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放棄日本戰爭賠款的來龍去脈

[複製鏈接]

6

主題

30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gjj2 發表於 2007-11-14 12: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27分,當那架銀白色的總統專機掠過浩瀚的太平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機場降落的一剎那,以中美蘇三國為基點的國際戰略新格局便誕生了。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實況,通過衛星向世界各地進行轉播。這次行動改善了自1949年10月1日起中美間相互敵視的歷史,在世界範圍內引起的震動不亞於一場大地震。受到衝擊最嚴重的莫過於中國東部近鄰日本。面對美國180度的急轉變,一貫追隨美國敵視中國的日本措手不及,當時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是歪著嘴看完電視轉播的。
  但是政治是排斥感情的,「識時務者為俊傑」,佐藤內閣深諳此理。儘管內心不滿,但為了跟上美國的步伐,日本政府在尼克松訪華后,便秘密地委託東京都知事美濃部在訪華時給周恩來總理捎信,表示佐藤首相「要求親自訪華」。誰知當即被周恩來以「佐藤政府說了不做」為由加以拒絕,並宣布中日談判不以佐藤為對象。佐藤政府碰了一鼻子灰。周恩來回絕佐藤的試探,並非表示中國不願與日本復交,相反,新中國早在1949年6月20日便發表過迅速準備對日和約的社論。僅僅因為日本政府追隨美國,承認蔣介石政權並與之締結非法和約,才導致中日兩國長期的敵對。尼克松總統訪華后,形勢的發展有利於解決中日歷史上遺留的問題,因此毛澤東曾明確指出:中日恢復邦交問題「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談得成也好,談不成也好,總之,現在到了火候,要抓緊。」周恩來回絕佐藤,一方面體現了欲擒故縱的外交策略,一方面也是對長期敵視中國人民的佐藤政府的一個懲誡。果然,6月17日,佐藤榮作內閣被迫下台,7月7日,田中角榮內閣登場。田中在就職當天便表示了要與中國恢復邦交的願望。對此周恩來於7月9日迅速作出了反應,他在歡迎葉門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的宴會上專門加了一句:「田中內閣7日成立,在外交方面聲明要加緊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這是值得歡迎的。」隨即又讓中日友協副秘書長孫平化借率領上海舞劇團在東京訪問演出之機,轉告田中:「只要田中首相能到北京當面談,一切問題都好商量。」當時日本政府要想恢復中日邦交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對待中國一再堅持的中日復交三原則(三原則的主要內容是: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二、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日台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必須廢除),另一個就是有關日本戰爭賠償問題。關於這一問題,中國政府在不承認日台條約時已強調指出:「日本軍國主義者殺害了上千萬中國人,使中國蒙受數百億美元的公共財產和私人財產的損失。中國擁有要求賠償這些損失的權利」。這就意味著日本對中國的賠償數額將相當大。日本既然避免不了這一問題,便轉而指望中國高抬貴手。為了探摸中國的態度,預先就雙方的爭執點達成諒解,需要一個從中穿針引線的人。
  當時日本公明黨委員長、正在訪華的竹入義勝充當了這個重要的角色。1975年竹入義勝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述了他於1972年7月25日與中國方面會晤的細節:「我把我們的意見全說了,共有十幾條,並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贊成這些意見,事情就好辦了。……周總理最後問我,假如我們接受你們的建議,日本政府會採取行動嗎?於是,我就從北京打電話給田中先生,請他作出決斷。田中回答'行』,很乾脆。最後一次拜會周恩來總理的時候,周總理拿出一份列印文件並對我說'這基本上是我們關於日中聯合聲明的原始方案。』我很吃驚,內容和後來的日中聯合聲明差不太多。」竹入義勝的活動為中日邦交談判打下了基礎。關於日本戰爭賠償的問題,在中方草案第七條這樣寫著:「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放棄對日本國要求戰爭賠償的權利。」但是在日後中日聯合聲明的正文中行文有了個別改動,去掉了「權利」二字換上了「要求」。
  外交文件上的一字之差,往往掩蓋著談判桌上的翻雲覆雨,唇槍舌劍。在中方放棄賠償的問題上,中日雙方果然有一場短兵相接的較量。
  1972年9月26日,田中首相抵達北京的第二天,中日兩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輪外長談判。當談判進行到中方草案第七款賠償問題時,日方代表高島忽然狂妄地聲稱,根據1952年日本與台灣締結的和約,日本戰爭賠償問題已經解決,因而不存在中國放棄什麼賠償權利的問題。同時對中日間終止戰爭狀態等提法一一表示拒絕,會談因此不歡而散。
  次日,周恩來會見田中,一反前一天溫和的態度,以嚴厲的口氣譴責了日本的行為。他說:「聽了今天上午外長會談的彙報。高島條約局長是破壞日中邦交正常化來的吧。日中邦交正常化是個政治問題,不是法律問題。高島局長是搞訟棍那一套嘛!我不認為高島局長的意見是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的本意。」同時周總理對中日賠償問題再次重申不承認台灣的允諾,指出:「當時蔣介石已逃到台灣,他是在締結舊金山和約后才簽訂日台條約,表示所謂放棄賠償要求的。那時他已不能代表全中國,是慷他人之慨。遭受戰爭損失的主要是在大陸上。我們是從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出發,不想使日本人民因賠償負擔而受苦,所以放棄了賠償的要求。」「毛主席主張不要日本人民負擔賠款,我向日本朋友傳達,而你們的條約局長高島先生反過來不領情,說蔣介石已說過不要賠款,這個話是對我們的侮辱,我們絕對不能接受。我們經過50年革命,蔣介石早已被中國人民所推翻。高島先生的說話不符合你們兩位的精神。」面對周恩來總理義正辭嚴的聲明,田中一行垂頭喪氣,連晚飯都吃不下去了。
  第二天,中日聯合聲明起草小組再次開會,高島一上來便對他上次的言行表示道歉,聲言日本國民對中國放棄戰爭賠款的要求深為感動。至此,由於戰爭賠償問題引起的風波方才平息下去。不過中方體諒到日本方面的難處,同意將聲明中有關賠償的「權利」一詞換為「要求」。
  1972年9月29日上午10時20分,中日兩國代表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聯合聲明。聲明第七條寫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
  至此,中日兩國間懸而未決長達27年之久的賠償問題,以中國政府的大義放棄而畫上了句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10: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