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禁漲價 世界鬆口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1-15 13: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物價上漲與前兩次明顯不同。

  中國物價的敏感區早就跨越了邊界。中國政府9日宣布油、氣、電等近期均不得漲價,世界似乎都跟著鬆了一口氣,北京當天作出修改《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的決定,被西方主流媒體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中國輸出通貨膨脹」的說法也應聲降溫。過去一年,世界充滿了物價上漲的壞消息。從墨西哥玉米餅到義大利麵條突然間都變得更貴了,連產油國俄羅斯的加油站也不斷更換價簽。世界的價格大堤會不會崩潰,中國的表現至關重要。「中國有可能是廉價商品時代的最後一個守望者,但那個時代或許真的正在結束。」一位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說,「中國政府對老百姓消費能力負責任的態度,間接使在中國產品消費鏈上的全球百姓都跟著在2008年受益。」

  世界媒體異常關注

  10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將「中國要求油、氣、電等近期不得漲價」的新聞放在網站最顯眼位置。報道稱,中國去年通貨膨脹增長迅速,下半年更連月創下10年最高紀錄,11月的通脹率達到6.9%,為11年來最高。BBC網站上刊登了一張中國武警列隊大步前進走過一所加油站的照片,圖片說明卻是「中國要求嚴格控制物價上漲」,西方人看中國的角度真是很有意思。美國《波士頓環球報》援引一名經濟學家的話說,9日的宣布表明中國國務院對公眾看待通貨膨脹的態度是何等重視。美聯社聯繫到中國即將迎來的春節,稱中國將在汽油、食品供應上擴充價格凍結,作為在春節之前打擊惡性通貨膨脹的新的努力。「春節前食品漲價將受到嚴厲打擊,春節在中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會買食品準備筵席接待客人」。報道還說,中國迄今一直保持油價處於較低水平以保護窮人,這增加了石油公司的抱怨。路透社稱,過去幾個月北京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與物價上漲作鬥爭,包括提高利率、給農民發補貼,允許人民幣更快升值。

  美國亞洲協會亞洲社會事務部主任蘇迪瑪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此次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臨時價格管制和干預,顯示出中國政府對當前及未來一定時期通貨膨脹形勢的擔憂。「中國政府此舉對維護社會秩序尤其是奧運之年的社會穩定意義重大」。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越來越擔心漲價對貧困居民的影響,以及它可能蔓延到經濟其他領域的威脅。在中國,通貨膨脹歷來與社會動蕩相聯。

  德國《圖片報》認為,物價不漲是「鼠年厚禮」,中國老百姓可以在五彩繽紛的煙花爆竹中迎來新的一年。《南德意志報》稱,這是中國在奧運會前展現穩定發展卓有成就的重大舉措。《世界報》說,中國不怕美國的貿易封鎖或歐洲消費者的抵制,但物價上漲卻是共產黨的最大敵人。對待敵人,中國當然重拳出擊。這是西方做不到的。

  《印度快報》稱,一般來說,對市場行為進行行政干預是不好的,會擾亂市場秩序,妨礙經濟發展,但中國政府此次對一些關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商品價格進行調控,使其穩定在可承受範圍,這樣的干預是必要的,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這樣的舉措是必需的。

  西方也有其他看法,「美國之音」採訪的美國企業研究所中國經濟專家巴菲爾德稱: 「在短期內價格干預措施可能會起到控制物價的作用,不過從長遠來看,會導致重大經濟問題,到時候可能會超出政府的控制能力。」巴菲爾德還說,可能導致經濟畸形,比如出現黑市、非法交易、某些消費品短缺和經濟脫節等問題。

  改革以來的第三次物價上漲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物價上漲。」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物價研究室溫桂芳研究員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是1994-1995年。

  很多中國人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1988年7月,中國統計局公布的物價上漲幅度為19.3%,創下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紀錄,一場席捲全國的搶購風潮在中國發生。當時,鋼材、水泥、彩電、冰箱都曾成為商人囤積的流行物品。富裕的消費者忙著走後門買家電給子女囤積起來準備以後結婚用,沒錢的消費者則瞄準柴米油鹽,許多商店在一天之內被買空。幾年後出現的第二次搶購風潮中,許多城裡人選擇搶購耐用品和奢侈品保值,一些農民因為錢不多,則大量收集暖水瓶、金屬製品等「耐用」日常用品。

  溫桂芳分析,從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物價上漲與前兩次明顯不同。前兩次物價上漲是在供小於求的情況下發生的,當時發生過不少搶購現象。這次是在供求大體平衡的情況下發生的,主要限於農產品,是結構性的,沒有發生搶購。只要下一個生產周期上來了,物價上漲就會控制住。作為消費者,沒有必要驚慌失措。「全球的能源與原材料都在上漲,產品成本都在增加,漲價是必然趨勢。」溫桂芳說,希望物價再回到以前的低水平狀態,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面對的將是物價不斷上漲的經濟環境。

  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本德哈格對記者說,物價上漲是新一輪的世界經濟現象。 2007年,墨西哥玉米餅的價格翻了一番,義大利人的麵條價格扶搖直上,印度日用品價格平均漲幅為30%。英國《經濟學家》去年年末題為「食品———不再廉價」的文章曾被多家媒體轉載,文章稱,「亞洲的收入上升和美國的乙醇補貼終結了漫長的低價食品時代」。1月9日,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的社論稱,「7 日棕櫚油的價格衝到歷史最高,8日玉米價格創下最近11年的紀錄,明天或許就是大豆或小麥」。

  物價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極度敏感的字眼。面對物價狂飆不少政府都主動採取措施。布希曾在第一任期批准每人退稅最高300美元,藉以緩和 2001年經濟衰退的衝擊。現在,為避免美國經濟重新陷入衰退,布希政府又準備減稅。《金融時報》稱,3個月前俄羅斯已經實行食品價格管控,阿根廷也上調出口關稅,以保障國內市場供應充足。去年,全球油價一路上揚,但印度漲幅幷不大,印度能源部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印度是全球油價最低的國家之一,印度政府通過控制油價來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在印度,涉及人口最多的洋蔥被稱為「政治食品」,前年,洋蔥由於減產價格輕微上漲,很多人便走上街頭。不得已,政府緊急進口洋蔥化解「洋蔥危機」。印度還通過在全國開設的數萬家政府商店平抑物價,這些商店類似於中國過去的國營商店,商品由政府定價,差額由政府補貼,商品雖然品種不太齊全,質量也不算上乘,但基本日用品都有,且價格低廉。普通民眾大都從這裡購買米面油鹽,普通市場的物價不會再隨意提高,高得離譜了,顧客就去政府商店。

  中國漲價也是世界問題

  由於中國經濟影響擴大,很多看起來是中國國內的舉措已經具有了世界意義。總部在紐約的美國「世界政策研究所」前所長斯沃夫尼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天,美中關係具有了真正革命性的意義,歷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的情景:兩個擁有完全不同經濟哲學、經濟制度、經濟運行方式的國家,在實現經濟上如此密集的交往,要實現如此深刻的經濟融合,要史無前例地共同相互依賴,共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動力」。

  世界各方早就在關心中國物價,僅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華爾街日報》上關於中國通貨膨脹的文章就不下數十篇。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去年10月專門舉辦「一個時代的結束?通貨膨脹重返中國」的研討會。有與會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如果不主動採取措施,通貨膨脹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在中國因為食品、玩具安全、美元資產等問題而遭受批評的情況下,又值美國政治人物在選舉年磨尖反華利爪,通脹問題應對不當將危及中國的國際聲譽。

  西方對中國物價心態複雜,一方面不滿廉價產品的質量,逼人民幣升值;同時又擔心產品漲價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路透社8日題為「當心中國新的出口:通貨膨脹」的文章就集中體現了這種矛盾心情。報道稱,一直以來,美國的政客指責中國操縱匯率以確保出口產品價格低廉,從而獲取不公平貿易,如今他們可能發現一種帶來新麻煩的中國出口品:通貨膨脹。報道稱,不要忘了這是美國的選舉年。總統競選人十分清楚從中國進口產品的價格上漲將會惹惱美國消費者。如果美國議員和總統競選人不久開始抨擊中國輸出通貨膨脹威脅,那也是意料中的事。但與人民幣不一樣,通脹不是輕易能被政府(包括北京)馴服的東西。僅一天後,英國《泰晤士報》就推出題為「隨著廉價中國商品潮枯竭,通貨膨脹的威脅隱然迫近」的報道,報道稱,分析人士擔心,西方主要經濟體借中國產品價格的穩步下降來抑制通貨膨脹,可能將好景不再。

(來源:環球時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