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君三語為誰開 ----評金庸武俠小說的主流思想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5 05: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中國現代武俠小說(演義)史上的泰山北斗,影響巨大。曾有人說「凡有華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必定存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對於喜好文學的我,喜歡對好的作品再三翻閱,從軍事、人物、事件等客觀世界向政治、經濟的方向漸進,最後探索其思想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金庸小說的哲學思想產生濃厚的興趣。金庸小說近千萬字的巨著,每一部都充溢著各個時期金庸本人的哲學思想傾向。「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小說(還有一部未列入其中的《越女劍》)從不同角度體現了金庸從儒家思想轉向於釋家思想的過程。以下我將從十四部小說中選取幾部較具代表性的名著來分析金庸小說的三大主流思想。
  金庸的武俠取得極大的成功,取決於金庸本人通透的歷史哲學知識、深厚的文字功底、博大的胸襟、自身的天賦與社會的機遇。同是「新」派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在銷量和評價上都高於同時代的梁羽生、古龍等名家,主要原因是金庸小說到處都籠罩著濃厚的中國優秀傳統思想,讓人體驗享受到一種遠古的高深。
  讀過金古梁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三位大師在劇情的設計、人物的塑造上各有春秋。歸結起來,古龍的小說注重邏輯的存在形式,在理性的描寫中插入一些自己對人生的探索,但是,他的作品雖意境遼闊,立意新穎,但缺乏對生活應有的積極的態度,而且千翻一律地強調同一觀點,把個人對生活的不滿融入小說之中,失去了好的文學作品對人的正確指引作用;梁羽生的小說歷史氣息濃厚,看他的小說猶如在聆聽一位儒家大師在講述歷史的遙遠,令人神往,然而梁羽生小說過度地強調 「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分別,「邪」就是「邪」,「正」就是「正」,「正」與「邪」就如兩條平行線,永遠都不可能交織到一起,這樣的小說模式不但使小說本身失去了韻味,而且將人性的可變性也給抹殺了,與現實脫節。
  「任何作家都不可能不受到一定哲學思想的影響。」①金庸的哲學思想豐富多彩,汲取了儒、道、釋三家中國傳統主流思想的精華,去其糟粕,是金古梁三大家中色彩最浪漫、感情最濃烈、人性表達最全面最豐富的作品,給予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在各個時期的作品中,金庸流露出獨尊儒術、儒道並存、半儒半道半釋、半道半佛,最終放棄儒道僅存釋佛的思想體系。
   儒者風範
  金庸說:「我是浙江海寧人。……海寧在清朝時屬於杭州府,是個濱海小縣,只以海潮出名。近代著名人物有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等,他們的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鬱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海寧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家蔣百里,也只會講武,不會動武。」②金庸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正如「江浙多儒士」,他從小就受到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上過私塾,拜過孔夫子。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使金庸吸收了儒家傳統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倫理的重要性、「積極進世」、忠君報國等儒家思想,所以在他初期的作品思想中佔主要地位的就是儒家思想。
  金庸的小說是虛構的,其思想主導著小說劇情的發展方向。《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開山之作,以「反清復明」為主線,講敘乾隆皇帝與「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之間的故事。小說剛開始引入主人公陳家洛是由他的外表寫起:「持白子的是個青年公子,身穿白色長衫,臉如冠玉,似是個貴介子弟……陸菲青連稱不敢,心下詫異,見這少舵主一副模樣直是個富貴人家的紈褲子弟,兼之吐屬斯文,和這些草莽群豪全不相類。」③很明顯,金庸將陳家洛以一儒士的外表表現出來。由天山塞外到中原大地,陳家洛的行程由化外到內地,符合儒家「積極進世」的思想傾向。隨著故事的發展,陳家洛儒者的思想與行為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我們在他身上並沒有看到一個當機立斷、率領群豪建功立業的一幫之主,相反,我們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一介書生,三尺微名」的書卷氣。儒者從政,最大的問題是幼稚、好幻想,對現實殘酷的社會烏托邦化。正因如此,他輕信乾隆,多次受騙;書生意氣,大鬧皇宮。結果愛侶遠逝、損將折兵、兄弟慘死、大業不成。
陳家洛只是金庸初涉武俠小說時根據自己最基本最直觀的理想塑造的俠客形象。金庸跟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受傳統思想影響最深的是儒家思想,但由於思想上的不成熟,這個俠士的藝術形象塑造並不成功,不僅成了儒家思想的殉道者,也成了金庸筆下的犧牲品。由於儒家思想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等強調「不動手」的局限,加之金庸創作尚屬早期,所以在金庸的十五部小說裡面,過度地集中儒家為中心的《書劍恩仇錄》屬於失敗之作。《書劍恩仇錄》后金庸認識到不能從大局上全面採用儒家傳統思想模式。隨著時間的修琢,金庸的思想寫作逐漸將道家思想注入作品,把儒道兩種思想融為一體,大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與藝術性,將金庸的作品提向新的高度。
   儒道辨證
  在以後的小說中,研究金庸的作品,不得不先研究道家的思想。金庸受道家的影響很重,對道家思想的研究也很深入,幾乎貫穿了他所有的作品。他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主要包括「道法自然」、「逍遙」和「齊物」等。這裡先談《碧血劍》。
  《碧血劍》中的主角是半儒半道的袁承志,在他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陳家洛的影子,在他身上看到的也是大大的書卷氣,但也包含了一些亮點如道家人物的行為等。排除這個類似陳家洛的失敗藝術形象,事實上碧血劍的另外兩個重要人物是李岩和金蛇郎君。這兩個人一文一武,一儒一道,一個是儒家推崇的正人君子,一個是儒家反對的「卑鄙」小人。袁承志跟青青兩人也是一正一邪。在這本書中,金庸明顯看到了儒家的缺點。所以,李岩這個人以自殺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有道家風範的金蛇郎君則是拼搏,簡直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直到死後還要設計出一個圈套來害人。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金庸應該處於一種迷茫狀態,雖然對儒家的思想有所反抗,但並沒能真正認識到儒家的錯誤或者另外找到一種信仰。這種迷茫造成了小說沒有主題的失敗。
  三家並立
  到了奠定金庸「武俠宗師」地位的《射鵰英雄傳》,經過一翻深刻的人生哲學的探索,金庸的哲學思想已逐漸成熟,小說中形成了以郭靖、黃藥師、一燈大師為代表的儒道釋三者頂立的局面。郭靖是金庸小說裡面集儒家思想於大成者的藝術形象,在他身上第一次闡述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儒家最高思想。書中的郭靖是非常典型的儒家繼承者,他當仁不讓,危難時刻寧死不屈;體恤百姓,不惜與親如生父的成吉思汗拒理力爭。金庸對儒家思想的理解盡數刻劃在郭靖身上,他為國為民,嚴守做人之道,有大儒的風範。儒家追求的境界是「仁」,所以,郭靖不但是大俠,他還是「仁人」。仁人是一種「求仁,得仁」的人。郭靖恰是其一。他為天下而憂,並不因愛情而背叛誓言或置黎民百姓於不顧。他雖然苯,他雖然蠢,可是他是做「仁」的典範。儒家思想到郭靖身上已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已經到達了頂峰,在以後的作品里,無論金庸怎麼努力,儒者的形象已達不到郭靖的高度。
  在《射鵰英雄傳》一書中,他創造了黃藥師這一道家的藝術形象,用以來討伐「禮法」,一反在《書劍恩仇錄》中對禮法處處維護的立場。黃藥師遜桀不屙,最恨禮法,傷風敗俗的事在他眼中不過是過眼雲煙,以致世稱「東邪」,他甚至寫詩來攻擊孟子,真是邪得可以。黃藥師的女兒黃蓉也繼承了黃老邪的道家思想。金庸在該書中最有趣的該是黃蓉與一燈大師手下的書生對白:「乞丐何嘗有二妻,鄰家何有許多雞。當初尚有周天子,何故紛紛論魏齊?」④(注1)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金庸已經把作品的道家成分大大增加,但是在郭靖的儒家光輝形象下,道家思想顯得有些蒼白無力。然而金庸用生動的打鬥場面描寫禰補了道家思想語言表述上的不足。道家的武功幾乎覆蓋了《射鵰英雄傳》中所有的打鬥場面:道家全真派的功夫、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桃花島的絕學、西毒的武功等,天下第一高手「五絕」之首全真教主王重陽、天下第一武功秘籍《九陰真經》都是道家的產物,基本上除了一燈大師,所有打鬥都有道家的武功出現。可見,在這個時期,金庸已全力把心思放在道家的修為上了。
《射鵰英雄傳》里第一次出現了金庸對佛(釋)家思想的闡述,並顯示了極大的發展潛能。一燈大師便是金庸用來表達其佛家思想的先驅。在金庸的小說裡面,首先強調的是佛家「隱」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避世」思想,這與道家「避世」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注2)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欲見一燈大師一面,極其困難,甚至與一燈大師手下的「漁樵耕讀」鬥智鬥力,最終才在一座大山之頂見到一燈大師,可謂歷盡波折。而一燈大師的出手彷彿就是為了救人,符合佛家「渡人救人」的宗旨。《射鵰英雄傳》一書講述了一燈大師(段皇爺)出家為僧的原因,這就等於講述了他成佛的過程:從一國之君到佛法大師、從爭《九陰真經》到淡泊名利武功、從妒忌他人到心境平淡……而且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強調了一點,就是一燈大師是天下「五絕」之一,「一陽指」功夫已經爐火純青,出神入化,這為以後佛學在小說裡面的大展鴻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同時,佛家「一陽指」功夫為天下僅有的可以剋制「西毒」歐陽鋒的武功,這裡面不就是暗示佛家的武功更勝道家嗎?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小說的分水嶺,在此之前,金庸著力要塑造光輝的儒者形象,然而因各種原因而宣告失敗。在《射鵰英雄傳》中,金庸成功地塑造了郭靖這一「蠢、笨、痴」的大儒形象,極力宣揚了儒家強調的「積極進世」、「勤能補拙」、「為國為民」的思想;同時大大增加了道家思想在小說中的比例,用辨證的方法反駁了自己「尊儒」的思想,為以後放棄儒家思想做好鋪墊;又插入佛家的思想,潤色了文章的可比性與可讀性,擴大作品的視野。這樣一部作品,奠定了金庸在「江湖」上「武林至尊」的地位,為金庸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和好評,穩定了金庸的地位,為以後更自由的創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仙風道骨
  如果說《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小說裡面寫「儒」寫得最好的,那麼,接下來他寫的《神鵰俠侶》便是金庸道家思想的頂峰。
  首先,從主人公楊過開始。楊過,字「改之」,在《射鵰英雄傳》的最後幾篇,金庸已經安排了楊過的出場,楊過之父個性古怪,認賊作父,危害江湖,最終身死人手。郭靖為楊過起名字「改之」,希望他在人生路上知錯能改,莫要再像他父親一樣一念之差鑄成大錯。然而楊過「辜負」了郭靖的期望,無視於自己所熟悉的環境的壓力,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道」一直向前走,最終沒有變「壞」,反而成了一代大俠,為世人稱道。這種「固執」不改的個性,任別人怎麼勸說都不改變初衷的性格,符合道家「逍遙」的思想。
  其次,小龍女。小龍女生於古墓,十幾年如一日,已經養成了「淡泊自然,與世無爭」的道家性格。小龍女一生經歷了出世、進世、再出世、再進世最後還是出世的過程。在其中,無論發生什麼事,她都是本著道家「不強求什麼」的思想,到最後的出世,也預示著道家思想在她身上的作用。同時金庸在小說中也指出了道家思想對人的作用,「小龍女幽幽嘆了口氣,說道:倘若我不是從小在古墓中長大,這一十六年定然捱不下來。」⑤這都歸功於小龍女在古墓中養成的「淡泊自然」的道家思想。
  再次,《神鵰俠侶》一書引入了道家的思想核心,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可以定義的,但在不同的時期,會因時間、環境、所悟的人的差別而改變,名可名非常名亦同。這一核心思想有楊過一生的事迹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釋。楊過從一放蕩不羈為所欲為不受道德禮法束縛的青年變成一個劫富濟貧解救蒼生的大俠,從別人眼中的「不法少年」變成人人敬仰的「神鵰大俠」,造福一方,其中經歷了極多的變故,讓楊過的思想逐漸變得成熟,形象更加變得豐滿。
  最後,楊過與小龍女的故事。《神鵰俠侶》一書,以「情」字貫穿全書,成為作品的主導。而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就是其中的精粹。「道法自然」是主宰楊、龍愛情的利器。道家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人類是依靠地上的生物生存的,地上的生物又是在不斷地和宇宙中各種自然現象搏鬥以求得生存發展,而各種自然現象又是客觀規律作用的結果,客觀規律則是依著自然萬物而存在的。《神鵰俠侶》中無論楊過小龍女怎麼努力,也無法避免兩人的分分離離聚聚合合,而最終自然萬物又「巧合」地給予了兩人相隔十六年後再重逢,「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

《神鵰俠侶》是金庸小說集道家思想之大成者,「道法自然」、「逍遙」和「齊物」等道家思想在這部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神鵰俠侶》的背景是南宋時期,南宋正是中國禮教開始森嚴的時期,金庸在作品中插入對封建禮教的批判,是站在道家與儒家的對立立場,恰得其處。同時,道家流派的武功也得到充分的發展。除了《射鵰英雄傳》中描述的武功得到繼承外,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和「玄鐵劍法」、古墓派的神奇武功、蒙古武士的外邦武術等都是其中亮點,道家武功到《神鵰俠侶》時可謂到達鼎盛。而佛家的武功如一燈大師、金輪法王和最後才出場的覺遠和尚,也為《神鵰俠侶》的武功描寫打進強心針,傾倒萬千讀者。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射鵰英雄傳》的洗禮,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已表現出對佛家的傾向。僧者非佛,金輪法王縱武功蓋世,然與佛家大慈大悲的行徑背道而馳,后不善而終,正應因果不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頑童」周伯通雖是道家全真教的人,然而一片赤子之心,無世俗名位權利之心,甚至連大小輩份的概念都沒有,一味天真爛漫,所以他本人雖屬道教,但更接近於佛教「赤條條來去無牽挂」之禪意,后居天下「五絕」之首。一燈大師感化「鐵掌水上飄」裘千仞,這段描寫讓我們看到佛家思想的光芒,而最後出場即刻鎮壓全場的覺遠大師師徒,更是讓我們看到佛家武功的大好前途:「楊過心道:「這位大師的說話深通拳術妙理,委實是非同小可,這幾句話倒是使我受益不淺。『后發制人,先發制於人』之理,我以往只是模模糊糊的悟到,從沒想得這般清楚。……原來覺遠不會武功,瀟湘子雙掌打到他身上,他既不能擋,又不會避,只有無可奈何的挨打,可是他修習《九陽真經》已有大成,體內真氣流轉,敵弱便弱,敵強愈強。那掌力擊在他身上,盡數反彈了出來,變成瀟湘子以畢生功力擊在自己身上,如何不受重傷?眾人又驚又喜,齊口稱譽覺遠的內力了得。」⑦佛家的武功壓倒道家的武功,只是表面的現象,但是現象反作用於本質,更深的一層,是金庸的思想天平已經傾向於佛學,這樣的哲學思想在以後的作品中又可以看出。由於年齡時間的限制,金庸對佛家的探討現在尚屬膚淺,只局限於表層膚淺的武功與對話,但金庸借對話、武功和佛家經典來闡述自己對佛家禪宗思想的理解,成為之後作品創作的主流。
   頓入空門
  中外文學史都表明,文學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⑧(286)。其中,佛教對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均產生過廣泛的影響⑨。中國古代小說在表現題材的拓展、任務形象的塑造、情節結構的豐富多變等方面均受到佛教的明顯影響⑩。對比前面的作品,《倚天屠龍記》所包含的佛家,在儒、道、佛三大主流思想中脫穎而出,佔據了作品的主要地位。
  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主要由兩方面表達他對佛家思想的理解。其一是引用對話和佛家經典。在金庸的作品中,很多地方直接插入各哲學思想流派的經典著作。《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多次引用《金剛經》、《楞伽經》等多部佛家著作:「只聽他蒼老的聲音緩緩誦念「金剛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只聽謝遜繼續念誦:「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少林三大神僧的「金剛伏魔圈」以「金剛經」為最高旨義,最後要達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於人我之分,生死之別,盡皆視作空幻…只聽謝遜又念經道:「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11)
  《倚天屠龍記》中著筆甚多的謝遜前半生殺戮過多,後來被囚禁於少林寺,每天聆聽三大神僧朗誦佛法,接受佛家思想的熏陶,漸漸認識到過去。同時也認識到人生業感緣起的變化,甚至認識到佛家的正覺悲智人生觀,是對生命最真實的完成。人生,不是以短暫、有限的和表面的現象,來決定生命的價值。
一切是空。報仇是空,塵世是空,生命是空。謝遜之所以在前半生殺了那麼多無辜的人,完全是因為自己偏激的性格和報仇的心理。佛家主張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成昆作惡多端,危害江湖,終死於謝遜之手;謝遜殺人無算,但基於其報仇心切,殘廢且年老,在得到被害人家屬朋友的原諒后,金庸安排了他在頓悟之後渡入空門,皆大歡喜。「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圓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謝遜一怔,登即領悟,甚麼師父弟子、輩份法名,於佛家盡屬虛幻,便說偈道:「師父是空,弟子是空,無罪無業,無德無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歸我門下,仍是叫作謝遜,你懂了么?」謝遜道:「弟子懂得。牛屎謝遜,皆是虛影,身既無物,何況於名?」」(12)連名字都是「空」了,那血海深仇、功名利祿、前塵往事不都是「空」了嗎?金庸借對話與經典作品表達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一切皆虛幻,一切皆空無」的佛家理解。
  其二,借《倚天屠龍記》的社會主流與武功。《倚天屠龍記》的主流就是「反元復漢」的民族思想。然而,真正實現「反元」的不是儒道家的教派,而是崇尚佛家思想的明教。所以張無忌雖是該書的主人公,然而明教才是《倚天屠龍記》的第一主人公。明教是波斯明教的支流,全教的指導思想是佛教思想。在《倚天屠龍記》中,「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13)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念自己身死,卻在憐憫眾人多憂多患。在《倚天屠龍記》中這句佛語出現的頻率最高,同時說明該書的主流思想。謝遜殺人無數,終入佛門;成昆作惡多端,死於掌下;空色大慈大悲,渡人舍己;張無忌放棄天下,畫眉趙敏……很多當年縱橫湖海,威震天下的大豪俠大英雄,他們的結局是出於世外,不理世事,符合佛家「空」的思想。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5 05:32 | 只看該作者
(2)

《倚天屠龍記》的武功五花八門,最高者非張三丰的「太極神功」、張無忌的「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和少林的「金剛伏魔圈」莫屬。「太極神功」的創始者張三丰來自少林,「九陽神功」出自少林,「金剛伏魔圈」亦然,「乾坤大挪移」來自波斯明教,也屬佛教範疇。幾種最高的武學都來自佛家,說明金庸此時對佛家的嚮往與倚重,印證了「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說(現實中,武術最高者並非河南嵩山少林寺,但是現在幾乎所有人都認同了少林功夫,少林武術得以發揚光大,這不得不歸功於金庸先生「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說)。在《倚天屠龍記》中,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道家武功橫行天下,後來張無忌參透了「九陽神功」與「乾坤大挪移」,開始打遍天下無敵手;少林在該書中可謂多災多難,多次遭受戰火的洗劫,少林僧人也多次敗於他人之手,正當別人認為少林毫無高手的時候,在《倚天屠龍記》的後期出現了絕頂的三大神僧,以其「金剛伏魔圈」技壓群雄,守護著謝遜,連人稱「天下第一高手」的張無忌也無法攻破其陣,讓江湖人士認識到少林依舊是武學的泰山北斗,扼殺了他們藐視少林武學之心。
  《倚天屠龍記》作於1961年,此時的金庸已經接近不惑之年,到《倚天屠龍記》完成的時候他剛好40周歲,處於不惑之年,金庸對哲學領域的探索已到了對道家的批判和對佛家的推崇。對少林武功的推崇,體現了金庸此時的哲學思想已極度偏重於佛家。佛家武功壓倒道家,同時也是佛家思想壓倒道家思想的表現。但這個時候的金庸,對佛家思想的探討還未到達頂峰,對於佛家思想的中心仍無一個準確的定義。在下一部作品《天龍八部》中,金庸完成了在《倚天屠龍記》中無法完成的使命,成就了武俠小說佛家思想的顛峰。
   佛法渡世
  《天龍八部》博大精深,支繁葉茂,所描寫的人物數不勝數,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頂峰,甚至可以說是所有武俠小說的頂峰。著名科幻小說家倪匡(衛斯理)說: 「《天龍八部》是千百個掀天巨浪,而讀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葉扁舟上。一個巨浪打過來,可以令讀者沉下數十百丈,再一個巨浪掀起,又可以將讀者抬高數十百丈在看《天龍八部》的時候,全然身不由主,隨著書中的人物、情節而起伏。」(14)「天龍八部」這個名詞出於佛經,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羅迦。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故稱《天龍八部》。金庸以「天龍八部」為書名,不是要說書中應有八個與之相對的人物,而是要用來象徵小說中一些的人,取「眾生百態」之意。從作品的名字那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一股濃厚的佛家氣息。
《天龍八部》的開篇繼承了書名的思想,從一個崇尚佛的國家大理開始描寫。金庸寫《天龍八部》的時候是要寫大理皇家內部的鬥爭,但後來隨著故事的發展,金庸也控制不住劇情的走向。由無量劍派的南北宗的比劍為起點,引出主人公之一的段譽,從段譽那一步一步地引出段正淳、喬(蕭)峰、慕容復、虛竹、游坦之等一系列人物。在《天龍八部》里,金庸第一次用「大慈大悲」來轉孽化痴,用佛家思想去貪、去愛、去取、去纏(注3)的經義來開導廣大讀者,金庸用他的「大慈大悲」、「悲天憫人」的普渡胸懷營造了一個欲說還休的精神家園。
  首先來說說段譽。段譽是《天龍八部》的第一主人公,在千絲萬縷的人物和情節中,段譽扮演了聯繫各旁支的主線的作用,很多人物和事件都是由段譽引出。段譽在佛法的熏陶中長大,放著好好的王子不做,「沒有」武功(注4)也敢一個人到江湖上亂闖,還好瞧熱鬧,好管閑事,卻好運連連、艷福多多(雖差點轉頭成空)。金庸「給予」了他許多福緣,既是一國之主,又抱得美人歸,而且學得一手天下第一劍法「六脈神劍」。段譽有如此「待遇」,是因為金庸筆下的他對生命和世界的熱愛和珍惜。《天龍八部》中的少林大戰,段譽被慕容復踩在腳下,生命威在旦夕。「慕容復喝道:「你要死是要活?」……「死有什麼好?當然是活在世上做人,比較有些兒味道。」」(15)段譽的這種行為符合佛家「生命之愛悅」的思想。佛家反對「名利慾貪嗔痴」,但崇尚「愛」。段譽愛己、愛人、愛世界愛蒼生,所以福緣廣厚。
  接著我們來看看另一主人公虛竹。虛竹是少林門下一小和尚,自小在少林長大,志願成為一名佛法高深的大師,然而一次偶然的外出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少林武功被化去,破殺戒、葷戒、酒戒和淫戒,做了一教之主,最終被逐出少林。佛教認為世界萬事萬物皆空皆虛幻,越少世俗的名利等的羈絆,便越接近佛性,成佛的希望便越大。但生為俗人,名利慾貪嗔痴等俗念總難免除,所以大多數人成佛的希望很小。虛竹這一個少林和尚,雖說殺戒、葷戒、酒戒是被迫實行的,但與夢姑銀川公主一夜激情后對其念念不忘,於「痴」字不能逃脫,故為佛所遺棄。金庸借虛竹這個傻里透痴的和尚來表達自己對佛教的清規戒律和反「名利慾貪嗔痴」的理解。
  然後是段延慶與慕容復。段延慶是大理國理論上的繼承人,因為宮廷的動亂而失去皇帝寶座;慕容復是五胡亂華時期燕國鮮卑皇族的後裔,因為燕國的滅亡而流落江湖。兩人有相似的身世背景,同時又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受「貪嗔痴」危害最大。段延慶拼盡一生,終落得一場空,然而由於他少時多受苦難,為了奪回原本屬於他的東西才這樣「惡貫滿盈」,所以金庸安排了他在失去一切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原來是段譽,老來得子,而且由兒子得到了王位,與他得到的毫無分別,圓滿而終;相比之下,慕容復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他機關算盡,狡詭多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得了個眾叛親離,精神失常,神智顛倒,只得在無知的小孩子中獲得滿足,南面稱孤。可以看出,金庸的佛學思想主張人應該去除貪嗔痴,少些名利慾望,這樣才能修成正果。
  再看看蕭遠山與慕容博。蕭遠山原是遼國貴族,一次外出,受到盲目聽從慕容博挑撥的武林人士的圍攻,妻離子散,與慕容博結下了深仇大恨;慕容博的身世背景與慕容復一樣,有著復國的報復,但是為了這個目標,他處心積慮,禍害江湖。兩人的恩怨於少林大戰中爆發出來。人活在短暫、有限、痛苦、災難、罪惡、黑暗的人間中,這些形成一種束縛,如何能擺脫這些束縛?只有佛家的「超脫」思想:一切皆空。「三世因果、善惡業報」,蕭與慕容的行為本來已觸犯「江湖條例」,應該不善而終,但是金庸為了宣揚他對佛家思想的理解與推崇,特地設計了二人最終受到「佛」的點化和超脫,削髮為僧,遁入空門。血海深仇,王霸雄圖,盡歸塵土。
  而助蕭遠山和慕容博「超脫」的就是少林寺一掃地的無名老僧。有人說這個無名老僧就是金庸本人在小說裡面的化身,並把自己對佛家思想的探討融入到他身上。無名老僧在少林中掃了四十多年地,寂寂無聞,之前江湖上卻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印證了佛家「出世」和「空」的思想。他雖「無名」,但武功絕頂,一招就斃了武藝超群的蕭慕容二人,用胸口受了剛猛無鑄天下第一的「降龍十八掌」而無恙,輕而易舉地化解了 「斗轉星移」的絕學;同時佛法高深,數言點破化解了蕭慕容積累了數十年的恩怨,並解釋了佛法與武功之間的關係。頓悟后的慕容博說了一句話,同時也說明了金庸、無名老僧、蕭慕容等對佛家思想的領悟:「慕容博微微一笑,說道:「庶民如塵土,帝王亦如塵土。大燕不復國是空,復國亦空。」

 以上所描寫刻畫的人物,加上許多與他們有瓜葛卻影響巨大的人物如阿朱、阿紫、馬夫人、耶律洪基、游坦之、段正淳等,主中有次,主次交融,形成一幅燦爛的眾星拱月式的人物畫面。如此龐大而不鬆懈的橫幅和內容,足以傲視金庸以往的所有作品。但如果靠這個框架所表達的思想,仍無法超越前面的作品,單佛學而論,《倚天屠龍記》便能與之一爭雄長。但《天龍八部》之所以能被稱為武俠小說的「泰山北斗」,震古爍今,空前絕後,是因為書中塑造了蕭峰這一頂天立地的藝術形象。
  《天龍八部》中,最為輝煌燦爛的人物,是大英雄、大豪傑蕭峰。金庸筆下所有英雄的影子和美德,在他的身上基本都可以找到。他講道德仁義、忠君愛國,有儒者的影子;他敢愛敢恨,大戰聚賢庄,來去由己,有道家的風範;但促使他成為一代天驕的是佛家思想,蕭峰是集佛家思想之大成者。如果說《天龍八部》中的無名老僧是借語言來表達佛意的話,那蕭峰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明佛家的最高境界。
  中國的文學歷來講究「含蓄」,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沒有直接表達出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和傾向,只有當讀者細細品味后才能體會個中思想。《天龍八部》也是一樣,沒有在文章中透露蕭峰關於佛學的修養,而是用他的身體所做的一切和表達的一切來說明。
  佛家認為人身就是一副臭皮囊,世俗人必須接受磨難與挫折,捨去肉體方可成佛,這點與蕭峰極其相符。蕭峰是一個命運極其悲苦的人,他是契丹人,父母因誤會而被漢族的江湖人士所殺,長大后他做了丐幫的幫主,但丐幫發現他是契丹人而將他驅逐出幫。從此蕭峰成了江湖人見人恨的「遼狗」。難得有一個阿朱真心愛他,兩情相悅,命運卻把誤會給予二人,讓阿朱死於蕭峰掌下。找到失散三十多年的父親,然而父親卻進少林做了和尚。在自己的家鄉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南院大王,夾在生己的大遼和育己的大宋之間,因不肯南侵宋朝和反叛遼而自殺於雁門關。蕭峰一世英雄,可見他也無法戰勝坎坷的命運。
  生命有輕重之分,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對生命的認識、領悟,影響我們生活行為的表現及對生命所抱的態度及追求的價值與抉擇。在佛法上來說,生命之完成,生命之解脫,需要生命的升華。這在境界上有種種不同,即是價值觀念的不同。有的人認為榮華富貴、高官厚祿,終其一生,這也是人生觀。他生命境界層次在此,追求的價值在此,所付出的代價也相等。前面所闡述的如《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中的佛家思想,主要是佛教教義中的「小乘佛法」,核心是「修身渡己助人」;然而在蕭峰身上流露出來的,正是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捨身普渡世人」,也就是觀音菩薩口中的「大乘佛法」。蕭峰使人聯想到古代高僧玄奘大師,他冒萬死一生的危險,到印度取經,終其一生翻譯經典,還沒翻完就死了。這有什麼值得?有什麼價值?這是對個人生命境界層面的看法。佛家思想就是要人追求理想無限的人生觀。蕭峰在知道自己是漢人所不容自己以往所鄙視的契丹人後不選擇死,在聚賢庄大殺武林同道而身陷絕境時不選擇坐以待斃,在誤殺愛人阿朱之後不選擇以身殉命,而在雁門關兩軍交戰中選擇自殺,到底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換取漢遼兩國數十年的和平,漢遼兩國百姓十年的安定。
  在雁門關,蕭峰要是偏向於遼,大可以穩坐南院大王之位,榮華富貴享之不盡;要是投靠於南宋,極有可能回到南宋當他的丐幫幫主,甚至可以坐上武林盟主一位。然而蕭峰要是在兩個中選擇一個,那麼蕭峰就不是頂天立地豪氣干雲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蕭峰了,只會落了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身後名。蕭峰雖然忠於自己的祖國大遼,但是他成長在大宋,對養育自己的大宋懷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他從自己的悲慘身世和在宋遼邊界的所見所聞出發,深深地感悟到了民族矛盾所帶來的痛苦。他不忍心看著兩國人民互相撕殺,他希望用自己身平之力來化解兩國的仇恨。他俘虜了遼帝耶律洪基后,已「背叛」了祖國,接著又強迫耶律洪基有生之年不許侵犯大宋,這時蕭峰已經是站在南宋的立場說話了,必定為大遼所不容。然後,蕭峰選擇了以箭穿心,自殺以謝天下。他用自己的生命換得了兩個民族之間的和平,用自己的血液來代替千萬兩國百姓士兵的生命,用氣壯山河的死奏響了武俠精神的最強音。

蕭峰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蕭峰的死,與佛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謀而合。從蕭峰的死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理想並不是他所說的要與阿朱「逐草四方,塞外賓士」,而是要維護宋遼兩國的和平。用死來維護他人的生命,具有佛祖「割肉喂鷹」 的大慈大悲,具有觀世音「受苦受難」的悲天憫人,具有唐三藏「修佛法而渡眾生」的慈悲濟世。蕭峰的境界也得到大乘佛法中的「升華」,得到大乘佛法中的「解脫」,得到大乘佛法中的「圓滿」,並完成了金庸對佛家哲學思想的探索,將金庸佛家思想推向頂點。
   政治悲哀
  金庸在完成《天龍八部》的創作后,雖沒有「江郎才盡」,尚有人稱《笑傲江湖》或《鹿鼎記》為金庸最好的作品,但之後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已遠遠不能和《天龍八部》相比,其原因是他的作品已和政治扯上聯繫。文學與政治掛鉤,是文學的一大悲哀。事實表明,「作家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作為一定階級、階層或派系的代言人。當然,它不是政黨組織,而是政治傾向性在文學創作上的藝術默契,但他並非至始至終從屬於某一集團或流派,他並非都是強性按照某種原則進行創作的,也會改變這種原則進行別種方式的創作。」(17)
  《笑傲江湖》一書著於1967年,封筆之作《鹿鼎記》作於1969年,期間正是中國大陸 「文化大革命」的高潮。金庸雖然身在香港,但仍極度關心大陸的政治。於是,他借這兩部作品來描寫「一些人」和「一些事」,並在其中插入自己對政治的一些看法。像《笑傲江湖》中嶽不群的偽君子形象,左冷禪的處心積慮,林平之的不擇手段,《鹿鼎記》中康熙的外表偉岸內心多計,韋小寶的奉承與狡猾,鄭克爽的陰詭多變,都是在諷刺比喻大陸的某些人。這樣的小說,雖然政治思想非常可觀,但其文學思想內涵就可見一斑了。
  金庸武俠小說對中國傳統思想的探索與描述,已遠遠超越了前輩和同輩的作品,大大地弘揚了中國傳統的儒道釋三大主流思想,同時又在世人容易接受的通俗小說中弘揚了中國古代的哲學,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通透的歷史知識和理性的哲學思想生動地宣傳了古代中國人修身養性、憂國憂民、愛國愛民、樂於助人的民族性格,激勵著金庸的讀者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熱愛我們偉大民族悠遠的歷史,熱愛我們辛勤、奮鬥、自強不息的炎黃子孫。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NYLASH 發表於 2008-2-5 05:41 | 只看該作者
隨便說說, 金庸的小說是很不錯, 但好像有點不耐看. 看過一遍, 大不了再看次電視劇也就罷了. 因為裡面的人物是值得崇敬, 但似乎又都太"符合"邏輯了. 呵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4
老李 發表於 2008-2-5 07: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NYLASH 的帖子

有空請看看古龍的! 再不!來個武俠小說專題,讓各派高手大家過過招,可否?
好酒而無量  好色而無膽
好財而無道  好賭而無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2499

帖子

54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1
5
木工 發表於 2008-2-7 04:0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老李 於 2008-2-5 07:24 發表
有空請看看古龍的!

俺的最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06: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