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餃子事件:中國調查團長淚撒東京
倍可親(backchina.com)日本中文導報張石/日本煙草產業(JT)下屬子公司JT食品(東京都品川區)從中國進口的冷凍餃子在千葉、兵庫兩縣3個家庭共10人引發了食物中毒事件被媒體披露已有十幾天了,但是現在事件的真正原因還在一團霧水之中,而由此引發的中日雙方的多層次對立日益明顯,使事件本身更加複雜化。
一、中國調查團長淚撒東京
1月30號下午,日本厚生省通過中國駐日使館向質檢總局通報了部分日本消費者食用天洋食品加工廠生產的速凍水餃發生食物中毒的情況后,中國政府派出了以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李春風為團長的一行5人的調查團於2月3赴日調查。2月6日中午,雙方在位於東京霞關的日本內閣府舉行了共同記者會。雙方在通報了4天以來的信息交換和對事件討論的情況后,李春風說:中方對10月1日和10月20日出品的水餃進行了初步調查,對兩批產品生產前的原料白菜、生薑等的檢測,均未發現甲胺磷,對留樣水餃和相鄰進出產品的檢測,也未發現甲胺磷,中方也將對在此次調查中得到的樣品和日方所提供的產品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和分析。該企業(河北省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天洋食品廠)是中國出色的出口企業,也是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註冊的工廠,農林水產省曾三次派員赴現場檢查。該企業出口 10年來,產品質量穩定,銷量逐年上升,該企業生產車間環境整潔,經過了ISO9000等認證,有嚴格的管理措施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據調查,生產線的員工相隔很近,車間內還安裝了視頻監視設備,產品出廠前直接裝入集裝箱,加施簽封,很難在生產加工和儲存過程中做手腳。
李春風還指出:從目前的調查情況看,本次次事件不是一個系統性的安全事故,而僅僅是一個個案。現在案情還在進一步發展,我們的調查也在繼續深入。我們願意與日方充分地合作,繼續與日方交換信息,同時我們希望同日方組成聯合調查組,共同開展調查工作,以早日查明事件原因。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雙方積極協作,就能一查到底,實事求是地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還事件以本來的面目,給兩國人民一個負責任的答覆。
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對出口食品有一整套嚴格的管理措施。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出口食品實行從種養殖基地到出口全過程的檢驗檢疫和監督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出口食品安全。日本厚生勞動省去年發布的報告也顯示:中國的輸日食品的合格率為99.42%,超過同期的其他所有的國家,可以負責任地講:中國的食品是安全的。今天是中國的農曆的除夕,中國要有十幾億人今天晚上都要吃餃子,我回家也要吃餃子,我也請日本的朋友們繼續消費中國的餃子。最後,我向媒體的朋友建議,希望大家相信兩個國家的主管部門,客觀地報道這一事件。說道這裡,李春風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淚撒滿面。
但是李春風的熱淚並沒有喚起在場的日本記者們對他的理解和同情,在李春風走後,一名日本記者問留下來繼續召開記者會的日方官員∶聽中國方面的說法,就是說生產過程中沒有問題,而是一次人為的事件,日方對此做了什麼反駁嗎?內閣府大臣官房審議官堀田繁回答說∶現在沒有確定事件發生在哪一個階段,而是從所有的階段入手進行調查。
而從李春風的談話看,中國方面明顯否定了生產過程中的問題,特別是否定了在報道這一事件的初期,日本媒體狂炒的「殘留農藥致使中毒說」。如此說法如果成立,則罪魁就是中國,不僅中國產的冷凍食品不安全,一切蔬菜、水果都不安全,中國是日本人食品安全的殺手,中國食品不可食。但是現在殘留農藥說基本上已被否定,財團法人日本中毒情報中心理事、日本筑波大學名譽教授內藤裕史指出:殘留農藥的藥量不可能造成成人中毒。而據東京聖榮大學食品學科毒物學副教授真木俊夫對千葉縣稻毛區事件那袋餃子所進行的檢測,這袋餃子中有濃度為130PPM的甲胺磷,真木俊夫認為:這麼高濃度的甲胺磷不可能是付著在原材料上的殘留農藥。
但是當《中文導報》記者問道∶是否現在可以說「殘留農藥致使中毒說」已經基本被否定?堀田繁回答說∶現在沒有確定事件發生在哪一個階段,而是從所有的階段入手進行調查。日本媒體廣泛報道說∶被發現的導致中毒的農藥甲胺磷在日本沒有登錄,早就不再使用了,而中國去年才停止使用,現在還到處可以搞到,因此農藥在中國混入的可能性大。
針對這一說法,《中文導報》記者問道∶日本雖然在甲胺磷這種農藥沒有登錄,但是有一種農藥叫「阿斯菲特(乙醯甲胺磷ACEPHATE)」,這種農藥只要分解了就是甲胺磷,這種農藥現在在日本被廣泛使用,在日本的蔬菜中也經常能檢測出甲胺磷,是這樣嗎?日本農林水產省消費安全局農業安全管理課農藥對策室室長鈴木伸男回答說:阿斯菲特確實會在植物等物體上發生分解,分解出甲胺磷,但是分解出的甲胺磷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同時也不是分解出甲胺磷一種物質,而是分解出多種物質,在日本植物中檢出的甲胺磷也是微量的。從這次的記者會來看,雖然中日雙方都說要合作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雙方的對立傾向是很明顯的,在心裡都認為發生在對方國家的可能性大。
二、對立擴展到各個層面
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魏傳忠副總局長6日在會見日本政府的調查團時說∶甲胺磷中國方面生產過程中混入的可能性很低,這可能是為了破壞中日友好的少數人的極端的手段。中國公安當局也在2月7日表示∶餃子從天洋食品廠出發之後直接運到了天津港,中途沒有開封,中國方面的運輸過程沒有問題。
但是日本兵庫縣警2月7日宣布∶在從大阪府枚方市回收的11袋中國製冷凍餃子中,有兩袋在包裝的內側有甲胺磷,兩袋均未開封,也沒有破損的痕迹,日本方面認為∶幾乎可以確定甲胺磷是在中國方面的生產過程中混入的。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町村信孝在8日上午的記者招待會上在談到中國制餃子中毒事件時指出∶從密封的包裝袋內側檢出殺蟲劑甲胺磷,從常識來講是於當地的工廠里在密封前混入的,一般人都會這樣想。
福田康夫首相也在當天上午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說∶究明中毒事件原因的調查正在漸漸向問題的核心逼近,雖然還沒有完全掌握事情真正的經緯,但要努力查明真象,建立能使國民能放心的安全體制。
國會中一些執政黨和在野黨的議員對政府的對應仍然十分不滿。自民、民主兩黨在2月5日召開了「中國餃子中毒事件對策本部會議」,聽取了厚勞省和警察廳的原因調查現狀和被害防止對策報告,出席者對政府的對應十分不滿,自民黨正在研究派出黨的調查團去中國調查,民主黨則在研究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實行立法措施。在自民黨的「進口食品安全緊急對策本部會議上」,出席者們認為政府的對應軟弱,有的議員說∶中國當局已經斷言在製造過程中沒有混入農藥,日本應當給予嚴正反駁。
由此可見,圍繞餃子中毒事件展開的中日之間的對立,正在向多層面擴展。
三、中日兩敗俱傷
中國餃子中毒事件,嚴重打擊了中國食品的信譽和日本人對中國食品的消費心理,這也必然打擊中國對日出口貿易。據日本財政部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2007年中日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7萬億日元,首次超過日美貿易額(25萬億日元)。2006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和水產品在2001年的基礎上增長了32%。據日本冷凍食品協會統計,2006年日本國內冷凍食品的市場規模是9285億日元,從中國進口的冷凍食品達1420億日元,占整個進口量的50%。據日本貿易振興協會的統計,2006年日本進口的蔬菜中,有59%是從中國進口的,其中日本人最愛吃的牛蒡、大蔥、芋頭100%來自中國。
如果這個問題發展下去,中國很可能失去日本這個具有高質量消費能量的龐大食品市場。2月1日下午,日本厚生勞動大臣舛添要一在參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針對中國企業所產的冷凍水餃致人中毒事件,日本政府不排除依照《食品衛生法》第八條,採取禁止進口措施的可能性。
但是上面的數字也說明日本食品業已經離不開中國了。日本現在的食品自給率只有39%,日本農水省的調查顯示:如果僅靠日本自給生產的食品,日本人兩天只能吃一小碗麵條,9天才能吃一頓肉。而在進口食品中,中國進口食品佔大部分,中國作為「日本人的食品庫」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由於這一事件與日本媒體誇大性的炒作,現在日本以冷凍食品為拳頭產品的超市的銷售額急落,有的超市甚至下降了70%。據估計,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整個日本食品業將損失2000億日元以上。而如果日本停止或大量減少中國食品進口,那麼由於食品成本的大幅度上漲,將會使因石油上漲而物價高騰的日本消費市場雪上加霜,嚴重打擊消費者心理和消費能力,造成日本景氣大幅度下降,造成以食品進口與銷售業為主的日本企業大批破產。
可以說,這一事件正在使中日兩國兩敗俱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