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複製鏈接]

567

主題

5446

帖子

1816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蹲著吃飯的農民

Rank: 4

積分
18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olermaster 發表於 2008-2-10 17: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四年夏安居六月二十一

地點:大悲寺藏經樓外

聽眾:全體僧眾

緣起:二〇〇四年夏安居中,晚上僧眾一起討論問題,有一弟子問: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我們應如何理解?

他提出了這麼一個偈子,大家先討論這一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看看這一個問題,誰能回答一下?

在我們修行中,(這個偈子)也佔有很重要的一個地位。六祖大師說的話,也常常被每個修行者所用,而且由於用的地方不同,理解呢,也有不同。這個偈子,理解對了,可以指導我們修行;如果理解錯了,它也會導致我們走向一條錯誤的道路。所以,對六祖大師這個偈子的理解,也很重要。大家應該把這個偈子重視起來,看看誰能答一答,這是什麼意思?

「佛法在世間」:不是說我們在世間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佛法。有的人以為:「佛法在世間」,那我們在世間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佛法了。我們在世間所作的一切,我們世間眾生一切的行為,都是一種顛倒,都是一種妄想。它只是妄想,並不代表佛法。但是為什麼說「佛法在世間」呢?因為雖然它是妄想,但它並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因為這些行為只是妄想,妄想只是一種虛幻。就像由於我們貪戀了世間的東西,或是起心動念,就產生了幻覺。但是雖然是有幻覺,迷了,只是一種幻覺的現象,並不等於我們離開了我們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本是不生不滅的,從來沒有離開我們。我們升天,下地獄,行走坐卧,它都沒有離開我們。不論我們墮落在世間,還是墮落在地獄里,還是上天堂,你到任何地方,它都不會離開你。所以說,這就叫做「佛法在世間」。

佛法在世間,並不是說世間的東西就是佛法,而是說我們的自性沒有離開我們。有人以為,佛法在世間,可能指的是世間的法都是佛法。這麼理解,就太單純了!這種說法,就把虛幻的東西當作真實,是錯誤的。因為他還沒有證道。如果是一位證道的人,就能直接肯定,你證到了一切,你才能滅掉一切。滅掉一切的時候,你看世間的東西,一切世間的東西,都是佛法。你只有到那個地步,才能看到這個問題,因為你有這個能力,才能滅掉一切。

所以,佛法在世間,主要是說我們在世間,沒有離開自性,世間只不過是虛幻。不能(直接)說世間法就是佛法。世間的法,只是幻境。

第二句,「不離世間覺」:就是說我們想覺悟,不要離開世間。不要離開世間,這個世間,指的是破無明。我們可以這樣說:離開無明,我們學覺悟就不存在了。因為我們有了迷,我們需要破無明。迷和覺悟,它是相對的,有了迷,就有了覺。「不離世間覺」,是叫我們覺世間。覺悟世間,不是叫我們隨順世間。

原先就人有這樣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應該在世間里,去隨順世間的事情,去做,這就是修行佛法。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覺悟世間,目的就是徹底地和世間要斷絕。覺世間,並不是要你隨順世間,你絕對不能隨順世間法去走。世間法就是個顛倒,你不能隨順顛倒去走,你若隨著顛倒去走,永遠也不能覺悟世間。不能隨順世間法去做,必須要遠離世間,決不隨順它,覺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一切都是顛倒,這樣我們才能覺悟世間。而且,對世間的一切習氣、毛病,我們都要去克服,這樣才能夠覺世間。

說我們在世間里,不斷地隨順世間的法,這叫覺世間,是不對的。應該徹底地和世間斷一切的緣分,緣不斷,你這個覺不會成就。有一點攀緣心,我們這個迷就打不破。一切迷都是對照有這個緣而來。因為這個緣,是由貪嗔痴生起這個緣,有了這個緣,我們就會有了迷,就不會覺的。要想覺,首先你就得斷緣,斷貪嗔痴。

我們這樣並不是躲開世間,而是不能隨順世間法去做,和世間法一定要不一樣的,不論是修持,或作為,或看問題,我們都要和世間法要不一樣,要超出世間。因為世間本身就是個大顛倒。

「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離開世間我們去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如果你不能覺悟世間,對世間看不清楚,你不認為它是一種虛幻,它是一種顛倒,你再去另一個角度,你去求覺悟,想覺悟,那是不可能的,猶如尋覓兔角一樣。

我們想覺悟,必須從世間法中覺悟出來。因為世間這一切的事情,都是個顛倒。我們只有將顛倒倒過來,菩提立刻就會現前。我們覺就是覺世間,覺一切迷,只要迷破掉了,我們立刻就可以覺悟了。不是說,我們離開了這個世間,不用我對那個顛倒進行倒過來,顛倒它就顛倒去,我就不管它了,我另外再去找一個不顛倒的,這個就不可能了。

首先我們要把當下看空,要看破它。因為你對它還有執著,還有貪戀,你不在它上下功夫,就不行。比如說,用功,就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入手。我們就因為這眼耳鼻舌身意而有世間;因為有世間,我們才放逸,流落在生死里,不能見菩提。如果我們都攝六根,就很快會收回來。但是這個六根,往往都是拉著我們跑的,做功時,外面環境拉著我們六根往外跑。我們就和世間不同,你讓我貪,你讓我動念,你讓我聽,我就不聽,我就不貪。利用這個方式,不斷地努力,最後我們能夠收回六根的。只有收回六根,我們才會見到菩提,六根也就是代表了世間。

「離世覓菩提」,就是說我們必須從貪嗔痴下手。因為我們被貪嗔痴所轉,想得到菩提,你就從貪嗔痴下手,就完事了。所以說,佛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不用你去創造一個佛,也不用創造所謂的佛法,就是除毛病,除貪嗔痴,那就是佛法。你把這些去掉了,就是現成的一個佛,現成的一個如來藏性。從哪下手,就從我們眼前這一點貪嗔痴下手。你不要捨去這個,另外去找一個什麼方式,創造一個菩提,沒有那事,那菩提是現成的。我們只有將貪嗔痴看住,在這下手。

所以修行,要說難呢,也很難,難的並不是說菩提不可得,難的是我們不肯改毛病,改習氣,難在這個上面。他就認為這是對的,認為是好的,這個「我」特別堅固。他認為修行佛法是另外一回事,是非常高深的,很深奧的,非常神秘的。佛法是不是很深奧的?也確實存在著很深奧的,那絕不是說的,說是不能得的。而是在我們平時每言每行上,每一個起心動念上下手,才能找到這個菩提的。

如果你在每一念上都放逸的話,你想求菩提,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我們都攝住每一念,不讓它起妄想,都讓它清凈下來,逐漸地明白它的空性。並且不但從理論上明白它的空性,而是從實際上明白。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上,各個方面,所聽到的,所看到的,都將它看空。這樣,而且去行持,慢慢地把六根收回。六根收回的時候,菩提自然就顯現了。

這個偈子,我不太明白,只是給大家講這麼個大概的意思。我好象以前看過一本書,也提到這個問題,這本書好象是佛學院寫的,不知是老師寫的還是學生寫的,他的意思就是說:「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裡去,而且在社會裡為大眾服務去,和大眾生活在一起,先入世。」我的理解,他說的就是要在社會上多做善事,在世間上搞得很好。我看完以後,有個想法:你不和世間法徹底斷絕,沒有這種決心,戀戀不捨世間的東西,想去修證佛法,那是很難的。那些只能是世間的善法,和超越人天,超越三界的佛法,不能相提並論。必須和世間的東西,這種留戀之心,這種攀緣之心,將它放下,才能修證佛法。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我這個小人物,而我則以此為榮。

《娶四個老婆的感覺》 -- 請看在美一方的網站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沙發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0 20:48 | 只看該作者
是不是他們說的第三層境界,看啥就是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chico 發表於 2008-2-11 01:19 | 只看該作者

攪合攪合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感覺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和出世間是一不是二。從理上、事相上看世和出世沒有區別。這裡的關鍵字是覺。通俗點講這個覺,是自己心裡明白,心裡有數。
我們都吃飯。覺悟的人就是簡單的吃飯,填飽肚子。沒有喜歡這個味道,討厭哪個味道,酸甜苦辣都一樣。照樣吃飽。不覺悟的就在菜色香味上產生種種的好惡。心思就在鹹淡,老嫩,生熟上面做文章。喜歡的多吃幾口,不喜歡的就不動筷。

是不是說覺悟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口感呢?不是。他也非常清楚,每道菜的色香味,也能感受到廚師烹調的手藝。但他自己不去分別執著這些。雖然自己不執著,大家評論菜肴時,他也隨順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他雖然評論,自己心裡沒有這些好壞是非。僅僅是隨順大家而已。這就是「為世間事,不為世間意」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虛偽,其實覺悟的人心裡沒有想法。就有點像我們熟悉的空谷回音。你喊什麼,空谷就回應什麼。
是不是他沒有是非標準呢?也不是。他隨順世間的是非標準。

理上講,世間的一切都是我們自性的妙用,它能現是非善惡一切現象。這些現象的本體就是我們的自性。離開這些現象去找自性,就如同找龜毛兔角。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2-11 01:24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3 1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chico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0
5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8-2-14 01:3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8-2-11 01:19 發表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感覺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和出世間是一不是二。從理上、事相上看世和出世沒有區別。這裡的關鍵字是覺。通俗點講這個覺,是自己心裡明白,心裡有數。
我們都吃飯。覺悟的人就是簡單的吃飯,填飽肚子。沒有喜歡這個味道,討厭哪個味道,酸甜苦辣都一樣。照樣吃飽。不覺悟的就在菜色香味上產生種種的好惡。心思就在鹹淡,老嫩,生熟上面做文章。喜歡的多吃幾口,不喜歡的就不動筷。

是不是說覺悟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口感呢?不是。他也非常清楚,每道菜的色香味,也能感受到廚師烹調的手藝。但他自己不去分別執著這些。雖然自己不執著,大家評論菜肴時,他也隨順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他雖然評論,自己心裡沒有這些好壞是非。僅僅是隨順大家而已。這就是「為世間事,不為世間意」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虛偽,其實覺悟的人心裡沒有想法。就有點像我們熟悉的空谷回音。你喊什麼,空谷就回應什麼。
是不是他沒有是非標準呢?也不是。他隨順世間的是非標準。

理上講,世間的一切都是我們自性的妙用,它能現是非善惡一切現象。這些現象的本體就是我們的自性。離開這些現象去找自性,就如同找龜毛兔角。



我覺得做你這種樣子的覺悟人是能做到的,但為什麼要做呢?自己心裡有好壞是非挺好的,只是行不通的時候別不舒服就好了呀。
我那麼好的簽名什麼時候沒了,氣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4: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