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面對外國人 為什麼不少中國學生不自信?

[複製鏈接]

1

主題

8

帖子

6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oonming 發表於 2007-9-5 11: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今,國人越來越能感受到國家崛起帶來的榮耀和光芒,但是,面對外國人,依然還有不少中國人很難表現出應有的自信心。
為什麼中國學生不自信

作為教師,體會很深的是,就多數而言,我的中國學生遠不如歐美國家的學生表現得那麼自信,那麼敢於提問甚至挑戰老師,即使在同一個課堂上也是如此。我對國民自信問題的議論,就從這裡說起。

中國學生缺乏自信,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或水平不高?顯然不是。有些外國學生哪怕僅讀到一份資料、一篇文章,如果發現其觀點同老師不合,就敢拿來當面質疑。也許是中國學生比外國學生更崇拜老師?也不是。中國學生私下對某些老師很不服氣,是常有的事,只是不敢當面表露而已。

據我觀察,中國學生在老師面前之所以不自信,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到自己同老師在知識面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一個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和觀點如果持懷疑態度,那就是「不聽話」,就得不到好分數。而聽不聽話,在班級里的分數排名高低,是衡量好學生的首要標準。在如何把握這些標準方面,老師有很大權力。學生在老師面前不敢自信,由此而來。

在歐美的現代教育中,學生能否獨立思考,是否對知識刨根問底,以至是否自信,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同時,能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挑戰固有結論,也是衡量老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有意思的是,在歐美的中國留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很多人都能跟當地學生同樣自信,同樣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因為在那裡,如果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研究生)不能發表獨立見解,反而會得不到高分數。此外,學生不必懼怕老師,老師反倒有幾分怕學生,因為學生也要給老師打分數。在大學里,學生評價不高的老師,選他的課的人數就少。長此以往,老師晉陞職稱就成問題,甚至保不住飯碗。

可見,所謂中國學生不自信的問題,主要不在學生本身,而在於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人格關係是否平等,在於對人(包括老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在於培育學生的社會環境。

真正的病根在社會內部

將中國學生的例子放到更廣闊的背景上,可以看到,部分國民在外國人面前缺乏自信,只是表象,真正的病根在社會內部。自信產生於自尊,而自尊又以相互尊重為基礎。人與人之間固有天資和能力上的差異,但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在不平等的社會裡,國民性格必然被扭曲。魯迅筆下的阿Q,描繪的是近百年前國人在內亂外患之下那種無奈的沉淪。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揍,受了屈辱,回過頭來卻向柔弱小尼姑報仇發泄。在我們國家,兩千多年的專制等級觀念還遠遠沒有肅清,而今社會上嫌貧愛富之風又在污染一些人的靈魂。在下級、「層次低」的人面前頤指氣使、不屑一顧的人,轉過臉去就會在長官、富豪面前低三下四,自信全無。

如果在社會內部用地位、權勢、財富來衡量個人和群體的價值,在國際上也會用不平等的勢利眼光去評判事物。清末朝廷對內不講民族平等,對外不講國際平等。先是用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拒絕開放;後來在洋槍洋炮下敗退,又欲「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喪權辱國。他們對百姓趾高氣揚,在洋人面前則卑躬屈膝。對內沒有人權,對外喪失國權,何來民族的自尊自信!

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民族屈辱的歷史。中國在國際上一貫倡導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但是,一項響亮的外交原則,卻不能掃除沉積於部分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自卑-自大情結。走入開放時代,我們猛然意識到本國還很貧困落後,一些人不免在發達國家面前產生自卑感,心嚮往之。另一方面,這種自卑感常常以自傲的面目出現,就像阿Q那樣聲稱:「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

說到底,部分中國人在國際上缺乏自信,就像一些低分學生缺乏自信一樣,是評價體系出了問題。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無可避免地置於一切之首。隨之而產生的一種心態,是以金錢來衡量人的尊卑。這種心態放到國際上,則是以財富多少來衡量本國和他國,誤將按照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硬實力,即「闊」或「不闊」,視為國際地位高低的主要象徵。雖然今天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但在很長時期里仍將是窮國。若僅以「財大氣粗」來建立自信,那麼中國的自信就遙遙無期了。其實,就像達官貴人、高才生以外的國民也有資格自尊一樣,物質實力不那麼強大的民族,同樣應當以自尊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些人想以同發達國家比肩的方式,按照他們心目中的「國際標準」來確立自信,其結果往往是東施效顰。爭建亞洲第一高樓,以洋詞命名奢華住宅,以洋文標註國內自銷產品(更不消說偽造洋貨),花高價換取有名無實的洋學位,巧立名目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出高租包場到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而自詡「征服歐洲觀眾」…… 如此種種,都不過是向國人顯示自己的驕人之處,以此掩飾內心深處的自卑。

既要轉變觀念,也要改變某些隱性標準

要讓國民真正感覺到同外國人是平等的,而不是低人一頭,既要轉變觀念,也要改變某些隱性標準。直至今日,我們許多單位接待外賓的規格還是高於內賓,而在外賓里,又是接待富豪和西方人的規格高於其他人。剛剛發表的我國食品安全白皮書里說,全國食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從去年的77.9%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 85.1%,多年來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我們有理由期待,國內的食品消費者將能夠和吃中國出口食品的外國人,享有同等的安全感,而不必等到外國人批評抵制,才開始密切審視食品安全。

中國人要自信,平等的文化觀也是不可缺少的。由於逼迫中國打開國門的是西方列強,隨之而來的是西方文化的滲透,中國人難以避免地以「中西文化」之辨,取代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的深入體察,對於西方文明以外的他種文明,更是知之甚少。所謂的「東方文化」,其實指的是中國文化,而所謂中國文化,指的僅僅是漢文化甚至儒家文化。同時,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指出的:「我們又常常有一個誤會,把許多人類的共同精神價值看成是西方文化,而一說西方文化又立即產生民族主義的防範心理。」這個背景,阻礙了以平等態度對待外來文化,讓人難以欣賞各種文化中的精華,而割捨其糟粕。在中國貧窮積弱的時候,有人看到的是中華文明中的落後部分,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在中國剛開始強大的今天,又有人提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華文明優於西方文明,顯露出一種文化自傲。

許多人看到國際政治中比比皆是的弱肉強食現象,便以為國際社會中沒有任何平等道義可言,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在中國面臨亡國威脅的年代,當大國爭霸仍是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徵時,產生這種想法情有可原。但是,既然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平等一員,國力又有所增加,就應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為國際公道,為保護人類共同擁有的家園———地球,作出自己的貢獻。抱著「西方過去做過的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做」的態度,以破壞生態平衡來攫取資源,以傲視的姿態對待窮國,為獲利而不擇手段,是不會贏得國際尊重的。

提高國民自信的根本,在於建設一個平等、公正、民主、和諧的社會環境,讓人民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在認同祖國、熱愛民族文化的同時,以平等之心對待他國,遵從人類的共同精神價值,才能繼承從孔子到馬克思的寬闊胸懷,在包容中樹立民族尊嚴。(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9 02: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