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國乘虛而入.贏得北京青睞

[複製鏈接]

29

主題

208

帖子

10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ipso 發表於 2007-11-25 02: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果說,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冷卻對華關係的同時正在將其亞洲重點向印度傾斜,
      擅打太極柔力球的中國首腦很可能見招拆招,格外親近前來會晤的法國官員。這
      個周日(11月25日),剛於5月份入主愛麗舍宮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首次以歐洲大國
      領導人的身份奔赴北京,隨同訪問的還有空客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加洛瓦。據法國
      方面報道,外匯貯備高踞世界榜首的中國有意買下法國阿海琺核電集團(Areva)
      的兩座EPR核反應堆。

      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已經變成了擁有1.43萬億美元儲備的外匯金庫,隨之而
      來的是挾制美國的巨大潛力。中石油11月5日的上海上市讓A股海洋里開出了全球
      最大的市值航母,人們還未從中美企業重新排序的深意中頓悟過來,兩天之後,
      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北京國際金融論壇上的一番講話又令外匯市場
      再起狂瀾。成思危建議中國「用強勢貨幣的升值來彌補弱勢貨幣的貶值」,話音
      剛落,歐元對美元匯率急劇上揚至1.47美元的歷史最高點。顯而易見,哪怕是一
      個微小的結構調整都能讓北京高聳的外匯山變成掀翻國際市場的火藥桶。

      歐洲巨頭蜂擁北京

      解決匯率危機不能沒有中國的參與。下周北京將變成歐洲巨頭的雲集之地。幾乎
      與薩科齊接踵而至的還有歐元區三劍客,他們是: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歐盟貨
      幣專員阿爾穆尼亞和歐元集團主席榮克。三人行的主要目的是敦促北京進一步放
      開人民幣匯率,以減輕強勢歐元和高漲油價給歐洲帶來的經濟壓力。觀察人士認
      為,如何應對美元疲軟也是薩科齊訪華的主要議題之一。作為歐元區第二大經濟
      體,法國方面一直對持續走高的歐元匯價頗為憂慮。

      早在月初訪美期間,新任法國總統就已發成了期待人民幣適當升值的信號:「無
      論美國還是中國,都不需要疲軟的貨幣。」薩科齊稱中國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
      濟成就,沒有必要「低估」人民幣幣值。

      中國對歐洲及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究竟要在多大程度上歸為匯率影響?基爾大學
      國民經濟學院貨幣、外匯及國際金融系主任盧克斯教授(Thomas Lux)在接受德
      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人民幣加速升值無疑會在某種程度上改善世界貿易的
      失衡狀況,但也不能誇大其詞。中國在廉價勞動力等其它方面也具有極大的競爭
      優勢,10%以下的切合實際的升值空間並不會對平衡國際貿易收支帶來多大的貢獻
      。」 盧克斯指出,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其實並不符合中國利益,因為人民幣貶值
      同時也意味著石油等進口原料價格的上漲,這也是中方意欲緩步提升人民幣對美
      元匯率的主要原因。

      法國乘虛而入

      同「說軟」歐元的任務相比,薩科齊顯然更為看重實實在在的貿易訂單。尤其是
      趁著默克爾與北京交惡的微妙關頭,巴黎方面有理由相信擅走外交平衡木的中國
      領導人將以加倍的「外交親善」拉攏法國,疏遠德國,對默克爾「重印輕華」的
      亞洲政策做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巧妙還擊。

      就在薩科齊訪華前夕,愛麗舍宮傳出消息說,法國阿海琺核電集團有望向中國出
      售兩座EPR核反應堆。簽訂貿易協定也是薩科齊此次中國之行的重點之一。觀察人
      士認為,核電項目的合作協議通常由政府間談判達成,是一種政治上的平衡舉動
      ,目的是為了維護良好的外交關係,但從技術的角度來說不一定符合中國核電站
      管理的最佳利益。

      法國無疑將利用德中外交齟齬為自己贏得更大的在華經濟利益。德國副總理兼外
      長施泰因邁爾近日在波茨坦出席有中國專家參加的某軟體技術開發研究所的慶祝
      典禮時表示,早在默克爾接見達賴喇嘛之前,外交部與總理府的對華政策就走向
      分裂。施泰因邁爾稱,默克爾對他的苦心勸阻置若罔聞,而北京後來的反應恰恰
      應驗了他當初的警告。現在,就連中國低層官員都給德國外交部吃閉門羹,卻精
      心準備獻給薩科齊的厚禮。

      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曼戈爾德也對默克爾對華政策提出批評,他說:「輕聲
      細語往往比奮力疾呼更見實效。我們在敦促中國、俄羅斯或者其它亞洲國家改善
      人權的同時應該避免短視。新聞自由、法制建設需要持續不斷的對話推動,而不
      是每過幾個月,就公開向對方指手劃腳。」 曼戈爾德認為,德中關係惡化不一定
      會給德國企業帶來損失,「但在受政府掌控的經濟領域,如基建、能源工業,參
      與競爭的德國公司多少將受到負面影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3 1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