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異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複製鏈接]

36

主題

424

帖子

19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vanhch 發表於 2007-11-26 18: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劉適蘭(廣東省深圳棋院)

 
  研究認為,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由於中西方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兩者在規則、走法上具有差異,尤其是兩棋完全反映出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色。圍繞這個問題,將兩種棋的規則和走法逐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作為一名國際象棋專業的教練員,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總會難免地經常提起我國歷史淵遠流長的中國象棋。因為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何等的相似:相似的走法,相似的規則,相似的戰略思想,相似的戰術手段。就連國際象棋傳入我國的時候,專業術語也是以中國象棋的習慣叫法來翻譯的。

  中國象棋在國內非常普及,很多家庭都會下,許多初學國際象棋的學生都接觸過中國象棋。一般教練在教新學生的時候也會習慣地問他:「會下中國象棋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在講授的過程中,教練就會自然地將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相似與不同講給學生聽,以便於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筆者在日常被問到有關棋的問題最多的也是:「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有什麼區別?」其實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兩者各有千秋,各有妙趣。但由於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們在規則、走法上具有差異。縱觀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發展史和它們之間的差異,就可以從中領略到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

  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以及其他許多遊戲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棋類藝術起源於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是經過提煉和升華的一種藝術。正如文字、詩歌、音樂、舞蹈、繪畫,無不是來源於生產勞動。而在許許多多遊戲、娛樂、藝術中,唯有這兩個棋種最接近社會的人文環境和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態,它幾乎是人類社會狀態的一個縮影。儘管東西方地域遙遠,社會文化差異很大,但我們不得不驚嘆東西方社會的這兩種遊戲卻如此超乎尋常地相似。
 
  1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
 
  1.1 國際象棋起源和發展史
 
  國際象棋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有關起源的傳說有各種版本,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它是由古代印度發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種叫做「恰圖蘭卡」的棋,其中有4種棋子:步兵、騎步、戰車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恰圖蘭卡」的進一步發展是「沙特蘭茲」,在棋子和規則上有大規模的改進,開始在中亞各民族廣為流傳。然後這種遊戲通過貿易、戰爭和宗教等多種渠道,由東方向西方傳播,其傳播的大致路線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亞——阿拉伯國家—— 歐洲。在11世紀末,它已遍及歐洲各國。而國際象棋——「Chess」這個名字也是由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組成的複合詞,意為「將死對方的王」。

  據可靠的文字記載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儘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於東方,但從它的演變史以及發展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歐洲定型併流行開來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人們對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變了走法,行棋速度明顯變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國人改為王的配偶-- 后,像社會革命一樣,連性別也變了。至15世紀末進化為現制。當時它與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作詩並列成為騎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紀,以騎士教育為主導的人們把在下棋當中兇猛的進攻和大無謂的棄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現,而不敢接受棄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認為是怯懦的。但這種騎士風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視防守的戰略思想已經被現代理論所淘汰。

  現在,國際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類社會不僅僅把它當作遊戲和娛樂,還當作一門藝術學科、競技體育項目,甚至開發電腦弈棋,向人類智慧挑戰。

  國際象棋最早傳入我國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把國際象棋帶回國內,但未能普及開來。到了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將它列為體育項目,才開始逐漸推廣起來。國際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與中國象棋極相似,為了與中國象棋區分開來,人們在前面加上「國際」二字叫國際象棋。在亞洲一些華語地方,也有人稱它為「西洋棋」。國際象棋中6種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國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譯為王;Queen譯為後; Rook:意為城堡,因與車走法一樣,故稱為「車」;Knight:騎士(或稱為爵士),與馬走法類似,稱為「馬」;Bishop:傳教士,與象(相)走法類似,稱為「象」;Pawn譯為兵。
 
  1.2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史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起源於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有的認為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期:「象棋,武王所造,其進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爭國用兵戰鬥之術。以象牙飾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認為是秦末楚漢相爭時的產物。韓信發明象棋,用以鍛煉將士的攻殺能力。證據是後世象棋盤上常刻有「楚河漢界」的字樣。無論起源於何時,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當時戰爭模式的影響,人文社會的影響,在走法以及規則上不斷地創新,包括兵種的增多。

  若從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國象棋成型於北宋,定型於南宋(見南宋詩人劉克莊《象弈一首呈葉潛仲》詩中描繪了棋盤、棋子的形式和下法,與現在流行的下法相同),發展於明朝。基本上最初每個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過不斷的完善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有名家說,中國象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總結,其傳統性和封閉性更明顯,不了解中國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國象棋。
 
  2 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規則的異同看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
 
  2.1 棋盤
 
  中國象棋棋盤是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交叉組成。中間以「楚河漢界」相隔,淋漓地再現了當時兩軍對壘的場景。「楚河漢界」位於鄭州市西北郊的廣武山上,當時西邊為漢王城,東邊為楚王城,諸侯割據,各霸一方。

  有趣的是,如果把「楚河漢界」拿開,正好是一張8×8方格的棋盤,與國際象棋棋盤幾乎一樣。「9」是最大個數,在中國古代,象徵著多與廣的意思,「九州」泛指中國。「8」更有無限擴伸、四面八方的喻意。8和9在中西方都喻著無窮大的意思。古代戰爭的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土地,為了佔領更多的地盤,所有充當戰場的棋盤都體現了古人的這種意識。

  中西方對於戰場對峙的觀念不同。中國象棋的棋子佔據在交叉點上,通過線(路)與對方交鋒;國際象棋則是面與面的對峙,一馬平川,連界河都不用。這體現了中國人的運籌帷幄和遊刃有餘的作戰風格,以及西方古戰場上滿盤皆兵的作戰風格。
 
  2.2 棋子
 
  兩個棋種都是三十二個棋子,這一點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種類上有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象棋中有「炮」這個兵種,而國際象棋上沒有。

  (1) 炮。《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棋矣」。根據這個記載,在唐朝前的象棋是沒有炮的,有了炮后,才和現代象棋相近。

  而國際象棋里是沒有這個棋子的。有人認為象棋可能定型於炮戰(北宋為開端)流行之後,而國際象棋定型於出現炮以前。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非常含糊,而且在時間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從兩棋歷史可以看出,象棋的歷史更確切地說是定型的時間明顯早於國際象棋。問題在於中西方對於火藥的使用時間上是不同的。中國古代自從發明「火藥」,便發展為火炮,唐朝甚至更早時便被用于軍事。而火藥在西方則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大約15世紀才由阿拉伯人引入的,那時的國際象棋已基本定型。這一點充分證明了象棋在發展過程中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完善,不斷增添與人文社會更接近的東西。

  另外中國人的傳統認為戰爭成敗的因素,決定於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車、馬、炮這樣物的因素。而古西方由於生產力的低下,戰爭的成敗更主要取決於各級將士的素質和表現,所以在國際象棋中更體現人的因素。

  (2) 將(帥)King。中國象棋里的將(帥)等同於國際象棋里的王,雖然威力都不大,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著一個朝廷的滅亡。所以對它兩個棋種都有嚴密的防衛。中國象棋里安排了士相來守衛,而國際象棋里特定了一種叫作「易位」的走法,使它可以從中心兵家必爭之地轉為安全的側翼。

  國際特級大師古菲爾德曾經說過:「在開局階段,王是一個嬰兒;在中局階段,王是一個小孩;在殘局階段,王則是一個成年人。」這充分說明了國際象棋里王的作戰價值,在殘局中人員所剩無幾的時候,它可以四處作戰的優勢就顯露出來。這與中國象棋的將(帥)不能走出「宮」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區別。而且將、帥還不能見面,這一點也充分表現了中國的古國情,在古中國除了幾個開國皇帝帶兵打仗外,幾乎所有皇帝都是閉門不出的。

  (3) 后Queen。這是站在王旁邊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僅相當於象棋中的士,到了1475年,我們上面提到過,浪漫的法國人將它威力驟增,橫、豎、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1/3的戰場。性別也變了,成了王的妻子。義大利稱它為Robioso(狂暴的棋子),指其威力巨大。由此可見資產階級文藝復興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在古西方的歷史上,女權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女王的統治屢見不鮮,著名的就有埃及女王、英國女王、丹麥女王、瑞典女王等等。但是儘管它是威力最大的棋子,說到底仍沒有王重要。

  而中國象棋里是沒有「后」這個棋子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封建歷史就是一部「父權的歷史」。將(帥)旁邊是兩個士,喻意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

  (4) 車Rook。兩個棋種中,唯一一個走法完全相同的子;最初國際象棋里的車也是「戰車」的意思,與中國象棋一樣。後來才被確認為城堡。

  (5) 象Bishop,馬Knight。國際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戰象」,然後改為「傳令官」,到了文藝復興時代,隨著教會勢力的增大,變為「教士」。它與中國象棋中的相(象)的區別是沒有河界的阻隔。「相」是個文官,所以在中國象棋里它是不出門打仗的。

  國際象棋的馬與中國象棋中的馬最大的區別是在行棋中不被蹩馬腳。在走法上,國際象棋的要求比中國象棋的要求松得多,大概是西方當時的社會制度比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要寬鬆許多的緣故吧。中國的封建社會,朝廷忠奸難辨,官場腐敗,勾心鬥角,常常使用「絆馬腳」的伎倆,縱使你是一匹良駒俊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使壞「絆了馬腳」就動彈不得,只得老驥伏櫪,無可奈何了,這種現象在中國象棋可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devil_smile.gif 兵Pawn。無疑這在兩個棋種中都是人數最多的子,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體保衛王朝,而且是只能衝鋒不能後退的,在這點上中西方對士兵的要求都一樣。

  不同的是中國象棋中的小兵永遠都只是一隻小兵,最多在過河之後變得稍微厲害了一點。但國際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如果勇敢地衝到底線將升格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這個規定也是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最終才確定的。最初人們不願接受一方有兩個甚至多個后,這不就變成了一夫多妻了嗎?但遊戲畢竟是遊戲,還要考慮到它的趣味性和邏輯性。兵的區別恰恰又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與西方「論功行賞」的傳統。

  綜上所述,兩種棋完全反映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具體點應該是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歷史背景。它們的思維方式是富於實踐的、具體的。它們的每個棋子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功能,各有分工、各盡其職,非常的人性化,所以千百年來得以在民間或是宮廷廣為流傳。棋的發明與每一次演變無不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但無論受到什麼樣的思想影響,棋的發明、變革和發展最終體現的都是廣大勞動者智慧的結晶。
 

  (摘自《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37卷,第5期,2003年9月)  

  (作者簡介:劉適蘭(1962-),女,四川成都人,國際象棋國際特級大師,深圳棋院總教練。)
I don't konw, what's the matter.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NYLASH 發表於 2007-11-27 03:27 | 只看該作者
呵呵, 長見識了, 解釋得都不錯, 雖然有些稍微牽強了點.

其實還有種棋, 可能更能代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 在天龍八部裡面, 蘇星河故意擺出三四十年來未有人破過的珍瓏棋局: 圍棋

圍棋蘊涵著古代哲學中一元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圓地方、十九農節氣、三百六十周天之數等等含義,其變化豐富,意韻深遠,魅力無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NYLASH 發表於 2007-11-27 03:29 | 只看該作者

圍棋起源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著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堯、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559年,衛國的國君獻公被衛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衛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用"舉棋不定"這類圍棋中的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說明圍棋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成為人們習見的事物。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西京雜記》卷三曾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的記述,但這類記載亦是寥如星辰,表明當時圍棋的發展仍比較緩慢。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繫,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賦》中就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據說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之盤式、著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我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現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定製。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現在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上述這些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圍棋遊藝技術的提高,為後來圍棋遊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向國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 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誌。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后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湧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沖、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湧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著圍棋遊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湧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遊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著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范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0: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