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書海領航 介紹(英)李約瑟的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發展的簡要歷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0-4 11: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發展的簡要歷程
時間2007-6-17 21:34

《中國科學技術史》

作者:(英)李約瑟

成書時間:1952年

類別:科技史

版本推薦:科學出版社版

書海領航

《中國科學技術史》是李約瑟教授的煌煌巨著。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就必須讀這部書;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成就,就必須讀這部書;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古代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就必須讀這部書。

我們國家本來是有編纂歷史的偉大傳統的,但近代以來,我國科技落後了,有志之士急於趕上先進的西方,把精力大都投在學習、應用現代科技上,對本民族傳統的整理未免就拖延下來。因為語言及文化的相對關係,中國人了解西方,相對於西方人了解中國,要廣泛與深刻,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中國人也可以寫出自己的站在全球歷史上的科技史。李約瑟在全書的序言里,站在一個西方研究者的角度,列出了寫這麼一部中國科技史的條件,共有6條:(1)有一定科學素養,並從事多年實用研究;(2)熟悉歐洲科學史;(3)熟悉歐洲歷史;(4)作為科學家體驗中國人的生活;(5)能閱讀中文文獻;(6)得到中國學者的指導。李約瑟不無驕傲地說,這些難得的條件在他身上都具備了。他在中國呆過一段時間,並與許多中國一流的學者建立了友誼,比如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等等。這些都為他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本書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優點:第一,在全球視野中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考察;第二,最大限度地搜集了中文文獻資料。如果你是一個科技史作者,中國人難在第一點,西方人難在第二點。這兩個難點在一部書中都得到解決,立刻就成了無可比擬的優點。我們就能看到中國古代在科技上取得了多麼偉大光輝的成就,這些成就與當時的世界其它文明相比,顯示出何種意義。

李約瑟是劍橋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中了解協會會長。因為這部著作,他的名字逐漸為每一個真正關注中國的人所熟知,所讚頌。

內容梗概

《中國科學技術史》是一部真正的巨著。全書共分七卷,內容包括我國有史以來的地理和歷史情況(第一卷)、科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第二卷)、數學、天文學、地學(第三卷)、物理學、工程技術(第四卷)、化學、化工(第五卷)、生物學、農業、醫藥(第六卷)以及這些學科得到發展的社會背景(第七卷)。僅僅以各分卷的主題情況看,這部書就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

但作者不願在這裡就停下探索的步伐,他還討論了中國哲學中科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問題。他認為,中國人已經用自己的歷史證明了,中國人在較早時期至少是和希臘人一樣善於推測大自然的法則。中國沒有產生亞里士多德那樣的人物,只是因為阻礙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發展的那些抑制因素,早在中國可能產生亞里士多德那樣的人物以前,就已經開始起作用了。雖然中國人總是運用原始型的理論與假說,但那些經驗性的發現和發明,還是對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為中國人很善於計劃並能進行有用的實驗來進一步改良技術。很清楚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社會發展技術的有利條件雖然少於文藝復興以後的歐洲社會,但中國古代,卻取得了比古代地中海地區奴隸制的城邦文化或封建時代的歐洲文明大得多的發展。歐洲從中國汲取去的技術極為豐富多彩,可是在公元後頭14個世紀中,歐洲人往往完全不知道這些技術的來源。

在歐洲人看來——中國也同樣——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系列驚人的科學創始精神,突出的技術成就和善於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為什麼現代科學,亦即經得起全世界考驗、並得到合理的普遍讚揚的伽利略、哈維、牛頓的傳統,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發展起來,而不是在中國或亞洲其他任何地方得到發展呢?李約瑟在全書的最後部分提出了這個問題的討論。

在第一卷的第五、第六兩章里,李約瑟對中國古代科技史描述了一個大致的輪廓。第五章是先秦時期,在史前時期主要講了農作物和勞動工具,一些家畜、家禽的馴養。商、周時期主要講了青銅器、鐵器的製作。第六章內容是全國統一的帝國,從秦開始到明末耶穌會傳教士的東來。概述了這1800年的歷史及科技,這一工作是在一種全球史觀的背景下進行的。李約瑟考察中國的具體的科技史料時,發現它們的焦點往往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特別應該提到的是水利工程的改進以及它們的擴大應用,如閘門和新的測量儀器等。在宋代,至少有496項水利工程收到了效果,而唐代只有91項。在建築方面,李誡在公元1100年所著的《營造法式》是中國建築工程的經典著作。宋朝的代數學達到了古代中國的最高峰。最重要的,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還是化學,它是在唐代道觀里不知名的實驗室里開展起來的,現在終於的確出了成果:火藥成了有用的武器——宋金之戰便是它的第一個試驗場。最遲在公元1000年左右,宋朝人就已經用弩炮來發射出「炸彈」了。在公元1040年左右寫的《武經總要》這一巨著中,就已確定了「火藥」這一名稱,並且記載了拋射武器、毒氣和信號彈、噴火器以及其它新發明的迅速發展。

另一項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也出現在這一時期,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詳細記載了它的發明人及工作原理。而《夢溪筆談》正是一部偉大的科技著作,科學的內容佔全書五分之三,包括許多天文學、數學以及化石方面的記載,還包括凸雕地圖和製圖方面的注意事項、冶金方法的描述以及占很大篇幅的生物學觀察。中國古代的另外一項偉大發明,也在這部書里有了最早的描述,那就是羅盤。

如果說中國古代有具有獨特特色的一種學科,並且在現代還有發展的話,那就是中醫學及藥物學。從第一個大醫生扁鵲,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開始的中醫傳統,劃過了一條明亮奪目的軌跡,到明朝出現了一個總結性的人物李時珍,他的《本草綱目》,無疑是明朝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李約瑟指出,李時珍在和伽利略—凡薩利烏斯(16世紀德國名醫,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人)的科學運動完全隔離的情況下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本草綱目》共62卷,詳細敘述了約一千種植物和一千種動物,並說明它們在藥用上的價值和可能具有的價值。他還非常精確地討論了蒸餾法及其歷史、預防天花的牛痘接種、水銀、碘、高嶺土和其他物質在治療中的用途等等。

總體來說,李約瑟這部《中國科學技術史》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向全世界說明了古代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多麼巨大的貢獻。

精彩篇章推薦

對具體學科在歷史上的情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按我們在內容梗概中的說明選讀相應的分卷。試圖了解一般情況的讀者,我們推薦以下章節。

第一卷第一章,序言 本書寫作的緣由和科學史的寫作方法。

第五、六章,歷史概述 中國科技史概述。

第七章,中國和歐洲之間傳播科學思想和各種技術的情況 作者反駁了形形色色的「傳播論」,論證了中國人的獨立發明和發現。

精彩語言輯錄

△沒有一個民族或一個多民族集體曾經壟斷過對科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中國所能提供的古代原始資料比任何其它東方國家、也確實比大多數西方國家都要豐富。

△中國則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有編纂歷史傳統的國家之一。

△羅馬的文化在勞動人民中的根基是如此之淺,以致不能抵禦這一變化。相反的,即使在漢代中國,文化也已深深地植根在廣大的農民大眾之間。

△過去,中國是和外界有接觸的,但是,這種接觸從來沒有多到足以影響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學的格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14: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