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何謂信仰?——從科學家不信仰基督教談起

[複製鏈接]

19

主題

110

帖子

6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itus 發表於 2008-3-20 05: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其實,科學家,或者說科研工作者群體中,基督徒的比例是低於社會總體的。但是這個事實卻也並不能用來羞辱基督教,或者拿來反證基督教是愚昧的信仰,因為事實上,科學家裡面,回教徒比例也低於總體,猶太教徒比例也低於總體(很多猶太裔科學家事實上並非猶太教徒),佛教徒比例也低於總體,辯證唯物主義宣稱自己可以用來指導科學實踐,但實際上科學家裡面信仰辯證唯物主義(姑且將其算作一種信仰)的,也非常之少(這個很難跟總體比較了,因為總體上也沒什麼人真的信這個)。一句話,科學家裡面,有信仰的人,比例其實很小。
http://www.douban.com/group/christian/

  當然有人會說,不對,科學家信仰科學,或者說科學家信仰理性。我們就從「信仰科學」和「信仰理性」開始,說說什麼是信仰。

  「信仰」是一個我們已經用濫了的詞,但是往往就是這類詞,我們的概念最模糊。什麼是信仰?有人說自己信仰「金錢至上」,有人說自己信仰「享樂至死」……我相信有人真的把這些當作人生信條的,但是「信條」等於「信仰」嗎?有人說自己相信命定,或者說相信宿命,有人說自己相信自我奮鬥,但是「相信」等於「信仰」嗎?

  聖經說,「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從希伯來書裡面摘錄的這句話,所指的信當然是基督信仰,但若單看這句話,也未嘗不是點明了「信仰」的本質:一種超越性的信心。「人」這一特殊的物種,生活在受到限制的此岸世界,但總有一種超越性的渴望。動物和植物沒有超越性的渴望,它們對於此在的現實只有適應,而正是超越性的渴望,給人以改造此在現實的動力。這種渴望,平時可能被物質的匱乏感、情感的匱乏感和成就的匱乏感所抑制,但在每個人的心底都頑強地存在著,因為這是使人之為人的根本。所以我們會看到,或許也會經歷到,當人克服了一層又一層的匱乏感,得到飽足,得到慰藉,得到名利的時候,當人「心滿意足」的時候,就是人開始出現精神空虛的時候。這是因為那種超越性的渴望不再被抑制,得以反撲,但是由於長期被抑制,因此這種渴望沒有目標,也不知道如何尋找目標,這種渴望作為一種純粹的渴望而存在,缺乏指向。當越來越多的人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我們驚呼「信仰危機」,其實危機已經潛藏了很久了。

  那麼這種超越性的渴望,就是信仰了嗎?如果這種渴望還是一種純粹的渴望,一種衝動,沒有目標,沒有指向,那還不能叫做信仰。只有當找到了,或遇到了一個目標,有了一個指向的時候,與這個目標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為信仰。所以,當人有某種「所望之事」,當人追求某種「未見之事」的時候,人就有了信仰,而信仰的指向,就是那個「實底」和「確據」。

  那麼我們回來說科學和科學家。現代科學發端於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理性主義時代。現代科學的方法論基礎是實驗和數理。實驗就是觀察,廣義來說,控制條件的那種實驗室里的實驗和不控制條件的在自然界的觀察,都叫做實驗。數理就是計算,用數學的方法從一個結論推算到另一個結論。所以科學的結論,或者說科學的發現,或者是通過實驗觀察到的,或者是通過數理計算出的,當然往往是綜合運用二者。實驗和數理的方法有這樣共同的特徵:第一,它們都是可重複的,如果一個實驗,不同人做得出的結論具有顯著差異,那一定是有問題,至少有一個人是錯的;第二,它們都是價值中立和感情中立的,二戰期間盟國和納粹都集合了一群科學家製造原子彈,沒有人天真地認為,因為盟國代表著正義的力量,所以最終是盟國成功了而納粹失敗了,如果不是盟國先下手為強地破壞了對方的重水設施,歷史可能就會改寫。

  可重複與價值中立這兩點,一方面確保了科研的準確性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科學可以進展的範疇。如果有某個範疇,無法對其進行可重複的觀察和計算,或者無法在價值中立的前提下進行剖析,那麼這個範疇就與科學無緣。這樣的範疇其實有很多,比如美學。

  而這樣的限制,首先就決定了科學與信仰本質上是不兼容的。很顯然,重複性的觀察和計算,只適用於我們可以感知(或用儀器感知)的此在現實,無法觸及超越性的存在;而「信心」要求了強烈的情感和價值傾向,也就不可能在信仰中有價值中立。

  因此,「信仰科學」其實就是一個笑話。如果堅持問下去,什麼叫「信仰科學」,多半得到的答案是:相信科學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能夠解開世界的一切奧秘——可惜這樣的命題,我們把它叫做「科學主義」,卻偏偏是很不科學的,科學才不會認「科學主義」這個表弟。

  那麼「理性」呢?理性能否成為信仰的目標呢?所謂理性,其實只是人對世界的一種認知模式,感性也是一種認知模式,一個正常的人一般是能夠平衡兩種模式的。當然由於職業不同,活動場域不同,人對兩種模式的側重也不同。一個科學家在進行科研工作的時候,固然是主要地求助於理性,但離開實驗室,與戀人談情說愛,還是需要感性發揮主導作用。而一個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時候,通常當然感性佔據統治地位,但作品完成要拿去出售的時候,討價還價的過程中,他就要喚回理性了。所以,理性或感性,都不可能與超越性的渴望相匹配,因為兩種認知模式都還是對應於此在現實的。如果說「信仰理性」,那等於是認為有一個在人以外的叫做「理性」的存在,那麼那個「理性」就根本只是一種誤解而非真正的理性。

  現在我們來解決一下科學家為什麼總是沒有信仰的問題。其實在現代社會,「信仰」日益成為一個個人問題,而「不信仰」則日益成為一個社會現象,只不過在科學家這個群體中,這種情況更明顯一些。原因在於,科學的「觀察」與「數理」的方法論,同時也成為現代社會教育的基石。越到高層次,教育對科學方法論的傾向越明顯。當原本只是用於科學範疇的方法論被用來塑造人的思維模式之後,這種本質上與信仰不兼容的模式,我們如何期待其對信仰有好感?科學家的不幸在於,他們是受這種方法論影響最深的群體。這不是他們的過錯,也不是科學方法論的過錯,錯的是,自啟蒙運動以來,人們越來越依賴建立在這種方法論根基之上的「科學」,以至於把科學的範疇盲目擴大,意圖囊括一切範疇。當我們這樣做了之後,我們只好面臨這樣的無奈:人內心深處超越性的渴望尋不到目標,因為凡是能成為「信仰」的存在,在「科學」的思維模式那裡,都成為絆腳石,成為愚拙,最後這種渴望無以為家,只能一步步走向毀滅,或走向瘋狂。

轉自豆瓣基督徒小組
很多基督徒傳福音的時候,護教的時候,喜歡拿名人,特別是科學家信主的例子來增強說服力。可惜這些基督徒往往疏於查證,總是拿一些以訛傳訛的假見證當論據,結果不僅沒有起到效果,反而敗壞了基督教的聲譽。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所謂300位大科學家中80%信主,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得主中70%信主,這個數據早被徹底證偽,還不時見到有基督徒拿來用。              【作者: 基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6: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