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慈善不能成為精神索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8-24 1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08月24日07:15   南方都市報 

長平 南都周刊副主編


在襄樊市的一個助學活動中,主辦者宣布取消5名大學生繼續受助的資格,原因是他們「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就因為沒有當面言謝,慈善變成了對受助者的懲罰和譴責。主辦方和捐助者真的可以這樣理直氣壯嗎?


難道只因受助貧困生沒說聲謝謝,就可將已經承諾的資助計劃輕易中斷嗎
受助貧困生非要說聲謝謝?

從報道中可以看出,主辦方組織的19位女企業家一年前曾經作出承諾,以結對子的方式,每年向22名貧困大學生捐助1000~3000元。承諾至少是一種君子協定吧,這些錢也不多,大學生們應該不會懷疑捐助者中途毀約,還有可能根據這個承諾安排了自己的學業和生活。如今,承諾才兌現了1/4,女企業家們就要取消,沒有聽到感謝這個理由實在是有些勉強。不僅如此,還把他們作為「不知感恩」的「無情大學生」典型予以公開譴責。殺雞嚇猴,其他還在繼續接受捐助的大學生所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

不能說這5位大學生沒有過錯。但是我認為,在這件事情中,女企業家們的做法過錯更大,不僅使已經深受物質之困的窮人又增加了精神壓力,而且扭曲了慈善的意義。

在中國,慈善被普遍視為一種施恩的行為。施恩的觀念中不僅有自身高人一等的意思,而且往往要求受惠者的回報。這樣就會給受惠者造成非常大的精神壓力,甚至感到屈辱,所以就有「嗟來之食」那樣的故事。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中國古人兩頭勸,一邊強調「施恩勿念」,一邊強調「受惠莫忘」。由於施恩者總是掌握話語權,所以書上到處寫滿了「吃水不忘挖井人」這類訓誡。

在另外一些文化中,慈善的定義有所不同。比如基督徒會認為它是依照上帝的旨意,懷著對他人的愛來為自己贖罪。從世俗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自我道德的滿足,一旦付出,即已獲取。在猶太教義中,慈善被視作一種公義,有錢人不過是上帝選中來保管和分配財產的人,自然應該散發出去。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又從社會正義的要求肯定了慈善的公義性,比如羅爾斯就認為,窮人獲得救助是一種權利。我們最容易接受的是一種功利性的分析,即認為窮人能得到救助,社會就不會動蕩,而穩定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富人。

這些慈善觀念都對具體的受惠者沒有要求,很難想象比爾·蓋茨期待著非洲艾滋兒童寄來什麼禮物,或者巴菲特到中東國家去接受群體叩拜,公費上學的美國學生也不會給布希寫感謝信。美國的確有個感恩節,但它的來源是白人對本土印第安人的感恩,和我們常想的窮人對富人的感恩、人民對政府的感恩、兒女對父母的感恩根本就是兩回事。

在愛心和公義的觀念支配下,慈善行為往往通過教會和慈善機構進行。捐贈者可能知道錢款的使用方向,或者大概的受助人群,但對跟具體的受助者保持聯繫未必有興趣。結對子這種慈善模式在中國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為公眾對慈善機構和救助渠道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施恩圖報」的心理在起作用,捐助者期望藉此享受恩人的待遇。我參加過希望工程「1+1」的回訪活動,發現「恩人」們以看望受助學生的名義去接受感謝的時候,很少有人在意孩子們心理上的彆扭。

從整個社會來說,毫無疑問,有錢有權的人對窮人做得太少,要求太多。他們出力的時候,就要求無私奉獻;他們受惠乃至獲取應得利益的時候,就要求知恩圖報。農民終於結束交了多年的苛捐雜稅,電視上總是看見他們在感恩;下崗工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先要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煤礦工人生命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被救出后的第一句話卻是感恩;貧困大學生得到捐助后沒有寫感謝信,就要被「取消資格」。

「知恩圖報」固然是一種應有的情感,但是不能成為捐助者的公然要求;「施恩勿念」才是慈善業的基本態度。否則,感恩就會成為窮人在物質貧困之後,進一步遭遇到的精神索取。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