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盛頓觀察 美國中國化「非洲干戈」為玉帛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7-9-20 2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領導人頻訪非洲,強烈地表現出中國要發展同非洲地區友好合作的認真態度。中國作為一個實力上升的大國,這一政策符合其多方面利益。中國希望開發非洲這塊大市場,也需要得到非洲豐富的資源以支援中國的經濟建設;同時,中國希望將非洲發展成她在國際舞台上的政治盟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非洲項目主任斯蒂芬·莫里森(Stephen Morrison)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到目前為止,非洲國家對中國的接觸政策給予了非常積極的回應。"

  借著去年11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的東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2007年初趕往非洲"拜早年",於1月30日~2月10日走訪喀麥隆、蘇丹、納米比亞、南非、塞席爾、賴比瑞亞、尚比亞和莫三比克八國。傾聽著中國人多次踏上非洲大陸的足音,華盛頓的學者很是肯定北京對發展中非關係的誠意。他們看到中國正在認真兌現與非洲國家的務實合作計劃。與之前一些美國人擔心的"中國威脅論"不同,胡錦濤的此次訪非之舉在美國專家中引出更多積極的火花。他們不僅僅看到中國的非洲人權政策的轉變,更傾向於認為,美中應該深化在非洲合作問題上的對話。

  "與其說華盛頓擔心中國走入非洲的舉動,倒不如說,美國似乎更傾向於在非洲問題上和中國進行合作。中國領導人也曾公開表示,在開發利用石油資源的領域,包括非洲,與美國合作,特別是在原材料和石油資源豐富的尼日三角洲地帶(Niger Delta),"曾任美國駐埃塞阿比亞和布吉納法索大使的戴維·希恩(David Shinn)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採訪時提到,一年多以前,美國主管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延達伊·弗雷澤(Jendayi Frazer)就曾和中方展開過關於非洲的對話,1月9日,美國總統蘇丹問題特使納奇奧斯(Andrew Natsios)再次訪華,討論美中兩國如何共同努力,鼓勵蘇丹政府與非洲聯盟和聯合國進行合作,以實現向蘇丹派駐一支各國參與的維和部隊的目標。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中,預計中美代表會在華盛頓開始新一輪有關非洲的會晤。


超越經貿的非洲之旅



  21世紀初,中國踏足非洲大陸的時候,西方國家送出了一頂頂"能源外交"、"資源之旅"的帽子。然而,目前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擔任國際事務兼職教授的希恩細看了中國領導人的訪非旅程表,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走進非洲是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重要一員的長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004年初,胡錦濤就曾經訪問過埃及、蘇丹、加彭和阿爾及利亞。2006年4月,他又去了奈及利亞、摩洛哥和肯亞。四年之中第三次訪非時,西恩發現,胡錦濤到訪的非洲國家從沒有重複。胡錦濤所到之處既有與中國長期保持友好關係的埃及和阿爾及利亞,也有中國重要的經貿夥伴南非;既有盛產石油的蘇丹和奈及利亞,盛產木材的賴比瑞亞;也有石油、木材皆富足的加彭,銅礦資源豐富的尚比亞。更有意思的是,此次行程中還有一個既不以自然資源取勝,又非對華貿易大戶的塞席爾。

  "如果再加上中國國家主席溫家寶近些年來到訪的國家,中國已經接觸到非洲大陸多達53個國家。這53國在聯合國和國際舞台上將構建對中國極其重要的潛在支持,"西恩總結說。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中國項目訪問學者約書亞科蘭滋克(Joshua Kurlantzick)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非洲國家雖然經濟實力不夠強大,但在國際組織中各有一票。通過和非洲國家的深入交往,中國在聯合國和其它國際組織中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者,結成某種聯盟關係。總體上講,這對中國的國家利益是有好處的。"

  莫里森將中國在政治上接觸非洲的成就總結為:首先,中國成功地在聯合國壓縮了台灣的外交空間,非洲有48個國家與中國大陸建交,只有5個國家承認台灣的國際地位;同時,中國積極派遣人員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幫助非洲地區掃平戰亂。

  在經濟層面,希恩認為,中國領導人頻訪非洲彰顯了中國要和這些國家熱誠交往的願望,尤其是從非洲國家換來自然資源,保障中國經濟車輪的快速運轉。

  中國和非洲國家的貿易額從1995年到2005年增長了10倍,預期在2006年將達到500億美元,其中大部份貿易是石油。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論壇上,中國和非洲國家政府及公司簽署了14項價值19億美元的合同。胡錦濤在行前承諾,中國將在2009年之前把對非洲的援助增加一倍,並提供50億美元的貸款。

  美國學者並不認為中國對非洲的幫助是出於某種私心。就像莫里森對《華盛頓觀察》周刊所言:"中國決不是歐洲殖民者。後者曾要臣服這片大陸,而中國的接觸政策則主要是為了本國國內的經濟需要,支援本國的持久發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進入非洲加深了那裡的競爭關係,讓非洲在世界市場上的分量日益重要。"莫里森話鋒一轉,提醒說,中非之間大量的石油貿易讓世界油價高漲,中國與其它亞洲的新興國家,如印度,以及老牌的西方國家為了爭取這片土地上的市場、資源、貿易機會而展開了多層次的競爭。同時,非洲國家還沒形成統一的歡迎中國的態度。如幾內亞、埃及等國在不同的層面對中國因素還頗多敏感。反對、擔憂中國因素進入的聲音時有聽聞。

  當積極的發展中摻帶著些許問題時,莫里森寧願從更加中立的角度來看待中非接觸的事實:"這將是一個長時間的歷史現象。中國走進非洲的步伐才剛剛開始。"


蘇丹是中國人權口碑的轉折點?



  胡錦濤此次訪問非洲的一個亮點是蘇丹。中國曾面臨很多外界的批評,指責其只注重與蘇丹發展經貿關係,卻無視蘇丹達爾福爾(Darfur)地區的流血衝突。據說,胡錦濤此行將會見蘇丹總統巴希爾(Omer Hassan Ahmed Elbashir),還會談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達爾富爾問題。

  達爾富爾位於蘇丹西部,與查德接壤。這裡約有80個部族混居,錯綜複雜的種族和宗教矛盾不斷引發他們之間的暴力事件。2003年2月,由該地區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黑人居民組成的"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公平運動"兩支武裝民兵,以政府未能保護他們免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民兵襲擊為由,展開反政府的武裝活動,並要求實行地區自治。 自此,兩派衝突不斷,蘇丹政府亦平亂乏力。到目前為止,已有20萬平民死於宗族衝突,200多萬人流離失所,居住在蘇丹的流離失所者營地或在查德的難民營,超過350萬人依靠國際援助生存。

  近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會利用外交影響力促進達爾福爾衝突和平解決,卻不會公開給蘇丹政府施加壓力,或是進行制裁。但即使是"只送胡蘿蔔,不用大棒"的努力,仍頗為令人欣喜。有些中國學者甚至將此次訪問稱為中國讓西方刮目相看的良機。

  "中國宣稱要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達爾福爾衝突的想法是有可能實現的,或許也能成為中國改變在世界上形象的一個轉折點。關鍵要看中國能在這條維護世界人權的路上走多遠,"科蘭滋克積極地回應說。

  莫里森更看到了這一政策變化的必然性:如今,不僅僅是西方的人權組織對中國在非洲忽視人權的問題頗有微辭,就是非洲內部的一些勢力也曾批評過中國。因此,他認為,中國的政策改變是可喜的現象,但可能並不會因此次訪問而有巨大的不同。中國在這些問題上仍然十分小心,其努力還有待觀察。

  與前兩位學者不同,希恩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則頗為謹慎。

  "中國領導人的訪非行程,更重要的目的是加強中非關係,而非改善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中國最近鼓勵蘇丹接受解決達爾福爾地區種族衝突問題的混合方案,其中包括由非洲聯盟和聯合國派兵維和。這套安排大抵是能夠起作用的。"希恩說,"但我懷疑,中國在這一妥協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是胡錦濤訪問蘇丹的主要目的。中國可能不願去強調由達爾福爾衝突衍生出來的其它問題。"

  在希恩看來,由於中國沒能對非洲地區的人權問題給予及時的反應,對當地環保也缺乏足夠的重視,經常受到外界詬病。從西方的角度看,在人權領域譴責中國是有道理的,但批評中國在非洲破壞環境則有點言過其實。中國在與非洲國家進行木材貿易之處或許是有些忽視當地的環保。但是目前還不清楚,這一問題是得到了改善,還是仍在繼續。

  "應該指出的是,西方公司在非洲的表現並非十全十美。它們也曾無視當地的環保問題,特別是在開採石油的時候,"希恩說。



中美合作在非洲"會師"



  在開發非洲的歷史行程中,歐美堪稱是"老大哥"。然而,它們與非洲國家建立的雙邊關係多是傾向西方利益的。由於經濟、科技實力相差懸殊,幾十年來,非洲極其依賴於歐美的支援,在某些領域,歐美企業為了自己的需要,甚至不惜犧牲非洲夥伴的利益。如今,加入這條開發之路的中國正努力讓中非雙邊貿易保持平衡,以免重蹈歐美的覆轍。

  "在中非友好合作中,如果非洲國家更加依賴中國的經濟幫助,那麼雙方的關係發展將更像美國和非洲的關係那樣,偏重於前者,"科蘭滋克提出了這樣的擔憂。

  莫里森則提供了一個衡量標準:在去年11月的中非論壇中,南非、埃及等國希望能建立討論中非經濟合作方案的共同委員會(joint committee)。如果這一委員會被認真地落實下來,中非合作將更可能地走向平衡。同時,中國應該繼續開放自己的市場,讓更多低成本的非洲商品進入。

  "平衡貿易合作,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希恩感慨道,"中非貿易基本上是處於平衡的,只是個別非洲國家對華貿易出現比較大的不平衡。"

  西恩說,中國與安哥拉、赤道幾內亞、和蘇丹幾個主要產油國的貿易赤字巨大,但是對大部分的貧窮國家則有很大的貿易盈餘。中國正在試圖改變這些貿易不平衡,如允許30個最貧窮的非洲國家對華出口440種免稅商品。但到目前為止,非洲對華商品出口的增長還只是中等水平。同時,胡錦濤在中非論壇上曾宣布過8項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擴大對非援助規模;今後3年內向非洲國家提供3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20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設立中非發展基金;援建非盟會議中心;免除同中國有外交關係的所有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等。而此次訪問的重點目的也在於落實這些計劃。

  "現在判斷中非貿易關係是否會倒向不利非洲的一邊還為時過早。中國正努力避免這種一邊倒的貿易關係出現。但有時,你很難駕馭雙邊貿易模式,保證其平衡和公正,"希恩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即使路途不平坦,中國仍在積極地深化非洲之旅。這些發展看在美國人的眼中,似乎並未被視作一種威脅。客觀原因如科蘭滋克所言:在美國目前的外交議程表上,中非關係的發展並不是首要的問題。因此,美國不會做出什麼直接的回應。

  更明智的選擇則是,"美中兩國都希望看到非洲的政治穩定,"西恩說。他的看法是,雙方在有關非洲的教育、衛生等領域同樣有合作的空間。中國在人權和清明政治等領域則頗為固執。但是,當中國人逐漸意識到她能夠從一個誠實的非洲政府得到受益時,這些政策有可能逐漸改變。另一個美中能明確合作的領域是反恐,中國似乎也不太感興趣。北京可能擔憂華盛頓反恐的方式過分依賴軍事行動,而非清除恐怖主義滋生的社會根源。

  學者們認為,美中在非洲的確有一些利益摩擦,美國或許有人認為中國商人在非洲市場上人數增長太快,中國的項目過多,同時美國政府對中國在蘇丹和辛巴威"只談經濟,不問政治"的政策有些不滿,但是,這還不足以讓華盛頓將北京視為其威脅。

  2005年12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弗雷澤曾到北京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在"戰略對話"中商談過美中在非洲合作的事宜。會後,弗雷澤說,她不相信中國接觸非洲構成了對美國的直接競爭,並稱中國和其它國家一樣,有權和非洲發展友好關係,這是對非洲大陸有好處的事。

  莫里森總結說:"中美就非洲問題的對話進行了一點點。但進展緩慢,雙方在非洲大陸進行多方面合作。如教育、維和、衛生健康和高效管理等方面還有許多商談的空間。"他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一切都剛剛開始。" (作者 李焰)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沙發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9-21 01:27 | 只看該作者
  在開發非洲的歷史行程中,歐美堪稱是"老大哥"。然而,它們與非洲國家建立的雙邊關係多是傾向西方利益的。由於經濟、科技實力相差懸殊,幾十年來,非洲極其依賴於歐美的支援,在某些領域,歐美企業為了自己的需要,甚至不惜犧牲非洲夥伴的利益。如今,加入這條開發之路的中國正努力讓中非雙邊貿易保持平衡,以免重蹈歐美的覆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0: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