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提到這個話題,確實是有點沉重.本來不準備把它寫成帖子,但由於發現目前國內很多「主和」又開始思潮甚囂塵上,因此覺得很有必要發貼以正視聽,也算是一種吶喊和期望吧!
台灣,作為祖國的寶島,是我們的祖先用鮮血和汗水才讓它一直存在於祖國的版圖幾千年而不散。然而到現代的所謂文明社會,面對台灣即將分裂出去,大陸朝野竟又出現了"和、戰"之爭。或許歷史有驚人的相似:這使我想起了當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史。清朝政府當時也是出現兩派,一派就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主和派,認為國力衰微,不能輕言戰事,一句話:主張「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理由是贏得發展時間,待增強國力時再談戰事;而另一派就是以左宗堂為代表.他認為,面對國家領土主權問題,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予以維護.好在當時清庭採納了左宗堂的觀點,同意出兵收復新疆.左宗棠以年過70的高齡之軀,以"抬棺出戰"的果敢和決心,終於一舉收復了新疆.正如現在有很多史學家都認為:如果當年不是左宗棠的堅持,恐怕中國早就失去了占版圖1/6的土地.換句話說,從晚清以後,直到現在,我們中華民族都將永遠失去新疆.
現在,當我們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是否想到,當年,左宗棠為出兵新疆是承受了多大的苦難和壓力,各種論調和壓力跟現在我們在台海問題上的爭議幾乎如出一轍。左宗棠當年可說經受了來自朝野及經濟、輿論、個人等各方面的非議和巨大壓力,但他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力排眾議,果敢出兵,為維護中華民族的領土完整寫下了輝煌的一筆;相反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忍讓派,導致的是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的簽定與主權的出賣。這就是兩種不同思維的結局。分析兩種論調的根源,其實就是因個人利益取向的不同:左宗棠的一身是真愛國,所以他的言行是處處為國家、民族著想,而不顧及個人得失。椐史書記載:左宗棠是真正的清官。他作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到死時僅有25000兩銀子的遺產,而且按他的遺言:將其中5000兩充公,剩下的 20000兩平分給4個兒子,每人5000兩;李鴻章死時的遺產至少是3000萬兩。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他們為什麼在思維和言行上會出現截然的不同,其原因應當說已不言自明。
難怪2000年,西方在評選「最近一千年,世界傑出人物」時,中國有三個人,其中一個就是左宗棠。這說明了真正的強者可以令「敵人」也不得不曲腰佩服!!
事實上,當今的叢林法則本身就是「弱肉強食」,怯懦和退讓是絕對不會得到豺狼的同情與寬愛的,只會激起它們更大的野心與征服欲。
而今,由各種賣國者、陰謀家、漢奸主刀鑄成的台灣問題又推到了中華民族的面前?客觀的說,我們目前的國力雖然不算強大,但絕對超過左宗棠時代。我想,面對國家主權的大是大非問題,難道我們還有必要繼續去重複百年前的「和議」之爭嗎?回顧自晚清以來近百多年的民族血淚史,難道我們還不應該猛醒?還不應該有所啟迪和轉變?????
需知:戰爭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概念,決定戰爭的勝敗,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參戰者的決心和意志。歷史證明:勝利永遠只屬於那些持有「果敢而堅定決心」者!
讓我們永遠記住左宗棠吧!
讓我們永遠記住毛澤東吧!
讓我們永遠記住一切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尊嚴的而奮鬥的烈士先賢吧!
歷史將「收復台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裡,是收回還是放棄?
我們的歷代祖先、先賢們在看著我們,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兒女,所以他們充滿期待!
國人同胞們:是繼續做鴕鳥,讓祖先哭泣和失望,還是為民族、先輩、子孫爭氣,重振雄風,做東方雄師,傲立世界。何去何從?一切由你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