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創】名牌大學的名教授為何頻頻自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2-12 10: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log.ifeng.com/html/11/1166111-1204403.html
無形月  2007-12-11 21:08:28

背景資料: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網站公告說:「2007年12月5日中午1點左右,我院余虹教授從他所居住的世紀城小區樓上墜下身亡。經公安部門現場勘察認定:排除他殺,高墜身亡。」

據人民網報道,1957年生於四川的余虹在2002年作為重點人才引進到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余虹1996年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文學博士),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文藝學專業博士后,先後在華中師範大學、暨南大學、海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工作。

余虹在他的最後一篇博客文章中透露了自殺的動機,可能是對理想的幻滅:「在今天,要想象在一個政治化的時代堅持學術所承擔的風險已經很難,在今天要想象在這樣一個時代生活的知識分子如何度過那些斯文掃地的日子就更難了。」

余虹教授的自殺不是個別現象。據不完全統計,07年北京高校自殺的教師和學生有20人左右,5月份人大的女博士跳樓,接著是北師大的教授跳樓.......

余虹教授作為有成就的學者,在一般人眼裡,有一萬個活下去的理由。縱使有這樣那樣的個人遭遇,他也有一萬個不死的理由:事業有成、生活富足、住房寬敞、聲望日隆......

作為同道中人,雖然專業不同,隔行如隔山,但從上面的簡歷中大略可以看出,從學術地位和學術成就上看,我與余虹教授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他所遇到的內心折磨,我也同樣遇到過,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也許,在當今的大學里,余虹教授的苦惱所有真正的學者都遇到過。因此,我們這些活著的人,雖然不會自殺,但都深深地知道他為什麼自殺。

身為學者,日益感受到來自兩個方面的壓力。一個是權力對學者自由和尊嚴的肆意踐踏,一個是金錢對學者的拉攏與腐蝕。從應然的角度看,真正的學者是既遠離權力,又批評權力的。但現實是,你既無法遠離權力,更談不上對權力的批評。權力無處不在,讓你無處遁形。如今的大學,德性內涵正在慢慢流失,剩下的只是權和利。作為學者,即使你對權力敬而遠之,保持沉默不語,那也是不可能的。有時候,不表態就是錯誤。說話(有形的文字和無形的話語)是學者存在的方式,不能按自己的本性說話,對學者來說,是剝奪生存般的痛苦。但這種痛苦還不是最深的痛苦,因為不說話,你還可以保持最低限度的尊嚴,但有時候你不說話就是不老實,不合作,所以不得不違心地說話。從此,學者開始分化,一部分人違心的話講多了,講順了,得到了回報和肯定,就不再覺得為難。另外一部分「頑固不化」的人,永遠也講不順,永遠無法抹平內心的羞愧,苦痛也就越來越深。

有人也許會說,如今不是有網路嘛,可以在網路上講講。我在網易的遭遇已經證明網路也不是可以說話的地方。你在道德上沒有底線,它倒不管,但你只要對權力稍微流露一點點「刺」,它就會對你進行嚴格的審查。雖然我不知道網路審查是不是有法律依據,但卻可以理解它們有點神經緊張的審查,因為網路也怕權力,弄不好就會有關張回家的可怕結局。所以網路運營商為生存計,只能得罪我等手中無權的普通網民。

與同事交流,發現學者們有一個共同的情緒:煩。為什麼會煩呢?我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沒有煩的感覺,我們在做發乎本性的事情的時候也不會煩。學者們之所以感到煩,是因為有太多違背本性、興趣的事不得不得不做。由煩這種情緒可以派生出噁心、憤怒、悲傷、羞恥、蔑視、尷尬等等不良情緒。被這種種不良情緒所圍繞,生有何歡,死有何懼?

我自己常常有這樣的切身感受:偌大一個世界,竟然無法容下一張小小的書桌讓我安靜地讀書思考。光是去年、今年我已經聽到過多次這樣的聲音:多位權力掌握者反覆說,書齋式的學問已經落伍了,已經沒有意義了,你要緊跟時代,緊跟行政和社會需要;多位學界大腕反覆說,你一個人單幹式的學問,沒有規模,沒有氣勢,頂多是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還是集團作戰,集中攻關(公關),才有聲勢,才能取得壓倒性優勢。在權力和權威眼裡,我們的生存之道毫無意義,應該徹底丟棄。我相信,很多像我一樣的人,一旦真的丟棄了這種生活方式,還怎麼活著?

當然,你可以不顧一切的按自己的方式活著。那你就得有超凡脫俗的境界和忍耐力。你得忍耐別人、體制的蔑視,因為你在別人和體制眼裡一錢不值。你得忍耐沒有利益、沒有收入的生活,因為你不參與遊戲,只願意做遊戲的局外人,那遊戲的一切好處你都沒份,比如職稱、獲獎、榮譽、課題、物質待遇等等。問題是,很多中青年學者人到中年,有父母需要供養,有子女需要撫養,不能只去喝西北風。即使這些你都能超越,都可以不要,但你總得帶學生吧。作為學者,沒有學生,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如果沒有課題,沒有經費,在很多學校,你是沒有資格招收碩士生、博士生的。有些學校是按你課題經費的多少來確定招生名額的,有些學校直接要導師負擔研究生的培養費用,招的學生越多,負擔越重。據我所知道,余虹教授所在的人民大學,每招一名碩士研究生,導師需要向學校交納培養費2000元,博士研究生則需要8000元(聽人民大學一位老師說的,不一定確切,浙江大學也有類似的政策),如果沒有課題費用,難道從自己工資中扣除?

今年5月16日人大中文系一位女博士生跳樓自殺,余虹教授說:「一個人選擇自殺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裡知道?更何況拒絕一種生活也是一個人的尊嚴與勇氣的表示,至少是一種消極的表示,它比那些蠅營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個人樣地活著太不容易了」。 我用他的話作為本文的結尾,只補充一句:余教授,雖然我不自殺,也不贊同您自殺的選擇,但我深深地理解您自殺的理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22

主題

5763

帖子

118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83
沙發
番茄好味 發表於 2007-12-12 1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