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韓漢字之爭調查:挑起爭論的只是極少數韓國人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12-20 01: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無國界,但文化的起源和生成是有國界的。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正是這樣影響著世界。針對最近國內有媒體再次爆料少數韓國學者企圖把漢字標註為「韓國人發明」,並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做法在中國讀者和網民中引起一片嘩然。韓國媒體這次迅速給予回應,認為中國媒體的報道子虛烏有,並說「這種鬧劇一般的文化爭論」將會影響到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事實上,經過《環球時報》記者調查,中國媒體的報道確有出入,少數韓國人確有主張「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但他們的主張在韓國並非主流,相反還被本國行家嘲笑。兩國專家認為,中韓近來不時擦出「文化火花」,雖未影響兩國關係大局,但添了不少亂。雙方今後都應多些寬容和剋制,少傳播民族主義情緒。

  「漢字之爭」的來龍去脈

  廣州一家報紙上星期連續3期在「熱辣網事」版面刊登「中韓傳統文化之爭」的「漢字之爭」、「端午之爭」和「名人之爭」。在12日的「漢字之爭」中,文章說漢字「申遺」在韓國已經熱了一年多,去年10月10日的韓國《朝鮮日報》就報道說,韓國首爾大學歷史教授朴正秀經過十年研究和考證后,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他還建議韓國政府理直氣壯地恢復漢字,並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篇報道很快引起韓國媒體的廣泛關注。韓國聯合通訊社13日報道稱,首爾大學沒有名叫朴正秀的教授,而且韓國國內也沒有要求為漢字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舉動。韓聯社稱,這種「鬧劇一般的文化爭論煽風點火,影響到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韓國很多媒體都全文轉載了這篇報道。一些韓國人還在網路上翻譯了中國有關報道的原文和中國網民發的批評韓國的帖子。

  為了證實上述說法,記者在首爾大學網站上的「教授和職員」搜索欄中檢索「朴正秀」這個人,到目前為止,的確沒有任何一條正確的信息。在《朝鮮日報》的網路版上,也的確找不到符合「朴正秀和漢字」的相關報道。記者沒有查到朴正秀教授,卻發現提出「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還真與兩位姓「朴」的韓國人有些關聯。韓國民間歷史學者朴文基2001年6月出版了一本名為《漢字是我們的文字》的書,韓國網路書店在書評中稱這是一個「驚天動地」的主張。該書現在仍可在韓國教保文庫的網站上買到。此書共有342頁,主要通過歷史和文化來介紹韓國文字的起源。作者在書中舉例說,漢字的「家」字是由表示家意思的「宀」和表示「豬」意思的「豕」合成的,也就是說,在家裡有豬之意。作者稱,這和中國的風習沒有任何關係,言外之意是「養豬才是韓民族固有的風習」。因此,這個字是韓民族創造的。這位朴先生說,「從字的發音上也可以看出,漢字分明是我們的文字」。他甚至說,漢字里還含有韓民族的歷史,如「朝廷」這個詞同古朝鮮有著明顯的邏輯關係,朝貢的意思是向天子所在的朝鮮進獻貢物;中文「廟」字的繁體字「廟」字裡面有個「朝」字,是因為各諸侯國君主們建房子,是面向朝鮮祭祀的地方。

  雖然這位朴先生的主張荒誕至極,但卻不是孤家寡人。韓國還有一個大鐘語言研究所,致力於通過文化載體———語言的研究捍衛韓國的歷史。所長朴大鐘聲稱:「創造漢字的民族並不是漢族,而是我們的民族(東夷族)。如果知道了語言的根,就會發現,高句麗史就不會成為漢族的中國歷史了。」

  挑起文化爭論的只是極少數韓國人

  類似這樣的奇談怪論,近年在韓國一些學者和網路作品中還屢見不鮮,涉及到中韓兩個民族的文明發源、歷史和神話人物、傳統醫藥等等。兩年前,記者和韓國某高校平生教育院 (相當於我們的成人教育學院)的幾個學生外出郊遊時,一個學建築設計的學生十分嚴肅地告訴記者:「黃河文明的祖先是韓民族,首爾大學的一位教授30多年前就得出了這個結論。」其實,有關中韓文明的爭論,或者說是誤傳,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一個韓國理療師就興奮地對記者說,太極拳的始祖是韓國人,最初是韓國人在白頭山下修鍊而成,並傳給中國人的。在韓國,還有怪論稱,孔子是韓國人,儒教也是韓國哲學。但一位對東亞歷史有了解的韓國朋友笑著告訴記者:「我去過孔廟,覺得說孔子是韓國人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韓國以前幾乎是處在中國的影響之下,受中國的影響是必然的,但不能連人也搶過來啊。」另一位韓國朋友談到黃河文明時說:「在我的記憶中,黃河文明發源於3000年前的黃河流域。我在書上從來沒看到過黃河文明是韓國的觀點。」

  記者對這些怪論的感覺是,這些都是極少數韓國人的看法,而且是非政府的私見,但又的確有一些擴散的苗頭。少數韓國人這樣做,有一定的背景。從韓國目前的狀態說,民主主義實現了,但還不成熟;思想解放了,但還比較混亂;經濟發展起來了,但又面臨新的危機。在全球化過程中,一些夜郎自大的韓國人越來越發現,不管是在世界層面,還是在東亞,韓國在思想和地理上都是一個小國,但在經濟上卻有一定地位。於是,一些人開始尋求同經濟地位相稱的國威和民族感,因此,歷史上廣闊的疆土、偉大的思想家、先進的發明創造都成了要囊括的對象。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沙發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12-20 01:30 | 只看該作者
  韓國也在全球推廣傳統文化

  而據記者查證,目前國際公認的說法是,韓國以前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連王公貴族使用的都是中國漢字。直到公元15世紀中期,朝鮮第四代君主世宗認為漢字很難在百姓中普及后,才倡導並主持制定韓民族自己的文字。韓國一直屬於儒家文化圈,至今仍然在電視上不斷播放有關孔子、老子、孟子思想的節目,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思考方式也都深受儒教的影響,《三國志》、《孫子兵法》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韓國人。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3年前在韓國正式揭牌后,有十幾所韓國高校已經建成或正在籌建孔子學院。此外,韓國一半以上的大學開設了漢語專業。

  雖然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有一些著名人物在韓國婦孺皆知,但從全球層面上說,卻很難舉出像中國孔子、老子、孫子這樣重量級的韓國人物。但不可否認,韓國也有其優秀的文化傳統,如古老的民俗、音樂、建築藝術等等。韓國文化觀光部今年年初宣布要在世界上開辦100所「世宗學堂」,首選地就是中國。設立世宗學堂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從國策的高度普及韓國語,傳播韓國文化,增加軟實力,並在新世紀的國際和地緣政治中爭奪話語權。近日在西安外國語大學開辦的「世宗學堂」韓國語課程班,原計劃300個名額兩天內就被喜歡韓國文化的人報滿。這也讓有關中韓兩國人民相互間「好感度」不高的一些調查結果受到挑戰。中韓兩國建交已有15年,今年還是兩國共同舉辦的「中韓交流年」。據統計,去年平均每天有1萬多名韓國人前往中國,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中1/3是韓國人,能說漢語的外國人中有 2/3是韓國人。

  韓中學者勸國民要冷靜寬容

  對「韓國要給漢字申遺」引發的新一輪中韓文化之爭,韓國一些人士有自己的看法。韓國國會圖書館的蘇俊燮博士分析說,韓國和日本一樣,是一個單一民族,民族主義本來就強。特別是韓國,歷史上一直處於大國的包圍狀態,有些人心裡總是想「我們自己很偉大」,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蘇俊燮說,在中國也一樣,中國也有一些網民缺少責任心,放出各種沒有根據的話。他建議兩國要冷靜思考和對待,盡量不要把各國的極端思想放大。韓國人沒有必要去擴大少數人的主張,把它當作全體韓國人的集體主張,「韓國政府也無法完全禁止這些主張,因為從另外的角度看問題是很自然的,他們根本不是專家,也沒有什麼學者認同他們」。「鄰國的關係總是交流與衝突結合在一起,所以很容易受到煽動和刺激,媒體應該注意這個特殊情況」。蘇俊燮還告訴記者,韓中兩國的媒體也不要煽動本國的國民。比如說,駐中國的韓國記者將中國人不喜歡韓國的報道發回國內后,韓國人看了當然很生氣,自然也產生對中國的不良看法。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不理解韓國作為單一民族的小國的情緒,反過來也一樣,韓國人也不明白中國的一些做法。中國應該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出寬容,兩國專家也應直率對話。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王達三博士說,不同國家和民族圍繞文化、傳統和宗教問題展開一些爭論是常有的事。就在兩周前,有美國學者說法國文化沉淪了,法國學者馬上反唇相譏,為法國文化進行辯護。但是,像韓國一些人眼下的做法在世界上還不多見,也不敢令人恭維。提到三年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韓國為「江陵端午祭」申遺,王達三說,過端午節已經不是中國的專利,更不是韓國人的專利,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過端午節的傳統,而且呈現出各自的差異,像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人還保留吃粽子的傳統,但韓國這樣的國家卻很少有人準備粽子來吃。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從時間上看其形成要晚於中國的端午節,經上千年演變后,端午祭有了韓國本民族的內容和特色。就此而言,韓國申請端午祭也無可厚非,畢竟它申遺的不是整個端午節。但有一點很明確,即端午節要比端午祭的影響大得多。王達三認為,中韓文化之爭基本上是個文化層面、學術範圍的民間爭論,只是中韓關係的一個小小插曲,不會影響中韓友好大局。中國人應客觀理性地看待中韓文化之爭,並對韓國人的做法給予適當的包容,從而體現出大國國民的文化修養和心理素質。孟子曾說過:「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此外,中國一些網路作品和學術作品本身也缺少嚴肅性,如「孔子就是喪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過人們廣泛議論的新奇言論。在一些中國學者看來,這些質疑和顛覆之聲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威脅。(詹德斌 陶斯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