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死的胡適精神——兼談中國的六次文藝復興運動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3-9 2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死的胡適精神——兼談中國的六次文藝復興運動

                ·悲 歌·

                 (一)

  雨夜燈下讀書,偶然間在一本書里翻到了幾幅當年人們送給胡適先生的輓聯,
很好地表達了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先生逝世后海外不同階層人士的痛惜之情,
也又一次引起了我對已經離去四十六年的胡先生的懷念。一群老北大的學生聯名挽
以聯曰:「大膽假設,老師沒有死啊;小心求證,我們還是哭了。」另一幅海外文
藝界人士送的輓聯是:「替白話文學吹衝鋒號,為自由思想立里程碑。」蔣中正則
在輓聯里寫道:「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之師表。」

  不必說,對於胡先生的逝世,當時基本上與世隔絕,無論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
處於悲慘的飢餓狀態的國內知識界根本無法作出任何反響,但我相信,思想上曾經
深受胡氏影響,一直沒有忘記他的讀書人大有人在。合上書本,一個人靜靜地聽著
窗外竹林間淅瀝的雨聲,無邊的思緒卻隨著四周山中漸漸濃郁起來的雨霧一起瀰漫
開來……

  斯人已矣,但獨立探索之精神不死。別的不說,假如當年大多數國人,尤其是
精英階層的「民主黨派」知識分子們能有胡先生一半的遠見卓識,或至少是像他一
直提倡的那樣,「有七分證據,決不說八分話」,「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的話,毛氏「統一戰線」的花言巧語絕對不會有那樣大的市場,人們也不會那樣輕
易地被共產國際的宣傳家們編造出來的紅光四射的烏托邦所迷惑,中國的近代史也
許就會大不一樣了。再進一步說,假如三四十年代那些親蘇的民主黨派人士能「多
研究些問題」,深入了解一下斯大林正在蘇聯進行的殺人如麻的大清洗和隨後的延
安「整風」運動,即便不能得到全部真相,多少也可以減少幾份狂熱,對未來的紅
色理想社會多出幾分清醒的認識。可惜的是,歷史是沒有「假如」的。當時的解放
區不必說了,就連國統區里的知識分子,又有多少人能聽得進去胡先生「舉世皆濁
我獨清」的主張呢?在後人們看來,那些先是為毛氏改朝換代拚命搖旗吶喊,隨後
又紛紛中計落入中的許多民主黨派和精英人士們恐怕是有些不同程度的「咎
由自取」。他們既缺乏胡適先生那樣深刻的洞悉力,又存有將來能分一杯羹的夢想
,所以才被那些聽起來美麗無比的「主義」謊言一騙再騙,最後付出的便是慘重無
比的代價。

  或許,這就是常人們與大哲先賢的不同之處罷。

                 (二)

  根據胡先生的看法,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五次的文藝復興運動。古人說,「溫
故而知新。」重讀胡氏幾十年前的論述,也許會使我們對今日和將來的中國文化發
展前景有一些更清醒的認識。

  唐代一批偉大的詩人出現,與此同時的古文復興運動,以及作為印度佛教中國
改良版的禪宗的產生——這些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復興。11世紀的偉大改革
運動,隨後出現的強有力的新儒家世俗哲學最終取代了中世紀宗教,以及宋代的許
多重要發展和變化等可以看作是第二次文藝復興。戲曲在13世紀的興起,此後長
篇小說的湧現及其對愛情,人生樂趣的坦然頌揚,則被胡先生稱之為第三次文藝復
興。到了十七世紀對宋明理學的反叛,傳統經學研究領域裡以文字學歷史學為進路
,嚴格強調考證的新方法在最近三百多年裡的產生和發展是第四次文藝復興的主要
特徵。

  胡先生稱之為第五次的文藝復興運動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和一九一七年
的五四運動互為呼應的「新文化運動」。它和上述的四次文藝復興都有很大的不同


  前四次都是歷史趨勢的自然演變,身處運動中心的知識分子們對自己的歷史使
命缺乏自覺地認識,在面對傳統的保守力量的時候既沒有自覺地推進,也沒有明確
的辯護與捍衛,因而他們的主張很容易就被壓倒和掃蕩無存。比如近三百年來的考
證學,初始反叛,終則庇護空談心性以及無用的科舉教育,使其得以繼續奴役絕大
多數中國文人。這樣一來,這一波的文藝復興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第五次文藝復興肇始於1917年,很快地就引起了全國青年一代的共鳴,也
被看成是預示著一個古老民族和古老文明新生的運動。這次由胡先生為首的一批北
大教授領導的人文主義運動和歐洲的文藝復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它最重要的一個
特點就是,作為一場自覺地反對傳統文化中諸多觀念,制度的運動,它鼓吹自覺地
把個人從傳統力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是一場理性對傳統,自由對權威,張揚生命
和人的價值對壓制生命和人的價值的運動。促成這次文學革命運動迅速獲得成功的
還有一個意外的大事件,即1919年5月的巴黎和會及其引發的轟轟烈烈的「五
四」運動。那場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新文化運動的進一步擴展,最
終完成了歷史上的第五次文藝復興運動。

  七十年之後的一九八九年,北京的青年學生們又自發地掀起了一場更大規模地
爭取思想解放的民主運動。它雖然同樣引起了全國學生和人民的熱情響應和支持,
但結局卻和五四運動截然不同。本來可能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第六次文藝復興大潮前
奏的「六四」運動,不幸在橫飛的子彈和坦克的鋼鐵履帶之下夭折了。

  五四運動曾經讓文學革命的潮流陡然間噴涌到全國各地,在短短的數年之間就
催生了「國語」,也帶來了社會改革和文學發展的繁榮,並造就了不少各有成就的
作家。相比之下,1989年舉世震驚的六四運動被鎮壓之後,寒冬降臨在中國的
思想界,早已是百孔千瘡的文壇又經歷了一場新的浩劫,在某種意義上變得甚至比
過去幾十年更加猥瑣,沉悶。如果剝去那些到處泛濫,故弄玄虛的朦朧,超現代,
意識流等文藝思潮唬人的外衣,扔掉美女美男作家們赤裸裸的用身體「寫作」,以
及充滿了貪慾暴力怪誕和為封建皇帝大唱讚歌的表面上鬧哄哄的流行文字垃圾,中
國的文壇其實是一片荒涼。苟活下來的作家們有的成了蕭軍所自嘲的那樣「會說話
的文物」,有的成了「只會說假話」的擺設,也有的成了風雲際會,依附於權勢的
的新貴,只能勉強寫出些熱鬧於一時,卻很可能讓後人「且覆醬瓶」的平庸之作。

  如果說五十餘年來處於鐵桶一般的文網內,中國國內的文壇早已基本僵死還可
以理解的話,擁有最可貴的寫作發表自由的海外華文文壇這些年來可怕的荒蕪平庸
就讓人費解了。文革結束到現在整整過去三十年了,令世界震驚的六四之夜也已經
是十八個年頭之前的往事。大時代呼喚大作品。經歷了這樣漫長的瘋狂殘酷悲壯時
常又是無恥無奈的時代,海外文壇卻始終沒能夠出現一兩部足以在世界文壇上讓人
振聾發聵的史詩般的中文巨著。那麼多自願非自願流亡海外的中國作家文人,那麼
多聲明和宣言,網上網下那麼多可以自由發表作品的中文園地——卻就是沒有能夠
產生和《古拉各群島》和《日瓦格醫生》等世界名著鼎足而立於世界文學殿堂的大
作品。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和理由,僅僅這一事實就足以讓每一個有志於文學創作的
海外華人感到慚愧了。也許,缺乏深刻認真,高水平的文學批評,是海外文壇上難
以產生優秀文藝作品的一個主要原因。畢竟,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所幸的是,中國的作家中也有勇敢的思想者存在,儘管他們像鳳毛麟角一般稀
少。一向是鉛一般沉重又死氣沉沉的中國文壇上空偶爾也會亮起一兩道閃光。有良
知的作家們終於開始寫出了幾部大膽地直面社會和人生的優秀作品。近年來先有章
怡和的一連串震撼人心的回憶錄出現,接下去又有閻連科的《丁庄夢》,《為人民
服務》,胡發雲的《如焉》等佳作問世。假以時日,中國一定會有劃時代的大作品
出現。但願無數國人長時期煉獄一般的悲慘遭遇不會白白地浪費掉,古老的中華文
明也不會永遠沉睡下去。也許,一個像胡適先生當年大聲呼喚過的,「替真話文學
吹衝鋒號,為自由思想立里程碑」的第六次中國文藝復興運動即將來臨,上述的幾
部優秀作品或許正是它的第一線曙光。

  讓我們且拭目以待。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NYLASH 發表於 2008-3-10 21:02 | 只看該作者
文藝復興不是炒冷飯, 更重要的是打破現有思想的束縛, 有新的突破和創新.
重在思想, 不只是文學, 口號和主義.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3-10 21:03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15: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