words.That is not education.)所以,教育是很神聖的。如果你的舉動、你的言語、你的態度、你的思想、你這整個做人的互助(Interaction)——人與人之間的交互相助的關係——能夠在教育中起一定的作用的話,那麼你的言語很容易可以打動人的心。因為人在長久的生活經驗中間,慢慢會學會一件事情,就是他的耳朵就向誰打開來,向誰關起來。如果他注意你的生活,他受你的舉動、受你的言語、受你為人的態度深深感動的話,那麼他的耳朵就向你打開來。你對他講話的時候,就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他在你的言語、行動、生活、習慣、態度、為人的事情上讓他感覺到很不恥的,讓他感覺到是不當學習的,你用多少的言語講話,你的言語如同風一樣吹過他的耳朵,如同鳴的鑼、響的鈸,徒有其聲沒有其力,你只做了一件事倍功半的工作。所以教員在自己做人的事情上應當檢討自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沙發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19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 兒 童 的 生 命

孩子是上帝的恩典

先對父母講幾句話。你的孩子在你家中的存在是什麼意思呢?是你把他生出來,或者上帝把他生進你家裡來?如果你說是我把他生出來的,那麼你就是他的源頭,你好像他的上帝一樣。如果是上帝把他賜給你,那麼上帝是他的源頭,你是蒙受恩典的人。這兩種態度很不一樣。所以,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因著神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差異就影響對恩典的知識和恩典的看法。對恩典神學的覺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覺悟使你做人的基本態度一定不一樣。我們中國人說:我把一個人生出來,沒有我他就出不來,只是我把他生出來。但英國人這麼講:A baby is born into my family(一個孩子被生到我家裡來了),他被生到我家裡來,不是我裡面把他生出來,如果是我裡面把他生出來的話,這個孩子的源頭在我裡面,我就是他的源頭,這是單從身體來看。但,如果一個孩子是神賜給我的,把他生在我家裡面來的話,我就有雙重的責任:第一個責任是這是神給我的產業,神把這個特權給我,我應當好好使用;第二,這個孩子的本身,我應當用真理教導他,使他長大。那麼,是不是說東方的文化就不能好好用真理教導兒女?不是的,東方人也懂得怎樣好好教孩子。從聯合國的統計來看,有許多用比較東方古老法教孩子的家庭,比較少產生社會問題少年;相反的那些西方太過讓孩子自由的國家呢,他們卻產生了許許多多令社會頭痛的問題少年。所以在這裡不在貶低東方、褒揚西方,在這裡要看的是無論東方、西方,當你真正明白到神的恩典的時候,你對教導方針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看孩子是神所賜的產業。

人或孩子?

第二個問題,你到底生一個人,那個人在你家裡叫做孩子,或者你是生一個孩子,那麼孩子有一點像你,所以叫做人?這兩種看法是不一樣的。到底你是生人還是生孩子?你說孩子就是人,人就是孩子,還要答什麼?我生的人就是孩子,我生的孩子就是人。你到底是生出一個人,那個人因為在你家所以你叫他孩子,在別人家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你生一個孩子,有一點像我,這個叫做人。到底那一種?是生孩子呢?或者生人?這個觀念使到你看他時有決定性的因素。就是說,你把他看作一個人,或者是把他看作孩子?如果你永遠把他看作一個孩子的話,這個孩子在你面前就很難長大了。你懂不懂?我們這些人有時有一點不大喜歡那些老人家永遠把我們當作小孩子。但是就是這種人,大的時候、老的時候就把別人當作永遠是他的孩子。如果你把一個人當作是人,那麼你對他的教育法一定不一樣;你把一個人當作你的孩子,你對他的教育法永遠是把他當作孩子來看待。所以,視他為人,或者是看他為孩子?相當影響你用什麼辦法來教導他。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很注意這些原則,但有一些話我那時不大敢講,因為那個時候我的年齡還不夠資格來支持我要講的話。現在我越來越大膽了。因為我的孩子有的就像你這麼大了,我的學生有的現在已經七、八十歲;我教了幾十年的書,我十七歲的時候就教過六十歲的人,我現在還要客氣什麼呢?你現在教的孩子、教的學生,你是把他當作人來教,或者把他當作孩子來看待?

日本曾經有一個相當轟動世界的首相,叫做田中角榮(Mr Tanaka)。這個人上台的時候是非常非常榮耀,下台的時候覺得非常非常羞辱。他上政治舞台的時候,可以說相當年輕有為,使人另眼相看,這樣年輕的人可以做日本的首相。當他下台的時候,卻是因為他舞弊而含羞下台。當他上台的那一天,有一個記者去問他媽媽說:搣伯母,你的孩子做了首相,你有何感想呢?攠你知道他老人家怎麼回答:搣那個小孩子哪裡會做事?攠人家選他做首相了,他的媽媽還說那個小孩子哪裡會做事?不幸言中,真的不大會做事!老人家一方面把孩子永遠當作孩子來看,妨礙孩子心理的成長,但是如果這個孩子沒有看到自己成長過程應當成熟、嚴肅的面向將來的話,那麼他很可能一生一世就是一個孩子。這些事令我們思想,到底我們教導的時候,是把他當作人呢,或者把他當作孩子來看待?把他當作孩子來看待,你永遠好像不讓他有成長的機會一樣;你把他當作人來看待,很多時候你缺乏父母的恩情在他的身上。所以這方面怎樣調和?為人父母的、為人師表的,你做老師、對待兒童的時候,你要有師之尊、父母之愛。做父母的在你的兒女面前,要有父母之心、有師長的嚴格、紀律、原則來處理事情。所以這些調和是非常要緊的。


兒童的生命:良心的導師

聖經讓我們看見孩童的動作是清潔、是正直、都顯明他的本性。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兒童們雖然從亞當的代表性來看,已經染上了原罪,但是,他們自己有一些非常清潔、正直的性質是大人應當注意到的。一個跟孩子在一起的人、一個常常做教員的人,他的心比常常做生意的人會更清潔。一個天天跟兒童在一起的人,他的心地要比那些在社會中間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的人更加單純。為什麼呢?因為兒童在良心和道德上是大人的老師。雖然在職份上你做他的老師,在良心功用上他是你的老師。小孩子的單純、他的動作、他的清潔,其實就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反照出社會的毛病、反照出成人的詭詐、反照出我們的陰暗,讓我們知道我們應當向孩童學習些什麼?孩子們是我們良心正常功用的啟發者、孩子們是道德良知的反照者、孩子們是社會黑暗的一個控告者。孩子們的心很清潔的、孩子們的行為是從正直的動機產生出來,他們沒有詭詐。所以你常常聽見說,小孩子哪裡有假病,越小的孩子越沒有假病。他的病一好,馬上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當他真的病的時候,他不能跳的時候,他根本不是裝假。如果一個很小的孩子,已經會裝假的話,那這個人以後只能做電影名星,沒有別的用處。你對一個孩子說:「看看誰叩門。攠孩子回來說:「是某某人。攠「糟了,那個人是要來借錢的。攠所以你對孩子說:「快快告訴他,爸爸不在!攠這個孩子跑出去:「爸爸說他不在!攠他照你的話說,很乖!你平常要他聽話,就是這一次你不要他聽話,你要他聽一半,不要他聽另外一半。所以這孩子到外面說:「爸爸說他不在!攠回來還給你打了一頓。「你為什麼告訴他我不在!攠「你告訴我,去告訴他的啊!攠「我告訴你:告訴他,我不在,為什麼你告訴他,爸爸說他不在?攠他搞不清.他莫名其妙.做什麼?為什麼大人把真理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可以公開的,一部份是要隱藏起來的。所以他慢慢學會了,原來這個叫做做人。

教育就這樣教壞孩子!孩子的清潔、正直、良善,實實在在是我們每一個人道德的借鏡、是社會黑暗的控告者、是天良的啟發者、是我們回想到良善的本質的提醒者。這是兒童的生命寶貴的地方。

兒童的生命:可塑性


兒童的生命不但是這樣清潔、這樣的單純、兒童的生命也是非常可塑造的。他們在柔軟、隨應的方面、度量是大得不得了的。我們看我們的孩子們、我們的學生們,他們雖然多麼調皮,在可能受影響之下,他們是能改變的。就是因為可能改變,每一個作教師的都應該樂觀,站在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上,如果兒童是不能改變的,那麼你就不必要花這麼大的心血去做教育工作。把十個最壞的孩子交給你,和把一個絕對不改的老人家交給你,你會感覺到,與孩子相處氣死了,也是氣得快樂的才死!因為他們的生命是可塑性的、他們的生命是可以被你雕塑的。這個容易雕塑,不等於他們沒有價值。

在雕刻工作上,越難刻的木頭是越硬的,而越硬的木頭刻成功的藝術品越貴。但是,不能把兒童看作就是一個很好的雕刻、非常疏、非常弱的木頭,因為你雕好以後,他們慢慢硬的時候,就硬得很像樣了。他們在可塑的時期你怎樣雕塑他?等他真正成形時,他自己會慢慢變硬的,而且硬得很像樣、硬得好啊。所以,對兒童下功夫、付代價的人,是很有價值的。你在兒童的身上用多少的心血都不會白費,你真正善良、智慧的教導,耐心、努力的教導,要使你年老的時候看見,你所種的是痛苦眼淚的果子、種子。而你所收的,是令你永遠歡呼、喜樂永不後悔的果子。那個時候你的眼淚自動被擦乾。

以前在我們的神學院裡面,有一隻母雞,這隻母雞是天生、是後生殘廢?我沒有辦法查考。因為把毗買來的時候已經就是那樣了。這隻母雞的腳一隻是折斷了,不能踏地的,常常就是一隻腳站著,而靠著一隻腳也能睡覺,睡得很平衡。所以有時候看一些動物學得太多的功課!你試試看一隻腳這樣睡看看,怎麼可能?毗打瞌睡的時候,它這隻腳根本不能踏地,就是這樣睡。後來毗孵出了大概六、七隻小雞。這隻大母雞,毗就帶著這些小雞走,但是那些小雞沒有學毗那樣走。因為毗們有毗們自然的、天然的本性。這一隻母雞呢,有一天帶小雞走到一些正在鋪地磚的那些潮濕的水泥上面,忽然間這隻母雞跳上去,用毗的獨腳打了一個印。我們想不行了,如果讓毗在那邊走來走去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所以快快把毗趕走了,毗帶走帶飛的離開,毗的小雞也跟毗走了。那麼這個水泥上就留下很深的獨腳的印,比平常的雞要深兩倍!因為平常的雞是重量平分。毗卻所有重量獨擔,所以不把水泥再鋪下去,留在那邊做這隻母雞唯一的紀念。幾個鐘頭以後,水泥幹了。有一個人說:「啊!很難看,怎麼有雞爪印?快快把它弄好!」另外一個同學說:「已經幹了,不能再改了。」這樣那隻雞的腳印留在神學院差不多十六年的時間。到重建的時候才把它打破了。每一次看見那個腳印的時候,我就想起毗走路的樣子。天下沒有任何一隻雞在我頭腦有這樣深的印象。而這隻雞偉大的地方在哪裡?毗懂得乘著水泥未乾之前就留下影響,所以毗的影響力是在這水泥未乾之前打下去。水泥幹了毗怎麼踏?怎麼踏?只能踏破毗自己腳皮!

一個聰明的老師、一個有智慧的父母,他的教導也是如此。等你的兒女已經成形了、已經硬性了、已經不能改了,你才來罵、才來念、才來教、才來喊已經太遲了。但是當他還小的時候,良心柔軟、個性還沒有堅定的時候,把你的影響加在他的身上,用真理影響他,那麼你就永遠受益無窮。你永遠不須後悔,因為在他可塑性強的時期,你已經使用了你的特權。為人父母,為人師表,把你的影響加下去!今天基督教的仇敵,懂得這件事勝過許多基督徒,今天許許多多非基督教的、或者抵擋基督教的,無神論和其他反對基督教的團體,他們懂得乘著兒童可塑性的時期,快快把他們認為的真理的根基打起來;而許多的基督徒卻忽略這樣大的、這樣好的特權!求主幫助。

兒童的生命:啟發道德

兒童在社會上除了是生命的延續、是組成社會單位的基本因素之外,從他自己生命的可塑性、和啟發道德的功能上來看是重要的。從聖經再看上帝怎樣看待兒童們;如果你對舊約聖經注意的話,你會發現兒童的地位在神的眼中是很重要的。當摩西帶領以色列民離開埃及,他們的兒女也要一同去事奉耶和華。這裡讓我們看見,舊約聖經裡面已經有了全家歸主的觀念。兒童在參與信仰的建立上是早已在神的旨意和計劃裡面。所以舊約聖經讓我們看見神要以色列民大人們、兒女一同出來事奉上帝;詩篇也很清楚的看見敬畏耶和華的無論大小,主都賜福他們。聖經明文記載兒女的重要性。不但如此,約拿到尼尼微去傳福音的時候,他有一點不願意這些可咒詛的外邦人得救。寧願神快快把災禍降在他們的身上,不要讓他們有機會悔改以至蒙受神的恩典。所以他寧願在那裡看,看尼尼微覆沒、看尼尼微人滅亡,他可大快己心。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所以神卻寬容了尼尼微,垂聽他們悔改的心聲,讓他們免去災禍、拯救他們。這個時候,約拿大發脾氣,神教導約拿,有一點像你家裡的冷氣壞了,你向神大發脾氣的情形差不多。神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你尚且愛惜。……尼尼微……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我豈能不愛惜呢?」從這句話,考古學家至少要估計尼尼微的人口超過一百萬,那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了。這一百萬的人口,如果有五十萬是在三十歲以下的話,至少有十二萬是在嬰孩階段,因為不能分辨左右手。「我豈能不愛惜呢?」所以,舊約聖經讓我們看見,神非常愛兒女、神非常愛嬰孩,是我們不可以輕看的。如果你把聖經這些零零碎碎,在這裡、在那裡一點一點的觀念把它重組起來的話,你就發現許多所謂偉大的思想家,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阿里斯多德,他們對兒童的看法都遠遠落在聖經的觀念之後了。神這樣愛兒女,我們豈可不愛他們?

耶穌來到世界上的時候,他為兒女、兒童們做了美好的見證。第一,耶穌基督自己道成肉身的時候,他選擇按照生育的自然律。雖然馬利亞是童女受孕生下基督,但是基督生下的時候像普通的孩子一樣,從嬰孩的階段開始做人。這表示基督重視兒女的階段。阿里斯多德曾經講過一句與這個觀念不同的話語,他說:「兒童時期是沒有重要性的。」而且他說:「一個人二十歲以前的生命是沒有多大價值的。」聖經卻否定這些哲學家的看法。如果兒童時期是沒有價值的,耶穌基督為什麼來做人的時候,也經過嬰孩的時候?他看重嬰孩,沒有比自己曾經來做嬰孩的親身經歷更重要。第二,耶穌做人的時候,他為兒童作見證時,曾經定下了兒童是進天國的一種模式,而轉回兒童的心境是成為天國子民的絕對標準。「……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這句話的意思嚴格的說起來就等於是重生的必須。一個人被聖靈重生,有新的生命才能進天國。照樣的,耶穌基督就用這樣的比喻來告訴人,新的生命和過去的生命是不一樣的。「……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這裡給我們看見耶穌基督不但親自經過兒童的階段,耶穌基督自己立兒童為天國的標準,兒童階段的時期成了天國子民的模式。不但如此,基督自己在經歷兒童階段的時候好好做人,成為一個兒童的模範。所以當耶穌十二歲的時候,他把幾樣模範的印記向人表明出來:第一,他在尋求真理上成為人類的模範。耶穌基督十二歲做兒童的時期,他在他們中間追問,是不是單單表示尋求真理呢?我想如果我們這樣解釋,沒有多大差錯。但是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他用問題式來啟發人怎樣明白真理,就開始於兒童的時代。如果你注意看耶穌基督在世界上被記載下來的教訓,在三年半的時間耶穌至少發過一百個問題。這一百個問題裡面的啟發性,是大得不得了的;審判性的因素,也是很清楚的。所以他一方面藉著問題把一個東西提出來,一方面開導人心、一方面追討責任、一方面挑起興趣、一方面挑戰人要降服在不能回答的問題的真理的裡面。這是耶穌基督在兒童的時期已經顯露出來的。不但如此耶穌基督在十二的時候,也給我們看見他與父之間的責任成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的一個寫照,「……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么?攠或者翻譯成:「豈不知我應當常常在我父的家裡面的嗎?攠這樣的一個孩子,前面的道路不能不成功!因為他在兒童的時期不是單單顧及四圍可玩的環境、不是單單顧念與其他玩耍的同伴的關係。他能顧到人與神之間直線的交通、直線的個別關係。這一個十二歲的兒童在人與神的直線關係中間,已經成為模範、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人應當追求的楷模。這是第二方面。第三方面,耶穌基督是很負責任的。在兒童時期,走了一條好像成人的路線的生活。所以當他的父母在找他的時候,好像用責備的口氣問他時,他乃是以非常安定、非常鎮靜的態度,像大人一樣來解決他遇到的困難。這些都是基督與兒童之間的關係。基督給我們看見他對兒童生命的看重。

所以,為人之父母、為人之師表,我們先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如果不是為了尊重兒童、真正愛兒童,請你不要結婚!如果你預備心付代價、愛兒童、看重兒童生命,請你不要生孩子!如果你不過是為了賺一些錢、糊糊口、過日子,請你不要做教員。當你勇敢的申請做教員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正在人類歷史中間,選擇了一個很神聖的工作。當你正決定結婚,傳宗接代的時候,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正進入一個很神聖的階段。你要成為人的父母,成為人的師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3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3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章 教 育 兒 童

詩篇七十篇一至七節:「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誨,側耳聽我的口中話。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因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設律法,是他吩咐我們祖宗,要傳給子孫的,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好叫他們仰望上帝,不忘記上帝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
上帝的能力、上帝的美德、上帝奇妙的作為,要代代傳講下去,使子孫曉得又起來,告訴子孫的子孫,以致於他們仰望上帝、不忘記上帝的作為、守他命令。

建立基督化的人格

我們在上一章提到,教導兒童的價值觀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沒有建立起價值觀的話,這個人不可能盡他的責任、付代價來做他應該做的工作。有許多的工作做不好,不是因為技術的問題、也不是因為經驗的問題。因為技術可以學來,經驗可以踏出來的。許多工作做不好,乃是因為沒有肯定的價值觀,沒有清楚的眼光、沒有清楚的衡量、也沒有組成他的工作異象。當異象失去的時候,民就滅亡。當你看不清這個價值的所在的時候,你就不能儘力把自己投入在所做的工作裡面。所以,價值觀的建立常常在我的事奉的推動力中放在第一個因素的裡面。因為這個價值,是不能用別的東西換取的,所以我只能親身努力把它做好。現在提到第二方面,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個教育的工作呢?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

做人的父母,教導兒女;為人的師表,栽培兒童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我很嚴格的把它歸納成這一句話:就是用基督教教義的眼光來看,我們正在建立基督化的人格。所以整個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就是建立基督徒品格、基督徒人格(To build up the Christian character, Christian personality)。

如果我們所建造的,不過是自己光榮的教育記錄、或者自己可紀念的功勞的話,那我們的教育目的還是模糊不清的。如果我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為了把一些知識傳給下一代的話,我們還沒達到真正的果效。但如果我們在這一個充滿黑暗、罪惡、敗壞的世界中,能夠真正為神建立一些偉大的人格,那麼這些人格就如同光照耀全地。那我們所建立的人格就達到了我們教育的目的了。所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為人父母,或者為人師表的人,應當把建立人格的觀念建立起來。這樣,我們每次看見一個孩子在我們的手下受教,都有一個非常清楚的意念:這是我建立在堅固的真理磐石基礎的上面,無論如何他不動搖。而以後他在大風浪之中,不但自己沒有被滅頂、不但自己不沉淪、還可以幫助那些在大風浪衝擊之下遇到困難的人,讓他們也可以站立。這個建立基督徒人格的目的,是應當要清楚的。

人格的認識

嚴格的說,整個歷史不過是偉大心靈的展現、偉大心靈的伸張,產生一些可紀念的事迹和記錄,這個叫做歷史。歷史不是單單事件的總記錄,歷史是事件的意義被記錄下來的精神。歷史也就是偉大的心靈在不同的、最適當的時機中產生出對四周的效用。這樣,歷史的價值就在偉大的心靈、偉大的人格的影響力所作的記錄裡面。我們現在看一個民族的歷史,嚴格的說就是那民族中的一些偉大的人格,偉大的心靈的影響的寫照。所以基督教的歷史怎麼寫呢?就看有那些偉大的基督徒人格在這世界中以基督的精神去影響四圍、去影響未來,這叫做基督教的歷史。偉大的心靈怎麼建立起來呢?偉大的人格怎麼建立起來呢?原來上帝創造人,把人造在一個幾乎等於無限的這一個潛在能的裡面(Unlimited potential)為什麼說幾乎呢?因為只有神是絕對無限的,所以除了神以外就沒有絕對的無限,我只能說幾乎。那為什麼說無限呢?既然只有神是無限的,為什麼把人也講成無限呢?因為人是按照神的形像樣式被造的,所以人有這一份的潛能、有這一個很大的價值在裡面。這個偉大的人格,是很重要的。偉人的人格怎麼建立起來呢?偉大的人格是神把這個潛在的能放在裡面。人有一個幾乎無限的潛能(Almost unlimited, almost unbonded potential)。這個幾乎是無限的潛在能只有人類才有。神所造的萬物中間沒有任何一種生命,或者沒有任何一種活物有這種可能的潛在,但人是有的。怎樣把人看成一個很尊貴的活物?這就是你能成功的原因。
有許多人先為自己工作的可能性訂了範圍;把自己工作的可能性訂了範圍的人,就是先輕看自己可能達到的成就。今天有許多的人一生沒有什麼成就,因為他先看自己是一個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人。你對自己所做的決定、對自己所做的限制使你自己被捆鎖在那一個不能發展的地步裡面。相反的,有一些人好像自己就是上帝,要做什麼、一定會做的;結果他是做了一個假上帝、做了一些好像上帝做的工作,卻是許多魔鬼的毒素和罪因一同連在裡面做的事情,所以,聖經說:「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就是,不不過,也不不及。不不過,也不不及,用兩個字把它歸納起來,這個叫做很合宜。很合宜,就是義的一個意思。所以罪是義的反面。罪就是不及、或者罪是過份。凡是超越的、或者是不及的,那就是不相宜、不合宜、不合乎中道的意思。能夠把自己看得恰到好處,這一個人的看法是一個義的眼光。能夠做人做到不過份、也不不及,這個叫做義人的身份。我們今天若能夠把自己的雄心大志和我們教育的目的、以及被教導的人的潛在能用這種合宜的眼光來看的話,那我們的工作就會達到合乎神心意的那一種標準。

我們所教導的,是把人帶到讓他發現他是人的這種尊貴的地位。當一個人覺悟他是人,覺悟他是尊貴的人,覺悟他是尊貴、榮耀、光榮、是神所造的人;當一個人覺悟神把他自己的形像樣式放在人的裡面,而人可以達到像基督的這個形像樣式的地步的時候,那麼這個基督教、基督徒的人格就建立起來了。所以教育的結果是要人發現他是人,然後他好好做人;教育的結果是讓他成為與神之間有直接關係,有嚴肅責任感的盡責、盡心的人。這樣,把人教成人,這個叫做樹人。把人教成合神心意的人,這個叫做基督教的教育。這是非常簡單,但是,也是非常不簡單的事情。

我們盼望我們的學生像樣,我們自己不大像樣,那就不像樣了。如果我們盼望我們的學生可以好好地做人、有人的樣式、有人的尊嚴,而我們自己在教導他們的時候,只有以目標來追討他們,而不以我們自己的榜樣來示範的話,我們是不公義的。所以許多老師從前都是很壞的學生。自己做很壞的學生,才比較有可能做很好的老師;很好的學生,長大以後常常做一個無能的教員。如果你曾經壞過,你就知道什麼叫調皮、什麼叫做詭計多端、什麼叫做用各樣的辦法使到你的老師沒有辦法。所以當你自己做老師的時候,那些詭計多端的孩子,怎麼逃也逃不出你的手掌;他們有什麼想法、他們怎麼壞蛋、怎麼調皮、怎麼詭詐、都在你的數算之下。所以壞學生,可能做好老師,而好學生可能做笨老師。我不是在鼓勵壞學生,不過我盼望你們不要做一個不公義的老師。如果你曾經做過很調皮的學生,你做學生的時候你可以調皮,別人做學生的時候,你不准他調皮,這是不公義,對不對呢?如果你說你們都要乖乖的,你那一句話不過是用你完整的目標和理想做一個追討性的、一個嚴格的苛刻要求,而你的學生就在這種苛刻的要求之下,被你束縛得不得了,那是不大對的。所以,一個老師對學生要公義。那這個公義和慈愛怎樣調和,可能需要專門談到這一方面。

人格與外在形像的不調和

組成一個人格,是不是只有一個身體呢?身體不等於人格,人格不等於身體。我相信最不平衡的事態現像,莫過於人格內在的精神和身體外在形像之間不調和的這個事實。所以很多胖的人裡面有個很瘦的靈魂,有很多小的人裡面有個很大的靈魂。我們今天在照相的時候拍出人的外表,沒有辦法拍到他裡面。我們選擇對像的時候就選擇他的體態,我們沒辦法看清他裡面的人格偉大到什麼地步。如果有兩個人一起生活,外面看去是兩個養不多一樣的人,如果我們可以買到一個靈魂的照相機、買到一個人格的鏡頭拍一張照片的話,你會發現外表很像的兩個人生活在一起,裡面卻可能是一隻大象跟一隻老鼠一起生活。因為每個人裡面人格的容量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人格的建立就需要有一個超物質的眼光。超物質的眼光使你能更正確的衡量靈界。

你到底盼望如何建造你的孩子呢?就是盼望他裡面的心靈變成一個非常健壯、非常偉大、非常寬容大量、非常有以柔和風度、卻也有非常堅定立場信仰的靈性。這一種眼光建立在你心靈之中,然後你再去教導他們的時候,你的教法一定會產生改變。我們從價值觀的肯定一來建立事奉的信念;從人格的建立、人格的形像,怎樣產生基督化人格的目標來鼓勵你用更正確的眼光,去對待你的教育工作。我們的孩子以後會變成什麼?你要想像。你現在教導的孩子----小小的孩子,在那裡跑來跑去,帶著一大堆的尿布,屁股臌臌的,在那裡走來走去,你看他是小孩子,以後可能是幾千萬人的老祖宗;你看他手足無力,以後可能是震動天地的偉大的政治領袖。所以如果你能用這種眼光來看的時候,你就不會給他外表的物質形態的大小所蒙蔽,而沒有看到他內在心靈和偉大人格的可能性。

人格的建立:可變的動性

人格是怎麼建立起來的?人格的建立有兩個很重要、很重要,不同的本質,一個是既定的,不容易改變的;另外一個是能夠變化的,有動彈性的因素。這兩個因素里有一個不能動的本質,加上一個能夠更動的發展定律來建立人格。我不可能把一個孩子從人教到最後變成不是人,只能說,他不像人;你也不能用教育教一隻猴子到它變成人,因為猴子就是猴子。怎麼聰明的猴子,只能叫做聰明猴;怎麼笨的人,叫做笨人。而你沒有辦法把笨人變成聰明猴,你也沒辦法把聰明猴變成笨人。因為猴與人之間生命的本質是沒有辦法更改的。但是這一個沒辦法改,不應當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的觀念。如果沒有辦法改,已經在你心中變成一個基本觀念的話,你沒辦法做領袖,因為領袖有一個很動性的觀念。做領袖的人要有對動性有可能的信念,這是領袖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如果你對於你所領導的、或者你要影響的,所教育的,無論是兒女、無論是學生,先肯定的說他們是絕對不能改變的,你應當自動辭職不要做領袖。但是如果你做領袖,你先要有個觀念,我領導之下這些人都有改變的可能,那你以偉大的目標,以合乎你目標的這一種身份來做榜樣示範,那麼他們的改變是實在必然的、一定可能的。因為這個改變是一定可能的,所以我做傳道。因為這個改變一定可能,所以我這麼努力講道。因為人性改變是一件可能,而且合乎神的心意,又是神所計劃的事情,所以我與神同工。

變中的三大因素

一個做領袖的人,有一個很基本的領袖的本質,就是對一切能變的現象,他都有積極而樂觀的主動權,他看一切能變的東西易如反掌、有所把握,這樣的他才能做領袖。在這個能變之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還是根據聖經的三大原則來看的:第一:信、第二:望、第三:愛;信、望、愛,不但是基督徒靈性的三大因素,基督徒信仰和生活中的三大內容;信、望、愛還是在教育界裡面使教導能成功的三個很重要的心態。

首先,這信念絕對不能放鬆。我們的信念要堅持到底,這樣我們才能健步前行。

第二,我們的盼望不能低落。我們的盼望不能消失,我們才能完成這個影響別人的工作。

第三,我們的愛心不能冷卻。我們的愛心不可減退,我們才能繼續從我們生命中發揮人格對人格的影響力。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的教育工作很難達到果效。信念、盼望、真誠的愛。堅強的信念是教導這個很重要的事奉的基礎;無窮的盼望使他繼續不斷能帶領別人進到真理的一把鑰匙;而真誠又恆久的愛是他繼續不斷能產生影響力的真正原因。這三方面使你的教育工作,使你對人格的影響不會慢慢衰退下來的。

人格的因素

組成人格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心理學的書,或者關於心理學的原則的理論大家略有所知。我要提的是

一.遺傳的因素

無論我們要不要,我們都承受了父母給我們的遺傳本質,這是沒有辦法推卻的,所以「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 like son)」。這一句話已經稍微給我們提示了那個逃不脫的不變性。上文提到不變性的因素和能變性的因素。對不變性的因素,我們沒有辦法產生多大的效力;能變性的因素,我們應當儘力而為使它達到最大的果效。你的生命里沒有辦法逃避父母遺傳給你的遺傳因素,占第一位,因為這是最基本的、最不可磨滅的。


體質

我們可以從幾方面來看遺傳:第一方面是體質的遺傳(Physical nature),體質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從父母承受了一些。你的父母高,你可能不太高,但是還可能高;你的父母矮,你也不是不可能高,如果你父母很矮,你還會高,那你就要找父母的父母到底如何。無論如何,這個家族因素正傳到你身上去,這是遺傳。胖的人同胖的人結婚,很難產生很瘦很瘦的孩子;瘦的人同瘦的人結婚,很難產生大胖子。黑人跟白人結婚就產生了半黑半白的灰人出來?黃種人跟白人結婚就產生了半黃半白的、不黃不白的人出來?不過,很奇怪的中國人跟黑人結婚,孩子比較像黑人;中國人跟美國人結婚,孩子比較像美國人,所以在中間的常常會失去他的中性。為這個緣故,上帝造中國人特別多,免得他慢慢的消失掉,這個叫做體質的遺傳,對不對呢?所以有時你看見你有一些動作很像你父母,那沒什麼奇怪。你有一些身體的形態很像你父母,或者你的鼻子、或者你的耳朵、或者你的體型,那是因為你被生在他們的因子的裡面,你被生到他的家裡,你承受了他們遺傳的因素。除了體態,歲數如何呢?遺傳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年齡差不多可以從他的父、跟他父的父母,他的母、跟他母的父母,六個人的歲數的總和除六,就差不多等於他自己的歲數。所以呢,你的父母幾歲,你父母的父母,你父親這邊的祖父祖母,你母親那邊的祖父祖母,六個人一共活了幾歲除六,那你就知道你什麼時候要去了。這是體質的遺傳。我們的身體在世界上,我們的身體的體質受了這些長者的影響。

思質

第二方面,我們不但有體質的影響,我們還有思想的本質的影響,我叫它做思質。我很少用神學名詞,我更多用普通的文化用的名詞。思想的本質、每一個人的思考功能、每一個人的思想潛能是不大一樣的。愛思想的人如果娶到很愛思想的人,產生一個思想家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一個思想功能不太大的人,同一個什麼都不要想的人,生出一個笨蛋的、什麼都不要想的人,那也不足為怪。所以思想的這個思想本性(Thinking or mental nature),也會遺傳下去。有許多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的背景都有一些愛思想的人在裡面;雖然這不是絕對的,但是有相當的可能性在其中。德國猶太裔的大音樂家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他的父親叫Abraham Mendelssohn,他的祖父叫做Moses Mendelssohn。這三代,都是很會思想的人。祖父是哲學家、父親是銀行家、孩子是音樂家,三個人三大家,這是很不容易的。哲學家需要用很大的思考力量;銀行家周轉錢財的時候也需要用很大的思考力量,所以在考取各種學問的考試中,會計需要的智商(IQ)是很高的;而音樂家除了思考力量要很強以外,創作力也要特彆強。否則的話只能做演奏者、指揮者,很難做個作曲者。因為作曲者需要的原創作力(Original Creativity)是高得不得了的,這樣的世代傳下去,好像是很自然的,這是思質的遺傳、思想性質的遺傳。當然,思想性質的遺傳好像不是絕對,原因是一個人盡量發揮他的思想時,其實還沒用到他百分之五的因素。如果你好好用你的思想,好好用你的頭腦,從你年輕的時候好好使你頭腦盡量發揮的話;刺激它,好好的運用的話,那我告訴你,當你年老的時候,你做一個大思想家,可能還沒用到你真正思想功能的可能性的百分之十。所以人在世界上實實在在浪費了許多思想功能,做那些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很可憐的事情,何況有一些人每天想的就是一兩件事情。天天考慮這個、掛慮那個,天天怕賊從這裡進來、從那裡進來。所以他的思想和誰發生親戚關係?他很怕,但是越怕他,越是每天想他,所以其實是很親近的。我有時候想:大哲學家、大教授,教書教得禿頭,這是很可以原諒的。但那些路邊賣花生的為什麼也禿頭呢?他連那個花生皮他也想了,所以他照樣的想,想些不關緊要的事情,也花了大半生的時間弄到滿頭白頭髮。我們看見思想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你有思想本質,你也承受了思想的遺傳,但是,你怎樣去發揮?那是另外一個課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4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4 | 只看該作者
氣質

第三方面的遺傳,那是氣質的遺傳。什麼叫做氣質的遺傳呢?(Heredity of temperamental nature)氣質同思質不一樣,體質同氣質也一樣的;氣質是他裡面的脾性、脾氣,或者他裡面的那一個性的某一種本質的表現,這叫做氣質。Temperament(氣質)和Temperature(氣溫)有一個同字,就是temper,脾氣的問題。溫度的高低,和你裡面的脾氣、熱能的表達,常常可以是你的個性的代表。

古希臘的四種氣質

古希臘把氣質分成四種:第一種叫做Sanguine(多血質)、第二種叫做Melancholic(憂鬱質)、第三叫做Choleric(膽汁質)、第四叫做Phlegmatic(黏液質)。

1.多血質

Sanguine可以說比較多情、比較善變、也是比較熱心、比較容易改變、容易變化的一種性格。這是比交輕率、比較幼稚、好像小孩子一樣的。小孩子很熱情,今天見你,嘩,這麼高興!明天全忘掉了。小孩子靠近你的時候,好像你就是他唯一的親人;等一下,他就氣你氣得半死。第一種氣質這種人有機會一講話,他講的時候,沒有經過大小腦,從口出來就是了。這種人很熱情、很率直、這種人也很單純,心中沒有其他的動機,講的話就是直直的,像福建話說:「一條腸直直通屁股。」你看他的時候,一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講的話就是這樣裡面沒有彎的東西;而有些人講一句話,你想三天還不明白他要講的是什麼。不是他有深度,是他的彎度太厲害了。Sanguine容易親近的。但是親近了以後,發現他不過如此,沒有什麼特別深度的思想、沒有什麼特別藝術的奧妙、也沒有什麼人格的修養。他就是很簡單,像孩子一樣是很可愛的一種人格,很容易親近的一個人,卻是不容易使人深入思想裡面有什麼奧秘和智慧的一個人格。這是第一種人格。

2.憂鬱質

第二種的氣質,叫做Melancholic。Melancholic就是憂鬱質的意思。這種人有什麼事情他先深深考慮、細細思想、好好分析、久久反應,而且每一次想什麼都先從壞的地方先想、從危險的地方先想。你說如果一萬次只發生一次,那麼,先想萬一有什麼事再說。他說,我不怕一萬,就是怕那一次。所以他就把那一次放大變成一萬倍,把一萬次才可能發生的一次,也不一定發生的事當作每天、每時、每刻、每秒都可能發生的;這樣的人就常常在一個非常緊張、非常敏感,非常悲觀的狀態的中間。每一件事他都分析,最壞的可能達到什麼?這個動機到底是什麼?我以後受的危害是什麼?他就想、想,還沒有來到的事情,他馬上預測十八代以後到底變成什麼。從先知功能來看,他好像先知知道以後要發生什麼;但從信仰的本質來看,他是站在好像什麼都沒有信心的地步去做事情,這第二種氣質的人,嚴格說起來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聰明加上悲觀。很可惜,聰明加上悲觀,那就使自己受了很多的虧損,這是第二種。無論你和他講甚麼,怎樣、怎樣、怎樣,他說:「但是,」你再講怎樣,「但是」,他總有個但是在後面,因為他裡面那個但、那個是,是隨時隨刻預備好的。所以你怎麼看,他一定從另外一個角度,把危險怎樣化演出來,可能產生的事都給你講出來了,因為他是這一方面的專家,悲觀主義的專家、敏感的專家。人家有什麼動態,他馬上先想自己受什麼危害,所以許多時候他背了一個很沉重而沒有應許的十字架、很沉重而沒有賞賜的十字架,他一面背,有時還會欣賞自己這樣做人是比別人高一等,所以欣賞自己的痛苦。你盼望把他拯救出來,不要這麼受苦、不要這麼悲觀,他還輕看你做人沒有深度,你不懂我這麼有深度的人,你這樣淺的人怎麼可以勸我呢?所以這個悲觀的、敏感的、掛慮型的人,叫做憂鬱質的人。他常常站在一個批判、懷疑的地步。但是他是不會採取行動報復的人,所以他與人無尤,但是他常常傷害自己,他常常想自己是站在受害的地步。所以從心理學來說,有幻想(Paranoid)的這一種氣質。有什麼事情,常常以為我是受害者、常常以為人要害他了、常常以為人要算他的賬;他站在謹防之中,結果變成一個非常消極、自衛,人在自衛的地位,很難前進。這是第二種個性。你是哪一種呀?你慢慢想了。你說我最怕人知道我是哪一種,你大概是這種。最好沒有人知道我是哪一種,我就是這種的話,我也不告訴你,那我可以再繼續欣賞我是這一種。

3.膽汁質

第三種人叫做Choleric 。Choleric的人是一種一不做二不休,如果決定做就干到底,無論是好是壞一定透徹、貫徹始終的、很透徹的把它做到底的人。所以這些人呢,寧願進監牢,他也不願意放棄他錯誤的行動;寧願被判死刑他也不願意隨便丟棄他所決定的事情。這種人你不要隨便弄他,因為他有仇必報,天下唯我獨尊,所以呢,你弄我,我怎麼可以不弄你呢?因為你先弄的,你就應該先死!這個叫做先生先死、後生后死、有仇必報,你弄我,我一定不放過你,這是第三種人。這種人卻認為勇敢是美德,所以他的勇氣十足、他的意志堅強。他的堅忍、他的奮鬥,常常可以變成別人的模範。很可惜,這種人奮鬥常常沒有正確的道德基礎、沒有正確的品格標準,所以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勇敢、他們的堅持到底,許多時候和罪惡發生關係,這是第三種的氣質。人類中間有這種個性的人常常會變成「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當他成功的時候,他可以變成人類中間高人一等的人;但他失敗的時候,他就被捉到監牢裡面去了。所以這一種人一生過著冒險的生活,勇於赴湯蹈火,卻不知前途如何?他就以冒險的精神,在風浪中乘風破浪向前進,而不知以後我們沉船的時候到底是怎樣的?這是第三種個性、第三種人格。

4.黏液質

第四種的氣質的什麼氣質呢?第四種的氣質用拉丁文來說就是Phlegmatic,就是比較黏液質的,他不像第一種那樣熱情而輕率、不像第二種那樣聰明而悲觀、不像第三種那樣暴怒而勇敢,他是冷靜的不得了,有什麼事情發生再說。你說:「這個很緊張。」「不要緊」「患難快要來到!」「總有辦法。」「那怎麼辦呢?」「先睡覺。」

他不緊張、他不反應,但是你以為他是一個什麼都不管的人嗎?你以為他是什麼都不理的人嗎?其實呢,事件都進入他腦里,全部給他算清楚了。這種人同第二種人有相同的地方,分析力特彆強、思想非常敏捷聰明,而他卻站在一個以真正要應付困難的心志,鎮定地處理自己。他同第二種人不同的地方是:第二種人看見了各樣的難處,卻是望洋興嘆,而這種人常常太無情了,見到窮人,他在那裡靜靜的分析為什麼會這麼窮呢?看見人餓了,他說呢,其實真正的營養是怎麼樣呢?看到孩子哭了,他就看他以後大概是唱高音,或者低音;戲劇演出來,燈光布景很感動人,他在想大概用多少電,因為他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你以後要結婚,你要嫁哪一種人?娶哪一種人?你不要奇怪,因為天下本來就有這四種人,你不要單單選鼻子就結婚,等結了婚才發現,這個鼻子的後面有這麼多的「東西」,你就應付不來了。

我不知道你是屬於哪一種氣質?無論如何你父母的氣質會遺傳到你身上。可能你父親是第三種,母親是第一種,害你現在又一又三、又三又一;朝秦暮楚、亂七八糟;可能你父親是第三種,你母親是第二種,所以你一面勇敢一面自卑,一面衝動、一面多情,我不知道你是哪一種?也可能你父親是第一種,你母親是第四種,所以有什麼事情,父親很緊張,母親慢慢來,什麼都不管。可能反過來,我不知道?但是呢,有這四種氣質,是兩千多年前,希臘人已經開始注意的。

氣質的三大型

我個人的分法,不這樣複雜。我把它分成三大型:第一是理智型的,第二是感情型的,第三是意志型的。理智型的人常想理論的問題,感情型的人想實踐和感受的問題,而意志型的人卻想實踐和真正能夠產生行動的工作。多方面不同的個性,這是氣質的遺傳。當第一種人大喊大叫的時候,你問他:「有什麼事這麼緊張?」他說:「有一隻很大的老鼠從這裡跑過。」所以他一跳跳了三丈高,這是多血型的;第二型的人呢,什麼事情他都悲哀、困難、分析、害怕、掛慮、緊張、敏感;第三種的人有什麼事,他一定要應付,要把他弄清楚;當第一種人因一隻老鼠跳起來的時候,第四種人卻在原子彈炸下來時說:「什麼事呀?」
你不能說第一比第二好,你不能說第二比第三好,你不能說第三比第四好,或者第四最好。我告訴你,多數人在十五歲以前的個性是屬第一種。第二種就是十五歲到三十歲的時候,特別是失戀的時候更變成那種。當三、四十歲到五十歲期間,你變成第三種人。很苛刻面對社會現象,什麼都談實際情況,要做的要做,不做的不做,要有很實際的行動。第四種,當你老了,經驗多了,你就自然變成那一種。所以我不能說哪一種好。有沒有小孩子從小就屬於第四種?有呀!我就看過一個六歲的孩子去看電影,大家哄堂大笑、捧腹大笑的,他靜靜的一點也不笑,我看他小老人。我看過一些六、七十歲的人什麼小事都緊張得像個小孩子,為什麼呢?他沒有經歷在不變化的基礎上那些能變東西的變化,沒有經歷那可變化的變化過程,所以他只有從遺傳中間延長時間變成老人。老人不是因為有老經驗所以叫做老人,老人是給時間催老的老人是沒有經驗經歷改變的過程------只有經驗老化的過程,沒有經歷改變的過程。所以有的老人很可愛,雖然他身體朽壞、其貌不揚、體質衰弱,講一兩句話就使人得到啟發,光就照耀到你心靈的深處。為什麼?他經歷那善性的、真理的、偉大的改變過程。相反的,你會討厭一些老人講話,講來講去,從年頭到年尾就是那幾句,他不但本身沒有經歷變化,他用他的不變,盼望你也像他一樣不變,所以你會感到很悶、很煩。因為他講的總是那幾句不變的話,而他又永遠以為那是最重要的真理。如果你不跟他走的話,你就是不孝順。所以有好老人,也有壞老人。

靈質

第四方面的遺傳,是不太肯定的東西,叫做靈質的遺傳。到底屬靈的本質會不會遺傳?如果屬靈的本質會遺傳的話,聖經有什麼根據呢?一個義人會生義人嗎?答案是否定的,稱義的人生的孩子還是罪人。為什麼?因為那個孩子還要自己因信稱義、還要經過與基督發生正確的個人關係,才能被稱義。那麼亞當是罪人,生出罪人來,這不是靈質的遺傳嗎?所以靈質的遺傳在惡的這方面好像具有代表性,但是在善的這方面卻不是,不能。你說這不是神的不公義嗎?為什麼亞當是罪人,生出來的,個個都是罪人?而我們因信稱義的義人,生出來的人不能主動做義人呢?這是神學問題,但我要告訴你,義在靈界裡面,而在靈界裡面有靈界自己的定律。所以耶穌說:「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一個人如果從靈性這一方面得著了重生,得著了因信稱義的經歷,他用靈界的生育力再傳福音給別人的時候,那重生的人會產生重生的人。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會產生有信仰的人。不是透過性的關係遺傳,乃是透過與神的合一,屬靈能力的權柄,再遺傳在靈界裡面。這些屬靈的能力,既然可以影響到我靈性事奉的對象,為什麼沒有辦法影響我肉身所生的孩子呢?我曾經用一段很長的時間思考,我的結論是:你照樣可以影響自己的兒女,但是你要把他為什麼許可被生在屬靈的或者愛主的人家中當作是神特殊的恩典。加上恩典的神學,不是叫人逃避責任,而是鼓勵人蒙恩以後,應當靠著恩典的能力,盡他所當盡的責任去把兒女教好。所以你把孩子教好,照著神的道來教導他,很可能這個屬靈的本質,就在這個教導的範圍中傳給他,這是超過你在對不信的人作見證的果效之上。感謝上帝!

保羅提醒提摩太:「……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羅以,友尼基心中的那個信,現在在提摩太裡面。這到底是不是等於靈質遺傳的聖經的證據呢?我不敢說,但我相信羅以既然得了友尼基,她就好好以屬靈的教導原則,把她的信傳給下一代;友尼基得了提摩太,她照樣把母親在她的身上所下的功夫當作一個模範,靠著主的恩典再把這個信心的原則,再傳到下一代。這乃是透過對主的直接交通,與靠主所給的智慧能力傳給下一代、再傳給下一代。這是靈質方面的遺傳。
你今天被生為基督徒家裡的子弟,不是你選的。你不能說:「上帝啊,我要選這種爸爸,我要選那種媽媽。」神給你哪一種哥哥,哪一種弟弟,你只能感恩的領受。你也不能選孩子,神給你哪一種孩子,你只能接受。你所有的都不能選,只能選一種,就是丈夫或者太太。這件事選錯,那你就麻煩了。所以,父母不能選、兒女不能選、兄弟不能選、只能選我們的配偶。這一方面神給你的自由,乃是要你記得你要為此負責任。所以你要依靠上帝,不要隨便。

有一個關於遺傳的笑話:英國有一個叫做蕭伯納的(George Bernard Shaw),他是一個戲劇家、是一個散文家、是一個詩人、是一個文學家。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是一個很漂亮的電影明星寫給他的。這個女名星又美、身段又好、又出名、風靡了許許多多的人,她竟然寫一封信給這個又老又丑又瘦的大文學家蕭伯納。

她說:「Mr Shaw,我大膽的對你說,我盼望嫁給你。」

嘩,這事不是想,是來,可遇不可求,癩蛤蟆可以吃到天鵝肉!這老猴子相的文學家怎麼可以娶到這麼漂亮的電影明星?這個好機會他應該感謝主,哈利路亞!對不對?然而他繼續看下去,那一封信怎麼寫呢?「我盼望與你結婚以後可以生出像我這麼漂亮,像你那麼聰明的孩子。」嘩,那真是十全十美了!對不對?美若明星,聰明若文學家,不亦樂乎,真是快樂!想不到這個老文學家想來想去,大概他是抑鬱質,所以他寫了一封信回去,「對不起,我拒絕你的求婚。」那個女的嚇了一跳!「怎麼可能?我有什麼條件不好?我這麼漂亮、這麼年輕、這麼聰明、這麼美,願意嫁給你還不好?你要追求什麼?」「我只怕以後所生的孩子,就像我這麼難看,像你那麼笨,所以我不娶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5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4 | 只看該作者
二.氣質的趨向

組成人格的第二個因素,我叫它氣質的趨向(Tendency of Temperament)。許多的心理學書和教育學的書完全沒有提到Tendency of Temperament,但我個人認為有很重要、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我提出來。什麼叫做Tendency of Temperament?就是一個人的氣質忽然間有一種方向,那個方向很難定是天生的或者後生學來的?是後生的習性?或者遺傳已經有了的因子?我不能決定。但是我發現有一些很靜的人,他偏偏就不喜歡跟靜的人在一起。是什麼決定那個趨向?那個因素從哪裡來的?我很難查出來。所以,那一個趨向,就不得不、也站在一個影響你以後人格組成的重要地位上面。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中國人從古以來研究及省察之後所下的定義。

你很難在試探的環境中不受試探所影響,你也很難在很聖潔的環境中間,不受聖徒精神感染。這樣,怎麼樣選擇你的朋友,當然成為環境的影響。但是我卻把這個為什麼會跑到那個方向去,不當作是環境的一個關係,當作是主動性的氣質的趨向。為什麼有一些人就偏偏喜歡這種朋友?有一些人同樣的個性同樣的氣質,他就偏偏喜歡不同的朋友?如果說我們的兄弟個個脾氣差不多一樣的話,我要告訴你個個選朋友的標準卻不一樣。那麼同樣的遺傳,怎麼有不同的趨向呢?同樣的遺傳,為什麼有不同的方向呢?這是心理學很難告訴我們的事情。選擇的理念影響氣質的趨向,事實證明,這個趨向,這個選擇的理念(Selective Perception),非常影響以後的人格組成。

什麼叫做選擇的理念呢?選擇的理念就是概念中間很主動的一種選擇的功能。這個選擇的功能誰決定呢?我不知道,但是每一個人都有主動性的。根據自己的選擇理念選擇事物(Actively selecting something according to his own selective perception),他理念中間的選擇功能會很主動的,或者很自然的逼使他選擇一些東西。這一個趨向我們很難定。

留意兒童的趨向

做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辦法影響一個人已經承受下來的遺傳,我們至少可以注意他的趨勢到哪裡去。所以我們做老師的、我們做父母的,要不斷有一個絕對敏感的觀念,去看我們所教導的孩子,方向到底是怎樣。許多人變好變壞,是在某一些階段中間,他們的方向稍微的彎曲,沒有人加以注意,就定了以後必然要發生的事情。

許多做父母的會對我說:「我沒有想到,那麼可愛的孩子今天變成這樣。」什麼叫做我沒有想到呢?我很想問他:「什麼叫做你想到呢?你想到是什麼時候想到的呢?」那我剛才說要繼續不斷、經常、每分每刻注意才叫做我想到。因為你所說的:「我沒有想到!」表示說你常以為事情的困難,是不可以臨到你身上的。你認為凡是臨到你身上的好事都是理所當然的,而臨到你身上的壞事,都是不應該如此的。但是事實證明事態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簡單。所以好事會臨到、壞事會臨到。我們總要預備心情來面對這一切。
過去幾年印尼有一些很可怕的錯誤的基督教的解釋法,就是成功神學(Theology of Success )、豐富神學(Theology of Prosperity )。他是教導人只要依靠上帝一定萬事亨通。只要有足夠的信心,困難一定迎刃而解。這種信仰最先是從皮利(Norrnen Vincent Peale )的『積極思想』(Positive thinking )來的。後來,在蕭律柏(Robert Schuller)的『可能』(Possibility thinking)裡面延伸下去。直到在韓國的趙鏞基(Paul Yonggi Cho)的書裡面,把基督教和這種錯誤的思想合併,成為毒素正在毒化整個基督教。那麼這些好像是基督徒的,就很熱心哪、努力啊、信心啊、甚至奉獻的時候是勇敢的不得了。因為他們奉獻不是把神應該得的交給神,而是用一點錢賄賂上帝,盼望上帝給他九倍的收穫。這個叫做『十份之一的未來論』。不是有了十拿一,是先給一,你給我九,這個叫做十份之一,你懂不懂?這些人在某一段時間,內心好像興旺的不得了,也見到他們好像福音廣傳、許多人信了耶穌,卻中了一個很可怕,錯誤的神學的、魔鬼的詭計。所以現在有許多不背十字架,盼望得著榮耀;不經過死,盼望有復活的大能,輕而易舉,易如反掌『快熟面式的基督教、神學、牧師』(Instant Noodle Christianity ,Instant Noodle Theology ,Instant Noodle Pastor)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的基督徒上了當以後,等到他們發現事情不像他所想的那麼簡單的時候,已經太遲了。借債多少錢,沒有辦法付利息。奉獻以後,神沒有把另外的九份賜給他。他就自己捆鎖在大迷惑的中間,是上帝死了?或者我信錯了?以後信仰就開始動搖。很可憐!求主幫助我們。當你看見有一些去向不對的時候,你應當用先知嚴格的責備口氣,和偉大愛心去挽回他們。
所以你不能說,我沒有想到!你沒有想到?你要悔改,不要怪上帝。我沒有想到好好的孩子現在變壞了。其實你沒有想到,就是不打自招,你的錯在哪裡。你沒有時時刻刻注意那個去向到底是什麼?一個守衛的人,一個有守望台為整個大局做守望工作者,他的不驚醒,就是他最大的罪惡。不是武器的問題、不是堅固的營壘的問題、不是仇敵和他中間的比較之下誰勝誰敗的問題,而是他驚醒的問題。做一個靈魂的工程師,驚醒很要緊。所以我們需要武器、我們需要資料、我們需要恆心、我們需要技巧、我們需要教育的原理。但是,我們做驚醒的守望者非常要緊。為人之父母、為人之師表,我們看到教導的兒女,他們有什麼不對的趨勢的時候,我們那時是在睡覺、或是驚醒的狀況,我們那時已經預備好了怎樣去處理,或者等事情發生了才來怪上帝,怪人呢?怨天尤人的人,不是一個大丈夫。能夠痛改前非的人,才是一個真君子。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做個驚醒守候的人,我們怪神、怪人都不能改變我們已經錯誤的局面。所以求主幫助我們。

為趨向的可能作智慧的安排

為了氣質的趨向的可能性,我提議一件事情。就是儘可能給孩子們接觸更好、更良善、更穩重、更能發揮他們思想局面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選擇玩具,不要選擇好玩的東西,選擇能刺激他思想的東西。你給他選朋友的時候,不要選擇那些很可愛的朋友,要選擇那能刺激他上進的朋友。這樣他的趨向就被帶到比較有可能進步的可能的那個環境裡面去。

這是在第一和第三中間的媒介;在遺傳的因素,和下文的環境影響中間,選擇趨勢需要一些有智慧的安排,需要有驚醒守望者所給他帶來的方向、需要有個非常靈巧和合理的選擇、需要製造一些有創造性的氣氛。所以一個老師責任是大得不得了;而為人父母,不是單單能生孩子,每天給他吃,以為你的責任已盡,這樣的事連豬也會做。

三.環境的因素

人格的組成,第三個因素是什麼呢?是環境的影響。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環境自立、沒有一個人可以只靠自己生活。人是群居的活物、人是合群的、人是社會、社交性的一個活物。所以人沒有辦法脫離環境。我們的環境如何都會影響我們人格的組成。環境的錯誤、環境的毛病,當然是不能完全佔據了錯誤人格成長一切的因素。但是環境的影響是我們不可以輕看的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素。所有的心理學、教育學注重遺傳和環境、不變的、和能變的。我們在中間加上了氣質的趨向。每一個人都活在他四周環境的衝擊之下。每一個人都有形無形的、有意無意的受四周環境的訊號帶來的指示,使他在發展過程受某些影響。那麼這個環境是怎樣形成的呢?什麼叫做環境呢?我們還是要從幾方面來看環境到底是什麼?


自然的環境

第一方面,我們看自然的環境,這是最外在的。生在海邊的人,和生在樹林中的人,個性不大一樣。生在沙漠中的人,和生在大山裡的村莊的人,個性也不一樣。為什麼福建省和廣東省的人愛出遊呢?因為他們在海邊。為什麼蒙古人、陝西人個個理直氣壯呢?因為他們住在大山、大沙漠的中間。所以看見海水的動性加上柔性,力性加上靜性產生思想的變化;看見大沙漠被風吹來的可怕的景象,和大山站在你面前屹立威武的狀態,使你氣質受陶冶,是不可能沒有影響的。海邊的人、山裡的人、田裡的人、樹林中間的人、沙漠中間的人,都在無形之中受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個個孩子想當兵;南方海邊的福建人,個個想逃兵。我的出生年日是一九四零年,我的出生紙寫一九四一年。因為那個時候大家盼望少報一歲,可以遲一點去當兵。自然環境影響了個性。如果你越多旅遊,你就越發現這是一件事實。你到阿富漢山裡面看見那些人的個性,和你跑到夏威夷看他們跳土風舞,你會發現很不同。同樣是人卻很不同的,為什麼呢?環境影響人格。在寒冷的地方,人要生存就一定要奮鬥,在寒冷的地方種東西,不容易生長,一定要種正確的東西,而且適當時間快快收,不收就完蛋。所以對時間的準確性,你不能說:「啊!夏天才來種,冬天才來收。」收雪!你要照著自然的時間,所以對時間、對季節,要有清楚的敏感度。但是在熱帶的地方就不大一樣了,你看見熱帶沒有出過一個大思想家。我有一些思想,因為我是生在不是熱帶地方的。最好的機器是德國、是瑞典生產的,因為那個地方寒冷得不得了,計算稍微不準,機器可能會塞住。熱脹冷縮的定律,和不同的元素,在化學裡面的膨脹係數,使他們要求嚴格得不得了。所以這些曾經受過改教運動精神影響的國家,再加上在非常艱難的地理狀態中間長大的人,他們已經被訓練成有堅強個性、做事精細、負責到底的態度。最好的機器在這些寒冷的地方產生;至於非洲做的機器,差一點不要緊,只差一點點!這叫做自然環境的引導,你留意歷史,馬丁路德改教以前,德國在世界上是沒有地位的。現在你看『西德製造』(Made in West Germany )的東西,這標誌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Assurance of Quality),你就有信心。為什麼呢?因為德國受了馬丁路德改教運動的影響。不要以為改教運動是小事情,改教運動有絕對不要屈服的精神。「我絕對不收回我已經寫的,除非我發現我所寫的違背上帝、違背良心。」(Here ,I stand on the Word of God ,except when I discover my writing is against the Bible and conscience ,I shall never withdraw it .)如果這是合乎神的旨意、是憑著良心真誠寫出來的,我不改。這個態度後來變成整個社會文化的動向,影響辦事的精神、影響製造機器的精密度、影響整個文化的立場。改教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太大太深。現在,如果你看日本,也不錯嘛,做的機器也不錯。這是因為他們把西方的精神帶進去;西方的精神是直接受基督教影響,而日本是間接受基督教影響,一方面要基督教間接的影響,另一方面不要基督教,這叫做日本。日本的東西從仿造(Copy )這一方面來看非常有成就;但是卻缺乏原創性(Original Creativity)。如果我沒弄錯的話,明年開始,許多日本最大的照相機廠不可以再出產自動對焦(Autofocus)的產品。因為被發現他們這方面的技術是用科學偵探去把西方的秘密文件偷出來,現在已經犯了國際公法。所以有一些改革也是很可憐的,像英國、德國、法國、美國這些受過基督教影響的國家,苦心研究的結果,文件卻落在非基督教國家的手裡。別國研究得半死的東西,讓別人在賺大錢,基督教的影響不是簡單的。所謂基督教國家,有很多人已經不再尊重基督教、或者已經偏離基督教,但是他們一方面反基督教,他們骨頭裡面是流著基督徒影響的血。

我研究、思考很多事情,我不是從表面看,我是從文化的精髓裡面來看。自然影響人格,這是一件事實。你在哪一種自然環境中間長大,影響你的氣質、影響你的脾性、影響你奮鬥的精神。吉普賽人(Gypsy)生出來的孩子,不愛靜靜坐下來讀書,愛跳來跳去、到處遊行。當這些習性已經變成骨髓的時候,慢慢就變成民族的特性,一種比較統一的精神。所以,華人有華人的傳統、日本人有日本的傳統、美國人有美國人的傳統。我對美國這個國家不大欣賞,因為她整個國家的生活都是用信貸(Credit system)來建立的,還沒有賺錢就可以先借錢、用錢;一生做得半死,為了還錢、付清債務。所以這個國家以後會越來越困難。可惜,比較有傳統節儉美德的華人卻還沒有受過基督精神文化上所產生的重生和振奮的作用。東方有東方的美德、西方有西方的缺點。但是,如果我們的文化沒有被基督教的精神所熏陶的話,我們看見還有許多污點在其中。這是第一方面,自然環境的影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6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5 | 只看該作者
家庭的環境

第二,家庭的環境。什麼叫做家庭環境對人格的影響呢?家庭中最大的孩子,或者最小的孩子,也有個性上的差異。長子有長子心理學、幼子有幼子心理學。所以最小的孩子、常常貪便宜、常常有小動作,最小的孩子常常要大家都愛他,對他這叫做天公地道的事情。我不知道你是家中第幾個孩子,你自己想就是。如果你想不出,你問問人,我大概第幾個?長子常有無論如何我總是佔優勢的心態,因為我是最大的嘛!這是一種普通的心理在影響。這是家庭環境對人格的影響。如果一個家庭里有七個孩子,只有一個是男的,其他是女的,那麼這個男孩子的個性,和另外一家有七個孩子,只有一個女孩子,是不一樣的。兄弟都是男的,我不過是七份之一。所有的兄弟姐妹,只有我是男的,我是一份之一。那麼他裡面是自豪感,都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第二個因素去受影響。有許多獨生子,在全家女孩子中間成為『婦女團契』主席,專門欺負女孩子、專門指揮女孩子。但一見到別人的男孩子,他馬上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也有一些獨一的男孩子,在女界的範圍中卻有非常英雄的性格,和英雄的氣質。但這也不一定如果你是六個男一個女,女的在最後,同六個男一個女,女的最大又不一樣。所以這個變化無窮,可能產生出來的影響,也是無法估計的,有宏博或那樣精細的因素在其中。

所以,為人父母者,應當製造一個合理的家庭環境,讓你的兒女在其中可以有適當、安插在其間的身份,有一個合理的位份,讓他可以好好長大。為人父母,不是單單以為能養,就達成你的任務了。養和育是絕對不同的兩件事情。我出一個題目,讓你們好好思想,照你所知道的最正確的定義寫下來;然後照著你已經做到的,很誠實的寫下來。『教』是什麼?(What is teaching?)把這個字定義,把它寫下,你想像中什麼叫做教導?最高深的、最理想的教育定義,你寫下來;第二,誠實的把你怎麼教也寫下來。你就會發現你自己有一些精神分裂的現象。你知道怎樣教,你沒有那樣教。如果我再嚴格的要求一件事的話,你會發現同樣做教員的當他寫出什麼叫做教的時候,每一個教的意義都不一樣。這表示我們還不真正明白什麼叫教的時候,我們已教了一大堆。我們還不正確知道怎麼教的時候,我們已經把很多人教錯了。我們還好意思拿薪水?什麼叫做教?(What is Teaching ?)教、養、育都不一樣。你生一個孩子很容易,因為你家裡的狗也會這麼做。你養他,這也不太難。因為螞蟻都會養毗們的下一代,你育他,這個培育,就不容易。管、教、育、養、生,都不一樣。這很複雜。

什麼叫做教?在教育的過程中,你要照著神的形像雕塑他;你要雕塑他,在所有的計劃中達到神的形像。教不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家庭應當是可以從人格被影響的範圍中得到教育的地方。

我用歲數和幾個不同的字來描寫這其間權威的問題。孩子生出來的時候,你第一件事是懷他,這是生以前就有的。上帝把他放在母親的肚子里,所以你懷了他。時間到了,他就生出來,你說:「我生了他。」第三呢,你就抱了他。第四呢,你不能抱了,他起先每天要你抱,結果呢,你一抱他就不喜歡,他要自己走了。所以你慢慢的,就能夠抓住他。以後呢,慢慢的你抓他也不喜歡了,你只能牽著他。牽他以後呢,慢慢的,他不要你牽了,你只能夠引導他。結果連引導都不要了,他說:「我自己走。」「好,我指你怎麼走。」指他。結果呢,到最後什麼都不能了,你只能放他。你看見這幾個字嗎?這幾個字啊,產生的過程叫什麼呢?叫做越來越放鬆的過程。所以你只能懷著他,他連呼吸都要從你的呼吸而呼吸,他連血都要依靠你,從你的血流到他的血裡面,他要完全靠你(Totally and absolutely dependent on you )。你懷他,後來你生他、你抱他、你抓他、你牽他、你引他、你指他、結果你就放他。你看見什麼呢?權威的轉移(The transition of authority )。以前你有絕對的權威、後來你完全沒有權威。從有絕對的權威,變化到完全沒有權威的過程中,你要怎樣教育他?這不簡單。家庭的影響其實就是這個過程怎樣安排的智慧。你怎樣安排?當你失去權威以前,你已經把那個權威慢慢轉移到他對神真理的順服,那你這個家庭就是成功的。如果你在安排過程中,沒有把你的權威轉移到他對神的權威的順服的話,你的教育是失敗的。
我曾經聽過我母親講一句話,她說:「你現在已經懂得敬畏上帝了,我把你放到那裡,我就放心,我現在不需要為你掛慮操心,孩子呀!因為我知道,你有敬畏上帝的心,我就放心,我的責任成就了。」我母親講過一句話,我很清楚知道這一句話是她從內心的深處發出向上帝的感謝,一個盡了責任的人感謝的話,她那句話深刻在我心,使我知道這叫做家庭教育,這叫做家庭教育的影響。我們做父母的、為人父母,在懷他到放他的過程中,是否安排一個敬畏神轉移權威的過程?若不是的話,我們還沒有盡我們的責任。

社會的環境

第三,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們是一個社交的活物、合群的活物。人是生命,是不可能沒有群社關係的生活。所以人就活在四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境界裡面。這樣我們應當不應當好好選擇一個比較好的社會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在其中被培養起來呢?應該。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早就懂得社會影響是舉足輕重的。這個遷移是被動的嗎?遷移是逃避的嗎?當你的孩子還沒有長成以前,需要一個比較被動的處理方式。當你的孩子已經長成一個堅固不可隨便動搖的人格時候,才能有主動的處理方式。基督徒應當是不怕受影響,而且到處影響人的。但是當你的孩子還不是一個有真正堅定信心的基督徒以前,你需要用被動的處理方式來處理他。所以給他建造一個美麗的環境是需要的;給他找一個有衝擊性的社會環境也是需要的。雖然如此,並不是說你替他造一個沒有分善惡果樹的伊甸園。有很多的家庭盼望替孩子們造一個非常美、美得不得了、無罪的境界、連分別善惡果子都沒有的伊甸園。這不大對。因為這樣做,以後你的孩子很可能變成一個傻瓜、什麼都不懂,一出門就給人家騙的人。很多基督教環境的家庭產生一大堆笨的孩子,不是智力不夠,而是經驗太差,對於邪惡的世界毫無認識,更沒有心理的準備。

有一次我在香港,一個老牧師,差不多七十歲了,特別約定時間到我的旅館來找我。他說:「我聽你講道感到很不一樣,我想神正在年輕人中間興起另外一種工作,你是其中一個代表,所以我要和你討論一些問題。」討論神學問題、教會問題、路線問題、傳福音問題、最後還討論了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你怎樣教孩子呢?」那個時候我很誠實說我還沒有孩子。還沒有結婚,怎麼有孩子呢?我問他說:「我倒問你老牧師、老傳道人,你告訴我,你怎樣教孩子?」他說:「香港這個社會很可怕、太黑暗了。黑幫的消息每天都有,一下子就可以把我們的孩子、子弟卷到漩渦中。所以我特別嚴格訓練我的孩子。」我說:「怎麼嚴格法呢?」他說:「每張報紙我先看,不對的消息,我都剪起來,留下一個洞,一個洞。留下那些好的才給我的孩子看。」嘩!他家的報紙一定是全世界最聖潔的,因為壞的東西都剪掉了嘛!不好的都淘汰掉!剩下那些好的。「電視也是如此?」「我規定什麼時間可以看,晚上那些暴力的電影都不可以看。」另外一個牧師對我說:「不但如此,我在某一段時間把電視機的一個真空管拿掉,等到兒童節目來了我就放回去。」嘩!我認為這些人真是有心教導孩子,但我卻不欣賞他們的方法。所以我把我反對的意見提出來:「我認為你們的孩子以後會很壞!」「我們這樣用心,上帝不賜福給我們?」「不是你用心不用心,是這樣做到底對不對的問題。」「為什麼不對呢?我們不是擇善而行之,擇其惡而不行之嗎?」我說:「不是的,如果照你們的原則,可能上帝是錯的。」「怎樣講?」「上帝把分別善惡果樹放在伊甸園,是罪惡之根、是敗壞之源、是試探之因,這是使人敗壞的原因。所以上帝這樣做大概是錯了,那個時候上帝應該請你們做參謀,那麼他就不會把樹放在那邊。」「那麼唐牧師你的意思是什麼?」「我是意思是這樣,分別善惡樹的存在是需要的,這是試煉,把人帶到更堅固的地步不可或缺的東西。你的報紙呢,是一個洞一個洞的,是very holey paper 。」「Holy 不是好嗎?聖潔不對嗎?」「不是!我這個holey 是many many holes。很多洞的報紙。」我說。「很多洞嘛!所以這邊一個hole ,那邊一個hole,不叫holey 嗎?你這個holey paper沒有產生果效,我擔保你的孩子,一定特別想知道那個洞裡面原來是什麼?所以他們天天就到隔壁家看洞裡面的東西,其他都不愛看。」

很多做父母的,寫信給孩子,每一句都是聖經的話,孩子看都不看,為什麼?討厭死了,講八古,天天千篇一律。所以,我認為不對!你應當給他原則。他捉緊原則,站穩立場,他會自動選擇什麼可以看,什麼不可以看。那你就成功了。可是,我不是說既然分別善惡果樹是需存在的,你就故意把孩子放在一個妓院的隔壁,你對他說:「分別善惡果在這裡。」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心中應當有立場,也有認識,不是單單認識好的一方面,也認識壞的一方面。這個壞,為什麼是壞?這個壞產生的壞影響是什麼?以後是什麼?這些『預言』應當常常產生。所謂『預言』就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你能用想象推展出來,認識以後必然的結果,這種功能養成了以後,他比較容易在社會中去適應、去站穩立場、去做見證,這是第三方面的影響。

這方面我提議我們也當稍微過濾,做一個過濾器(Filter),把我們的孩子們所結交的朋友,稍微做一些過濾性的提示。還有我們也做監察員(Monitor),監察這些工作進展的情形,使他們的社交教育和社會影響不會把災禍帶到他們的身上來。

文化的環境

第四樣環境,就是文化方面的影響。文化里的歷史因素、傳統的因素、社會風尚的因素、價值觀的因素,要經常去注意它。所有的文化,都有一些有份量的價值在其中,否則就不叫做文化了。但是也沒有一種文化,不帶著罪惡的果子和包袱 ,繼續侵害人類。

每一個文化都是墮落以後產生的,所以文化中的墮落性常常無形無意的影響個人人格的組成。文化需要重生、文化需要真理的光照、文化需要聖經給它更新的力量、帶來新的動力,因為在洛桑宣言中宣認:「許多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有著魔鬼力量的本質」(To some extent many cultures have an essence of demonic power ),所以某一些文化背後有魔鬼的力量正在作引導的工作,文化的本身,大體上我們應當肯定它有正面的價值,也應當尊重;但是不能不預防背後有一些陰暗面和有一些邪惡的層次在其中,這是文化。

一個人在哪一種文化中長大,無形之中就有一種文化所帶來的良心規範。所以在不同文化中長大的人,雖然接受了基督教,他們的基督教常常還受文化風氣的影響。例如:中國人是比較勤勞的,所以做了基督徒以後,中國人很多還是勤勞的基督徒;那些真正從基督教的立場去建立勤勞的人是存在的,那些不是受基督教影響,卻是受文化影響的也是勤勞的。但是有一些地方的文化背景受精靈教(Animism)的影響,是很懶散,很不殷勤的。這些人信耶穌以後,雖然是基督徒,他們還是把文化中間那些懶散的精神帶到他們的所謂基督徒的生活里。所以,印度尼西亞、菲濟(Fiji Island )、或者太平洋群島中的許多基督徒,他們的生活是非常不勤勞的。這是文化對人格的影響,不可忽視。我們應當用基督的聖道去影響文化,把文化的陰暗面除去,堅持文化美麗的一面,再靠基督教的精神去更新,使我們的文化可影響我們的下一代。這是第四方面的影響。

人格的影響

第五方面的影響,就是關於人格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person on person)。人格對人人格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入的影響。

你一生最感謝上帝的,除了基督耶穌的救恩以外,就是神用一些偉大的人格來改變你。你要感謝上帝。偉大的人格在別人的人格上面的影響性,那是神很大的恩典。我們這一生能夠結交一些很好的、很真誠的、有長久關懷的朋友,這不是你能做到的,是神賜給你的。我們這一生能夠讀一些偉大的傳記,從其中一些事迹,和一些很簡單的話語,給我們帶來衝擊,使我們的生命改變,要感謝上帝。我們這一生能夠受一些偉大的心靈,在真理的熏陶之下發出的光輝照耀,以至於我們離開黑暗、面向上帝的光,我們要感謝上帝。

人格對人格的影響是最深入的影響,所以我在佈道工作中,不是全心全意相信和依靠宣傳工具。當然宣傳工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但是個人佈道和人對人的關切,那是真正佈道擴展的原因。今天西方太過注重宣傳工具、太過依靠大眾傳播,而今天的東方太過忽略這一方面。但是無論西方、無論東方,在不可忽略、不可重看之外,應當把這些當作次要,把人格與人格之間的關係當作重要。否則的話我們沒辦法達到聖經要我們達到的原則。耶穌基督來做人的時候,十二門徒中至少有七個是以個人佈道的方式選出來的,包括馬太、約翰、雅各、彼得、拿但業、多馬、還有腓力,這七個都是基督個別和他們討論,個別呼召他們。這樣,其他五個也不能證明是非個別性的,所以Person to Person call (人對人)的長途電話費用是最貴的,因為Person to Person call 是最具影響、最滿足、最親切、最親密的,對不對呢?你打電報對方收不收到都不知道,打電話馬上知道他還活著,不然怎麼會回答。這回答是即刻生命和生命的交流,而不是機器的方程式的答案。

在菲律賓有一個人被綁票,綁匪要多少錢,家人都答應照付,但是要先和他通電話證明他還活著,可是如果用錄音機錄音回答怎麼辦呢?所以他要繼續不斷改變話題,才能知道是錄音機,或者是活人的答案。這叫Person to Person (人對人)。照樣的在你一生中間,最能使你受影響,最能使你不能忘記的就是你一生中間有一些偉大的人,一些神差遣在你生命中間給你不能磨滅的烙印的身、心、靈影響的人。他正在關照你、正在護庇你、正有啟發你,你要感謝上帝。這是人格對人格的影響。

經驗的影響

最後一樣,經驗對人格的影響。經驗為什麼對人格有影響?這不是別人的人格對我的影響,是我自己在人格過程中間所經歷的事情、所投下的印象。這是個人印象(Personal Impression)、個人實驗(Personal Experiment)、個人經驗(Personal Experience)、個人經歷,是重要的事情。經歷對人的影響大得不得了。

經過一場大病以後,你的看法完全不一樣,有這樣的經驗嗎?被侮辱一次以後,思想完全改觀,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當你親眼看過人性的可怕以後,你不再隨便輕看人、不隨便依靠人,你有這樣的經驗嗎?你家進過一次賊,把你全家的東西偷光了,眼巴巴看著他帶走,從今以後看見比較像他的你就害怕,你有這樣的經驗嗎?經過一次男人把你玩弄、拋棄以後,你看全世界的男人都是仇敵,你有這樣的經驗嗎?所以經驗對人格的影響是很大很大的。我們不可以隨便輕看這一方面的因素。

但是同樣的經驗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同樣的經驗為什麼產生不同樣的反應呢?當你面對某經驗時,你用怎樣的態度來作決定、前面應當怎麼走,每一個的反應與決定不同,這個很重要。所以我特別提到Self dialogue (自我之間的交談)、Self determination (自我的決定)。當你面對各樣的困難、經歷過很大的事情之後,你怎樣對你自己講話?那個自己對自己講話,只有人才可能,狗不會自己對自己講話。當你自己對自己講話的時候,你講些什麼話就決定了你以後的人格怎樣走。遇到一件事、經過一場風波以後,你要注意你以後對自己講什麼話。

被騙以後,你說原來做人是會給人家騙的。好,騙人使人受苦,我就決定從今以後不騙人,我不要別人和我受一樣的苦,那你就變成好人了。相反的你說:「原來世界是這樣的,我既然給人家騙了,表示這個社會是騙來騙去的社會,好!從今以後天天騙人。」你看到了嗎?所以同樣的經驗產生不同的人格、同樣的經驗產生不同的方向、同樣的經驗產生不同的果效,表示什麼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我對自我講了什麼話。請你注意,你一生中一些重要的時刻;我不用時間,時間是間,時刻可以刻下去的,所以比較有印象,叫時刻。在你一生中有一些重要的時刻,你對自己講過一些話,你自己叫你的名字,暗暗的在你房間,深刻的時候對自己說:「唐崇榮呀!從今以後要怎樣呢?」我告訴你,那個你就是我,我告訴你?我告訴你?一樣的:「從今以後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好!決定。哼,有什麼困難!」

你自己對自己講話很重要,那是極具存在的時刻(very esistential moment )、那是極富決定性的時刻(very decisive moment )、那是極具影響的時刻(very influentisl moment ),那是非常重要和顯著的時刻(very very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moment )。所以你怎樣對自己講話,經歷之後,你怎樣自己決定以後要走什麼路線,這相當影響你的人格。這其中最大的關鍵有哪裡?就是你透過什麼來看自己?(Through what kind of means do you estimate and evaluate yourself ?)你衡量自己、你審察自己、你估量自己的時候,根據什麼?這是蘇格拉底沒有回答的問題。蘇格拉底提到你要認識自己。詩篇七十八篇七十至七十二節「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7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與真理

有關人格建立的因素,我們提到了自然的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的環境、文化環境、包含歷史、傳統的等等。經驗是各人要自己經、自己驗的,叫做經驗。所以個人所經所驗的東西常常被認為是真理與人生命結合的一部分。許多人高舉經驗,把經驗當著真理。這是有可能進入很大偏差的一個毛病。我們不應當把經驗與真理等量齊觀。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經驗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驗真理的話,那麼他對真理的學習只停留在理性和知識的範圍裡面。但當一個人把經驗當作真理的話,他會把真理降低到經驗的層次去。所以,經驗與真理之間應當有正確的看法和正確的關係性的安排。如果我們對這兩者有正確的觀念,和正確的安排,我們就不會自我蒙蔽。

經驗與真理的關係,應當怎樣安排才算正確呢?真理是屬於神和他啟示的範圍,經驗是屬於人和人對神順服的範圍。所以經驗與真理的層次,是以真理來定奪經驗的價值,不是以經驗來定奪真理的價值。我不能因為我經過、我驗過、我親身經歷過、所以這是絕對不會錯的。這樣就把非絕對化的,絕對化了;把相對界的範圍,帶到絕對性的價值裡面去,這是錯誤的。所以不是以經驗來定奪真理,乃是以真理來定奪經驗的價值。為這個緣故,讓神所啟示的真理,來光照引導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在所經歷的生命過程中被真理引導、被真理光照,我們的經驗才能進到更合乎真理的地步。這樣以經驗服在真理的原則之下,以神所啟示的真理作為我們經驗的導師,這才是對的。所以,經驗是在人過程中所產生的個人經歷,真理是神的範圍、自我啟示的奧秘,先將經驗與真理的範圍分界以後,你才會把它安排得好。不但如此,當經驗與神所啟示的真理產生現象性的衝突時,你不應當把它歸為本質衝突的問題,因為現象的衝突不等於是本質的衝突,所以,有一些衝突的事件,不一定應當把它嚴肅的劃成是本質上的衝突。相反的,如果經驗和真理是完全一致的。一個人能從現象的蒙蔽中掙脫出來,看到本質上的最嚴格的要求時,這個人是很靠近真理的。為這上緣故,我們看經驗和真理好像相合的時候,不必太快認為一致;與真理看起來好像相對的時候,也不必太快定奪是衝突。慎思明辨、細心考察,是非常重要的。

有許多基督徒學了許多真理卻沒有辦法經歷體會它,因為他把這個學習停留在他的理性層次的裡面。另外有一些基督徒,他把經歷過的事都當作絕對不會錯的,來代替真理,這是個很大的毛病;以經驗當作真理去教導人的人,就把真理局限在有限的經驗裡面了。所以,層次弄清楚以後我們就知道要用真理定奪經驗的價值、要用真理來引導經驗的過程、要忠於真理來批判經驗的真假,那就對了。

但是,當一個人在經驗過程中,他一定會產生許多自我分析和批判。所以,我們提到你自己對自己講些什麼話?那些重要的時刻,相當決定以後你的人格的發展。如果你的經歷使你產生什麼決定,你應當很謹慎地把你的意志放在真理之下,否則,你所決定的事,很多時候會違背真理。我要再重複一次,你要把你的意志放在真理之下。平常當我們提到理性、信仰與真理這個大題的時候,我的重點會提到把你的理性放在真理之下。但是,當提到決定順從和歸回的時候,我就提到把你的意志放在真理之下。換句話說,我不能隨便做決定,我只能因為要順服真理才有我意志的決定。把你的意志放在真理之下做決定時,你前面人格的組成就在一個很健人康的康庄大道上。若不是的話,你很危險,因為你的意志不順服真理,你很可能要神的道配合你所要的。你就站在指揮上帝的道的地位上,做了顛倒的工作。這樣,自我決定要定下意志和方向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把你的意志放在真理之下,這對人格的組成是不可忽略的。

特殊經驗的價值

除了這些經驗對整個人格的影響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到有一些特殊經驗有特殊的位份;或者特殊的經驗,有特殊的舉足輕重的價值觀在裡面。那是什麼呢?就是受辱負重、患難、遽變和奮鬥等等。我要特別分析這幾樣東西。

1.受辱

第一樣,就是受辱的時候。當一個人受羞辱、被輕看的時候,正是他發現他有尊嚴的同時。許多時候你不能自尊、你不懂得自重,是因為根本還沒有受過人格所面對的羞辱的考驗。所以當人侮辱你的時候、當人輕看你的時候,你內中馬上有一個很切身的正義感,怎麼可以這們待人呢?何況那個人就是我。你發現這件事嗎?你這個人怎麼可以對別人這樣呢?我當然注意我的問題。所以當你受羞辱、被輕看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你心裡產生最新鮮的印象、最深刻的記憶、最難忘的生命雕塑的一個時刻。(The time to shape your life ,that is the very special moment of shaping your life when you are treated unfairly ,you are treated unjustly )

當人不公義對待你的時候,你馬上發現人性的尊嚴。而這個人性的尊嚴也就是你的尊嚴,因為你是人。所以,受辱的經驗是很寶貴的。你們也許知道中國歷史裡面有胯褲的事情、有斷炊的事情。蘇秦斷炊,聽過這事嗎?這個痛苦受羞辱的經驗,使一個人的人格被建立起來。當然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在面對受辱的時候有自覺,很可能他不能像蘇秦、韓信,斷炊和跨褲羞辱的結果,就認命說:「我本來就是這種命嘛,我本來就要給人欺負的嘛。」我想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統治之下的百姓,長久受羞辱的結果,就變成奴才相。只有一些人感到事情不應當如此,就產生了物極必反的作用,那叫做革命。所以每一個人自尊怎樣培養起來,這與受辱的時候你怎樣自覺、怎樣反應,是有關係的。

2? 患難


第二方面,就是當我們在大患難時,怎樣決定自己前面的路線?比如說,你有過很窮的一段經歷,那個時候你非常非常的困難,面對每一個苛刻的今天、面對需要吃飯的身體、面對貧窮中很難挨過的時刻和日子,你就有了自我的決定。有一個十四歲的孩子,父母離婚把他丟掉了。有一天他把他的日記給我看,我看見其中有一段這樣寫:「我太窮,我竟然落在這地步裡面,我應當決定我要怎樣走這條人生的道路。十四歲的孩子,這些做父母的敢把我生出來,也敢把我丟掉,我現在是應該用偷東西來渡日呢?或者我應當咬緊牙根貧窮的活下去呢?或者我應當等候有一條新的道路為我開,而我能夠有我的前途。」

就在他很短的幾句話里,我看見在患難中,人心靈的反應是非常實際、也是非常富於存在色彩的(very real and very existential)。我們每一個人在患難的日子中,在痛苦的時候,不應當用悲觀的命運、宿命論的態度來面對這樣的時刻。相反的我們應當認為這是上帝給我們有特殊權柄的時刻。因為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肌膚,飢其腹,勞其筋骨,這正是大好時機。所以我要每一個青年人,和每一個在患難中的生命,不要向患難低頭,也不要在患難中做那些自暴自棄的決定,相反的,你要認定這是上天,或者上帝特別給你機會的時刻。你要使用你的特權。

3.試煉

第三樣,當我們遇到試煉和試探的時候。你先要分清楚,試煉從神而來,試探是從撒但而來的。但是,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在你受試探的時候,你是站在一個被動的地步。當你得勝的時候,你是要從被動爭取到主動。這一個時刻,你自我的肯定是不可以放鬆的。如果一個人在受試煉當中,他隨便放鬆自己;在受試探時,他隨便放棄自己得勝的機會,他就沒有辦法從被動的地位化成主動的地位。我們在人生波折、患難的日子裡,需要神特別的恩典;而這個恩典,要以一個受造者依靠上帝的智慧做出發點,去慎思明辨,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掉在試探之中,變成犯罪的人;也很可能在考驗中顯出我們不配蒙恩。就這樣,失去我們自己的機會。

4.劇變

我特別提到一些劇變產生的時候,要怎麼樣?那劇變的產生常常使人因為心理不受準備,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馬上就失敗了。所以劇變是一件非常容易使人失去安全感的事情。但是,人生變幻無常,特別是遽變來到時,我們應當有一些心理準備。

許多做父母的,最盼望他的孩子比別人更平安、更甜蜜、更安靜、更安全,所以把孩子放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舒適的地方,表示他的母愛,比別人的母愛大一點,表示他的關懷比別的關懷高一級,表示他比別人父母更會照顧孩子。其實這些,相反的作用常常會使人進到更可怕的地步,所以過分的保護是非常危險的(over protection is very dangerous ),過分的愛護常常在組成人格的時候,變成很大的危機。有句話說小知識是大危機(Small knowledge is big danger)。照樣過分的保護也是一個蘊藏著的危機。所以你把孩子放在房間,外面特別寫著「我的寶貝在這裡睡覺,大家安靜。」(silent ,baby sleeps here )。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是最沒有用的,因為有一天當忽然間爆炸,馬上嚇死了。這樣都不能應付,怎麼能應付火山爆炸的事件呢?所以,一個孩子從小沒有太安詳的環境,不是他的災難,倒是他的福氣。一個在很安定、很富有、經濟絕對沒有困難的家庭中的孩童,常常不能應付遽變。相反的,在變幻無常中間過慣這種遷動的生活的日子的孩子們,他們很容易面對不同的環境、很容易適應突然而來的新改變。

所以遽變產生以前,應當有心理準備。而為人的父母、為人的師尊,我們應當不要給我們的孩子們祈求太過安詳的日子,也不要因為我們有許多時候進到不夠安全感的環境,而埋怨上帝。正像麥克阿瑟將軍的父親的祈禱裡面的一句話,他不求他的孩子順利平安,他求上帝給的孩子大風大浪,有這樣的爸爸嗎?有,就是他:「上帝啊!我不求你給我的孩子安詳順利的生活,我求你給他在大風大浪中,不但自己沒有跌倒,還可以幫助那些因風浪而跌倒的人。」

當遽變產生的時候,危機來到了。從生理學和優生學來看,遽變不是進化的原因,遽變是退化的原因。所以,一個很突然的改變常常是惡的兆頭,不是好的兆頭。你體內的系統和細胞裡面,突然有遽變的時候,常常會產生癌(Cancer )。所以從這個理論來看,進化論是站不住的。因為遽變如果不產生,好像進化不可能,但是事實證明,遽變的產生只有退化的可能,沒有進化的可能。進化論在以後的日子,科學繼續進步中會慢慢越來越顯明,是站不住腳的。正如人生命里,有一個很特別的,靈性上的可能,就是當我們遇到環境不順利的時候偉大心靈已經被培養到一個地步,能夠在遽變中,建造自己更偉大的人格。在身體上、生理上,遽變產生退化。但在心理上、在靈性上,只要你懂得什麼叫做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遽變常能讓人從危機中看到轉機。你不是在危機中間嘆息消沉,在危機中間你突然看見一個新的盼望。所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你馬上看見前面的道路是可以走的,不是不可以走的。這是關於患難遽變所帶來的果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8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6 | 只看該作者
宗教的影響

接下去我要提到在建立人格的問題上,有關的重要因素,就是宗教的影響。

宗教----觀念的基礎

為什麼提到宗教的影響呢?因為宗教是一切觀念的總基礎觀念,所有的觀念是歸根於宗教觀念所帶來的影響,所以一切的觀念的最基本觀念、一切觀念的總觀念,就是宗教觀念(Religious Concept)。為這個緣故,宗教在整個歷史中是最難被任何一種政治和軍事的強力所能除根的。文化是很難除掉的,宗教是更難除掉的;文化是不能除根的,宗教比文化更難除根。

當一個人與宗教產生了生命的關係時,這個人常常在宗教觀念中把自己與宗教信仰合而為一,二者成為一體。什麼為他的信仰、為他的宗教死也是甘願的。政治體系、思想形態、意識形態和主義學說與宗教相比是一文不值的。因為宗教是在最深最深的人性的基本的裡面,產生它的效用。所以我們不能隨便輕看宗教。凡是把宗教當作不重要的,無論政治、無論文化一定變成第二流的文化、第二流的政治。凡是逼迫宗教的結果一定要自我消滅。這是歷史給我們很清楚很大的教訓,除非你不要聽歷史教訓。德國的大哲學家黑格爾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接受歷史的教訓。」而事實上,我們卻看見這句話是真的,凡是想毀滅宗教的正在毀滅自己;凡是想踐踏宗教的,是踐踏自己。因為宗教性的深度,不是政治軍事所能完全看透,更不是他們的力量有辦法去破除的。

除此以外,我們若看見宗教的深遠影響,我們決不可以把宗教化成一種思想體系來做我們的教育工具。今天有很多主日學老師,或者做父母的,他們所謂的宗教教育,不過是講一些聖經故事給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他們領受了宗教故事的敘述卻沒有建立宗教信仰的根基。所以當他們長大時,連這事是否曾經發生,他們都懷疑。他們長大以後,對所聽的故事還有非常清晰的記憶,可能還可以非常有條理的背誦出來,但是,這些事迹曾不曾發生過,能不能發生已經變成他們懷疑界裡面的東西了。為什麼呢?因為建立了宗教事迹的知識傳授,沒有建立宗教信仰應當有的根基。宗教在他們身上沒有產生太大的效用。

宗教----控制的力量


我們不能輕看宗教在培養、或在建立人格上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為什麼呢?因為宗教對人格有無形的控制作用:人對宗教的影響,產生恐懼的心理,這種被控制而恐懼心理的互動關係(Interaction,inter –relationship)是很微妙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宗教信仰裡面,生根建造自己的人格以後,宗教對他的控制力量就越來越大。而這控制力量增長的時候,當他違背宗教條例,就會有很可怕、很懼怕的心理反應。所以,宗教對人性的捆綁是很大的,而人對宗教違背以後的刑罰、產生了審判的恐懼也是很大的。這是為什麼許多反對宗教的政治用它來抵擋人,來做反宗教的宣傳。

現在你思想一下,為什麼人犯法或人違背宗教信仰時,比較內心的懼怕,是宗教性更深入呢?一個人犯法,他會怕;但是慢慢經驗多了、錢多了,他找法官替他辯護、找律師替他辯護,一面犯法,一面不怕被罰。但一個違背了某種宗教條例,他就懼怕,他不知道要到哪裡去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他就一直在恐懼中,為甚麼?為甚麼一個人違背了他的信仰中某些教規時 ,有時他會怕得不得了,超過被捉上公庭,在法庭上面對法律制裁的那種恐懼?為什麼?當那個有極權的教主,叫大家自殺,他們都要聽他的話。很少法官叫人自殺,人家聽他的話。為什麼呢?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法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而宗教是關係到所在人性的全部(Totality)不是部分(Partiality)。這樣,宗教的權威高過法律的權威。第二,法官的制裁是在相對界的,而神的審判是在絕對界的。所以得罪法官、得罪法律,不等於就是這人絕對不對,因為許多法律本身有毛病。而神在他們的觀念中是絕對的。第三,逃過一國之法,可以在別國得到安定;但是,逃避上帝是不可能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罰過於人罰,宗教的控制力是大得不得了。第四,在宗教所探討的問題是關於永恆的價值觀而不是暫時的,人間的法律沒有到這麼大的地步。所以宗教可能是控制一個人的人格(Religion controls the personality )。

但是,基督徒卻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如果基督徒的信仰也是為了被基督教所控制,以至於恐懼面對上帝的話,那就與別的宗教沒有多大的分別,我們的信仰也沒有多大的價值了。在基督的應許中我們看見了另外一條很重要的出路,那出路就是聖靈的引導(Guidance of the Holy Spirit )。如果患難是刺激人格,而長久的患難是試驗人格,宗教控制人格的話,聖經說:「聖靈引導人格」(Holy Spirit guides personality)。那麼聖靈就在你原有的氣質遺傳中使你變化直到更新完美,直到成全的地步。

我們看見了宗教是消極的,而聖靈的引導是積極的。在宗教裡面,只有修身養性的東西;在聖靈的工作裡面才有重生的經驗。在宗教裡面只有教規約束的問題;在聖靈裡面,有聖靈給你新生命的力量,把新的生活表現出來的能力。所以宗教控制人格和聖靈引導人格,一個是消極、一個是積極。

人格塑造的方法

你還記得夏禹治水的故事嗎?夏禹的父親叫做鯀,鯀以建築築高堤坊,把這個河堤做得很高來擋住大水,有沒有辦法呢?沒有辦法,因為你越高,從物理學的眼光來看就是越薄的意思,所以越高越高的堤,它的厚度就越來越顯著地沒有力,結果崩潰了。這是一個控制泛濫局勢的辦法。等到皇帝任命他的孩子代替他治水的時候,夏禹不用築堤提高這些堤岸的方法,他用什麼辦法呢?是開鑿水道、疏導大水,把這些大水疏導到河裡面去、疏導到海裡面去;在大海中沒有泛濫的可能。

今天我們對人格的塑造也有兩個辦法;一個就是不可以呀!不可以呀!這個不可、那個不可,都不可。孩子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你的視線所能觸及的四面牆壁的房間,不讓他出門。你的孩子以後變成什麼,我就不知道了。在美國有一個孩子問他的媽媽:「Mum, why does grandma always say it is not allowed ?It is not allowed!」媽媽沒辦法回答。「Because your grandma can only say that word ,her vocabulary is very poor .攠 今天很多做父母親的,以為把孩子教好,用的辦法就是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所有不可以,孩子就會好了。那叫做夏鯀治水的方法。夏禹用的辦法不是如此,他是說可以的,從這裡去才可以,那裡去危險,到這裡去更可以;所以給他疏導、引導他。因此,宗教被動的控制人格,聖靈主動地引導人格(Religion contrls a personality passively ,Holy Spirit guides a personality actively )。

一個偉大的老師,一個明智的父母,為人之父、為人之母、為人師表的人,應當懂得認識你所教導的兒童;你所教導的學生,他們的氣質、他們的潛在能、他們的危機,和他們被開發的可能。這樣你的教導就成功。有一樣我沒提的就是關於教育對人格的影響,你們在教育學裡面可以去探討多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9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7 | 只看該作者
四.習性的穩固

第四方面是什麼呢?第四方面是很特殊的,叫做習性的穩固。習性的穩固,也就是說怎樣用習慣來定性,用固定的習慣來建立我們的個性。用什麼辦法把人格奠定起來?就要依靠習慣這件事情了。有許多人,他們什麼理論都學了,什麼影響都知道了,結果人格還是培養不起來,為什麼呢?因為知道應當誠實的人沒有好好養成誠實的習慣;知道應當努力的人沒有真正把理論化成努力的行動。這樣就沒有辦法把人格建立起來,人格的組成需要習性去穩固,而習性需要耐性;耐性需要長久的鞭策自己;對自我長久的鞭策、對自我長久的約束、長久的刺激、長久的管制,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要把自己的人格培養成牢不可破的人格,你需要願意繼續不斷甘心勉強自己,勉強自己甘心行在合理的善道中。否則的話,你不可能達到這方面的成就,這是習性的穩固。

把我自己與真理合而為一,把自己降服在真理之下,這需要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這個很長的時間就不單單靠恩典的存在,而是靠因恩典的覺悟所配合的責任了。所以,恩典神學的認識,是第一步,但是恩典不是叫人逃避責任,對真理的降服要繼續不斷,不斷不斷的順服的習慣培養起來,兩方面配合才能成功。感謝上帝,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養成習慣,也使孩子能養成習慣,這個習慣(Manner , Habit ),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個人如果在三十歲以前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已納入正軌,而且已經養成了很堅定的習慣生活的話,那麼他的後半生是非常幸福的;如果他這以前沒有養成習慣,以後他會繼續不斷使自己受許多不需要的拆毀、不需要的磨滅,這是很可怕的。

教育的目的與因素

神的位格與人格的建立

教育是什麼?我們提到基督教的教育,或者基督徒的教育,就是要建造基督化人格。在建造基督化人格的時候,先認識到組成人格的各樣因素,和其中應當怎樣得勝那些困難。在建立基督化人格中我們盼望所建造的人格要達到怎樣的目的?這方面特別從三個位格和他的功用來看。一個被位格所影響的位格,怎樣歸入神位格中所要達到的目的?人怎樣在聖父、聖子、聖靈的引導之下,來建立他們的人格?偉大的人格,是在神的能力,神的道和神的恩典之下建立起來的,因此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要調正,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要清楚。當一個人的人格,順服神的位格時,這一位有三個位格的上帝,就有三方面要人達到的事情。第一,聖父在人生命上,到底佔有怎樣的地位?第二,聖子在人的位格上有怎樣的功用?第三,聖靈在人的位格上有怎樣的引導?上文提到了聖靈引導人格(Holy Spirit guides a personality )。聖父在人身上的位份、聖子在人身上的效用、聖靈在人身上的引導是什麼?我們現在逐一來看。

父的位格

我們教導兒童,到人格可以放鬆的時候,也就是當他已經真正知道且信靠父的全能、父的保護。
聖父是創造者、他是全能者、他是保護者,發展到終極點的時候,他是審判者。他的創造使一個人知道,我是有源頭的,我源於神、我是從他而來的、我是蒙受他的恩典、我是靠他而活、我的生命氣息都在他的手裡面。保羅在雅典講道的時候,他這一方面的教訓非常清楚:我們的上帝不像你們的神,是用人的手工藝雕刻出來的,也不像你們的神要人供應他一切的食物,他乃是把萬物賜給人的。他是創造者、他是供應者、他是全能的上帝;他不需要人給他香蕉吃,也不需要住在人建造的木頭、石頭的宮殿房子裡面,因為他是無所不能的上帝。所以人格的建立只有在認識到有一位創造和全能的上帝,作我的父,我才能真正鞏固我的人格、安定我的心志;我的一生是在好的手裡面(We are living in the good hand of God ) ,神的手正在引導我們。所以創造的教義、神的全能的信仰、神的保護和神以後要審判萬有的觀念,應當建立得清楚,這個人格是有源頭、有歸屬、有身份的人格。
我們來自神,也歸於神,為神而活;我們的存留在於他,而我們活著為榮耀他(From God to God ,and living for God .Our living depends on Him, and we live to glorify Him )。這樣,由神而來、向神而去、為神而活、榮神而存,這些觀念清楚了,這個人格的建立也就清楚了。所以你教導的時候,不要忘記這些所有關於神的創造、神的全能、神的保護、神的審判的目的,你的教導要很清楚。
我們教主日學的時候,許多時候只用詞句閃過一些重要的觀念,結果教不成功。「小朋友,上帝是誰?上帝是全能的!」你講了幾十遍,忽然間,飛機飛過,你馬上躲到桌子底下去。孩子背了幾次上帝是全能的,看不出你信的上帝是全能的。有許多做老師的,在他的教導和他的整個生活中,有一個很大的鴻溝。所以你的教導要用在你身上,實際對全能上帝主權的降服,來做教導的實際模範。這樣,我們的教導就達到果效。如果你相信神是全能的,你才可以講神是全能的。而你講神是全能的,你應當把你的主權交給他,也應當在你的生活中,讓你的學生看出你的信仰本來就是配合你所講的,你的生活也顯出,你信的上帝是全能的。

子的位格

第二樣,當你提到位格與聖子之間的關係時,你的教育最後要達到的是他成為基督救贖的一個對象,而他實實在在也反映了這個救贖的恩典;他自己向基督投降了,接受了他的救恩,承認耶穌是他的救主、耶穌是他的主。這樣,你的教育才實實在在達到了目的。
如果我們的學生聽完了耶穌的故事,聽了許許多多關於基督的教訓以後,他與基督直接的關係還沒有建立起來,那麼你的教導是不成功的。你到底要孩子認識歷史上有一個叫耶穌的人,或者要他生命中間實實在在讓基督在他身上施行拯救,讓他一生一世實實在在尊基督為主?你真的要他尊基督為主,真正領受基督的救贖,那麼你講道、講故事教訓兒女中,基督救贖的實際、基督為救主和基督的主權,應當很清楚的顯明在你自己的生活所要達到的目的,雖然口不講出來。當我們達到這個目的的時候,這人格已經進到第二步了。這個小小的孩子,無論到哪裡去,他不怕,因為神是保護我的,無所不在的神是與我同在的。無論他多大,他不忘記基督是救贖我的、他是我的主、我生命在他的主權之下,那你的教育是成功的。

靈的位格

第三樣,聖靈乃是賜下在得救的人心中做引導工作的上帝。他正很靈巧、很智慧的把神的能力和神的恩典,運行在那些被救贖的人的心中。

一個被救贖的人除了看見神的主權之外,除了看見基督的救贖之外,也看見那一位上帝也隨時隨地正在引導他、正在幫助他,讓他有能力有智慧選擇,因為他正在被引導的過程中。那麼,這樣的一個人格是非常非常美的,因為有最偉大的神,就是最偉大的萬有的主宰,在他的生命中繼續不斷引導他。所以當老師與學生分開的時候,這學生不會因為我與老師分開了,就變成了一個教育界的孤兒了;因為他發現我已經在神的手中了,感謝主有一個老師把我帶到主的懷抱里。這位老師不過是把我帶到真理那裡的一位,而他本身不是真理。我已經被帶到真理的懷抱中,我的四周有神的真理,神的道正在光照我。這樣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三位一體與人格


三位一體論是理論呢,或者是實際呢?今天許多人把教義的問題當作是空中的理論、頭腦中的知識。我認為許多的教義問題都應當實際在我們的生命的每一個層次中發生效用。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父、子、聖靈在位格中到底是有怎樣的地位?有怎樣的效用?怎樣的引導才是教育的成功?所以基督教教育,與世界上的教育是絕對不一樣的。雖然有許多的方式可以相互地用,但是終究性的目的絕對不一樣的。因為世界上的教育只能把人教成某一種人想象中比較好的模式,而基督教的教育把人帶到創造主上帝的懷抱里,怎麼會一樣?感謝上帝。

你自己與神的關係弄清楚了嗎?你對這一位神的認識是這樣的深切、這樣的親密、這樣的實際嗎?無論你到哪裡去,是在上帝的世界裡面活動,這是我父的世界(This is my Father』s world),位份是非常高貴的。第二,我的罪得著赦免了,他現在掌有我生命中的一切,我的時間,我的一切是被用的;在最尊貴的主面前,被他使用,多麼有價值。第三,我面對的困難、我當決定的事情,是這位上帝的靈在引導我,用智慧和真理引導我,去做應當有的決定;我在偉大的引導之下,不會錯的。

你到一間公司去,有一個很好的經理,懂得提拔你、真正賞識你、發揮你的效用,你在他的手下不到幾年,就發現這事業和你的才幹。這樣的一個經理正在引導你,走向步步高升、前途光明的階段。神對人的生命也是如此。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自己說:「我為你們定的意念,是良善的意念,我一定以良善來引導你。」所以,我要把這一個目的和三位一體與人的位格之間的關係,用剛才的這一句話來描寫,聖經說:「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而牧羊的時候,合神心意的牧羊,也就是神自己牧羊的心意的表達,他用兩句話:「心中的純正」,第二句,「手中的巧妙」。一個好的師長、一個好的家長,要有這兩個教導很重要的內外因素,第一,你的良心和動機是純正的。第二,你教導的方式是靈活的。有純正的動機,孩子不可能會被教壞;有靈巧的引導,孩子不會被教笨。所以,純正的動機保證你的兒女前面走在正路、靈巧保證他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輕易失敗。上帝用這個辦法來統治他的萬民。神的兒女也應該用這個辦法來參與教導的工作。

教育的四大因素

四大因素簡介


每一個教育的系統,或者每一個教育的場所,都應當看到教育中間有四個大的因素。第一,教師;第二,教材;第三,學生;第四,設備。這四大因素,教師是在最高的地位、教材次之、學生第三、設備是最不重要的。所有最大的老師、所有影響全世界人類上進的思想家,當他們教導的時候,他們都明白這個次序不能顛倒。如果這個次序在教會的教育工作上,或者在基督徒家庭的教導工作上,有所顛倒的話,那我們的教育就不會成功了。

為什麼教師在教導中占著最重要的地位呢?因為,教師是最主動的因素。整個教導系統中,教師是站在主動性的地位上。從他教些什麼、從他有什麼目的、從他偉大的眼光、從他能夠真正表達出教育的內容來看,他是第一個因素。這是很重要的。第二,他要表達出來的東西、他要教導的真理內容,是第二個因素。第三,哪一種學生可以被成功教導,哪一種學生有潛在的能力可以領受所要教導的真理,這是第三個因素。第四,是學校、課本、課室、工具等等,這些其他的設備的問題,也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所以你看在歷史上具有最大影響,使到全人類上進的那些大教師們像蘇格拉底、泰戈爾、安徒生等,他們都是沒有最後一樣的。許多偉大的老師是在樹下講論、在路邊講解、在空曠的地方演講的人。他們沒有錢建課室,沒有足夠的資源建立堂皇的設備才開始教學。但是這些東西的缺乏並不妨礙他們把偉大的真理當作教導的內容傳授下來,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最偉大的教師都知道這個程序。可惜許多教員、教師卻把最不重要變成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一個教育系統和一個教育計劃能夠成功,或者不能成功,是決定於這個教員的品質。(The quality of a teach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ing or deciding factor of the success of any educational plan )。所以教育的計劃能不能成功,取決於教員自己的品質實在如何。從這方面來看,基督教應當注意怎樣選主日學老師,和怎樣好好的為人父母。

教員的條件


那麼,選主日學的老師應當有哪一些條件呢?我們做基督教教員的人應當具備哪一種品質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10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8 | 只看該作者
得救


第一方面,既然基督教教員所做的工作是建立基督化的人格,基督教教員所要教導的目的是使人與三位一體的上帝發生個別的關係:讓聖父的創造、管治、保護,親身被體會到;讓基督救贖、主權,親身在他們身上產生效用;讓聖靈的引導、靈巧的計劃也被他們順從和跟隨,那麼,老師是個已經得救的人。所以一個好的父母、和一個好的老師,應當是一個得救重生的人。

已經重生有得救經歷的人,他們懂得這個工作生命性的因素,是比生活性的因素更重要。如果孩童所得著的,不過是生活形式的改造,而不是生命產生出來的那一種新的力量的話,那麼這個教育在基督教原理裡面是不成功的。主日學老師是不是得救重生的人?是不是實實在在有主生命的人?只有生命才能傳遞生命,生命不可能從無生命而來。所以,得救重生實實在在與神發生生命的關係,這是一個最基本、不可缺少的條件。這樣,量就不太重要,而質卻非常重要。

我在雅加達的堂會,有一兩千人聚會。開始只有我自己做牧師,後來我們也另外按立了一個牧師,還有一個傳道,只有三個人。為什麼呢?因為我不要太多人參與,我要精選,實實在在肯拚死命、有份量的人在裡面工作。這些份量使這個教會,雖然好像很艱難的維持,但是總比一大堆爛貨在裡面弄壞神的工作還好。所以,耶穌基督揀選門徒以前,他晝夜禱告,他還許可一個滅亡之子被選在其中,這是因為神有完全的計劃,甚至一些人好像有機會沾了神恩。告訴他以後,受審判時他就無可推諉。基督在揀選門徒以前,這樣懼重晝夜禱告的模範,告訴我們質(Quality )是比量(Quantity)更重要。這是第一方面。一個重生得救的人,以生命的原則來當作教導的原理,而不單單以生活的改造來教導人。

過去,基督教青年會(YMCA)所做的工作,有一些偏差,就是他們注重基督教生活上形式的改變,而對生命的灌輸和靈性的要求不太高,這是很可惜的事情。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基督教青年會,最先的印象就是它的旅館在哪裡,其他的東西好像沒有太深的影響了,這好像一種新生活的運動,而教育不是單單改造新生活的方式,教育乃是把生命灌輸在人格的裡面,產生一個對神的信仰,重生得救是一個基本的要素。

愛靈魂

第二方面,一個主日學教員,或者一個基督教的教員應當有一個真正愛靈魂的心。對學生靈魂的真切的愛、真正的關懷;生命裡面有對別的生命的體恤,有真正的愛去造就生命的這一種條件;沒有的話,教育很難成功。

我個人對於現在的心理分析、心理輔導,諸如精神心理(Psychiatry),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精神治療(Psychotheraphy),並不站在太過樂觀的態度來接受它。因為這其中有很多人是流於形式、以公式化來處事、以賺錢營利來當作他的事業,而不是真正關懷別人的靈性和生命的虛空。如果一個教育家有了很高的教育的學位,但是缺乏對學生真正的愛的話,他的教育不會有真正的成功。雖然不可能沒有達到某一些程度的果效,也不可能他的教育不能產生一些對人性的改善的可能,但是,從基督教『道』的要求來看的話,那是不夠的。

所以,真正的關係、真正的愛、真誠、和正確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教員的第二個很重要的資格。你得救了,你有神的生命。第二,你對人有真正的關懷、真正的愛、真正的了解,以心靈去接觸他。如果我今天講道用知識來講的話,那你們就把我這一篇道聽到腦子,裝在你思想裡面的一些部分就算了。但我今天講的時候,是用我的靈性裡面那個很大的負擔來講的話,你們聽了以後,那也可能變成你的負擔、變成你的異象。所以,用口講的進到耳;用腦講的刺激腦;用心講的感動心。我不是要把這三樣東西分開來,三樣應當配合,否則的話,聽的人只有部分的了解。

了解所教的


第三樣,一個好老師的資格,是對所要教導的知識,應當有絕對的把握、有真正的了解。

他對所傳授的知識很肯定有把握,不是模稜兩可、也不是以部分偏大全,也不是隨便騙騙人。你真正知道你在講什麼,你真正豐豐富富的隱藏著這方面的真理,那你教出來的時候,才可以應付各樣在教導的疑難,或向你所提出來的問題。所以,一個老師對真理的認識,對真理的把握是要很肯定的。

主日學教員,你不要以為孩子小就隨便教!你至少要讓他看出你能夠應付他各樣的困難,你至少要有把握你所講的每一句話,你所教的每一方面的真理,是對知識肯定的把握和傳講。對熟悉聖經、有純正的信仰、有真理的認識,而且有關真理疑問的各樣答案,你都能夠應付,你才可以做他們的老師,這是第三樣。這不是要嚇跑你,而是要叫你多多買書,好好進一步的研究。

有一些人的觀念,向來是悲觀消極的。既然這樣,我就辭職了。為什麼?經唐牧師訓練后,我才知道我不合格,所以就辭職了。不合格的人要提高資格,不是放棄事奉。當一個人說:「我既然不合格,我不做了。」這種人好像很謙卑,其實是驕傲的不得了。他盼望他不合格,還被認為合格,你看他驕傲不驕傲?結果他感到沒有人接受他合格,就自暴自棄。這是不對的!每次講道,都可能產生副作用,就是你既然要求那麼高,我達不到,我就放棄了。那不是我的原則!我的動機是要你看到自己有所虧欠,就繼續追求。

謙卑的定義是什麼?『就是在真理面前永遠不止息的感到自己不夠。』對真理永遠感到自己不夠,對真理繼續不斷的追求,這是謙卑。謙卑的另外一個定義是『不因為自己比別人好,就自傲;而願意俯就別人,俯就比你更卑微的人,那叫謙卑。』神自己不傲慢,他自己謙卑,他察看地上的人;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凡事與我們相同,這是謙卑。然而耶穌基督的謙卑,不需要加上永無止息的追求真理,因為他自己就是真理。所以只有基督可以說:「我就是真理、道路、生命。」沒有一個人可以這樣講,因為其他的本來不是。所以一個人對真理永無止息的追求,從不感到自己足夠,那是謙卑的很實際的一個表達。這樣,一個做老師的人,應當是真理的學生,以無窮無盡、不止息的真理追求作為榜樣,把人帶到更多更多的真理覺悟中間。他是用這個辦法來教導真理。這是第三方面,對認識要有肯定的把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11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29 | 只看該作者
責任感與紀律


第四樣,一個好的老師,應當是一個有責任感、有恆長的自我守住紀律、有榜樣的老師。所以做老師的人,要有恆長的責任感、恆長的紀律性,很嚴正的來律己,才可以做別人的老師。如果,對學生有太高的要求,對自己有太大的放鬆,這個人不可以做老師。

有一個孩子很嚴肅參加習道班半年,到了要受洗的前一天決定不受洗。人家問他說:「你是不是退後了?你是信仰變節了?你是不是懊悔信耶穌?」他說:「不是,因為那一天我禁食禱告,明天要受洗了,我要好好在神面前預備心,卻發現要給我施洗的牧師,在排隊看不好的電影。這樣的電影他也去看,我不願意在他的手下受洗。」

你不要以為你的學生會隨便把整個生命,交在你這有老師尊稱的人手上。不是的,他是一個人,一個懂得分辨的人。你不要以為你的孩子們,因為是你的孩子,永遠聽你的話,沒有這回事。

有一個孩子,曾經講過一句很重的話。有一天,他父親在大雪的冬天的晚上,三更半夜爬起來,跑到妓院那裡去要犯罪。這個做父親的走、走、走到妓院,進去前,在大雪中回頭看有沒有人正在看他。(看有沒有人正在看,一定心有不正。)當他回頭一看的時候,發現他十六歲的孩子跟在後面。他忽然間就把父親的權威拿出來:「你做什麼跟我來?你為什麼到這個地方來?」他的孩子說:「爸爸,請不必用威風來嚇我,這兩個月你常常來,我早就知道了。你不必教我,你不必盼望我好,因為我不盼望在你這種教法之下聽你的話。」這個父親,從那天開始已經沒有權威管他的孩子。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以嚴正來律己的榜樣。
為人之父、為人之母、為人之師、為人之表,你要把你有表的實際表現出來。有父之尊,有母之愛,真正有榜樣把它表現出來。每一個做老師、做父母的,應當勇敢講耶穌講過的一句話:「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來吧,效法我。」請問,你是這樣的父母嗎?你是這樣的老師嗎?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正在成長的過程,那正是你馬上要悔改好好做人的時候。因為,雖然過了一、二十年,臨終的時刻,你信主,神的恩典還夠你用。但是,這一段時間你已經失去了成為你兒女榜樣的機會,所以我們越早歸正,越早把生命交在神的手中,我們越能做別人的榜樣。

問 題 解 答


問:對目前吞吃我們孩子的物質主義,我們該有什麼樣的抗衡程序?

答:物質化的世界不能吞吃你的孩子,在沒有辦法平衡物質化的世界的錯誤化教育才會吞吃你的孩子。所以應當用屬靈的生命,屬靈的原則,去平衡那外在的環境所帶來的危機,使你的兒女在兩方面之間清楚看見是有分別的,而他在越年輕的時候懂得辨別善和惡的兩方面,他越早懂得自己決定要怎樣行事的時候,就越早成熟做一個有人格的人。所以不要懼怕,在最黑暗的時代中,就產生偉大的心靈;因為這些人透過黑暗,看見永恆的光。所以,教育達到一個更超然,更成就的地步。耶穌活在很黑暗的時代,而耶穌基督說我是世界的光,我們不應當消極,不應當悲觀,我們應當是積極的,因為我們蒙召不是做一個領受挑戰的人,而是一個向世界挑戰的積極份子。

問:怎樣平衡正在爆炸的知識世界,使我們的信仰和道德能夠被建立起來?

答:實實在在說,就是當世界有不平衡的現象的時候才是特別的機會,當世界知識和道德不平衡的時候,正是基督徒為主發光很好的機會。今天的年輕人,懂得的東西多得不得了,但他也有很多應該懂的都不懂了。因為他在能懂的範圍中,把當懂的丟掉,不當懂的,卻知道了,有許多的遺漏他沒有注意。人是按著神的形像樣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這三句話的意思是什麼?人是有理性、有法性、有德性、這叫神的形像。人按照神的形像被造,所以人與動物不一樣,人是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所以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有頭腦會思想的,這叫理性;人有正義,或者不正義的分別,這個叫法性;人應當過一個聖潔正直的生活,這叫做德性。這三樣的東西,只有一樣是可被填的,今日的知識爆炸、教育普遍,人的理性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但分別善惡的本性、律法的本性和道德的本性又如何?這幾樣都遠遠在後頭。許多孩子讀了很多書,他有很多知識,但當他面對某一些困難的時候,突然間不知方向的時候,他可從你的身上看出,你做人的原則是什麼?不要忘記這三個平衡的時候,人才是人,不然人就不大像人了,像一個科學活物。人之所以是人,人要有理性、有法性、有德性。

問:有人說孩子一歲到三歲的階段很重要,三歲以後就定性,很難教導,如果是這樣,有沒有根據?

答:中國人早就看出三歲以前很重要,所以中國人有一句成語:三歲定八十。我現在告訴你不是三歲,是兩歲定八十。為什麼?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營養學的研究和營養學的發展,使現在兩歲的孩子領受力、思想、記憶和可能智力的發展,等於過去的三歲。我對孩子的教導怎樣呢?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是特別嚴格,以後慢慢放鬆;而許多錯誤的教導是說,小時候要特別松,大了才來嚴格,為什麼呢?小孩子不懂事嘛,當然亂來,這種教育是放縱的教育法,小孩子,不管他,他不懂事,大了慢慢就懂。所以孩童一歲到三歲很重要,是真的,如果三歲以後就定性很難教導,我不應該接受這句話,我們要相信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太遲的,不管你的孩子幾歲,還是可以教的。不過,應當趁著小的時候好好教他,那是真的。

問:有人認為基督教的教導不易與現實社會配合,如教導孩子正直誠實,而這社會上正直誠實的往往吃虧,請問基督徒應當如何在這方面取得平衡?

答:最好又誠實又不吃虧,叫做平衡,最好不騙人又發大財,叫做平衡。先清楚生命和生活的意義價值在哪裡?然後再考慮教導的原則和平衡的問題。如果人生真正的成功是用多少錢來衡量它的標準,那麼就沒有比這更大的悲哀了。在雅加達有個財主,一生不坐名貴的汽車,他死後第二天他的孩子就買最貴的汽車;他不捨得用留下的錢,死的第二天孩子就相告相殺。所以他賺大錢,成為他家中災禍的源頭;他發大財,成為他兒女相爭的原因;他留下的遺產,成為子女相殺手中的武器。每一個父母都叫孩子不要打架,但每一個國家的英雄紀念碑都是拿武器打人的。許多父母說要誠實、不要騙人,他根本不懂所謂誠實,不要騙人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不要騙我,免得我老人家很麻煩,但是等到長大的時候,你要像我一樣騙人才會賺錢。所以教育裡面有一個不恆常性的規律。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很注重教育,但是,教育又脫離不了假冒為善的情形。老師說,我們做人不要虛假,不要欺騙,但是同樣一個老師,每一次有人要來參觀的時候,叫我們特別乖。我還記得他怎麼講:「蒼蠅來你不必打毗,用眼睛捏死毗。」

所以教育不是知識的傳遞,教育是人格的影響,因為你這樣做孩子就這樣學。我這一生抱定一個宗旨,做人真誠,誰跟我不真誠,不必做我的朋友。教育建立在誠實上,那麼如果說誠實就沒有飯吃,那是因為社會太黑暗了才有這樣的現象,但如果一代過一代慢慢的修正過來的話,可能犧牲兩三代,以後會好也不一定。

但是誠實不等於傻裡傻氣。什麼都告訴人家。誠實是美德,但是聖經所教導的誠實是要有智慧的靈巧的。所以,耶穌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詭詐和靈巧不同的地方在哪裡?詭詐有罪的成份,靈巧沒有罪的成份,詭詐有害人的目的,靈巧有明哲保身的動機,所以靈巧和詭詐是不一樣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就是你要做一個良善的人,第二你要做一個明智的人,善加上智,叫做基督徒。有善而不智叫做糊塗,有智而不善叫做歹徒。怎麼樣平衡這個事情?很簡單,你若害我,我一定要知道你是怎麼害我的。基督徒應當是很聰明,否則做基督徒就沒有用了,怎麼信耶穌越信越笨呢?因為我的上帝是智慧的源頭,基督是神為我們預備的智慧,他成為智慧、公義、救贖和聖潔。基督是智者,我是智慧的兒女,當然我是愛智慧的,我是智慧的人,我懂得。但是我不用同樣的辦法、詭詐待你。我不做,我的人格比你更高尚。我才不自我淪落、自暴自棄,用手段對付你,但是你用手段對付我,我知道。那知道后怎麼辦?我就閃你、避你,使你沒有辦法害到我,那我用同樣的辦法害你嗎?不,我愛你。你卻沒有辦法對付我。

墨子的非攻那一篇裡面提到和公輸班圍城的事情,公輸班沒有辦法,他都知道了,他很有智慧。聖經不是叫我們做又好又笨的好笨蛋,聖經也不是叫我們做很聰明但是又犯罪的大壞蛋,我們又不是笨蛋,又不是壞蛋,我們應當做一個真正榮耀主,正直幫助人的好基督徒,所以基督徒要馴良加上靈巧。如果我有馴良沒有靈巧,這叫好,怎麼好呢?好欺負的人。有人說:「那個人很好!」他心裡其實是說:「好欺負!這個人也很好,好利用!」所以不是好欺負,也不是好利用,那不是基督徒,基督徒要不要有愛心?要。什麼叫愛心?給人利用也不要緊,那不叫愛心,那叫害心,害他一直利用你。

雅加達有一條高架橋,十英哩長,是全東南亞最長的,兩個星期前,我要去神學院教書,我開車從高架橋下來;來到橋下的時候,有很多車,我慢慢放慢速度,後面一輛車的煞車壞了,『碰』就撞上去了。他的扁了,而我的燈破了、保險桿有點壞、還有一條東西掉下來了。我下來,說:「你要做什麼?」我是基督徒,我是牧師,我是神學院的院長,那一定更有愛心,對不對呢?「你平安回去吧,主與你同在,不要緊,基督徒任你一直撞的,因為我們是很有愛心的。」這樣就盼望感動他信耶穌。你以為會感動他信耶穌?他嚇死了,以為信耶穌要任人家撞死。他說:「對不起,我的煞車壞了還沒有修理,衝下來的時候,下雨太滑了,我要停車,不能夠,就撞上了。攠我說:「你沒有修好就開到路上來,現在我要追討你。」他說:「先生,請你不要追討我。」「那麼你的意思是放過你是嗎?」「也不是放過我。」「那你要我怎麼樣?」「你就在這裡殺我好了。」「我不殺你。」我說,「現在跟我到我的辦公室去,你如果逃走,小心我捉你。」所以他就跟在我後面,跟到辦公室停下來。我說,「這個大概是六百塊美金,才夠修理。」他說「我知道Volvo很貴的。」「那你要不要賠?」「我沒有錢。」「你薪水多少錢?」「我一天薪水大概新加坡錢七塊。」他說。「你現在有多少?」「我現在有三十五塊新加坡錢」「好,你先付三十五塊,總數一共差不多等於新加坡九百到一千塊左右。」我請我的書記寫下了起因與結果。他說:「你不要告訴警察,不要上公堂,不要去法院。攠「好,我罰你一百五十塊。你每個月會儲蓄多少?」「我每個月另外儲蓄十六塊。」「你每個月交十六塊直到交清。」我要他每個月來還,到全部還清了,我才全部交回給他,那個時候我才告訴他我是牧師,請你信耶穌,請你到禮拜堂聽道,他就很容易聽了。你教導孩子,不要打了他以後,他哭得很歷害,你便說:「媽媽錯了,你原諒我吧!我求你赦免。」你告訴他,你再壞,我打得更歷害,等到他悔改以後才得到赦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12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30 | 只看該作者
問:請問九歲的男孩子常常打六歲的弟弟,要怎樣處理他?九歲的孩子脾氣很壞,不聽話,如何教養他?

答:你說,你打他,我打你,這個叫以毒攻毒。以後,就永遠變成惡性循環。孩子不能常常打,但是,需要的時候要大打一次,要找對的地方打,上帝造小孩子屁股肉這麼多,就是要給你打,如果打慣孩子,連打也不能再改他的話,那打就沒有用了。所以有多大的需要,就有多大的管教;沒有多大需要,就沒有多大的管教。

九歲的孩子,脾氣很壞,不大聽話,怎麼教導他?我想你現在有一個毛病,就是怪你的孩子脾氣壞,你要知道是九年以來你把他弄成這個樣子,你先思想你自己。

問:唐牧師,我正面你所說的,宗教故事的傳授,而沒有宗教觀念的建立。我的主日學學生知道耶穌的故事,但卻好像是跟自己沒有關係,不能把信仰溶入生活,請你教導我怎樣處理?

答:這是很好的問題。如果宗教只停留在故事的了解,或者事迹的知識上,而不把故事的裡面意義化成實際的信仰,宗教教育是失敗的。你要把信仰放在生命的裡面,而不是單單放在知識的裡面。一個講故事的人,或者一個講道的人,對講的東西的信念,和表達信念的心志是有非常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把你的意志,你的生命投入講的時候是把信念帶出來。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耶穌釘十字架。小朋友,他們就用很長的釘子,就釘進去,從這裡透到那邊,就到木頭那邊,那麼這頭就掛了。另外一個釘子再來,又掛了。後來腳也是拿起來,他就掛在那邊了。這怎麼會產生宗教信仰呢?你說這個無罪的手,這個醫病的手,人就這樣丟棄他,把他釘在那邊,他的手有什麼錯呢?孩子們,他的手犯過什麼罪呢?沒有偷過東西,只有幫助人的手,現在為你,為我掛在木頭上。就像詩篇那一千年以前,大衛受聖靈感動講的,他們砸了我的手,他們砸了我的腳,為什麼?為什麼耶穌要這樣死呢?因為他愛你,他愛我。當你講的時候,不是平面敘述一個故事,是把你所受的恩典表達出來,所以宗教教育進到人格建立的層次,建立信仰的層次,最後發生他個人與聖父、聖子、聖靈之間的個別關係的層次,那才是宗教教育。我想你們一定有足夠的聰明智慧去咀嚼我剛才舉的例子。舉一反三,所以對人格的描寫,請你不要用表面的詞句。馬利亞很溫柔、很乖、很好,不必,你就用故事中的暗示來表達,什麼叫人格的描寫?怎麼用放在故事中的暗示表達?這就是常講當天使向她顯現的時候,她說我的心尊主為大,我靈以我救主為樂,那就是溫柔的表達,暗示她的個性就是這樣的。如果你這樣說,當天使向她顯現,嘩,她嚇了一跳,就說我心尊主為大。他怎樣也不明白馬利亞是何等的溫柔。當你說,她就謙卑的說,我心尊主為大,因為他是我的主,我要尊重他。那她的個性就從暗示性的行動表現出來。你想一個人很剛強,你可以用他的口氣來表達、描寫人格。你說這個很堅強,強得不得了,好像鋼筆,好像鋼鐵那麼強。鋼鐵強不強?強。他就像鋼鐵那樣強。不需要,你用對話式的,「你們去吧,」他說「我絕對不去。」「為什麼你不去」,「不必講,我不去就是不去。」他馬上知道他的個性很硬,比木頭更硬,無論你怎麼描寫都不如你直接把那個人暗示在裡面。

問:我怎樣知道實實在在的聖靈在引導我?

答:第一,聖靈引導一定是把你引進聖經的真理,不是引出聖經的真理。第二,聖靈引導的時候一定光照你的心,也使你覺悟到已經被啟示的真理,和你的關係。他把真理的光照出來的時候,你心被光照,你就發現真理這麼重要,而且真理和我有這麼大的關係,所以你就順服了,聖靈是這樣做工。第三,聖靈引導的時候,他會給你良心有基督為主的平安,你順服的時候,平安就很顯明;你不要順服的時候,他就叫你心中不平安。所以上帝不叫人混亂,上帝是叫人安靜。所以聖靈叫一個人悔改以前先叫人自己責備自己,這是聖靈引導的原則。

問:請問怎樣向五歲以下的孩子分析三位一體?

答:我講三位一體很簡單。孩子們這是幾條線?一條。那麼我在其上再加上一條,幾條?還是一條。第三條再畫上去,一共幾條?一條。我再畫幾次?三次。這裡我是提到平面上的線,你很難再找出是三條,但你剛才看我畫三次,你知道這是三條,但是事實看這是一條,就這樣簡單。基督教有幾本聖經?一本。那麼你那一本,是我那一本嗎?不是。我那一本是他那一本嗎?也不是。那麼我們三個有三本,基督教的聖經只有一本。哪一本?就是新舊約那一本。那一本是那一本,那本也不是你那本,也不是我這本,也不是他那本,我們這三本都是那一本,很簡單。這比太陽、太陽熱、太陽能;水變成冰、變成氣體,好得多了,因為如果水變成氣體的話,聖父也變成聖子,聖子會變成聖靈了。那不是三位一體。那是一個人的三種工作,叫做撒伯流主義。

問:敬愛的牧師,在新加坡社會提倡婦女在工商界上有非常大的潛在力量,可以使社會更進步,所以政府很鼓勵開託兒所(Child Care Centre),一歲半就可以報名,請問父母把孩子送到全天或半天的幼兒中心,這種教育是不可以兩全其美?請問你,在晚間短短的幾個小時和兒子的相處可否塑造成你所講的一個美好人格的人呢?謝謝。


答:如果可以的話,孩子們小的時候常常陪他們,到少年的時候,更需要常常陪他在一起,使他感覺到在世界上是被照顧、被關懷、被體恤、被了解的。一個常常沒有父母同在的孩子,很可能比較早爛。第二方面,如果你實實在在沒有辦法常常跟孩子們在一起,請你注意兩件事:第一,權威的培養是不可以隨便被侵犯的,第二,能在與不能在的雙方要產生一致的看法,一致同心的教導方式,否則的話,你會受到很大的虧損。我從前一年有七、八個月在外國,不在家,那我的孩子對我怎麼看呢?我與他之間的關係怎麼建立呢?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無論如何我做父親的權威不能受損。他們尊重我,他們知道我對他們的關懷和愛,雖然不能天天接觸,但是心心相系。我與我太太教導孩子們尊重她,因為在教育中間無論師長與師長之間,或者父親與母親之間,或者父母與老師之間,教導輩和被教導輩之間,如果被發現有教導之間不同方式的破裂,整個教導權威的形像就會損失,所以同心的教導很要緊。

有一個孩子打破一片玻璃,不久以後他媽媽看見了大發脾氣:搣我等一下告訴你爸爸,你才知道你爸爸多麼厲害。攠這孩子說:搣爸爸知道了。敁爸爸知道了,爸爸說什麼?敁爸爸說我等下告訴你媽媽,你才知道你媽媽何等厲害。攠後來他發現兩個都不厲害,還是他厲害。所以做父母的要同心。新加坡有一對父母,教孩子的時候,有時候爸爸教得太嚴格,媽媽就站在孩子的後面說,這個不對的,太嚴格了。爸爸就一方面慢慢收,一方面說是的是的,所以教導這很成功了。有許多做老師的犯了一個錯誤,為了爭取孩子對自我肯定,和對你自己一個人的擁護,不惜在孩童面前大大批評其他的老師,出賣其他的老師,這是很笨的行動。盡量給他們尊重別人,當他們到處輕看別人的時候,結果你自食其果,他們也不尊重你,因為你不過是他生命中間的一個別人。

問:請問你對鞭打孩子有什麼看法?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什麼地方?會造成孩子恨母親的不正常的心態嗎?


答:如果你打得得體,打得適當,他不但不會反抗你,他會很感激你。真正的愛已經建立,你打的時候,越打他越抱你;沒有建立真正的愛,你不必打他都已經想離開你。我的孩子曾經打得很重,但個個都很愛我,真的。我最後一次打我的孩子他已經十幾歲了,他氣得要命,我也很生氣,打完了以後我才慢慢的向他解釋,他知道是他錯,不是我錯。照我的記憶,我從有孩子到現在,這十九年中間沒有一次打孩子是為了發泄我的怒氣,沒有一次。每一次我打他們的時候都為了要把公義的權威顯明出來。為了自己發泄而亂打一場,那不是教,那是獸性發作;為了彰顯公義的權威需要打的時候,那個是教導。

什麼時候可以打?什麼時候不可以打?是技術和時間的問題。有一個合理的範圍,在範圍之外的你應當嚴格的管束,在範圍之內的應當容許他調皮。調皮是中性的,調皮的本身不是邪惡。如果合理的調皮是很可愛的,你聽我講道人發現我一定很調皮,對不對?但當他越過某一個界線的時候,就應當嚴格的對付。界線你怎樣去定它,才會知道你怎樣處理;打,而孩子們根本不知道他錯在哪裡,這是他以後恨你的原因。你懂這兩句話嗎?該打不打,他會輕看你;不該打而打,他會恨你。很簡單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神的形像,所以小小的孩子也有公義的衡量的潛在能。我小的時候,課室里有人丟了東西,我的老師就捉我說,你為什麼偷東西?我很自卑,一給他喊就大哭。不必哭,下一次不準。我今天還氣死他,因為我根本沒有偷。所以公義的制裁在孩童的心靈裡面也慢慢長大,他是受影響的。一個人受稱讚的時候,是很容易記得的;哪一個人稱讚他?什麼時候?但是還不如一個人受羞辱,什麼時候?哪一個人羞辱他?他常常記得。在這一方面,人有一點像大笨象,前不久有一個馬戲團,有一個,馴獸師,他已經退休了,有一天,就坐在觀眾席上,忽然有一隻大象不聽指揮,一直走到觀眾席前,將他捉了下來用毗的大腳把他踩死。因為這隻大象二十年前給他毒打過,連大象都有記性,何況你的孩子!所以你教導孩子時要注意公義不公義。
孩子不要求爸爸英俊,媽媽漂亮;孩子不要求你一定有錢才在資格做他的父母,孩子只要求在眾兄弟中,請你公義對待,在我有錯的事情上,請你按照公義原則處理我。我母親只受中學教育,但我的母親有過人的智慧。所以當我們有錯的時候,她要我們先認錯,記起你有什麼錯?我錯一點點。那一點點是什麼?弄到你不得不承認你有錯。好,現在你知道你有錯,我要打你。要打幾次?一次。每次從一開始,所以一是萬有之根源,對不對?一次。她說不,不夠,你這麼多的錯誤,應當不是打一次,幾次?你自己說。兩次,三次,就變成討價還價,到最後兩方面同意了才開始打,打完了以後不恨她。我的媽媽是這樣把我們教大的,她做母親很辛苦,因為三十三歲做寡婦,要自己親手養大八個孩子,七個很調皮的男孩,一個女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13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30 | 只看該作者
問:主日學老師可否鞭打那些屢教不聽,故意犯錯的孩子?而困難的是孩子都是一些基督徒父母送來的,這使做主日學老師特別難用公義去教孩子,也不曉得怎樣處罰故意搗蛋的孩子?

答:如果可能的話,你去找他的父母,把孩子的情形告訴他。當你很嚴肅的邀請他與你一同合作,使家長和老師站在同一陣線上,甚至如果必要你很嚴格的刑罰他的孩子,他也同意。如果你以為鞭打裡面會產生權威,那是不一定的。因為等孩子們體格比你大的時候,同你反抗的時候,你就走投無路了。教育旨要建立起真理形像中的權威,而不是建立我的威嚴和可怕程度。

最難教的孩子可能是牧師的孩子,你得罪他就是褻瀆上帝的僕人;你打他的孩子,就是不敬重神家中的僕人,怎麼辦呢?我在教會裡面清楚說,我的孩子如果不好你先打他,以後告訴我。我要稱讚你,謝謝你,再打給你看。那牧師傳道的孩子就不敢太壞蛋。

我的孩子參加聚會,他常常很注意聽道,很聰明,也在後面幫忙錄音的工作。有一次他不參加聚會跑到樓不去,在樓下賣書就不聽道了。我發現了,我說好啦,我現在不打你,那我告訴你,你年紀也不小了,那時他已經快十五歲了,我說本來我要教你如何開車,在附近走走,不是開出去,也不能拿執照。我要幫助他,他很興奮,一直在等,我說你要等到十五歲那天,我才教你學開車。他一犯錯,我罰他延長三個月。他等得半死的那一天,還要加上九十天。所以,有時在教導的時候,不是用你的威嚴來嚇他,乃是使他所盼望,所愛的東西受虧損。

我每一個孩子都要穿拖鞋,不准他赤腳走來走去。他們不愛穿拖鞋,我的教法怎麼樣?打?不是。再買更好的拖鞋?也不是。我買很簡單的日本拖鞋。他不穿有什麼辦法?穿啊,穿啊,越喊越大聲,變成擴音機,沒有意思。你要不要穿?我忘記穿。你愛不愛你的拖鞋?愛。為什麼不穿?因為怕壞了是不是?不是,因為忘記。好,拖鞋拿來。他很愛他的拖鞋,我就偏偏對付它,每一個孩子的拖鞋都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這是他的拖鞋,我把這隻剪一角,那隻剪一角,剪了,唉,他大哭了,他的拖鞋難看死了。好,你要不要穿?不穿,我再剪。從那天開始每天穿,不但穿,人家問他的時候還要解釋,為什麼拖鞋會這樣?因為忘記穿。每次自己解釋就記得清楚。過幾個月,我給他換一雙新的拖鞋時,不必剪就穿了。為什麼要換新的?因為不換新的,到他弟弟剪的時候,他說一樣的嘛?所以換新的,剪它時他才會心痛。

我從前聽古典音樂,用鑽石針,很貴。好的鑽石針要好幾百塊錢,我有時儲蓄很久,才買一支。小孩子『的』就把它弄斷了!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弄斷我的鑽石針。我怎樣教他?你想想?這個很貴。他管你去貴,和我沒有關係。真要他付,他也付不起;要他賠,他也賠不起。我把他們帶到唱機前,然後我把擴音機開到最大聲,我的手摸著針的時候,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平常沒有開的那麼大聲摸著針的時候。他嚇死了,以為一抓就是觸電。就這樣每一個孩子只教一次,從來不去摸我的針。

所以教導孩子要有智慧,你一直講,一直罵沒有用的。許多做媽媽的有一個毛病,從早到晚念,你一直講、一直講,他每天聽都一樣:氣死、氣死,總是沒死。我氣死啦!氣死啦!最後他學你的樣子,他感到好笑。所以做媽媽的,不要一直講、一直講、一直念、一直念,必要的時候教訓一次,教訓的時候要夠份量,但是平常不多講話。所以我在,我不在,我的孩子都懂得自愛。這個要培養權威,培養他對你的尊重,對你的愛。

問:怎樣的教導才能避免個人權威的危機,好叫人跟隨的是神而不是自己?

答:孩子小的時候,他看不見神,你要代表神。到他慢慢大了,你告訴他你不是神,有真正的神。所以權威的轉移是一條自然的程序,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必須表達這個轉移。小的時候,你跟他說有一個上帝,我就是上帝派來管你的,個人的權威起先是很需要的。

問:可否分享你怎樣裝備自己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老師,你的閱讀生活是怎樣形成的?

答:買書,開起來,戴上眼鏡好好看,就是這樣。要怎樣讀呢?要常常把書放在你的床邊,你的行李里,到處去。開卷有益,是沒有書選擇的時候才可以,如果有選擇的餘地,不能任何一本書都看的,你就選那些有份量的,有真價值的書去看,這樣你可以花很少的時間,得到很多重要的信息。否則的話,你就跟那些糊塗的作者,他想不通的你也跟他一起讀,讀一些他思想里的糊塗賬,許多冤枉路。所以我做了傳道人以後,我也是如此,我講出來的東西都是真正想過的,而且好好想過的;多想少講,份量就重;少想多講份量就輕;不想亂講,份量就沒有。所以你讀書也是如此,讀書有選擇,講話有選擇;多思想,而精華講出來的時候,你沒有辦法不吸引一些的人注意聽,思想這些話語。

問:你曾教導耶穌十二歲就想到他與天父的關係,怎樣幫助孩子在功課的壓力下,能常常想到他與神的關係?

答:功課壓力正好是好機會,叫他想到他與天父的關係。有困難的時候你禱告,主啊,幫助我, 給我力量勝過。所以壓力一來,他就想到上帝一次。我很盼望基督徒的生活是全面性的、整體性的、結合一體的生活。

問:我的孩子從小就喜歡發問題,要他做某件事,他要問為什麼?直到他心服口服才肯做,現在十一歲常常和我頂嘴,或者辯論,不知是我的教導方式有錯誤嗎?

答:大概是你很有啟發性,每次你講一句,他馬上被啟發,就用更多題目跟你辯論。可能上帝要他做傳道人,所以需要這樣,以後他的口才會很好。對孩子的忍耐,不是浪費時間,對孩子的忍耐正在預備美好的將來。他需要解釋,你給他解釋;但是不懂的人不要亂解釋。因為越解釋第五隻腳就爬出來了。什麼是第五隻腳呢?你的尾巴就跑出來了,所以要小心。有一次我的孩子和老師說:老師,你教錯了。你說某某行星它的衛星一共有十個,其實是十一個?我的孩子才十一歲。老師說我從書里看來的,我的孩子回答,我也從書里看來的。老師說把你的書拿來給我看,原來他去查我的百科全書,後來就把書帶到學校給老師看。老師說你的書比我的更新,那他對那個老師就不是太尊重。最近有一些從美國來的極端靈恩派在印尼鬧了一些事情,他們說耶穌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再來。我在台上說:「耶穌基督十二月絕對不來,耶穌如果來可能九月來,可能十月來,十二月一定不來。」後來我的孩子問我:「爸爸你怎麼可以這樣講道。」我說:「我講錯什麼?」他說:「他們說一定來,是不對的,你說一定不來,也是不對的,因為沒有人知道嘛,你怎麼知道一定不來?」嘩!很歷害,十六歲的孩子有神學頭腦,因為如果你把他一定化就不對了。我怎麼回答呢?還好這個老子想過才講,不然給小子吞掉。我說:「他們先說耶穌十二月一定來,如果耶穌真的來了,耶穌就自甘示弱,聽他們的話,那樣的耶穌不是主。」他說:「好,這個我接受。」

其實教導真理的人,一生一世是真理的學生。你對真理沒有受教的心,你就沒有資格代表真理來教導別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14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31 | 只看該作者
問:怎樣看待性教育的問題,是不是合乎聖經?

答:時間還沒有到不必羅羅嗦嗦講一大堆,但時間到了,可能他也已經知道了。所以不必太早灌輸性教育,太早給他知道,對他沒有幫助,使他莫名其妙。當他發育的時候,你給他一些知識和引導,這是很正常的。但我反對做父母脫光衣服跟孩子一同洗澡,你說給他看了他就不奇怪了,從來沒有看以後很奇怪的。這個對他沒有什麼幫助,讓他感到奇怪一點也好,他才會愛惜,太不奇怪的東西是不會愛惜。人為什麼會穿衣服呢?這個表明罪已經存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小孩子問媽媽:「媽媽我到底從那裡來的?攠媽媽給他一問,臉就紅起來了。不知道怎麼回答?五歲的孩子問哪裡來的?就把他帶到房間裡面,開始講到他的爸爸跟媽媽結婚,過了九個月怎樣生出來。他的孩子好像沒有興趣,一直聽,一直聽。後來叫他去玩。玩到一半,叫他回來問:「為什麼你剛才問那個問題?」他說:「隔壁的孩子是從加利福尼亞來的,我不知道我是哪裡來的。」這個叫小題大做,答非所問。

問:我有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凡事上教導他,他好像喜歡跟你作對,你說東,他說西,總與你相反,勸他也不聽,我被激怒,有時也受控告,你有遇過這樣的孩子嗎?當怎麼引導他?

答:可能那個孩子就是你,你從前就是這個樣子。不要因為我們現在的困難,忘記過去撒過什麼種?如果因為你和你太太,或者你和你丈夫,常常在眾孩子面前吵得很厲害,引起他學你的樣子,那你不要怪他。我的孩子在三歲以前,每一個我都曾經趕走過他一次;到六歲的時候,我的嚴格就剩下一半;到十二歲的時候,我的嚴格就剩下差不多一點點;十二歲以後我就看待他像朋友一樣。有很多人是反過來,孩子不懂事,讓他野一點,等他大了自己會懂。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但也不是沒有危險。因為很多時候,只有很誠實、很殷勤、很安靜謙卑的父母,孩子越大自己越懂。如果父母是樣樣求勝,什麼都要爭、什麼都要辯、很詭詐的,孩子越大越壞。你不要以為有一種教育方法,放諸四海皆準,教育法是沒有絕對的,但教育的原則有普世的原則在裡面。所以你教孩子要很注意。因為教導不是用權威來制人,乃是引發他們自己自愛、不好意思;孩子裡面有一個自發性,我這樣做是不對的,能夠揭發他的天良,你的教導是成功的,如果你只壓制他,你的教導是失敗的。一方面需要權威來把你教的原則實行出來;另外一方面,你還需要揭發他的天良,讓他自己發現我不應當這樣,那才能達到果效。

我教書的時候,遇見一個孩子,大概六歲。我對他說:「乖乖啊,」他不說「阿」。他說什麼?「乖乖啊」。我說:「你這麼勇敢」、「唉,你這麼勇敢」。每一句教他的,他都跟你重複,「我告訴你,你不可以這麼沒有道理。」每一句教他的,他都跟你重複,「我告訴你,你不可以這麼沒有道理」。「我告訴你不可以沒有道理」。我就一巴掌打過去,打在面上,不太重,他就大哭了。哭了以後我走嗎?不。我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打你?攠他現在不敢說你知道我為什麼打你?他知道真的聲色俱厲,不是開玩笑的,他就慢慢思想為什麼,然後慢慢告訴他。所以教導孩子不是簡單的,你為什麼弄到你的孩子兩歲半的時候,變成這樣的孩子,你自己想想看,而不是說,這以後沒有辦法,或者太遲;從來沒有太遲的事情。有許多時候我們教導失敗,是因為我們假用別人的權威,失去自己的權威。什麼是假用別人的權威呢?你壞蛋我告訴你的媽媽,你如果再壞我就告訴別人;你看某某人來了,你把別人當作鬼來嚇他;結果產生了臨時的果效,沒有產生長久的果效。因為上帝給你做父母,你自己就有責任以權威的教導和愛心調和,如果你自己不用這個名份,你要把自己的名份出賣掉,你就是出賣長子的名份;「你壞蛋我告訴你老師,你壞蛋我告訴某某牧師。」所以你承認說你的牧師有資格教導他,你是沒有資格教導他的,他就不聽你的話。還有一些時候,孩子們用試驗方式來看看你到底有什麼辦法,等到你給他試驗結果,你沒有他所想像的厲害,或者他用欺騙的手段來把你制服的時候,以後你就很難教他。所以越聰明的孩子需要付越大的代價,越有潛力的孩子需要你交出更大更大的犧牲,或是要用很大的心血才能教出來。我們要很注意我們的孩子是不是正在試驗你的權威?是不是試驗你教導的能力?當他正在試驗你的時候,你一定要發現;當他在用詭詐的時候,你一定知道;你比他更知道他的詭詐,你更早發現他的詭計多端,就更容易可以影響他。有一次,我的孩子跟我們去加拿大佐道五個半月,那個時候她五歲了,一個月之後,她就吵著要回家,她說,「爸爸,我要回家,爸爸,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一直吵著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很想念我的婆婆。」我捉住這一句話了,「你很想念你的婆婆?」「是,我很想念我的婆婆。」根據我平常的觀察她不喜歡她婆婆,所以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其中有詭詐的成份。你不要以為孩子都很可愛,孩子是還沒有教導的流氓,是小小的野蠻人,是很甜蜜的重擔。過不久她又講了,「爸爸我要回家,我想念婆婆,我要回家。」「你真的想念婆婆是嗎?你除了想念婆婆,還有想念什麼嗎?你告訴爸爸。」我就很親切的和她談。她說:「我還想念一本筆記簿,很漂亮的,那個筆記簿的前面有玫瑰花,還有幾個小娃娃的像,很美麗的。」原來她怕回家的時候那本書不見了,她想來想去還要等五個月,她不能,她要回去看她那本書還在不在。人在加拿大,孩子們也不知道加拿大多大?她以為回印尼是很簡單的事,不知道路費那麼貴,這不可能的事情。我講道一半怎麼可以帶她回去?媽媽也不能帶她回去,我說「好,我告訴你,我們回去的時候,找到那本書後,爸爸馬上把它撕破,爸爸不要那本書了。」「爸爸不要撕我的書,」她說。「撕了以後,我馬上帶你去買三更漂亮的,你懂嗎?她知道我講的話都要去做的,我不是空口講空話的,每一次我講什麼我都去做。所以她知道這個不能討價還價,我說,回家以後拿到那本書,那本很漂亮的書,我第一件事就是撕破它,然後就帶你去買三本更漂亮的書,她就皺著眉頭苦苦想一下,從那天開始不再想念婆婆了。所以你教孩子你要看穿他心裡的動機是什麼。許多做父母的太過溺愛孩子、太順孩子,以後他爬到你頭上去大便的時候,你不要說空氣污染。」

問:當別人的保姆責任範圍到什麼地方?真的能打嗎?從小要他們學禱告、愛人等等會有多大的果效?尤其小孩子脾氣壞,在自己家中做小皇后,他病痛也很多。

答:做人的保姆,和做人的父母是不一樣。你能不能把別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愛呢?如果你能愛別人的孩子如同愛自己的孩子,你是偉大的。我就用這樣的心情到世界各地去。摩西的母親是真母親,卻做了保姆,而她很痛苦的一件事,是她已經自認是保姆了,沒有辦法永遠把他留在身邊影響他。所以在不到五歲以前可能就要送回皇宮了,這個母親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因為她竟然在這麼簡短的時刻中間,抓住自己應當有的權力,把最重要的真理教導給她的孩子,讓她的孩子在三歲以後與她似乎斷決關係以前,已經有整個信仰的架構,聖經真理的觀念。所以當摩西被送回去的時候,他就在一個異教國家,在富貴的皇宮,在無所不做的可能性中間,保持了信仰的原理。到他長大的時候,他知道這些神與他無關,他的上帝是耶和華,他一生一世要敬畏上帝,他不能放棄他的信仰,而且以後摩西寧願為神受苦,不願在埃及享樂,他這些信仰什麼時候建立的?就是他母親以保姆的身份來教導他的時候,那幾年的時間建立起來的,所以我盼望你做一個這樣明智、這樣有愛心的保姆。如果你自己說,我不過是保姆嘛,我不過是他的僕人嘛,人家的孩子管他啦,壞也不是我的事;要做小皇帝,不讓他做小皇后,就做小皇后,而且他多病,打了病也不會好,以後薪水扣掉更麻煩。你先把自己當作是次等的人,你就沒有辦法好好的教導他。我不是如此,我每一次看到任何一個孩子都以長者的身份,很嚴肅的處理教導的問題。

問:有的父母,從懷他,抱他,到放他,還一直跟他,如何預防?

答:這對父母沒有生人,只生一個孩子。我們到底是生一個人?還是生一個孩子?如果你生的是一個孩子,你永遠把他當作孩子看,你的孩子根本沒有機會長大。孩子長大的開始,是離開父母的那一天開始,他就開始長大。從來不肯放孩子的人,是輕看孩子的人,絕對不肯放孩子的人,是讓孩子不可能長大的人。所以你要謹慎,否則當孩子身體真地長大了,心靈無法長大的時候,他就對你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心理隱疾,和你搗蛋、常常報復,因為你不尊重他,他是一個人。有時我們去旅行,我故意把錢放在我孩子的手裡。他才十二、三歲,讓他付門票,交餐館的費用,那麼他就有很大的責任感,怕錢丟了,所以他很謹慎。結果他變成會替我節省,「爸,不必吃太貴的」,因為用錢他會痛了,算來算去他才知道一天用多少錢?那麼他就感激說我們付那麼多錢帶大家去玩。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肯放,結果他永遠做孩童、永遠站在不成熟的地步。你一面教導,一面不要誇你的教導,一面放,一面等於不放,因為又要放又要不放,所以你要信任他。

我的孩子兩歲的時候,自己爬、爬、爬到一個梯的上面去,竹梯差不多兩公尺半高,一到最上面的時候,沒有地方爬了,就開始看下面,一看的時候,開始怕,也開始要哭了。不能下、不能上,上下不得,怎麼辦呢?我岳母在那裡很緊張,我的太太就很怕了,怎麼辦呢?如果我上去以前他跌下怎麼辦?我說我來處理。我就跑到梯的下面去,我做什麼呢?我搖他。我不喊他,不是叫他,不是罵他,不是拉他下來,我去搖他。搖的時候他就抓得很緊,這個可以了,因為一搖他要懂得抓,他懂得顧自己,他懂得在困難中站立起來,而不是你怎樣保護他,多保護都沒有用。當他抓緊了,他就不容易跌。當你說抓得緊緊,腳放開,現在下一步;他下了一步,再抓、再抓,就自己下來了,教導就成功了。所以教是什麼?這個定義不簡單,什麼叫做教?你既然有資格,有生理上做父母的機會,你心理上要預備怎樣為人之父,為人之母,我們不能隨隨便便讓這些機會隨便過去,等到你的兒女長大他會很感激你。

問:請問怎樣帶領孩子做家庭禮拜?

答:家庭禮拜不要變成孩子們很討厭的一個重擔,如果到了那樣的地步,寧可沒有家庭禮拜。每天一定要有家庭禮拜的,孩子以後最反對基督教,這樣的情形多得不得了。因為你把迷信當作信仰,以為有了家庭禮拜孩子就會愛主,這是迷信。他懂得主可愛,他才會愛主,那個叫做信仰。每天吃飯以前,每一個人讀兩節聖經,以後禱告吃飯,那時候兩節是很容易過的。禱告就今天紀念傳道、明天紀念教會、後天紀念大陸、就變成習慣,他不會感到太重,就不要緊。如果你每一次,特別是他功課特別多的時候,你要他來家庭禮拜,先敬畏上帝,他根本還沒有那個感受,先感覺到壓力,那以後又從小不是培養習慣,慢慢他就恨你,以後他就變成對基督教很反感。所以不要使家庭禮拜變成一個重擔,煩悶、反感,要他們主動的感覺到這是一個恩典,而且他不感到太重,所以這方面求主給你智慧懂得伸縮,不要硬性的把一些東西壓在他們的身上。

問:一粒種子沒有生命無法發芽成長,一個孩子沒有屬靈生命,即使有更多的聖經知識也沒有辦法成長,所以讓小孩子先得著救恩,然後栽培是次序。往往教會主日學老師會忽略這一點,甚至有些家長或主日學老師不懂得怎樣去向小孩子佈道帶領歸主,請問你有什麼意見?


答:當然你如果先給他一些教導,然後再使他得救的話,好像是顛倒過來,但是其實也不盡然,不盡如此,因為聖經說你們是因真道生的。所以我問你,先悔改以後,然後才得救呢?或者先得救,以後才悔改呢?一個人先悔改才被稱義得救,或者是先得救以後才悔改?先悔改,你先認罪,離開罪惡,以後上帝才把新的生命賜給你,是不是這樣,不是這樣?嚴格的說起來,如果神沒有把新的生命給你,你根本不可能照著神的聖潔為罪憂傷,你就不能悔改,所以重生的工作,是真道繼續不斷在你心裡所做的工作,到最後到了一個時刻,你就因為真道在你工作成熟了你就被生出來。所以孩子們是先在母腹中九個月,懷胎成熟才生出來,照樣上帝的道在你生命中做工,做到一段時候你就會有新的生命。所以先教導後面得救,也沒有錯。不過這個教導,不是用勉強的辦法,乃是用開導的辦法,把他們帶到對真理的覺悟、明白,悟性的地步裡面去。

問:請講述怎樣教導你所講的四種的人格?

答:你先了解他是哪一種。然後你不要看錯他是哪一種。第二,你不能認定他是純粹哪一種,因為沒有一種人是百分之百的其中一種,每一種都有百分比的攙雜構成的一個人格。教導時不要依靠方式,你要依靠上帝,因為人是活的,你教導一個動性的孩子你要怎樣?我最小的孩子今年七歲半,她是超級動性,很活動、很壞蛋,但是心裡很純潔的一個很像男孩子的女孩子,我常常說她的身體是女的,她的心靈是男的。這個孩子很調皮,但是她會坐下來聽道一個半鐘頭,很注意聽,以後就懇切禱告,她禱告是懇切到你會流淚,這個孩子很特別。她從來不摸洋娃娃,天天玩手槍,四歲的時候玩手槍,我說不像樣,怎麼辦?誰要娶這樣的女孩子呢?但我有一個經驗,我的大女兒也很活動,很調皮,到了八、九歲自己開始收斂而變成女性,所以我想不要緊,只要我們把一個原則告訴她。

有一次我回家,她看見我馬上說,「爸爸,我很不喜歡手槍。」你看這麼假冒偽善,她知道我不喜歡她玩手槍。「我幫你收起來好不好?」你知道她怎麼回答,「我自己會好好收的,」很壞蛋。還有一次她的姐姐打她,因為她很調皮,她說,「你敢打這裡,這裡面有耶穌,你一打你的罪很重的。」另外一次呢,我說「為什麼你不做這個事情。」「我忘了。」我說「你故意忘記。」她說什麼,「忘記不是能故意的」,那個時候她四歲半。五歲的時候呢,我們一同去看歌劇「蝴蝶夫人」,到最後蝴蝶夫人自殺了,大家很難過、很傷心,還有一個德國的女高音也很傷心,大家看得很感動,她忽然講一句話:「這個人很笨,為什麼要自殺,老了自己也會死的。」那個時候她才五歲,所以她的頭腦是比平常的人更靈巧、會想的。那麼這樣的孩子,教導當然是不容易的,她的個性和她哥哥姐姐不一樣,那麼她長得不大美麗,頭腦過人,靈動的不得了,她自己知道她不大美麗,所以很可憐。其實也不會太丑,她感到不夠美麗。

有一次校車的司機對她說:「你很難看。」她說:「你說什麼。」那個司機說:「你很難看。」她說:「我告訴爸爸。」「告訴爸爸以後還是難看。」她氣死了,她回來對我說:「爸爸,這個司機沒有道理。」我說:「你不要罵他,你明天對他說,雖然難看是神造的,如果你輕看上帝所造的,你是有罪的。」第二天,她就坐在校車那邊,那司機又對他說:「你很難看。」她說:「難看不要緊。」「不要緊還是難看。」她說:「我告訴你,我是上帝造的,所以你不可以隨便講上帝造的難看。」司機說:「你還是難看。」她沒有辦法,下車時,把門大力的關上,「你犯大罪。」她說后就下來了。我說:「你是真的難看嗎?」她說:「差不多啦!」大概六歲的時候「你跟大姐比?」「當然大姐好看。」「那你呢,你要不要越大越好看?」「要,我要越大越好看。」「你一方面禱告上帝,一方面你不要太活動,你記得你是女孩子,你有另外一種美,就是柔和的美。」慢慢啟導她。所以每一個孩子的個性你要知道,但我告訴你,教導孩子一定先替孩子著想,不是替自己著想。許多教導孩子的人失敗,是因為他在教導中間是先想自己會不會成功?我這樣教是不是有果效?就把孩子當作這個試驗的兔子,孩子們很聰明的,哪個人真關心他,哪一個人真正愛他,他會知道,而他發現有人真關心他,有人真愛他的時候,他是很感激你的。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虛假、不真誠的教導法來親近孩子,因為他在最需要的時候,會找那些真正愛他的人。如果不是的話,他早把你除名了,所以你要很謹慎,孩子個個天性不一樣,所以你教導的時候,不可能用同樣的辦法,對每一個人。有的人只能硬,不能軟;有的只能軟,不能硬;所以因材施教,你要真正認識他是怎樣的。如果你發現教導沒有發生太大的果效時,你要改變,當你教錯的時候,你要表示你有錯;你不能夠犯錯時,硬著嘴巴一直替自己辯護,為著自己的面子,孩子以後就更不尊重你。所以教導不是簡單的事情,求主給你們智慧懂得怎麼去做。

問:上帝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他的計劃,請問父母親買人壽保險給孩子,以備不時之需,這是不是違背上帝的旨意,或者聖經裡面的預定論呢?

答:你把預定論亂講一場,預定論是關係到在基督里神揀選人得救的問題,和那人到底是不是撞車,要不要買保險無關。其實,所有的保險叫生命保險對不對呢?是保什麼?保生?一定不是,是保你一定死!所以保險是你付了錢還是死的。不付錢也是死,付了還是死。而不同的地方是如果發生了意外,你比較有一些保障。所以我不要說可以不可以,我是說如果你感到需要,你要保,你盡可去保;但是你真正儘力做人,好好靠信心養育兒女,你感到沒有辦法,也沒有錢保,當然也不必保。真正從保險得到最大益處的是保險的老闆。美國有一間保險公司算出來,美國人付保險給保險公司賺去的錢一共一百三十三億的美金,這個問題是相對的不在絕對界的範圍,所以我們不要給你命定是有信心,或者是沒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15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4-6 07:37 | 只看該作者
總算貼完了,可是還沒時間去看完,讀明白,先與大家分享一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23: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