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請教這裡的網友:能否貼出來並解釋一下什麼是釋迦牟尼的十四不正問?

[複製鏈接]

128

主題

1964

帖子

248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4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奔騰之海 發表於 2008-3-28 1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誰能貼出來並解釋一下,謝謝。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沙發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3-28 14:03 | 只看該作者

佛陀的沉默

   佛陀的生平多釆多姿,數據豐富的驚人,如果說有需要批判的,那僅能從 其弟子自己對佛陀的教義有所誤解或芸芸眾生自己本身的觀點所引起的。佛陀的教理是圓融地,佛陀對芸芸眾生均是觀機逗教,從其教誨眾生或其自身所顯示的,似乎有所差異,但終其究竟卻是無可置疑。誠如佛陀所說的「四依」。又其頗富「哲學」意味的「十四無記」即「佛陀的沉默」。可見一斑。

  所謂「十四無記」又作十四不可記、十四難。此乃十四之不記答,為佛陀四記答中之舍置記答。即對於外道以顛倒之見來問難之十四種事,而佛陀則舍置不答。十四種即:

                 (1)世界(及我)有常(時間之無限)?
         (2)無常(時間之有限)?
         (3)世間亦常亦無常?
         (4)世間非常非無常?
         (5)世間有邊(空間之有限)?
         (6)世間無邊(空間之無限)?
         (7)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8)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9)如來(此際意指眾生)死後有?
         (10)如來死後無?
         (11)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
         (12)如來死後非有非非非有? 
         (13)命與身為同一? 
         (14)命與身為異?
  
        又大智度論卷二載有十四難不答:「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為更加說明「佛陀的沉默」今略舉「佛學今詮」中以白話所闡述之義理:

  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耆那教中,有個遊方僧,名叫瓦恰,常常去訪問佛陀,提出許多問題來與佛陀討論。瓦恰敏銳的感覺到,佛陀之思想及教法與當時印度的許多高僧和大哲有極大之不同處。佛陀有一種超越尋常的風格,無論
在那一方面都是與眾不同的。例如,他好像自己不作任何決定的哲學主張,對於當時印度哲學界中所流行的問題,皆避免討論或不予回答。這些問題雖然種類很多,但簡單說來,通常可由四類十六個問式來代表。

   第一類的問題是:這世界是(一)永恆的呢?(二)非永恆的呢?(三)既永恆天非永恆呢?還是既非永恆又非不永恆的呢?
   第二類的問題是:這世界是(一)有限的呢?(二)無限的呢?(三)既有限又無限?還是(四)非有限非無限的呢?
   第三類的問題是:如來(或證得大覺的聖者)死去以後是(一)存在呢?(二)不存在呢?(三)既存在又不存呢?(四)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呢?
   第四類的問題是:心靈與肉體是(一)是一?(二)是異?(三)非一非異呢?
  
       我們可以看出,這四類問題都是相當重要的哲學問題,為古今東西各國之哲學家和宗教家,朝夕鑽研所亟欲解決者。其宗教意義及影響亦是異常巨大的,可是對這些問題,佛陀皆一概堅決的拒予回答。

  中阿含經(注五)中有一段記載說:有一次,瓦恰又去參訪佛陀,他問道:「怎麼樣,喬達摩啊!你主張世界是永恆的,而且只有這一見地是正確的,其餘都是錯的嗎?」
   佛陀說:「不!瓦恰,我並不承認這世界是永恆的,而且只有這一見地是正確的,其餘皆是錯的。」
      瓦恰說:「那麼,喬達摩,你主張這世界是不永恆的嗎?......世界是有限的?......是無限的......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物?......是異體物?......聖者死後是存在的?......是不存在的 ?......。」
  這樣瓦恰把十六個問題逐一提出詢問,而佛陀卻一一否認他贊成其中的任何主張,這也就是說,佛陀不接受任何哲學理論。於是瓦恰就問佛道:
  「你為什麼不主張任何一個理論呢?你看到什麼不可取的地方,所以就全不採納呢?」
  佛陀說道:「瓦恰!關於這世界是永恆的...非永恆的......,有限的......無限的...,心靈與肉體是一...是異.....,如來滅后是存在......是不存在等等問題,〔都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的戲論,都是惑人的迷魂陣。〕這些話好像是些傀儡戲,像是一座〔進去就出不來的熱帶〕森林,像一座荒蕪的沙漠,它們是束縛人的枷鎖,它們使人困惑、沮喪,與憂悔、和痛苦不可分;它們不能使人得到和平與知識,不能導向寂靜、智能和解脫,對於修習梵行及消除熾熱的煩惱,是毫無困處的!」
  上面這一段話,可能是佛陀一生傳教中最要緊的一段訓示了。這一段話,對人類所探討的哲學問題及哲學努力,作了一個最後的總評價。此十六問題,代表當時印度哲學及宗教界中所關切的主要問題,亦是全世界之哲學家所關心
的重要問題。佛陀對這些理論一個也不承認,並且斷然的說,這些問題和理論皆是毫無意義的戲論,是傀儡戲,是荒蕪的沙漠,是束縛人的枷鎖,使人困惑、迷茫、沮喪、痛苦......對宗教行持及解脫毫無用處。我想任何人,如果在哲學圈子內混上二、三十年,他必能深深的體會和讚許佛陀的這一段話。即使沒有的話,也提醒我們不必在此繼續地浪費我們的時間在這無謂的戲論里。
  瓦恰聽完了佛陀的回答后,接著又問:「你既然拒絕這些理論,那你是否有你自己的哲學主張呢?」
  佛陀回答說:「如來是不受任何理論約束的,他已從一切理論中超越解脫了.........。」

  再者,中阿含經中之毒喻經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注六):
  鬘童子尊者正在僻靜處習禪的時候,有一天忽然心生一念,想道:「這些理論世尊總不肯解釋,將它們擱置一邊或予以摒斥。那就是世界是永恆......是不永恆......,是有限......是無限......,靈魂與肉體為一...為異.....,聖者死後存在......不存在......。我要到世尊處去問他,世尊如果向我解釋,我就繼續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否則我就要放棄梵行,回去度那世俗的居士生活。」
  於是鬘童子尊者於傍晚時分,從僻靜處起身,走向世尊所在,到了跟前,他向世尊行過禮,恭敬的坐在一旁,問世尊說:
  「世尊!我正在習定的時候,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有許多〔要緊的〕問題世尊總不肯討論,將它們擱置一邊或予以摒棄,那就是世界是永恆的....不永恆的....,有限的....無限的....,這些理論世尊並未為我解釋,這樣並不使我高興,對我也不合適。如果世尊知道答案,就請向我解釋,如果世尊不知道答案,就應該像任何正直誠實的人一樣,老實承認說:「我不知道,我沒有那種見地......。」
  佛陀說道:「鬘童子啊!請你回想一下,我有沒有對你說過:來啊!鬘童子,你來跟我學道,我就為你解釋這些問題,世界是有限的,無限的;肉體與精神是一,是異;聖者死後是存在,或不存在......?」
  鬘童子想了一下說道:「的確沒有!世尊,你從來沒有這樣說過。」
  佛陀說道:「那麼鬘童子!你是否要求過,世尊!我來跟你學道,你要向我解釋這些問題,世界是永恆的,非永恆的...嗎?」
  「也沒有,世尊!我未向你這樣要求過。」
  「好了!我們兩人都沒有這樣一個共同的了解,我也未曾作過這樣的許諾,來跟你解釋這些問題;你也從未對我作過如此的要求,既然如此,你跟誰發這麼大的脾氣呢?向誰作這麼大的譴責呢?」
  「鬘童子,這好比一個人被一枝塗滿毒藥的箭所射傷,他的友伴、親戚,替他找來一位醫生,而病人卻說:『現在,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等到我查清楚,那射傷我的人是屬於武士階級,還是婆羅門階級,是農民階級,還是賤民
階級......?』或者他說:『我要先查清楚,那傷我的人是高,是矮,是黑皮膚或黃皮膚....我要先查清楚傷我的弓是彈弓還是弩弓......箭桿是蘆桿或是葦桿....箭鏃是倒鉤的,鐵的,小牛牙的還是竹桃木的......?』鬘童子!那人還沒有把這些事情搞清楚以前,他就會死掉了。和這情形一樣,任何人如果說:『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行,除非他對我解釋,世界是永恆的,非永恆的;聖者死後存在....不存在......?』那麼,在世尊還沒有把這些問題給他解釋明白以前,他早就死掉了....。修習梵行,並不靠世界有無邊際的教條,不靠世界永恆不永恆的教條......不論流行的是世界為永恆或非永恆的教條,世界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我所要教導人的,就是要在現生中消滅這憂患苦惱的......。鬘童子!我為什麼沒有解釋這些問題呢?因為這是無益的,它們和宗教的原則無關,也不能導致厭離、無欲、止息、寂靜、無上的智慧,以及解脫涅盤,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我沒有解釋。」

  從以上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下列幾點:
   第一:佛陀並沒有逃避問題,而是肯定的說,人類的生命實在太短,智慧太有限,在未能找到答案時,他早就會死掉。所以他的判斷是,這些問題人類不能知道其答案。
   第二:從毒喻經中可以看出,佛陀認為這些哲學問題,非僅人類不可能解決;進一步的說,人們實不應該枉費時間精力去研討它們。
   第三:我個人覺得佛陀之沉默,除了上述兩項原因外,尚有近代學佛者之看法的其中一種,那即是認為佛陀是個實證主義者。因為他明白地說,這些哲學問題,玄學思想,並不能幫助一個人去消滅煩惱和痛苦,或導致和平與解脫。佛陀所關切的,正是消滅煩惱和趨入解脫。在這個目標下,一切無結果的哲學玄想自然都被摒棄。由此可見,佛陀的沉默實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由此「沉默」顯示了佛陀心境之深廣超越、和明智之判斷,其深邃超脫之高風亦因此標范萬世。佛教徒若能不忘記「佛陀的沉默」,就永遠不會失掉佛法的精神和宗風-那重實踐、重實證而不重語言文字、思惟分別的宗風!
  
     當然,亦有人說佛陀45年一句不說亦即不說法相45年來表示「佛陀的沉默」



[ 本帖最後由 metrotown 於 2008-3-28 14:0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主題

1964

帖子

248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488
3
 樓主| 奔騰之海 發表於 2008-3-30 08:38 | 只看該作者
謝謝metrotown 及時回復。
慢慢看~~。
很少在這裡看到你,你好象是很安靜啊,是不是也在沉默啊?

[ 本帖最後由 cryboy 於 2008-3-30 08:4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4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4-27 12:14 | 只看該作者
強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5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4-29 0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1 04:26 | 只看該作者

佛跎臨終時之教導

佛跎臨終時,教導弟子,以"戎"為師,以及不要忘記"四念處"
觀身不凈,觀法無我,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以人生有限的時間,去探討宇宙無限的寶藏,跆矣!
四念處己可足夠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7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1 04:31 | 只看該作者

佛跎臨終時之教導

佛跎臨終時,教導弟子,以"戎"為師,以及不要忘記"四念處"
觀身不凈,觀法無我,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以人生有限的時間,去探討宇宙無限的寶藏,跆矣!
四念處己可足夠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0 14: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