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亞太「反導網」:劍指何方?
中評社訊╱題:美國亞太「反導網」打破地區安全與戰略格局 作者:任向群(北京),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大校;彭光謙(北京),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少將
.美國為何要構造導彈防禦系統?
.亞太「反導網」指向何方?
.為何說亞太「反導網」對地區安全及戰略格局構成重大影響?
.美國追求「絕對安全」與對外政策軍事化有何關聯?
近來,美國加緊在海外建立和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一系列舉措引發國際社會陣陣不安。美俄之間為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而引發的爭執尚未平息,亞太這邊又傳來了澳大利亞可能加入美日反導系統的消息。原來以美、日為核心的東亞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擴展為以美、日、澳為軸心的亞太地區導彈防禦體系,從而對整個亞太地區的戰略平穩和戰略態勢造成重大影響。
美國打造導彈防禦系統
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冷戰時期,美國相繼開發、研製了「奈基-宙斯」系統、「哨兵」系統和「衛兵」系統,以對抗蘇聯的核攻擊。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政府上台後,為與蘇爭奪戰略優勢,於1983年3月,提出了「戰略防禦倡議計劃」,俗稱「星球大戰」計劃。但由於這一計劃過於龐雜,耗資驚人,多數技術當時尚處於實驗階段,蘇聯解體后,該計劃自然擱淺。柯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后,於1993年5月宣布終止「星球大戰計劃」,取而代之的是「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該計劃包括兩個部分: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相關盟國免遭導彈威脅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用於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導彈襲擊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前者以射程100到1000公里的彈道導彈為主要防禦對象,後者則是主要用於對付射程3000公里以上的中遠程戰略導彈。1999年3月,共和黨佔主導的美國國會通過了《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法案,以促進美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研發和部署。但由於對「技術和實用效能」缺乏「足夠的信心」,柯林頓總統還是於2000年9月宣布,暫不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布希總統上台後,謀求建立一體化的導彈防禦系統,遂將柯林頓時期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合二為一,統稱導彈防禦系統。「9•11」事件發生后,美國土安全成為當務之急,布希政府乘機加快了研製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步伐。2002年12月17日,布希政府宣布將在2004年底以前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基地部署6枚陸基攔截導彈,在2005年底以前在該基地再部署10枚;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部署4枚;另有20枚標準-3型海基攔截導彈將部署在三艘裝備有宙斯盾系統的軍艦上;百餘枚空基「高性能愛國者-3型」導彈將在全球範圍內部署,以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由此,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從本土到全球的全面部署正式展開。2004年8月,美海軍又宣布將在兩年內在日本海部署15艘「宙斯盾」艦。「宙斯盾」系統是具有很強的防空作戰能力的艦載武器系統,其SPY-1雷達,可進行360度全方位掃描,探測範圍達400公里,可同時監視400個飛行目標,自動跟蹤其中100個包括掠海飛行的目標,同時引導導彈攻擊其中18個飛行目標。因「宙斯盾」系統出色的防空反導功能,現常將裝備了這一武器系統的艦隻都稱之為「宙斯盾」艦。
據美方稱,格里利堡和范登堡空軍基地的導彈攔截系統現已開始嚴密監控、跟蹤全球導彈的發射情況及其軌跡,保護美國本土免遭襲擊。太平洋總部所轄的「宙斯盾」海上防衛系統也已部署到西太平洋的日本海水域,構成導彈防禦系統的海上防線。後續的陸基和海基導彈攔截系統的建設以及導彈預警衛星、預警雷達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的升級更新都在加緊進行之中。
亞太「反導網」是美全球「反導網」的重要組成
可見,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演變,其部署由本土擴展至全球,既是其必然的軌跡,也是美國追求「絕對安全」的必然結果。美軍方稱,為了提高攔截成功率,必須採取「多層次防禦」,即在敵方導彈發射初始階段、中間飛行階段和最後階段各地方都部署跟蹤雷達和攔截導彈基地。為此,多年來,美國在加緊研製和部署用於本土導彈防禦的各類偵測與攔截系統的同時,一直尋求在海外的雷達和攔截導彈基地。其合作對象主要是北約盟國和亞太的日、韓、澳等盟國,試圖建立以美國本土為中心,以亞太和歐洲為兩翼的全球部署格局。因此,亞太「反導網」是美最終建立「既能保護本土,又能保護海外基地和盟國」 的全球「反導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進程也決非始於近年。
柯林頓時期,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雖未能正式啟動部署,但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在東亞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1994年,美國以朝鮮導彈威脅為名,與韓國達成協議,開始在美駐韓基地部署「愛國者」導彈。此後,又說服韓國建造用於導彈防禦的雷達基地。與此同時,美國邀請日本參與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部分技術研發。1998年,美國與日本達成了共同研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協議,日本正式加入美國戰區導彈系統的研發。近年來,隨著美日軍事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融入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成為日軍建設的重要內容。日方曾宣稱,將在2008年3月底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2006年,朝鮮核試驗后,日本的這一部署進程進一步加快。
目前,美正在構建的亞太地區導彈防禦系統是美國在亞太地區設下的第一道崗,是美國國家導彈防禦體系和全球監控網的一部分。正如布希政府2002年宣布開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時所宣稱的那樣,這祗是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開始,「美國將不會有一個最後的、固定的導彈防禦體系」。在亞太地區也是同樣,美國不僅在說服澳大利亞正式加入導彈防禦系統,還與印度進行商議有關的合作,並承諾向印度出售「宙斯盾」系統。美國一直企圖把「愛國者」導彈和「宙斯盾」系統出售台灣,從而將台拉入其導彈防禦系統之中。
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是一種綜合性武器系統的統稱,這一系統主要由陸基防禦系統、海基防禦系統和機載導彈防禦系統組成,具有目標搜索、信息傳遞、指令分析和攔截武器等多種功能。它實際包括了低層防禦、高層防禦和外空防禦三方面。目前在技術上較為成熟的是陸基和海基低空反導系統,這兩個分系統的核心武器分別是美製的陸基愛國者-3型防空導彈和配備了標準-3型導彈的艦載「宙斯盾」防空系統。最近,愛國者-3型導彈系統的機載試驗也取得突破性進展。
「反導網」對亞太地區安全構成重大影響
美國在亞太地區構建「反導網」,將對該地區的安全和戰略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損害大國間的戰略穩定。美國軍方在宣布增加在日本海的「宙斯盾」艦的部署時,曾指出:「這是構築導彈防禦網的聯合活動的一部分,用於抵禦來自包括朝鮮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攻擊。」其指向地區內大國的意圖昭然若揭。這對建立大國間的戰略互信,維護地區的戰略穩定態勢是極其不利的。美國追求「能打別人而不能被打」的絕對安全,其結果是增加了別國的不安全感。同時,這還將給大國間的政治互信帶來陰影,不僅影響大國間雙邊關係的穩定和發展,還將影響大國間在諸多國際事務和地區問題上的合作,從而給全球戰略穩定造成隱患。
第二,衝擊地區安全。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在亞太地區的部署,加劇了地區國家間關係的複雜化,從而影響地區安全。美國以導彈防禦系統為紐帶,加強與日本和澳大利亞的軍事安全合作,試圖在亞太地區建立以美、日、澳為軸心的軍事同盟體系,這與該地區各國普遍追求的共同安全的願望是背道而馳的。美日間以導彈防禦系統為核心的軍事一體化進程,為日本提升軍力,走向軍事大國提供了又一途徑,卻增加了地區內其他國家的疑慮。同時,美國還不斷向其他國家出售「宙斯盾」系統和「愛國者」導彈等高精尖反導裝備,這不僅加劇了高技術武器在本地區的擴散,還將引發新一輪的軍備競賽。韓國雖一直迴避直接參与美國的地區導彈防禦系統,但近日亦表示將建立自己的導彈防禦系統。這一系統顯然仍將以引進美國的核心技術為基礎,勢必引發朝鮮半島新的不穩定。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已對澳大利亞花「巨額」軍費購買軍艦裝備「宙斯盾」系統表示憂慮。美國若向印度出售「宙斯盾」系統,還將把這一軍備競賽擴展至南亞地區。而美國一旦向台灣出售反導系統,將導致海峽兩岸軍事力量的失衡,助長「台獨」勢力的冒險行為,嚴重危及地區和平。
第三,影響有關國家的內部穩定。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是個龐大的體系,投入大,技術難點多,因此,美國廣泛動員其盟國,特別是擁有技術和財力優勢的盟國加入研發。但對於這樣一項耗資巨大,成效難斷的長期性工程,其戰略上的敏感性大於其可能帶來的安全感,且分享技術的代價是國家安全受制於美國。因此,是否參與美國反導系統往往成為有關國家內部爭執不休的問題,甚至導致內部紛爭。現在,澳大利亞國內仍存在著這方面的爭議;韓國一直不願正式加入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即使在日本國內,也存在著加入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日本安全的主導權是否會進一步受制於美國的疑問。同時,日本要進一步全面參與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研發和部署,還將涉及日本一系列的法律禁區,有可能引發日本國內新的憲制風波。隨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反導網」的不斷擴大,許多國家都面臨著「搭車」必須「交權」的風險,從而使是否參加和如何參與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成為一些國家政治決策的難題。
第四,增加美對外政策的軍事化。美國在繼續保持和強化包括進攻性戰略武器在內的軍事優勢的同時,加緊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就是想一手拿著「銳不可擋「的矛,一手握著」堅不可摧」的盾。而且,導彈防禦系統名曰防禦,實際上是防中有攻、攻中有防、攻防兼備的現代化武器系統。導彈防禦系統除了擔負攔截來襲導彈的任務之外,其最經常性的功能是對可覆蓋區域進行全天時、全天候、全方位的偵察與監控。它既可以用來精確攔截高速飛行中的來襲導彈,也可能用來主動攻擊飛行中的飛機和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反導其實與反衛星、反空中飛行器是三位一體的,何時用於進攻,何時用於防禦,祗在一念之間。顯然,這有可能導致美國在對外政策上更加傾向於使用軍事手段達成戰略目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8月號,總第1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