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礁草
近讀《新華文摘》第十二期,看到了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署名的一篇叫做《新媒體的現狀與趨勢》中的一處內容,不由得十分鬱悶。文中寫道:「中國是漢字的發明者,但是漢字的計算機字型檔卻掌握在美國人手裡,我們現在使用的一切漢字系統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每年要給美國人付費79億」。
具體是怎麼的付法和演演算法,俺不得而知。但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又是一個天天要上電腦打中國漢字的人真是感慨萬端。
咱們老祖宗發明的方塊字,記載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歷史,不僅便利了國人學習交流的需要,還使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受益,也對推進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電子計算機廣泛運用的時代來到后,由於我們科學技術的落伍,老祖宗的偉大發明,在現代社會中的使用權竟要受制於人,我們能不一聲嘆息嘛!
這篇文章中還批露,「美國人建立的字型檔不全,大半的常用字都沒有,美國人的字型檔常用字是7000個,而中國人的姓氏就有13000家,所以不夠用,現在電子身份證無法做下去,就是字不夠。還有古籍里的字,更解決不了,市場需要和實際需要都要求我們建立自己的字型檔。」是的,我們工作中也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有個同志名字上有個「廷頁」(註:是一個字),五筆也好,拼音也好,就是找不到,只好用縮小字間距的辦法來造。當時就想,這個人的父母真是,何必用這個非常用字呢?現在想想,不能怪咱中國老百姓,還是怪老美的。竟然你發明了,何必搞成這般的樣子!
79億元,真的不是個小數字。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這一項上為美國繳納了6元吧。俺記得大概是98年中國因長江特大洪水受災,美國只捐獻了10萬美元(不一定準確,但當時想美國真夠小氣的),只相當這數字的十分之一吧。可我們如果能省下這79億元,能辦多少事?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學按100萬元算,那就是可建 7900所;按94年統計的全國592個貧困縣,每年就可為每個貧困縣建18所希望小學。如果按建個縣政府大樓要用1 個億,每年就可建79座比較體面的縣政府大樓,二十年就把全國縣級政府辦公場所全部更新一次。如果是用1 億元建個中型企業,每年可建79個,給中西部欠發達的省,每年平均4至5個吧,那又注入了多少經濟活力。當然,用來社會救助、公共事業也是非常好的想法。
不知是否為俺的孤陋寡聞,計算機上使用漢字,支付美國如此這多鈔票(過去知道是人家的發明和專利),俺是挺震驚的。那篇文章中提到:「『十一五』期間,國家將花巨資建立中國的大字型檔,這是出版界的重大工程。」因此,俺特別地期望,國家捨得花這個錢,科技界全力以赴,儘快攻克中華字型檔技術堡壘,為中國人上計算機不受制於人爭口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