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07年諾貝爾獎。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0-13 23: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諾貝爾獎,生物/醫學獎於8月率先發布,由馬利奧·卡佩奇(美國)、馬丁·埃文斯(英國)、奧利弗·史密斯(美國)三位科學家所對小白鼠胚胎幹細胞基因剔除技術,拿下諾貝爾獎的殊榮,三位科學家共同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的獎金。

這項技術是利用DNA互補的特性,製作特殊序列的DNA,再送入小白鼠的胚胎幹細胞,如此一來在細胞複製的過程中的同源染色體重組過程中,就可以依設定將特定的基因剔除。再經過挑選和配對後,就可以產生剔除特定基因的小白鼠。三位科學家雖然會互相交流研究訊息,但是他們是獨立研究。卡佩奇的研究重點在哺乳動物器官發育和發生,他的研究結果提供了幾種讓人類了解人類先天畸型的原因。埃文斯博士將這項技術所建立的動物模式用於人類疾病的研究,例如囊腫性纖維化,他也研究疾病的制病機制和測試可能的基因療法。史密斯博士利用這項動物模式,來研究囊腫性纖維化和地中海型貧血等疾病,他還發展出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等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式。

這項技術有助於生物醫學對於疾病、新藥試驗和未知基因的研究與發展。


10月8日,美英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奧利弗-史密西斯、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們在幹細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這三位科學家是因為「在涉及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而獲得這一殊榮的。這些發現導致了一種通常被人們稱為「基因打靶」的強大技術。這一國際小組通過利用胚胎幹細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飾。

  卡佩西出生於義大利,他現在是美國公民,埃文斯和史密西斯都出生在英國,埃文斯是英國人,史密西斯目前是美國公民。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的獎金。

2007年諾貝爾物理獎於10月9日公佈,由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物理學教授的艾爾伯·費爾博士和德國尤里西研究中心皮特·克魯伯格博士以巨磁阻效應的研究共同獲獎。

兩人各自在1988年發現了巨磁阻效應(Giant Magnetoresistance,簡稱GMR)。

巨磁電阻效應就是外加磁場的細微變化引起磁性物質的電阻急劇減小現象,將這個現象應用於硬碟讀取頭,即使增加硬碟容量,硬碟更小化,讀取頭仍然能靈敏地讀取資料。1997年,首件利用這項原理製作出來的硬碟讀取頭正式發布,隨之帶動相關電子元件的微型化,廣泛應用到各項電子資料讀取的系統中。

艾爾伯·費爾是一位法國公民,1938年生於喀卡孫(Carcassonne),1970年於法國第十一大學得到博士學位,自1976年開始於法國第十一大學擔任教授,並於1995年起於法國Unité mixte de physique CNRS/Thales擔任科學主任。

皮特·克魯伯格是一位德國公民,1939年生於德國皮耳森(Pilsen),1969年在德國達木士塔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獲得博士學位,自1972年在尤里西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Festkörperforschung,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擔任教授。

兩位博士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10月11日,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獲得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

10月12日,美國前副總統艾伯特·戈爾(圖)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1: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