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投名狀』,不簡單

[複製鏈接]

28

主題

126

帖子

6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yiazhu 發表於 2007-12-31 06: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看過了電影【投名狀】,開始的感覺就是一部簡單的歷史劇,故事情節也並不怎麼引人入勝。可是回頭一想,越來越覺得有味道。

故事來源於清朝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既然獲得了奇案之首的定位,也難怪後人的趨之若鶩了。投名狀的新影名本身就道明了立意。這個詞水滸中專門提到,林衝上山時便要納個投名狀來,只是簡單的林沖只知道聽別人的意思直接去砍人,而且還一度下不了手。比起這部電影里的大哥也真是天壤之別。。。

刺馬案有幾個版本,暫且稱之為1 小賊報仇說 2 督撫不和說 3 政治鬥爭說。第一種是官方裁定的,據說檔案還在台北故宮。然而民間普遍被認為是最可疑的,一介草民為了私憤殺朝廷大員,最起碼可行性上就沒法說通。至於第二種,時任巡撫的丁日昌去殺比自己大半級的上司,除非是他自己不想活了。況且前兩種版本里所說的好多理由都不成立。 所以本人認為除非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否則第三種應該是最接近真實的。當時這個可憐的馬新貽恰恰就站在了權傾朝野,曾經軍統半壁江山,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曾國藩及其湘軍集團的對立面上。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湘軍集團利用張汶祥的個人仇怨來除去觸及自己政治根基的對手,而深諳官場規則的太後繼而派熟悉情況的老曾接任。既穩定了局勢又表達了信任,這一手很是高明老辣。

大哥是從死人堆里扒出來的,一千多人都戰死了,他在下面裝死。他懦弱怕死嗎?不見得,是他的抱負沒實現。為了抱負他可以上刀山下火海,當然也可以出賣兄弟,更可以委曲求全。這三人里,他是活得最明白的。關鍵時刻救人,為草莽們找出路,很成功的納了投名狀,同時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勢力。他找對了人,為了生存越窮苦的人戰鬥力也越強,靠他們,他在朝廷一步步殺了上去;他也找錯了人,這些草莽到了一定高度時就開始不上路了,更談不上什麼志同道合。發現這個大哥有點像宋江。靠著自己打仗的天分養活了一幫本來要活不下去的弟兄(這幫土匪沒有他很可能早被剿滅了),又靠著弟兄們爬了上去,然而再往上爬,就不得不拋棄自己的發家之本,結果也就拋棄了自己。二哥死的最冤,到死可能還在想救大哥,但是他活得灑脫,從始至終就是為一個義字。相比之下老三最慘,立場模糊又為人糊塗,還始終處在矛盾的交界處。唯一的亮點就是他對於投名狀的執著,甚至可笑的殺害了他原本有點喜歡的二嫂。

看完影片,發現階級之間的矛盾真的是難以調和。大哥手下,以老二為代表的土匪險些發生兵變,這樣的兵,大哥要殺,朝廷更要除。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朝廷還要剪除重兵在握又缺乏政治根基的老大。只可惜他沒有什麼真正的靠山,不知不覺的成了孤家寡人,真是高處不勝寒吶!這也可以解釋老三的執著,畢竟說到底,他也是窮苦出身。唯一的例外就是太平軍的那個大將,居然沒有將鬥爭進行到底。當然這種不徹底的表現非常符合太平軍在歷史長河中的定位,同時也結合了投名狀的義字。

影片到這裡只說了一半,另一條輔線訴說了一個女人的情感故事。不要覺得這個角色對於影片的發展有些多餘,那樣豈不成了徹頭徹尾的歷史劇。正是這個角色使影片有血有肉,也道出了另一番精彩。尤其是老徐那時不時哀怨的神情,精彩的演繹了這位后古代女性的現代風格。至於這女人的表現,我不敢也不必多說,覺得應該是比較準確地反映了愛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5: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