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中四關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4 0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12個王朝在此建都,如西周、漢、唐等等,歷時1100多年。



大散關

大散關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裡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今川陝公路的山岩上留有前人鐫刻的「古大散關」幾個大字。這裡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今有古散關城故址、瀑布山、寶雞鐵路秦嶺北坡8字型盤山道等景觀,雄偉壯觀。

  大散關,亦稱「散關」。位於寶雞市南郊川陝公路19.5公里處的清姜河岸。因置關於大散嶺而得名(一說因散谷水而得名)。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遺址、範圍為南起秦嶺梁,北至二里關。
  散關設於西漢(一說散關之名最晚當始於秦代),廢棄於明末。現在關址處立有:「秦嶺」石碑一塊。在散關嶺上的古散關關門遺址東面,立有「古大散關遺址」石碑一塊。

    大散關是關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關控陡絕」,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記》所載:「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固關中」,因而,這裡也就成為了歷代兵家看重和必爭之地。歷史上爭奪散關之戰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採取韓信之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自漢中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經由此關;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散關;蜀漢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南宋初年,金兀朮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將吳蚧反覆拉鋸於此。上述這些戰爭的發生,無不表明大散關在軍事上的重要.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不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及普通;老百姓遊覽之地。據傳「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授《道德經》一卷;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的詩;唐代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等,特別是宋代陸遊、蘇東坡有關大散關的詩最多,影響也最大。佇立關址,縱目遠眺,但見群山疊嶂,古木翁郁,兩側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馬,又像密不透風的天然屏障。大散嶺下,清姜河激湍奔流。這裡的自然風光特別優美。

    大散關的山門,具有古代營寨式的建築風格。山門匾額是趙祖康民國25年寫的「古大散關」四個大字。山門楹聯刻制了宋代詩人陸遊「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
    進入山門,正面是一座古建大殿。這是新修的陸遊祠。
    陸遊是宋代山陰人(今浙江紹興)。我國宋代芒名濤人。公兀1169年,抗金主將王炎任四川宣撫使,統領川陝抗金。他任用了46歲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陸遊襄贊軍務。陸遊身著戎裝,親臨前沿大散關,執劍守關,躍馬殺敵。並在大散關寫下了很多忠誠保國的詩篇。
    祠正中為陸遊巨像,身高3米。陸遊手持詩稿,昂首注目遠眺,氣態軒昂,表現了一代文武全才詩人的不凡氣質。像后高懸著仿舒同先生題寫的「千古風流」四個大字。兩側牆壁上繪製了陸遊生平壁畫,工筆重彩,栩栩如生。后牆上還書寫了陸遊在大散關所作的詩篇。整個陸遊祠嚴整肅穆,端莊大方。
    院內東側一塊巨石上鐫刻了「飲馬泉」3個大字。相傳是三國關雲長的坐騎赤兔駒過散關時,用馬蹄刨出來的泉水,至今不涸。
    一條由99個台階連接的上關山路,像一通天梯,繞過陸遊祠直通關嶺。難怪唐代詩人王維在《大散關詩》中寫道:「危經幾萬轉,數里將三休」。上了關嶺,路旁紫藤盤繞,橡樹成蔭。盤山而上,便見解放戰爭時期軍事戰壕分佈在關嶺的懸崖邊上。
    關嶺南端有一座青磚砌築的烽火台。這是當年報告敵情消息的設施。據觀察,從益門鎮到秦嶺梁就有幾個烽火台。幾經滄桑,現已蕩然無存,只有大散關嶺上仍存有古時的殘磚遺址。
    登上烽火台,放眸四瞧,東觀川陝公路,車水馬龍;南望寶成鐵路穿山越嶺;西眺散水奔流,諸峰崢嶸,秦嶺主峰,直插雲天;北顧關嶺,青山重重。
    古散關上,有座5間2層敵樓,橫鎖關口。敵樓上懸挂著郭沫若先生「大散關」3個行草大字,古樸凝重,渾厚遒勁。
    敵樓北牆上是巨幅山水畫《大散關圖》,為遊人展示了古大散關的風采;南牆上是工筆重彩畫《抗金圖》。

    敵樓西側,民族英雄吳蚧、吳磷雕塑組像迎面而立。雕塑風格整體概括,雕法明快,造形生動,有石雕效果。吳氏兄弟是宋代名將,宋史有傳:甘肅靜寧人,能文善武,屢立戰功,曾在大散關擊敗金兵10萬,名垂千古。給後世留下了「三秦雄關名千古,二吳豪氣傳萬年」的美唱。
    敵樓北面有眼「龍泉」,泉水清冽甘甜,從未乾涸。據傳每遇大旱,當地百姓上山求雨取龍泉之水,下山供養,便有大雨而降,使五穀得以滋潤,讓萬民免遭飢荒。
    大散關上有一塊奇石,上有一條白蛇,天然生動。過去人們旅行,到了這裡,見到此石,便知已到大散關了。因此有大散關白蛇指路之說。據民間相傳,當年白娘子為救許仙,到長壽山去盜靈芝草,被白鶴童子發現,交戰於白雲之上,被白鶴童子砍傷了頭,掉在地上,落在大散關這塊大石之上,就成了化石。
    大散嶺上,還有一座白菩薩塑像,站立於青山白雲之間,端莊秀美,慈祥可親。這就是民間所傳的觀音菩薩過散關。相傳岐山下有一村女,長得十分醜陋,村民都譏笑她永遠嫁不出去。姐妹們也不願與她來往。忽有一日,嫂嫂從她門前經過,聞到屋裡異香之味,就偷偷從窗外觀看,發現醜女卸掉頭套,現出本來面目,長得眉清目秀,十分美藐,不由叫出聲來。「醜女」發現已有人識破了她的秘密,就在當天夜裡,離家出走。她向著南方,沿著陳倉道前行。來到大散關上,見山勢險要,風景優美,就站在散關嶺上,想歇口氣,看看故鄉。忽聽一聲雞叫,她知道天已快亮,急忙向前奔去。到了散關西邊山上,東方已露出魚肚白,她再也走不動了,就坐化在那裡。後來人們就把那座山叫「觀音山」,還在山下修了一座觀音堂。蘇東坡一首《斯飛閣詩》,使人們神往。現已在大散關北嶺斯飛峰上新建了座斯飛閣,在「東坡吟詩處」塑了蘇東坡塑像。
    人們登臨斯飛閣,真正可感受到「西南歸路遠蕭條,倚檻魂飛不可招」的奇境。大散關北部有五峰競秀的自然風光,登上山峰,腳下雲海翻滾,頭上白雲朵朵,路險峰秀,山高水長,使人如臨仙境。故有「小華山」之稱。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4 01:30 | 只看該作者
函谷關

[/url]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外。   
    歷史悠久的軍事文化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戰。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博大精深的老子文化   
    老子是我國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不僅是道家學派理論的奠基人,被後來的道教奉為教祖,而且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啟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經》,即《老子》一書,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自《道德經》問世以來,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對這部經典著作有著極大的研究熱情。據不完全統計,有史料記載的版本達1800多種。不僅在國內影響廣泛深遠,而且在公元七世紀便以梵文傳到國外,18世紀傳至歐美各國,以後逐漸風靡世界。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指出:「中國哲學中另一個特異的派別……是以思辨作為它的特徵。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性。這派哲學與哲學密切聯繫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法國哲學家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渴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其1987年的國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言來闡述他的治國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蘊含豐富,涉及天、地、人各個方面,在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倫理、養生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智慧的光焰。   
    研究老子思想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英、法、美、日等40多個國家都在研究《道德經》,翻譯《道德經》的版本已達600餘種,其中日本人著述達330餘種。因《道德經》成於函谷關,函谷關名副其實成為道家文化的發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玉溪道人閔智亭為函谷關旅遊區題寫了「道家之源」四個字。   
    流芳千古的名勝古迹   
    1、關城遺址。建築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2、函谷關東門關樓。原關樓已不存在,現在看到的是非曲直992年開工修建的復古建築。  
    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制關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隻,所以又叫「丹鳳樓」。  
    3、函谷古道。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近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鑒定,死者身上的箭簇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斑。  
    4、戰國井式箭庫。位於函谷磁東城門右側城牆下端,為一直徑0.9米豎井窯穴式兵器倉庫,於1986年7月發現,是戰國時守關官吏儲藏兵器的箭庫。箭庫象一口旱井,裡面放著一捆捆箭族,約1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桿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銹在一起,不能分開。此箭庫為研究戰國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5、尹喜故宅遺址。相傳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谷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41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獻媚皇上,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於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以為之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6、雞鳴台,又叫田文台。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重建的雞鳴台傳說就是當年田文食客學雞叫的高埠。  
    7、望氣台,又叫瞻紫樓。傳說是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蘭》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台。唐時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現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築。  
    8、太初宮。位於函谷關東城門右側。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這部蘊涵豐富的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有有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曾是一座道觀。  
    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檐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複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現存太初宮主殿建於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廟院現存石碑兩通,一通立於元大德四年,一通立於清順治年間,上面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  
    9、函谷夾輔。位於靈寶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舊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關約2公里。夾輔外形像炮樓,磚木結構,城門式建築物。分內外二重門,外門口上,青磚鐫刻「函谷夾輔」四字。城門上系二層歇山頂式四角樓。目前除北邊房頂和部分部件有損壞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據鑒定現存建築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函谷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搜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歷史上函谷關有三處,除了上面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建關的函谷關(即今通稱的秦關)外,還有漢關和魏關。  
    漢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據靈寶市志記載,自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元帝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漢關早已廢棄,現在僅存有關門遺址。  
    魏關,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里,距秦關約5公里。相傳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晨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幹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台遺址。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4 01:37 | 只看該作者
武關


武關位於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明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在的武關,關城基本完好,磚砌東西門洞依然可見,唯東去的小路,已成為寬坦的公路,氣象以非昔日可比!



附: 李萬生:武關訪問記

(一)訪武關

訪武關是我西行的目的。8月24日我終於訪問了武關。我是8月21日12點40分從南陽乘南陽—西安間的長途汽車西行的。我原以為第二天即22日即可訪問武關,因為我所乘的車走312國道,我以為應該很順利的。所以,我決定先去商州,由商州返回時順便訪武關。可是遇上堵車,本來可在21日下午五點多或六點多到商州的車,一直到第二天即22日上午近八點方到商州,足足晚了十五個小時,而這還是由於司機熟悉當地道路情況而繞路節省時間的結果;如果不熟悉道路情況,不繞路,我們將被困在路上若干天行動不得。堵車地段首起於河南西峽縣西坪之西,在商州還能看到長長的不能移動的車龍。粗略算來,那堵車地段的長度當在百公里以上。據告312國道堵車乃常事,一堵就是幾天的情況也是常有的。於是,我不敢再乘汽車返回南陽,決定改乘火車回南陽,放棄訪武關的計劃。但在商州我得知火車在商南縣有站,於是我決定乘火車到商南,又從商南去訪武關。之所以選擇在商南下車,是因為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將武關標在商南縣縣城的西偏南,且距商南縣縣城不遠。可是,當我到商南縣后被告知武關在商南縣縣城之西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一說五十公里,一說四十公里,我所乘摩托車的車夫告我從商南縣城到武關,在不堵車的情況下,四十分鐘可到,所以我以為三十多公里的說法當近真,確否待證),乃在丹鳳縣境內。我以前看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的《陝西省地圖冊》,也知道丹鳳縣的名勝古迹中有武關的。但在我從北京出發前的準備中,我還是願意相信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說法。所以,我所畫地圖中,也將武關標在今商南縣之南。事實證明,我被誤導了。我訪的武關在丹鳳縣武關鎮。

我所租的摩托車早上近八點從商南縣縣城出發,因為堵車,約三小時后即十一點左右到武關鎮。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我朝思慕想的武關古迹。那只是高約一丈,基座面積只有數平方米的一個夯土堆。土堆前有「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告訴我,這確是武關遺址。夯土堆與一姓惠的人家的庭院之牆相連,具體地說就是夯土堆位於惠姓人家庭院的東北角,成了庭院東牆與北牆的一部分。庭院一面的夯土堆的表面有鋤頭或鐵鎬鏟削之痕,有新有舊,十分清楚,當是惠姓人家為了美觀而為。但夯土堆的厚度與庭院牆的厚度差別很大,所以從美觀說,夯土堆實際是礙事的。但應是當地政府出於保護古迹的宣傳甚至是帶有強制性的規定,使惠姓人家不得不遷就夯土堆與自己庭院牆之間的不和諧狀態。當然,我們似乎也不可認為惠家就對夯土堆只有破壞,因為惠家老太太就告我,如無她家保護,此夯土堆早就不存在了。

惠家庭院的東牆並不高,大概僅稍高於一人之頭。牆外有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寬約一米。小途之東緊挨小徑的是一溜南北走向的稍高於一人之頭的簡陋的磚砌建築。從夯土堆順著小徑和簡陋建築往南看,就能看到數十米外的河——武關河了。河床寬度不等,最窄處也當有二三十米,最寬處則當有六七十米。但水流不大,故大部分河床都為沙石佔據,只留一條小道讓河水前行。河流不是筆直的,它從西北伸來,被夯土堆所在巨大的石質基底阻擋,不得已轉而向南,但很快又在石質基底的最前端轉而向東,再逐漸地轉而東南,再轉而東北,再轉而東南,流向武關大橋……而這一切都是在長約一二百米內展現的。故讀者一想可知,武關實際佔據著從武關河北岸所倚的山體的一部分。此部分是向河岸延伸的。如從高處看此延伸部分,大概有似上部被切割了的占卜用的巨大的圓錐形的牛角卦倒放在河邊,大的一端與北岸之山緊連,而小的一端即成河岸的一部分,而夯土堆正是牛角卦與山體相連的底處。也就是說,山體與河岸之間有一個自然傾斜的坡度,山體的最前端即為河岸。河岸之高,當在兩米以上,這應是河水沖刷切割的結果。我粗略估計,武關所在的山體的突出部分,最寬處當在百米以上,最窄處當有二三十米。而突出部分的最寬處即與山體的主要部分相連處與東河床之間的垂直高度當在十米以上。如此,再加人工設施而成的武關城,其雄壯險要就不難想象了。

當地被公認為對武關最了解的六十五歲的退休語文教師田爵勛老先生告訴我,他兒時所見的武關城,東西城門之間的距離近二百米,南北門之間的距離有一百八十多米。北門實際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門,因為它與山相連,即出門即山,已無所謂門了。武關城有兩層,第一層乃主體部分,高約六七米,第二層有三四米,兩層之高過十米。第二層乃類似廟的建築。城的東城面門上有「武關」二字,西城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乃清人曹熙所題,曹為商州刺史。

田爵勛又說,實際他兒時看到的武關城的南門已因雨淋而塌毀,但沿其方向即可到河邊。那時河上無橋,人們就從南門外過河。到1958年,東西二城門的外牆也因雨淋而塌毀,再加「文化大革命」的破壞,現在就只有小小的夯土堆了。

武關遺址的對面,即武關河的南岸有312國道,從西安到商州到南陽的鐵路也從南岸經過,但位置高於312國道。因為武關遺址處與312國道僅有一河之隔,河的南岸與312國道間的距離也就數十米近百米,故一切看得很清楚。我看312國道所在之地甚平,而武關遺址所在的河的對面並無軍事用途的關城遺址,一時不明白古代的武關城何以能成為要塞?因為敵人似乎可以從河的對面經過的。我將此疑問求教於當地一位姓田的中年男子。他告我,河對面看起來平,是因為修312國道開路所致,開路前的山體乃斜坡,一直連到河邊,故敵人不會從河的對面經過,必從武關所在的北岸之道走。這樣看來,古代敵人如想繞開武關而從武關所在的河的對面經過,必須先開路,這決非易事。故必走武關所在的河岸,因而有武關城就完全可以阻擋敵人的進退之路了。這樣,就完全可以明白武關何以在古代那麼重要了。  

(二)武關鎮  

西安地圖出版社1999年版的《陝西省地圖冊》上的武關鎮是標得很醒目的。但真實的武關鎮顯得很小,並不像地圖上那樣醒目,一條幾十米的街道,不規則排列的房子,中間一條街道,是人和車輛都用的路。這街乃初級形態的街。街兩邊的房子高矮不一,多為以磚水泥為材料的新建築。當我快到該鎮時見有一輛有「西安——十堰」標牌的載重汽車迎面緩緩駛來。車緩,是因為它很大,載物多,就像人扛著重物只能吃力慢慢的走一樣。從車的載物量和龐大身軀看,通常情況下,它是走312國道的。改走武關舊路,只是臨時的,因為312國道因為塌方,來往的車已全部堵死。這走武關舊路的載重汽車的司機顯然是熟悉當地道路情況的人。這使我想到雖然有了312國道和鐵路,但在堵車的情況下,歷史上經由武關的舊路還在發揮它的作用。因此,這汽車簡直被我看做活化石了,是自古以來的軍隊、商旅和普通行人的化身。  

(三)武關人

我說的「武關人」指武關鎮的人,具體地說是武關鎮政府所在地的人,因為該鎮所屬村寨我沒有時間去了解,是不能說出什麼來的。

也許因為武關遺址只是一夯土堆的緣故,也許武關在軍事上有意義的年代距離現在太遠的緣故,我感到我所見的武關人與我在其他地方所見的中國人比,並無明顯的不同,即都厚道、樸實,當然也聰明。當然區別不能說沒有,大概由於大山的阻隔的緣故,使我感到此地的民風較商南、較商州、較南陽,顯得更淳樸一些,因而更多一種古典美。

當地人告訴我,該鎮的大姓乃田姓,經常要搞祭祖的儀式。田爵勛應是這大姓的一分子了。他告訴我,田姓人是從山西遷來的,時間在明清。如此說來,現在的武關鎮應該沒有真正的原住民,即從先秦以來就一直住在該地的人。所謂歷史滄桑,大概任何地方都是不能免的。

(四)秦楚分界線  

以武關遺址為院牆的惠家老太太、惠家附近一王姓中年男姓村民及田爵勛老人都給我說了古代秦國與楚國的分界線,在武關遺址之東數百米的山坡上,如把整個山坡比做人坐在凳子上向前伸的一條腿,那「分界線」已在近踝關節的位置了。也就是說,那秦楚分界線是在近坡腳處。一個非常明顯的標誌就是那裡有一電線塔,即為架電線而豎立的三角形的鐵建築。由於是在一個有似向前傾斜的無勾的手寫體的「了」字的山脊上,故看起來十分清楚,而那裡又正是今天的公路鐵路跨越武關河的地方,也使此「分界線」的位置顯得易於記住。據告「分界線」是有遺迹可證的。看著那山坡,那電線塔,想著可能仍然易見的古代遺迹,我的思緒進入了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無數的人和事都復活了。只是因為急於趕路,我沒有時間去實際看看,很是遺憾。

2007年9月8日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7-12-4 01:40 編輯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4 01:37 | 只看該作者
關中要塞北蕭關


    《史記·年表》入都關中索隱注曰:「東函谷,南山堯 武,西散關,北蕭關」為關中4大關隘。4關之一的北蕭關,亦稱漢蕭關,就在環縣境內的秦長城與蕭關故道的交匯點上,《慶陽府志》云:「蕭關在城西北二里」。

    蕭關地處環江東岸開闊的台地上,是關中的北大門。出關達寧夏、內蒙及蘭州、河西等地;入關經環江、馬蓮河、涇河直抵關中。      

    自戰國、秦漢以來,蕭關故道一直是關中與北方的軍事、經濟、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舊《環縣誌》載:「其疆域西北與寧夏固原勢若唇齒,東北一帶花馬池、定邊出入之要津。自靈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東至延綏,相距各四百餘里,其中唯此一縣襟帶四方。實銀夏之門戶,彬寧之鎖鑰也。」戰國秦長城由西而東,橫跨環江,越過蕭關故道,沿河設塞,築城建關,建在此交叉點上的蕭關,即是在長城上建的關口,也是長城史上最早的關口之一,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蕭關不是一個獨立的關塞,它與秦長城的戰略地位是密切相關的。秦長城以及在環縣境內沿長城修築的城鎮堡寨,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另外,縣城周圍的果兒山、玉皇山、城東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崗、沈家台、城東溝口的城障,將縣城團團圍在中央,構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築在蕭關的制高點上,既可遙相呼應,又能俯瞰環江、城西川,城東溝三水交匯的所有地域,關內、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盡收眼底,高下縱橫形成立體防禦體系,其設計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嘆為觀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范韓祠的石碑文中,對環縣和蕭關的戰略地位,亦有類似的記述:「... ...蓋似鹿阝延、環慶、中原之咽喉,西夏必爭之地也,若非范韓二公出奇制勝,勢相聯屬,則鹿阝延未知,而環慶危矣,環慶危而關中隨之。」

    蕭關故道亦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對於隴右人民安居樂業、發展經濟、交流文化、繁榮商貿、方便交通皆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文化史上一條極為重要的文化帶,那麼,蕭關亦是這一文化帶上璀璨的一環。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用智慧、信念、血肉築成的。它始終服務於中華民族,服務於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保護先進,保護和平,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它不止一次地防止或緩解了歷史上可能出現的倒退行為。它的這種歷史光輝,是永遠不會泯滅的。唐宋以來,世人以它的名子命名的各種蕭關就有十幾個。

    距環縣城北二里的蕭關與早已成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長城一樣,屹立在廣袤無垠的北方原野已達2000餘年,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的辛勤和智慧,反映了苦難和光輝的過去,艱苦與光榮的歷程,它將永遠對我們中華民族以力量的啟迪。

    中央電視台30集大型專題片《走遍關中》,關於蕭關的由來、故址和戰略地位描述的既形象而恰當,曰:「蕭關是一種地名,蕭關是一種形態,蕭關是一種情節,蕭關是一個變數,蕭關是一個隨著朝代的變化和防禦對象的變化而變化的戰爭防禦帶」。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2499

帖子

54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1
5
木工 發表於 2007-12-4 21:03 | 只看該作者
就是說,渭南不屬於關中地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5 03:57 | 只看該作者
渭南古時稱下邽同屬渭水流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