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永遠的寧遠城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4 14: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興城古城即明代的寧遠衛城,明宣德皇帝寄希望於這座新建的邊城能保大明疆土安寧久遠,遂賜名「寧遠」。然而,正是這座並不十分高大的城池,歷經十數次大小戰爭血與火的洗禮,以其堅不可摧的不屈形象光耀青史。如今它正像一位戰火中倖存的老英雄,脫去往昔鐵血鑄就的戰袍,披起和平的綠裝,背依峻峭的首山,沐浴咸澀的海風,笑迎八方賓客,向人們講述著歷史的滄桑……
??在一個雨後初晴的下午,我借參加第18屆興城七月海會之機,登上了這座古城。和風細雨洗刷過的古城尤顯清幽寧靜。站立城頭,一覽無餘,但見古城小巧方正,青磚混土結構的城牆高不足10米,南北、東西均不到1公里。四周各開一門,門上有城樓,門外有瓮城,四門結構相似幾乎無法分辨。由四座城門連接出城內四條大街,呈十字型交叉,從而構成了古城獨特的方形城廓、十字大街、鼓樓居中、均衡對稱的基本格局。
??我心生疑問:以寧遠城如此規模與設施,當年怎能長期抵擋住后金驃騎潮水般的衝擊?可正是這座看似不起眼兒的小城,一度上演過金戈鐵馬、烽火狼煙的悲壯劇目,並成為一種不畏強橫、自信自強精神的象徵。想當年多少城高池深的城堡卻一觸即潰,消失在兵燹戰火之中,寧遠竟靠區區小城以寡抵眾,堅如磐石,創造了古代保衛戰的光輝範例,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驀然間,小城在我心目中的影像高大起來,超過了那些貌似高大的城廓……
??寧遠城初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但修築成現有的規模,則是那位中華文明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偉烈英傑袁崇煥的業績。明萬曆末年到天啟初年,后金天命汗努爾哈赤盡拔遼河東70餘城,明朝先後任命的三屆遼東經略,均因兵敗獲罪處斬或自殺。此時,袁崇煥這位身為下級文臣的嶺南漢子,進京朝覲時竟單騎出關觀察邊情,回京后提出:「予我軍馬糧谷,我一人足守此!」正愁無勇將可用的朝廷遂予兵部僉事職將袁崇煥派往遼東。袁崇煥在《邊中送別》詩中抒發了赴遼的雄心抱負:
??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軍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
??袁崇煥營築寧遠城,他親訂規制,親自督建,並屯田墾荒,整飭遼西邊備。使寧遠由原來「城中廓外,一望丘墟」,變為「商旅輻輳」、「遠近望為樂土」的關外重鎮。
??明天啟六年(1626年)一月,窺伺遼東已久的努爾哈赤乘明遼東經略易人,親率大軍進攻寧遠。身為寧前道的袁崇煥,對不謀進取、只圖守關的新任遼東經略高第的撤退旨意抗命不遵,他決心身卧寧遠,斬釘截鐵地表示:
??
??寧前道當與寧、前為存亡!如撤寧、前兵,寧前道必不入,獨卧孤城,以當虜耳!
??
??袁崇煥在關外城堡撤防、兵民入關、無一援軍的情況下,率領不足兩萬軍民與努爾哈赤的13萬大軍在寧遠城展開了激烈的攻守戰。在艱苦的鏖戰中,袁崇煥左臂受傷仍上城督戰,指揮將士用紅夷大炮將努爾哈赤轟成重傷。一向剛毅自恃、屢戰屢勝的努爾哈赤,在損兵折將、取勝無望的情況下,便「以攻泄忿,以戮震威」,血洗覺華島(今菊花島)后飲恨歸去。
??「寧遠大捷」是明朝從薩爾滸大戰失陷撫順以來的第一場勝仗,是自「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的一仗,也是「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的一仗。寧遠,為山海之藩籬,關京師之安危,系天下之存亡。努爾哈赤計劃攻佔寧遠,奪取山海關,進逼北京,不料敗在了初歷戰陣的袁崇煥手下。是年袁崇煥43歲,久戎沙場的努爾哈赤68歲,努爾哈赤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體傷可愈,心傷難醫,於當年八月鬱憤而死。
??位於古城中心的鼓樓為全城最高建築,當年袁崇煥就是在這裡指揮全城軍民抗擊后金軍進攻的。樓內有我國最大的明代戰鼓仿製品,直徑2.25米。登樓俯瞰全城,只見四面城牆圍成一體,座座敵樓如森嚴的戰陣,透露出一股蕭冷的殺氣,給人固若金湯之感。遙想當年交戰的一方是誓與小城共存亡的寧遠軍民,一方是來勢洶洶、從未吃過敗仗的勁敵,那該是三個晝夜怎樣慘烈的撕殺啊!明軍憑藉堅固城池,用購進的西洋大炮「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后金兵頂炮火用盾車撞城,冒嚴寒用大斧鑿城。明軍發矢鏃,擲雷石,飛火球,投藥罐。后金兵前仆後繼,冒死攻城。據當時人記載:
??
??賊遂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處,於是火球、火把爭亂髮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卻。……城下賊屍堆積。
??
??歷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老將努爾哈赤,為何以眾擊寡竟在寧遠之戰中敗給了初出茅廬的袁崇煥呢?這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竊以為——
??一是敗於「驕」。后金劉學成在奏陳中分析道:
??
??汗自取廣寧以來,馬步之兵,三年未戰,主將怠惰,軍無戰心,車梯、藤牌朽壞,器械不利。汗視取寧遠甚易,故天使汗勞苦。
??
??古雲「驕兵必敗」。努爾哈赤驕傲輕敵,打了一場兵家所忌的無準備之仗。而袁崇煥積極備戰,並「血書誓眾,將士協心,運籌師中,調度有法」,遂「首挫凶鋒」。
??二是敗於「謀」。以往後金向明進行攻堅戰,在堅城深塹之前,炮火矢石之下,多誘敵出城,以鐵騎馳突取勝;或利用姦細,智取力攻,裡應外合取勝。但這次不靈了,袁崇煥施用「憑堅城、用大炮」的守城戰術,引誘而不出城;又「縱街民、搜姦細」,派諜而城中無內應,只得以勞赴逸,以騎攻城,以箭制炮,以短擊長,終至敗北。看來,傑出的年輕將領袁崇煥確實勝過老謀深算的努爾哈赤一籌。
??三是敗於「器」。寧遠之戰已具有近代戰爭的特點,明軍已使用最新式的武器——紅夷大炮(早期英制加農炮),而後金軍照舊襲用弓箭刀戈,軍事上犯了以己之短攻彼之長的錯誤。
??但從根本上說,人心向背才是袁崇煥獲勝與努爾哈赤失敗的基本原因。當年,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破建州女真古勒寨時大開殺戒,包括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在內的全寨兵民均遭屠戮,從而燃起努爾哈赤的復仇之火,使他成為女真埋葬大明皇朝的掘墓人。但就努爾哈赤進攻寧遠的戰爭而言,已由統一女真各部、反抗民族壓迫的正義戰爭,變為掠奪土地和人口、爭奪政治權力的不義戰爭,因而遭到遼東漢民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努爾哈赤屠殺、壓迫遼瀋地區漢民的暴行引起漢民的強烈不滿和恐懼,這便促使寧遠軍民拚死抵禦后金軍的進犯。
??轉年五月,后金天聰汗皇太極率10萬大軍前來雪恥。時任遼東巡撫的袁崇煥將年邁母親和妻子從南國接到寧遠,誓言:「土地破,則家與之俱亡!」皇太極進圍錦州不克,復圍寧遠。袁崇煥背城而陣,憑城用炮,以車營拒敵,以騎兵野戰,軍民同仇敵愾,擊退後金軍,又獲得了「寧錦大捷」。
??令人慨嘆的是,袁崇煥這位為明朝立下殊功的將領本身的下場卻十分可悲。由於皇太極使用反間計,加之閹黨誣陷,崇禎二年(1629年)時任兵部尚書、薊遼督師的袁崇煥,在回師保衛北京皇帝老兒時,卻被崇禎以「引敵脅和」之罪下獄,並處以磔刑(分裂肢體的酷刑)。袁崇煥臨刑前遙望遼東,口佔一詩:
??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
??
??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貨,天下冤之。
??
??袁崇煥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在那無官不貪的皇朝時代,袁崇煥做巡撫時,父親亡故,無錢發喪,靠朋友資助銀兩辦了喪事;他做到朝廷兵部尚書、封疆大吏,過手數以萬計的雪花銀,卻還是「家無餘貨」,這樣的廉官、賢官、能官從古至今才有幾人?與袁崇煥的命運極為相似的宋代民族英雄岳飛,一次在回答皇帝「天下何時太平」時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袁崇煥為官10年,做文官時,親民愛民,獨不愛錢;做武官時,親兵愛兵,既不愛錢,也不惜死。清末梁啟超先生著《袁督師傳》,稱讚他是千古軍人之模範。其實,袁崇煥何止是軍人的模範,他也堪稱為我們今天那些號稱「公僕」的楷模,對照370多年前的袁督師,多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詡的「公僕」,該有無地自容的汗顏和無以面祖的愧恥呢?
??袁崇煥被拿,「宣讀聖諭,三軍放聲大哭。」錢家修冒坐牢之險寫《白冤疏》,稱袁崇煥「義氣貫天,忠心捧日。」后藤縣知縣邊其晉在追念袁崇煥的《藤江即事》詩中寫道:
??
??總制三邊袁元素,擎天柱石人爭慕;
??只因三字莫須有,萬里長城難鞏固。

??《明史·袁崇煥傳》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
??袁崇煥的冤死,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大明皇朝的悲劇,更是中華文明的悲劇。袁崇煥以一腔噴涌的熱血,喚起了千萬人對君主專制制度的警醒與認識。其實,任何專制獨裁政治都是腐朽落後的,儘管時有開明的君主開創出所謂「中興」、「盛世」之業,也不過是以眩目的光環遮掩了齷齪的實質。袁崇煥的冤獄就是給君主專制的腐敗政治做出的結論。
??寧遠古城是和袁崇煥的名字連在一起的,它是袁崇煥的一座不朽豐碑,是站立著的一段無言的歷史,是關於民族精神的一份厚重遺產。置身古城,不能不使人產生一些思索,得到一些啟迪。
??古城中,延輝街上的兩座相距不足百米的高大石坊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崇禎帝為鎮守邊關有功的祖大壽、祖大樂堂兄弟所建。居前的為祖大壽的「忠貞膽智」坊,居后的為祖大樂的「登壇駿烈」坊。兩坊均為花崗石結構,氣勢磅礴,廊柱上浮雕人物、鳥獸、花卉等雕刻精美,柱下石獅造型生動,頗有靈氣。
??祖氏兄弟在寧遠戰役時都是袁崇煥的部下,立有不少戰功,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先後被俘降清。皇權專制社會的時代精神是一個「忠」字,包括「愚忠」。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一度狂熱中的國人還曾在胸前掛「忠」字牌,跳「忠」字舞。在「忠臣不事二主」的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祖氏兄弟看來只有世代背負「漢奸」、「叛逆」的罵名了。
??然而,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簡單化。當時清軍圍困錦州已達一年,洪承疇、祖大樂等率13萬援錦大軍被清軍打敗,退守松山城中,城破而降清。祖大壽在錦州外援盡絕、糧盡食人、人骨成堆的情況下,在經過是讓自己當忠臣而犧牲城內3萬軍民,還是讓自己當貳臣而保全全城軍民免遭屠戮(此前已有清軍對不肯開門投降的永平等四座城市攻陷后殘酷屠城的先例)問題的苦苦思索后,才決定犧牲自己出城投降的。在明朝自毀長城、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難道只有用數萬生靈的鮮血去染紅一頂忠臣的帽子才是最好的選擇嗎?祖大壽降清后,並沒有給清朝打過一仗,這似乎既對得起明朝,也對得起清朝。歷史註定了祖氏兄弟的悲劇角色,這是時代造成的,是他們個人的悲劇,也是人類歷史的悲劇。
??徜徉寧遠城,我心中始終被沉甸甸的往事塞滿,總是不經意地撿拾起一片片被歲月的風雨撕碎的歷史殘頁,腦海閃過一幕幕或血腥、或慘烈、或悲壯的影像,似乎看到無數鮮活的生命化為灰燼,為崇高而戰的成了烈士,為齷齪而賣命的成了罪人,而更多的無辜者則成了屈鬼冤魂……我面對古城,思緒紛繁,猛然間悟道:這不肯倒下的城堡是否作為一種「警示」而存在,昭示人類理智、良知、人性的回歸,告誡人們遠離戰爭、追求和平幸福呢?
??如今的寧遠城已是日益興旺的旅遊勝地,遊人如織,人們在此思古嘆今,體會盛衰興亡之理。此時,我在心中默默祝福這座飽經滄桑的小城永遠和平安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8: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