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配稱大師:「國學大師」辨析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0-14 0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誰配稱大師:「國學大師」辨析
  宋定國      


  一、到底應怎麼界定「國學大師」

  近年來看到幾所名牌大學關於「國學」講座的授課人名錄,竟是一連串的「著名國學大師」,不僅瞠目結舌。「著名」不著名姑且不論,單是「國學大師」之稱謂,就實在令人困惑!明明頂多稱得上「中國史學」、「中國哲學史」和「中國思想史」家的學者,怎麼競一下子都變成「國學大師」了呢!?

    「大師」者,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鑒於「很深的造詣」迄今並沒有確定的、公認的標準,所以人們尊稱某些在教學科研中成績顯著、著述較豐的專家、學者為「大師」,似也無可厚非。但是,「國學大師」的稱謂,愚以為卻是不宜隨便稱謂的。

  「國學」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簡稱,其蘊含極其豐富,單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說。在對於先秦「百家」的理解上,雖然歷來眾說紛紜,我們也不便一一列出「百家」之名單,但至少包括陰陽、道、儒、法、墨、名、雜、小說,詩賦、縱橫、兵、農、醫、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輿、數術、紡織、建築、制陶、冶鍊和交通等家學說。

    而在秦漢以後,經過國學所固有的「貫通古今,融匯內外,綜合創新」基本規律的作用,又湧現出許多新的學派和學說,那麼,作為「國學大師」,理應是對國學所蘊含的各家各派的學說都比較精通,並富有「很深的造詣」者;即使打個折扣,也理應是對其中多半以上的學說富有「很深的造詣」者。可我們今天所稱謂的「國學大師」,有幾人符合這個標準呢?當然,由於中國學術文化的特殊性,沒有西方那樣的分科,所以不論研究歷史還是研究哲學的,尤其是研究學術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學者,對上述多數內容可能有所涉及,但畢竟各有側重,所以即使在各自的領域再有造詣,其著述也大多相對比較單一,尤其缺乏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學,和對社會發展起重大推動作用的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所以稱這些人為「國學大師」,似也欠妥。況且,名單中的多數人,都在70歲上下,歷經了眾所周知的長達二、三十年的文化專制和禁錮,不少人還在「右派」、「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等帽子的重壓下,飽受磨難和坎坷,其研究和著述長期受到壓制,遭受巨大損失,出現長期空白。在一個對原有的「國學大師」實行殘酷專政和摧殘,根本就不準出「大師」的時代,怎麼競造就出那麼多的「國學大師」呢?!要是有誰像古代學者如王夫之那樣,在避難蟄居期間,偷偷地潛心著述,留下一系列國學著作,那也無妨堪稱「國學大師」,可是,請對照「國學大師」名單一個個地掂量掂量,他們當中有這樣的學者嗎?!

  張岱年先生在2003初,面對《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坦誠地說:「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實際上我只是研究國學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學思想,而文學、史學我研究得並不多,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

  從張岱年先生的坦誠而簡要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窺知他對「國學大師」的見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張岱年先生雖然在這裡沒有具體談及其具體內涵,但如天文、歷算、農學、醫學和養生學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這些幾乎都被排斥在「國學家」們的視野之外。張岱年先生實際上提示了「國學大師」的最起碼的標準,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學府所開列的那一串串的「國學大師」名單,有幾人合乎這個最起碼的「國學大師」標準呢?

  當然,要是從「殺富濟學」或「殺富濟文」,即通過某種冠冕堂皇的方式把學者們的身價盡量抬高,以吸引那些腰纏萬貫的富豪、大亨參加相關的講座,讓他們乖乖地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用於周濟學術或文化建設的話,我倒是贊成的。但是,作為學者自己,應該像張岱年先
生那樣有自知之明才好。這裡顯然牽涉到「大師之學」與「大師之德」問題。

  二、 「大師之學」與「大師之德」

  所謂「大師」者,既然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者的尊稱。那麼,凡稱得上「大師」者,其學問理應在同行、同專業中當屬於出類拔萃者;而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的範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而我們的「國學」則是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在內的,蘊含極為豐富的學術文化,所以,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也理應體現這樣豐富的內容,即按照西方學科的劃分而言,是多面手,是百科全書型的學者,既有卓有建樹的學術著作,也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等等。

  另外,我以為,「大師」之所以為「大師」,還不能光看學問,光看作品,還要看人品、文品,看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假如學富五車,學問做得很大,文章也寫得呱呱叫,但人品很差,尤其是文品與人品脫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講堂上、著作中說的、寫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殺而不可辱」,可一到外敵入侵,就賣國投敵,充當漢奸,「富貴淫其心,貧賤移其志,威武屈其節」,或面對強權一味卑躬屈膝,附炎趨勢,「學風隨著政治風標轉」,充當「什麼時候都吃香」的「吹鼓手」;或「滿口仁義道德」,而行動上則男盜女娼;或口裡老是叨念「淡泊名利」,而實則爭名於朝、奪利於市,沽名釣譽、治學不嚴、投機取巧、破綻百出,卻又師心自用,聽不得批評意見,甚至「拒絕一切批評」等等。那麼,像這樣缺乏「大師之德」的學人,也是斷斷不配當「大師」的!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大師」之所以堪稱「大師」者,不僅僅在於其學問的淵博和建樹的卓著,更在於其虛懷若谷的胸襟和虛一而靜的心態。有道是「至人無己」。真正的「大師」從來對此稱謂默然視之,更不師心自用。前面提到張岱年先生在回答《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提問時,就昭示出這樣的風範。還有著名的書齋型學者蔣孔陽先生,也是當今融高尚人品與文品為一體的「道德文章」之典範。他為人一向淡泊無爭,但在學問上卻一直「不懈追求」。他說:「知識分子應以專業為社會服務。學者應當以學術為社會服務,不是用講話,也不是用賺錢,而是用思想用知識和學問。」當有人問他:「你拼死拼活地干,又能有什麼好處?」時,他淡然回答:「做學問,本來是出於愛好,出於對真理的追求,出於想對社會有一點貢獻,而不在於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要講好處,自然用不著走學問這一條道路了。」張岱年和蔣孔陽先生,至少作為中國哲學和美學方面的「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2007年初,媒體披露了年逾九旬的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在病中》一文所申明的「三辭」,即辭「國學大師」,辭「學界(術)泰斗」,辭「國寶」,並坦言剖白:「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則更昭示了其不同凡響的大師之德!

  總之,我認為「國學大師」之稱謂,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稱譽,是一頂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現在人們所稱道「國學大師」,實際上多是史學家、哲學史家等等,至於就「師德」而言,不少人就更成問題。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NYLASH 發表於 2007-10-14 07:45 | 只看該作者
要做大師, 先要一份信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