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是藝術嗎?——醫學性質的演變與醫學藝術的興起

[複製鏈接]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8-6 0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是藝術嗎?這是一個複雜的現代性的問題,沒有現代醫學的科學與技術化,這個問題恐怕不存在。醫學與藝術實際上有著較為深遠的淵源關係。從廣義上說,醫學歷史上的「Medical Art」(醫學藝術)是一個技術、技藝、藝術的複合辭彙,描述了非科學與技藝的醫學;從狹義上說,醫學與藝術有著直接的聯繫,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紐帶就是解剖學。回溯漫長醫學千百年歷史,這個問題恐怕不需要回答。當現代醫學成為一門標準的科學抑或技術后,這個問題變得複雜而且重要起來,以致成為近十餘年在西方醫學界與醫學人文領域的一個重要話題。在現代知識理性面前,或者用常人的知識水平判斷,這個問題片刻便會被瓦解。本文不準備直接回答醫學是否是藝術的問題,僅探討歷史與現代背景中,醫學與藝術的關係,並從中感悟這一個問題提出的思想根源。

一、醫學藝匠:希波克拉底的「醫學藝術」
人類的藝術與技術、技藝、工藝以及現代意義的科學技術的關係從來就是密不可分的。藝術最初就是從人類的生產勞動等活動的技術、技藝之中產生的,在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那裡,沒有專門的藝術概念,藝術與木工、鐵工,外科手術之類的的技藝一樣,不過是一種專門的技術而已,古拉丁語中的Ars與早期英語的Art一樣,都是指包括藝術在內的技術或技藝。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仍然把繪畫等藝術當作與工程學、解剖學一樣的某種技術,達"芬奇便是這種將藝術與科學技術統一於一身的「巨人」的代表。
對於最初誕生的醫學,可以用許多辭彙來描述,宗教、哲學、藝術等等當初流行的概念均可以套用在醫學的頭上。但對於一個從事醫療行業的人來說,用「藝匠」描述當初的醫師最為貼切。西方醫學的鼻祖希波克拉底對醫療實踐描述中最常用的一個辭彙就是「Medical art」。希波克拉底認為:「醫生的藝術包括三件事,疾病、病人和醫生。醫生是藝術的僕人。治療藝術的最高職責就是治好病人。醫療藝術乃是一切藝術之中最為卓越的藝術」。當然,希波克拉底這裡用的「藝術」顯然是藝術、技術、技藝的一個混合體,是典型的古希臘的「藝術」概念。
   毫無疑問,「Medical Art」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古希臘的醫學概念很自然是在對「techne」(技藝)的理解上,對應的便是「art」。Warsop認為:「對醫學的藝術的最好理解是亞里士多德的技藝(techne)的概念」。
「Medical Art」的概念,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醫學和藝術曾經在一個現實或學科平台上,從醫學誕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均是如此。然而,工業革命之後的科學技術發展,使得醫學成為了一門標準的科學或技術,並成為行業內外的共識。現代醫學已經放棄了「Medical Art」的概念,寧可將醫學看作純粹的科學或技術。如今在發達國家的醫學人文學領域及臨床醫學界,對於這種現代的共識卻有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與「醫學是藝術嗎」詰問相反,許多醫學家或醫學人文學家的問題是:「醫學是純粹的科學或技術嗎?」
對這一問題最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是:在物理學是科學的意義上說,醫學不是科學;在繪畫是藝術的意義上說,醫學不是藝術,總之,醫學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正像美國醫學人文學教授E.D.Pellegrino所認為的:醫學是藝術與科學之間的中間學科,既不是純科學,也不是純藝術。臨床醫學不可能是單純的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但卻要利用這些學科的知識;同樣醫學不同於繪畫、音樂等藝術,但與藝術一樣都有朝向一個實踐目的進行創新性思維的特徵。
站在醫學人文學立場上,醫學與藝術是一個涉及十分廣泛的課題,但是在國內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醫學與藝術的廣泛聯繫可以反映在許多方面。國外文獻中醫學與藝術相關的描述與概念涉及到各種概念,例如: 「Medicine as an Art」(作為藝術的醫學)、「Art of Medicine」(醫學藝術),以及「Art as Medicine」(作為醫學的藝術)等等。

二、人體解剖學:醫學從藝術到科學的起點
醫學與藝術(主要是繪畫藝術)最為接近的代表是解剖學,雖然他們的親近是如此的短暫。人體解剖學的誕生,與繪畫、雕塑藝術,以及醫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人體解剖學作為現代醫學產生的一門最重要的學科,對醫學有著舉足輕重的關係。生命科學史家在分析解剖學誕生學誕生的背景時是這樣表述的:藝術家與醫學家對人體共同關心,是解剖學產生的重要動力。在現代解剖學誕生之前,許多醫學家,例如希波克拉底、蓋倫、蒙迪諾傾心研究人體解剖學;藝術家們,如拉斐爾、A.丟勒、P.P.魯、本斯、W.荷加斯同樣關心人體解剖學研究。有一些生命科學史家將解剖學誕生的直接歸結為藝術的需要。如姚敦義在其生命科學史的著作中專門論述了藝術與解剖學誕生的關係。再如瑪格納在其《生命科學史》一書中說:「醫學與藝術的發展都需要精確的解剖學知識。當時,在藝術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傾向,強調精確地再現自然,科學地應用透視,而首要的是出現了這樣一種觀點:人體是美麗的,是值得研究的。」
解剖學發展的真正動力是醫學需要,還是藝術的需要?應該說,是醫學家最初開始了人人體解剖學的探索;文藝復興前後,藝術家們加速了人體解剖學的發展;最後由醫學家奠定了現代人體解剖學基礎。
討論解剖學與藝術或醫學的關係,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必須介紹,這就是作為科學家、藝術家,甚至可以說解剖學家的達"芬奇。作為藝術家的達"芬奇除了為世人留下《蒙娜麗莎》這樣的巨作,也令世人無所不知《維特魯威人》這樣的特定作品(圖2)。
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后,藝術家們把研究人體解剖學作為藝術必修的基礎課,從藝術學徒開始直至終生。藝術家們親自解剖屍體,觀察人體骨骼和肌肉的構造,繪製詳細的解剖圖譜,並把精深的解剖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去,創造了歷經幾個世紀被人們讚嘆不已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達"芬奇對人體解剖學的研究先後進行了四十餘年,他的解剖繪畫習作和註釋幾乎是在解剖屍體的同時完成的(圖3、3、5)。他認為,人體解剖知識是了解人體結構與人體動態的鑰匙,是在藝術上真實地表現人的形態時所必備的本領。
     達"芬奇是一位在撰寫藝術解剖學史不能遺漏的人物,同樣在生命科學史或醫學解剖學史中也不能遺忘的重要學者。達"芬奇本人的藝術與科學生涯,是藝術與科學、醫學與藝術關係最為生動解釋。


三、人性化的軀體:早期醫學解剖學的藝術化的特徵
儘管人體解剖學成為醫學科學化的重要一步,如今自身也成為醫學科學大家庭中的一員,但是最初的人體解剖學,卻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重要產物。有人將現代解剖學分為藝術解剖學和醫學解剖學兩類,表明現代解剖學藝術與科學的真正分離。朱青生認為:藝術解剖學從造型藝術角度研究生物結構的科學。藝術解剖學與醫用解剖學不同之處在於它注重的是正常人體的比例、體積和外部結構;除屍體解剖外還注重活體觀察;研究的目的最終揭示人體的外形變化規律;這些與醫用解剖學的注重特殊個體的全部結構、主要進行屍體解剖和生理分析、最終解釋各種結構的生理功能的諸多特點不同。更重要的是藝術解剖學不僅要說明人體物質結構對外形的影響,而且說明人的情緒、情感、心理境況、修養和靈魂等在人體的反映。因此藝術解剖學不是純粹自然科學,而是體質社會學。
在藝術家眼裡,解剖學不僅是科學,其本身也是一門藝術。近年在英國備受學界稱頌的女藝術家和學者薩拉"西蒙伯爾特(Sarah Simblet) 的著作——《藝用人體解剖》,超越以往藝用解剖學同類著述的特點,以 「解剖學的藝術」的眼光審視了解剖學的歷史。在全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明確表達了她的觀念:「人體解剖學的研究不僅僅在於各部位的名稱及對其功能的理解,更是對我們自身這一奇妙實體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一種讚美。」
藝術解剖學與醫學解剖學的同一性在文藝復興時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中對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達"芬奇。達"芬奇不僅站在藝術的角度探索人體的美,也站在醫學科學的角度,探索人體的奧秘。例如他繪製的「懷孕的子宮」(圖5)便是一幅(按照藝術解剖與醫學解剖區別點)可以歸結為「醫學解剖」的解剖學圖譜。
藝術解剖學與醫學解剖學分野是由於文藝復興時期從事解剖學研究者的身份的不同而最後確立的,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人物就是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奠基人的維薩里(Andress Vesalius, 1514-1564),他完成了《人體構造》的巨著,全書共七冊,成為歐洲第一個全面正確地認識人體的醫生,使解剖成為了解人體正常生理機制的科學。1543年,28歲的維薩里完成了《人體構造》(De Humanis Corporis Fabrica)一書,並在瑞士的巴塞爾出版。該書按骨骼、肌肉、血液和腦等九個系統進行詳細的解剖描述,很多地方修正了蓋倫解剖學的錯誤。《人體構造》一書的出版,標誌著近代人體解剖學的誕生。
作為醫學人體解剖學的奠基人維薩里,並沒有意識到來區別藝術與醫學解剖學的特點,反而在其為醫學所用的解剖學人體描繪中,具有強烈的藝術色彩。許多人體圖譜是具有特定姿態、動作,甚至表情的人物,由此也是具有人性化特點的人體圖譜。譬如,《人體構造》一書中對人體肌肉與骨骼的描繪(圖6、7)。

儘管維薩里是醫學解剖學家,他的《人體構造》是醫學或科學解剖學的奠基之作,但從形式上,仍難以區別於藝術解剖學。畢竟在那個時代,藝術、科學與醫學實踐並沒有分裂的柵欄。譬如他的許多圖譜是請大畫家提香的弟子范"卡爾卡完成的。所以這些插圖就是今天看起來,也仍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該說《人體構造》是醫學家、藝術家共同的創作的作品。
解剖學中的這種對於人體的人性化、個性化,乃至藝術化的描述本身就是藝術解剖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曾經是解剖學的歷史傳統。西蒙伯爾特在其《藝用人體解剖》就在倡導這種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解剖學的藝術」。譬如她選載了伯納德"齊格弗里德"阿爾比紐斯的《骨骼》(1747年),並評介說:「這是一個空骨架的人在他的花園裡的那種很自豪的架勢,在這裡他大搖大擺地走,擺出那種對自己解剖骨骼的狂妄自大與挑戰生命的姿態」,「在穿過有陰影的田園牧歌式的樹枝時,會讓人感覺好像有血有肉似的。」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今日醫學解剖學喪失的對人體的藝術化的描繪?這種「喪失」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發生?

四、科學的醫學:臨床醫學的失人性化傾向
    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科學化,抑或是人性化的一面鏡子。
    科學的共性化、標準化與可重複性等特徵,使其與藝術在方法學上,乃至在理念上有了根本的分野。作為一門標準科學的現代解剖學,對人體的描述一定要遵循科學的基本原則。在共性化、標準化原則指導下的人體解剖學圖譜,一定是非性人性化的解釋模式。科學原則指導下現代解剖學首先要規定被解剖人體的姿勢與方位(圖8),要求儘可能的準確化、標準化,如此解剖圖片一定是千篇一律的模樣(圖9、10)。
    科學的標準化、準確化是解剖學失個性化、人性化,以及藝術性的結果的必然,似乎誰也沒有辦法對抗。科學與藝術在這裡似乎成為了一個矛盾。人們不能不充滿遺憾發問:難道科學化一定要以藝術性喪失為代價?
    其實,在工業化、科學化的現代社會背景下,藝術與臨床醫學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人與作品被標準化、定量化、產品化。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並以蒸氣機的出現作為標誌,這是人類歷史上繼農業革命之後的又一場重大變革。工業革命以及工業化的生產與消費方式深深地影響了藝術的生產與消費,而人類創造的工業技術又使藝術產品的樣式及藝術傳播方式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對於藝術而言,藝術品的產品化、商業化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例如從機械化的印刷技術的出現,到留聲機、錄音機、錄像機的出現,它使藝術作品更易於保存、複製和傳播,而從擴音機到無線廣播再到電視傳播,工業技術的廣泛運用使藝術作品能在更大範圍內得到傳播。工業革命更改變了藝術的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它可以象生產物質產品那樣在「藝術工廠」里生產一批又一批藝術產品,同時它使藝術欣賞活動變成象購買商品一樣的消費活動。
    醫學如同藝術一樣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醫學有「藝術」變成為標準的科學與技術。加拿大醫學教授I.R. McWhinney 認為醫學是一個從技藝→技術→科學的過程,而現代臨床醫學的缺陷之一就在於太科學化以及技術的泛濫,相伴隨的是技藝和藝術的衰退,臨床技術、科學性與技藝、藝術性之間的平衡失調。他認為醫學作為藝術的關鍵在於理解疾病和理解病人。生物醫學科學的成功是以臨床醫學喪失藝術性為代價的。有關人和疾病的生物科學是抽象的、非個性的一般的結論。臨床醫學的科學化的進程,是以生物科學對醫學領域的介入為前提的。由於科學和技術的大量引入,臨床醫學的藝術性逐漸喪失,並存在較為普遍的失人性化傾向。對此,西方的醫學家們已經做出了深刻的反思。醫學家們呼籲「讓活人回到醫學中來。」
有兩幅醫學藝術的作品形象地反映了過去的醫學與今天的醫學的變化。這就是美國20世紀20年代與70年代末反映醫療關係與醫學生活變的繪畫作品(圖11、12)。「醫生和洋娃娃」作品表現了醫學曾經有的脈脈含情的醫患關係,與兒童玩具「洋娃娃」之間有著擬人的交流與親密。40多年後,繪畫作品中醫生形象再現,人卻沒有了,留下來的是冷冰冰的機器。現代臨床醫學失人性化的本質變化躍然畫面,令人思考。
醫學藝術家在表達這樣的觀念:在過去的醫學中,病人是「醫生的作品」,「醫生是藝術的僕人」;在現代醫學中,病人是產品,是有故障的機器,醫生是發現問題的科學家或修理機器的工程師。這是一個醫學的重大變化,一個非常本質的演變。然而,臨床醫學的目的、對象、方法決定了臨床醫學不可能純粹的科學或技術。以具體的人為對象,以恢復人的身心健康為目的,同時要藉助與科學、技術、人文藝術等方法來服務於人,實現自身的目標。因此,臨床藝術性是臨床醫學的本質特徵。Saunders認為:「醫學藝術是構成作為應用科學的醫學文化的整體組成部分。」而且「醫學藝術不僅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Southgate認為:「醫學與藝術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達到到----實現理想----治療創造。這需要用專心去做。醫生專心於病人,藝術家專心於自然----假如我們能專心察看、傾聽、等待,立即或不久我們自身深處的一些東西就就會有所反應。如同醫學,藝術不是終結,而是探索。或許,這就是我們將醫學看作藝術的原因。」
現在越來越多的醫學人文學者和臨床醫療工作者認識到,無論現代臨床醫學如何科學化與技術化,臨床醫學並不能改變其人文性與藝術性的特徵。科學與技術使現代臨床醫生成為了生命科學家,醫學藝術的企圖是使臨床醫生同時成為生命藝術家。因為,臨床醫學與藝術的相通之處再與其亘古不變的特性,即個性化、人性化,而不是單純的標準化、共性化。

五、醫學藝術:藝術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
    儘管醫學與藝術關係是一個古老的話題,現代社會對其的關注卻有著現實的意義。醫學藝術興起的重要背景一是在與他們之間傳統的聯繫;其次在於平衡被徹底科學技術化了的臨床醫學,並期待恢復醫學科學、技術與醫學技藝、藝術之間的平衡。與此相關醫學藝術的概念,有「Medical Arts」、「 Art of Medicine」、「 Art as Medicine」三個層次。

1.  Medical Arts:醫學人文學與藝術化的醫學
在西文中,作為學科領域的「Arts」涉及比「humanities」更為廣泛的領域,通常翻譯為「文科」。顯然,人文學科是文科的組成部分。在英國的有關文獻中,常常使用「Medical Arts」(醫學文科)一詞來相對美國的「Medical humanities」(醫學人文學),但是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文學藝術可以認為是「人學」組成部分,其核心為對人的理解。「Medical Arts」的基本任務就是理解「完整的病人」,而不是一具有問題的軀體。「完整人的理解」是Downie 1991在「Literature and medicine」一文中提出來。P. Anne Scott在其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s and medicine」解釋了文學藝術對完整人的理解」的作用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人類反應普遍性模式的把握;二是對人的差異性與唯一性的理解;三是豐富臨床工作者語言與思維能力。Cassell也認為:「醫學人文學在理解疾病、生命與病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在治療方面起到平衡技術的作用。」 生物醫學的知識,並不能教會臨床醫生關於人的全部知識,而一個合格的臨床醫學工作者,不能不從人的完整性來把握病人。維護臨床醫學的人性化與藝術性,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而藝術最能夠代表人文學的特性。通過藝術理解人性,把握人的精神、個性;領會臨床思維中的悟性;培養臨床醫生的創造力,這些均是文學藝術可能對醫學實踐的貢獻。

2.  Art of Medicine:對醫學的描述、解釋、理解和表現
    作為醫學人文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藝術與醫學的關係還可以表現在藝術作品對對臨床醫學的描述、解釋、理解和表現。醫學實踐的基礎僅僅依賴於生命科學解釋疾病、病人以死亡是不能完成的。僅僅從醫學科學教課書中,無法理解人類的悲傷、疾病的痛苦、死亡的感受。作者多年來複習西文文獻,一個突出的感覺是在醫學著作中,會引用大量的與生命與人性相關的繪畫藝術作品。譬如在Richard等主編的《疾病與健康的行為科學》一書在論述死亡問題時,引用了多幅Kollwitz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死亡的召喚」(圖13)。
醫學著作除了藉助於藝術作品外,更多的是專門的醫學插圖藝術。醫學插圖(Medical illustration)是專業美術領域的問題,也是醫學藝術關注的範圍。美國醫學藝術家Audra J. Geras的著作「DEMATOLOGY:A MEDICAL ARTIST』S INTERPRETATION」(《皮膚科學:一個醫學藝術家的詮釋》)中的作品,體現作為醫學藝術的繪畫特點,讓醫學家們用藝術的眼光來審視人體與人體結構(圖14-1、2、3、4)。Geras是在電子顯微鏡的解剖圖片基礎上,用手工繪製的方法來繪製皮膚解剖圖片。他在前言中強調了醫學藝術的科學真實性的要求,同樣「美學的考慮也是醫學繪畫更為重要的方面,但是如果科學性與美學發生矛盾,科學的精確性總是不能丟棄的。」對此,作者感到十分的驚嘆:如果圖片是以真實為基礎的,人體細微之處(肉眼看不到的)是如此之美麗。作為一個曾經學習醫學的人,作者看過許多顯微鏡下的組織結構圖片,Geras畫面完全能夠激發了醫務工作者審美目光。再配合如此的解說詞:「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像大地一樣需要精心地呵護與保養」,如何讓人不陶醉?         
    人是醫學的對象,也是藝術的對象。如何更藝術的表現醫學中的人體與人,是醫學插圖藝術努力的目標。國內醫學圖書插圖的粗糙,是藝術性匱乏的表現,也表明人文藝術對「科學化」、「技術化」的醫學關心實在不夠。
    在西方,一些表現醫療生活與人的生命活動的作品也被廣義地稱作「醫學繪畫藝術」。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類的命運本身就是藝術的主題,如此藝術的表現自然與醫學的關注有了本質的聯繫。國外有許多醫學藝術的收藏愛好者(他們多是醫務人員或醫學人文學工作者)收集歷史繪畫藝術中,以醫學關注與現象相關的藝術作品(其中不乏經典作品),用以表現與理解醫學。當然也有許多當代藝術家,用自己的畫筆表現現代醫學與人們對醫學的態度。

3.  Art as Medicine:治療與康復的醫學手段
「Medicine art」的一個貼切的表達為「作為醫學的藝術(art as medicine)」或是「作為治療的藝術(art as therapy)」。近些年來,隨著健康標準的提高,人們健康意識增強,以及生物醫學治療手段的局限性,利用藝術手段來維護健康的方法或者學科越來越多。「醫學藝術」或「藝術治療」已經成為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意義上的「醫學藝術」是最狹義的理解。
    利用藝術手段促進疾病治療安撫病人心理做法古已有之。18世紀末期許多英格蘭著名漫畫家,如 Gillary、Rowlanelsion用漫畫為病人帶來了笑的安慰。隨著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愉快和積極的情緒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能起到良性作用?煞⒒踴?宓那蹦埽?岣嚀辶?湍粵?投?男?剩?谷吮3紙】怠R虼耍?恍┮帳跣問獎灰?肓俅倉瘟疲?魑?睦砹品ǖ淖?偶際酢H繅衾至品ā⒒婊?品ā⒌袼芰品ㄒ約跋肪緦品ǎ?鵲取?BR>過去的藝術是服務於少數貴族的藝術,在近100年來,西方藝術呈現出民主化傾向,並越來越趨向快樂論,而這兩個特徵與藝術治療密切相關。「藝術民主化的趨嚮導致了這樣的主張:藝術為每一個人而存在」。每一個人均可以在藝術中受益,身患疾病的人更可以得到另外的收穫。由於藝術本身的特徵,藝術治療被更多地用於心理與精神疾病的治療。
患者作品是西方藝術的一個特殊領域。通過患者(多數為精神疾病)怪誕的作品,可以發現生活的另外一種畫面。因為「精神病的破壞力可以把患者的想象力從傳統規範標準中解放出來,某些瘋狂的定型化的幻想以其可怕的率直照亮了人類的經驗。」另外,患者的作品也給醫生一個探索病理心理的一個窗口。利用繪畫作為診斷病人心理疾病的一個依據在精神醫學與心理醫學中已經開始使用。在美容醫學的諮詢過程中,繪畫手段也常常不可缺少。在當代臨床醫學實踐中,有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開始將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應用到對病人的康復過程中。
       醫學是藝術嗎?在現代學科發展與學科分類的背景下,將醫學理解為藝術似乎是幼稚的。然而,面對如今天逐步科學化了的「屍體醫學」,人們有理由期待古希臘時代的充滿人情與溫暖的「醫學藝術」理念的再現;有理由要求現代醫學再多一點人性、多一點關懷、多一點藝術化。現代醫學藝術的產生與發展真正背景,不正是對這種深切訴求的具體回應嗎!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7-8-5 10:42 編輯 ]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沙發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8-6 02:44 | 只看該作者
"而一個合格的臨床醫學工作者,不能不從人的完整性來把握病人。維護臨床醫學的人
性化與藝術性,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而藝術最能夠代表人文學的特性。通
過藝術理解人性,把握人的精神、個性;領會臨床思維中的悟性;培養臨床醫生的
創造力,這些均是文學藝術可能對醫學實踐的貢獻。"


這裡說的醫學藝術和中醫的騙術完全是兩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8-6 03:5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oodoctor 於 2007-8-6 02:44 發表
"而一個合格的臨床醫學工作者,不能不從人的完整性來把握病人。維護臨床醫學的人
性化與藝術性,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而藝術最能夠代表人文學的特性。通
過藝術理解人性,把握人的精神、個性;領會 ...



多少還像一個醫生應說的話.  但為什麼你總是反其道而行?  不承認醫學不是純科學?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7-8-7 21:37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4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8-6 11:35 | 只看該作者
「生物醫學科學的成功是以臨床醫學喪失藝術性為代價的。有關人和疾病的生物科學
是抽象的、非個性的一般的結論。臨床醫學的科學化的進程,是以生物科學對醫學
領域的介入為前提的。由於科學和技術的大量引入,臨床醫學的藝術性逐漸喪失,
並存在較為普遍的失人性化傾向。對此,西方的醫學家們已經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醫學家們呼籲讓活人回到醫學中來。」



建立在嚴謹的解剖學基礎之上的現代醫學的藝術化,整體化趨勢和中醫的不知細節,自
圓其說,不能驗證的所謂「整體觀」是一個概念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5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07-8-7 21:53 | 只看該作者
goodoctor:  你為什麼要問大家臨床醫學是純科學嗎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這不就是最好的來源嗎?  
許多醫學家或醫學人文學家的問題是:「醫學是純粹的科學或技術嗎?」
對這一問題最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是:在物理學是科學的意義上說,醫學不是科學;在繪畫是藝術的意義上說,醫學不是藝術,總之,醫學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正像美國醫學人文學教授E.D.Pellegrino所認為的:醫學是藝術與科學之間的中間學科,既不是純科學,也不是純藝術。臨床醫學不可能是單純的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但卻要利用這些學科的知識;同樣醫學不同於繪畫、音樂等藝術,但與藝術一樣都有朝向一個實踐目的進行創新性思維的特徵。


[ 本帖最後由 大千世界 於 2007-8-7 22:0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6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07-8-7 22:0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oodoctor 於 2007-8-6 02:24 發表
醫學是藝術嗎?這是一個複雜的現代性的問題,沒有現代醫學的科學與技術化,這個問題恐怕不存在。醫學與藝術實際上有著較為深遠的淵源關係。從廣義上說,醫學歷史上的「Medical Art」(醫學藝術)是一個技術、技 ...



這些話不是都在打goodoctor的耳光嗎?  不都是證明現代醫學不是純粹的科學嗎?
然而,臨床醫學的目的、對象、方法決定了臨床醫學不可能純粹的科學或技術以具體的人為對象,以恢復人的身心健康為目的,同時要藉助與科學、技術、人文藝術等方法來服務於人,實現自身的目標。因此,臨床藝術性是臨床醫學的本質特徵。Saunders認為:「醫學藝術是構成作為應用科學的醫學文化的整體組成部分。」而且「醫學藝術不僅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Southgate認為:「醫學與藝術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達到到----實現理想----治療創造。這需要用專心去做。醫生專心於病人,藝術家專心於自然----假如我們能專心察看、傾聽、等待,立即或不久我們自身深處的一些東西就就會有所反應。如同醫學,藝術不是終結,而是探索。或許,這就是我們將醫學看作藝術的原因。」
現在越來越多的醫學人文學者和臨床醫療工作者認識到,無論現代臨床醫學如何科學化與技術化,臨床醫學並不能改變其人文性與藝術性的特徵。科學與技術使現代臨床醫生成為了生命科學家,醫學藝術的企圖是使臨床醫生同時成為生命藝術家。因為,臨床醫學與藝術的相通之處再與其亘古不變的特性,即個性化、人性化,而不是單純的標準化、共性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7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07-8-7 22:2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千世界 於 2007-8-7 21:53 發表
goodoctor:  你為什麼要問大家臨床醫學是純科學嗎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這不就是最好的來源嗎?  
許多醫學家或醫學人文學家的問題是:「醫學是純粹的科學或技術嗎?」
對這一問題最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是:在物理學 ...


goodoctor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1

#10發表於 2007-8-6 00:19  作者個人文集 作者資料 訪問我的空間 給我發悄悄話   

原帖由 大千世界 於 2007-8-5 07:04 發表

三硝基甲苯就是你嗎?  的確是低智力者. 否則怎麼不知道現代臨床醫學根本不是真正純粹的科學.  也從來沒有科學家承認醫學是真正純粹的科學

goodoctor的回貼,  是#4吧?你為什麼替別人問問題?

「現代臨床醫學根本不是真正純粹的科學. 也從來沒有科學家承認醫學是真正純粹的
科學」

不知您從那裡得出此結論?是從您的中醫課本上?還是從此網的「專科醫生」那裡?   

告訴我您如何得此結論, 然後我回答您!

從上術帖子可見你比那個先後在三個不同地方各曾開過一個專科診所的人  不論學識. 誠實, 人品都差多了.  除了狡辯什麼都不懂,   真是一個在天上. 一個在地下.

[ 本帖最後由 大千世界 於 2007-8-7 23:5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8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8-8 11:47 | 只看該作者
關於科學、偽科學與反科學
自牛頓以來的科學家
——近現代科學家群體透視

張九慶 著

第一篇 科學與科學活動的運行

第1章 關於科學、偽科學與反科學

科學遠不是十全十美的獲得知識的工具。科學僅僅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好的工具。就此而言,與其他並無差異,比如民主。科學本身不能支持人類行動的途徑,但是,科學卻能夠預測人類選擇行動途徑的可能結果。理解科學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它可能向眾人認為是正確的觀念進行挑戰。當科學的成果被政客或工業家所控制的時候,它就可能被利用製造大規模的毀滅性武器,並對環境造成威脅。但有一點你必須承認:科學給你帶來了幸福。
                    ——薩根《魔鬼出沒的世界》


  人類進入近代社會以來,科學和科學家是一個非常時髦的辭彙。科學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科學可以是政治家手中的旗幟,成為凝聚人心的力量;科學也可以是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上的品牌,在市場上競銷;科學還可以是文化的標籤,為崇尚流行、追趕時尚的文化圈子增加色彩。科學家則是科學的具體化身,是肩負科學的載體。


1、如何定義科學

  英文「科學」(science)一詞源於拉丁文(scientia),其原意是「知識」、「學問」的意思,這是「科學」一詞最基本也最簡單的含義。這個詞初次傳入我國時被譯成「格物致知」,即可認為科學是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規則而獲得的理性知識」,是有關一定對象和事實的規律性認識。而漢語的「科學」一詞,則直到19世紀末,康有為和嚴復等人在譯介國外相關書籍時,才首先被使用起來。

  科學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要給出一個精緻而完整的定義是十分困難的。科學有若干種解釋,每一種解釋都反映出科學某一方面的本質特徵。同時,隨著社會和科學本身的發展,科學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意義。

  「我們只需考察一下公眾和個人對科學的許許多多想象,就可以看到科學表現出多少不同的方面。科學是一個穿著白大褂的人,它最經常做的事情大概是在實驗室中擺弄試管。或者科學家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由於一個公式——E=MC2——而為人所知。一台被一些作者描述為『機器腦』的複雜機器,也許是一種新型的電子計算機,它則是科學的另一種象徵。……儘管出了原子彈,科學仍然意味著希望的滿足和希望的實現,科學發現了胰島素、盤尼西林、甚至一種治療小病小災-大家都會患的感冒-藥品;科學常常擴大著我們的物質財富;而且科學從未停止尋找治癒癌症、小兒麻痹症、精神病和無數其他人類疾病之方法的步伐。」這是美國科學社會學家伯納德·巴伯對科學家和科學的生動而具體的描述。[1]

  原蘇聯科學學家拉契科夫從3個角度出發給出了科學的不同定義,最後給出了一個完整的綜合定義[2]:

  1)從社會意識形態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科學是依賴於實踐系統地和不斷發展地認識現實的客觀的本質聯繫的一種基本形式,這種認識提供了預見事件的可能性,並且是人們合理活動的基礎。

  2)從特殊的社會體制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科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體系,這個體系把科學家和科學組織聯合起來,為認識現實的客觀規律和確定實際應用這些規律的形式和途徑服務。

  3)從科學的社會作用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科學是社會的一種直接的實踐力量,這種力量由於在生產力和社會關係中體現科學的成果而被建立起來,並且通過使人們的活動於科學所揭示的客觀規律的性質越來越符合的途徑而得到發展。

  4)綜上所述,科學的一般定義是:科學是關於現實本質聯繫的客觀真知的動態體系,這些客觀真知是由於特殊的社會活動而獲得和發展起來的,並且由於其應用而轉化為社會的直接實踐力量。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精確、值得推薦的定義。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人文科學和哲學等。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對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不同領域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思維科學有時被歸入自然科學之中,有時被單列,它是關於人類思維活動的科學。人文科學是關於文化、藝術等的科學,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它們有時被歸入社會科學之中,有時被單列為一門科學。儘管如此,多數情況下我們說的科學尤其是近現代科學,主要是指自然科學,例如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等;而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文化、藝術等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內容被列入在非科學之列。

2、科學的效用

  了解科學的定義和特徵之後,要說明科學的功能和科學家的作用就變得容易起來。在這裡,我打算引用幾段美國的小學生和中學生的短文來代替一些科學家、科學學家等關於科學功能的經典的文字描述[3]。

  美國科學促進會為紀念150周年,組織了一系列有關科學與社會的論文,包括提問小學六年級學生和中學生。他們通過獨特的視覺回答了科學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的問題[4]、[5] 。他們的答案可能會比成年人遜色,但充滿情趣。

  小學六年級學生美拉·多那爾:「科學已經改變了我的生活,因為每件事都是那麼容易。比如教書。當我的老師要分發1份卷子給20個同學時,他拿一份給複印機,很簡單,他就有了20份。科學使我學習容易,使我的老師工作容易得多。

  我放學回家后就看電視。50年前的人不能看電視。我喜歡讀書,經常亮著燈光讀書。燈光就是科學的一部分。冷的時候打開電熱器,我就暖和了。很早以前人們只能生火。

  今天,我們有車到處走動,相信我,車讓一切事情變得容易。科學改善每個人的生活因為我們對我們的健康知道得更多。我們知道吃什麼不吃什麼。我們知道不抽煙多吃蔬菜。

  沒有工作我們中的很多人要失去工作。想想所有的科學家、醫生和宇航員。不為了科學他們都沒有工作。

  瞧,沒有科學沒有人知道任何事情。好好想想吧。為什麼每個人都要上學求知?為什麼我們要吃味道不好的蔬菜?沒有人會理解任何事情。當你真的停下別的事情來想科學的時候,它已經幫助了我們所有的人。」

  小學六年級學生凱蒂·瑞安:「科學?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尋求理解。我們有4個辦法尋求理解:通過生命、通過物理、通過化學和通過地球學習。

  有時我們忘了科學對我們幫助很多。沒有科學世界是什麼?科學已經為你做了什麼?例如天花。如果沒有科學,我們怎麼能根治它?科學帶給我們醫藥。醫藥為你做過什麼?每個人都得過水痘和麻疹。我們用醫藥來對付它們和別的大大小小的病。當然還有一些疾病如癌症和艾滋病我們現在不能治,但你不知道將來哪一天我們能找到辦法醫治它們。現在我們能治一些癌症了,只不過效果不是百分之百。通過今天的技術我們或許不久就能醫治癌症以及艾滋病了

  技術和科學有很多事要做。很多科學家貢獻一生探求新的醫藥技術。科學家們在千方百計地探索技術

  科學為我做過什麼?小時候我得了瘧疾,很嚴重。我拿了特殊的葯來阻止它們。我也得了半個黑肺不得不去除。要是沒有科學就沒有我今天。所以我有理由感謝科學對我生活的幫助

  現在你明白科學已經如何幫助了我們的生活。」

  如果說小學生的回答只是從實用的功能和現實的現象出發談論科學的作用,那麼中學生的回答就多了些思考的成分。

  中學生羅伯特·傑克爾:「很多人認為科學是上學不得不學習的某些東西,科學並不很重要,只不過是要通過考試必須知道的一堆事實。這些人誤會了科學的要點。科學是對我們周圍的世界的理解以及對我們自己的理解

  科學描述世界。它告知自然如何運作,從我們的身體到細小分子到整個地球,它們是如何聯繫的。科學給我們預告特定環境下什麼將會發生,這是科學的真實美。它讓我們知道細胞分裂或者兩種化學物質相互反應時將發生什麼現象。

  科學也關注發現。每一年都有新的理論創造出來用來解釋自然的變化,有些取代了舊的理論,有的是全新的思維和我們過去未曾想過的問題的答案。所有這些都是觀察我們的世界的新方法。科學總是變化,因為人們知道越多越嘗試用新的知識去加深對世界的理解或者把世界變得更好。我們將總能夠用過去的發現來幫助我們。

  人們通過不同的科學觀來認識今天與過去的不同。我個人認為進化是與我們大家相互關聯的說法,這使我對環境強烈關注。別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就是這樣認為


  科學還以其他方式影響我。科學讓我懷疑我知道的事情,讓我不能簡單接受那些被告知是真理的任何事情。當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我就不停觀察物體,意識到自己能夠準確計算它有多少個分子。我這樣做了一周。我學習了的其他知識也影響過我,我喜歡讀大腦如何工作的文章,知道我的腦袋能夠儲存多少信息,或者一瞬間,認識到自己與宇宙相比是多麼的渺小。」

  中學生米歇爾·周:「科學是每一個中學生必須打4年交道的知識。我經常問自己,我長大后何時能用這些東西?答案很清楚,可能一輩子也不用。我懷疑我需不需要知道重鉻酸鹽的化學分子式,或者如何正確鑒別燃燒反應。

  但是,沒有科學今天我們會在哪裡?沒有愛因斯坦和牛頓的偉大思想,我們將在哪裡?如果沒有科學,我怎麼能夠在計算機上寫這篇稿子?今天我還活著嗎?人類能夠歷經時間今天仍然存活在四周?或許狗將成為人類的主人,奶牛飼養人類,我們還能是地球上的主宰物種嗎?

  這麼多問題出現,因為人總是依靠科學的進步。我們依靠納貝斯克生產你愛吃的甜餅乾,99.99%無脂肪;依靠光碟遊戲公司生產出你玩得上癮的周年紀念版彈藥庫遊戲;依靠汽車製造商改變車的前燈就把它命名為1998新款。

  沒有科學我們會在哪裡?我們依靠研究人員生產新的凡士林,依靠醫生給我們整容成自己想要的形象。我們依靠它們使我們'更美',操作三通管,保證在操作時不會出錯。醫生依靠科學和我們依靠科學一樣。律師經常地依靠醫生的無知以便能夠更快致富。瞧瞧看我們的社會如此依靠科學的進步

  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制止我們社會的崩潰。在我們的社會裡,科學無處不在。我們依靠科學度過每一天。早晨醒來后你能沒有心愛的咖啡嗎?或者你不與外界任何人做任何聯繫就能度過僅僅1天嗎?科學參與我們的生活比我們想到的要多。我們需要科學進步以便能簡單地度過一天。大部分人想到科學的時候,認為科學是實驗室、白大褂和混合不同顏色的化學物直到有東西爆炸,但是事實上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我們的未來。」


3、科學與藝術某些不同的特性

  科學活動和人類的很多非科學(詩歌、文學、藝術、魔術等等)的社會活動緊密相連,但有著極大的區別。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問題即到底什麼是科學、什麼是非科學,是科學哲學爭論界不休的重要問題,其流派包括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就是能被經驗證實)、批判理性主義(科學就是能被經驗證偽)、歷史主義(科學既不是被證實,也不是被證偽,而是根據歷史發展具有相對確證性)、建構主義(科學是依賴於人的動機、思想和行為活動的產物)、後現代主義(科學只是一種解釋文本)等,每一個流派都著重強調科學的某一方面的特徵,而似乎是有意忽視其他方面的特徵

  這裡只簡單把科學和藝術做一個基本的比較,可以從一個側面來了解科學的本質。

  和藝術比較,科學是一門只有少數人能夠認識和了解的學問,公眾對它投入熱情和關注在於它的神秘。很多人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知之甚少,人們仍對愛因斯坦充滿崇拜和熱愛。而藝術則剛好相反,小說總是讓人讀的,音樂總是讓人聽的,繪畫總是讓人看的,假如這些藝術作品不能讓多數人弄懂,藝術家能就難得到公眾的認同。

  科學關注的是脫離於人之外的客觀實在,與人的主觀感受無關,因此它要求準確的描述和可重複性的檢驗;而藝術則依賴人的個體的感受,常常以人為價值為取捨標準,對它的描述模糊、歧義和多變。

  科學力求研究事物的本質,使得其目標朝向一元化即追求單一的真實面目,因此,科學研究越是深入,便越是顯得枯燥乏味,而藝術則朝向多元化發展,使得生活豐富多彩。科學總在逐步邁向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物質組成的最基本單元,宇宙的起源與最終命運是什麼,為什麼地球上的生命如此豐富多彩,等等。

  科學在於創新和探求未知,發展就是對傳統知識和自己過去的否定;而藝術主要是反映過去或正在進行的事件,不排斥傳統,藝術的革新有時反而受到人們指責。比如,文學名著會一版再版而一字不改,科學專著則會不斷修正版本。


4、偽科學與「偽科學家」

  進入20世紀,科學的迅猛發展也讓一些人感到了擔憂,甚至開始出現反對科學的思潮。舊式的占星術、招靈術、外星人和超感應等偽科學思潮和新起的「後現代」、「新時代」等反科學新潮,已經在公眾當中造成了反對科學的氛圍,勢必導致公眾削弱對科學的信賴,科學的地位、權威和經費都受到侵蝕。

  科學主要追求自然界運動的「真善美」中的「真」,以誠實求真的態度對待科學是科學家最本質的特徵。與此相反,偽科學則是打著科學旗號、披著科學外衣的虛假的科學,那些採取欺騙手段利用科學招搖撞騙的人就是「偽科學家」。

  偽科學家總是利用科學總是探索未知的特點,稱他們驚人的發現多麼高深和神秘;偽科學家總是利用科學進步能給人類帶來貢獻的特點,宣稱他們的發現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偽科學家總是利用科學發展總是不斷向前並不斷修正的特點,宣稱他們的發現正處於沒有理論解釋的潛科學階段,一旦被承認將是超時代的科學革命;偽科學家總是利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存在無能為力的問題,宣稱他們能為人類困境找到最有效的辦法。再加上偽科學家具有表演天賦和煽動能力,利用媒體求新獵奇的心理,通過新聞報道產生一時的轟動效應,給人以極大的欺騙性。如在中國,曾出現過轟動一時的為解決石油危機的「水變油」、為百姓治病的各種「特異功能」。偽科學家不僅能使普通大眾上當,也能迷惑一些真正的科學家。

  我們需要掌握一些識別偽科學的常識方法。①看它所聲稱的功能。科學是絕對有限的、有條件的,科學有其無能為力之處;而偽科學常說神功無限,無所不能。②看它與現有整個科學的聯繫。現代科學基本原理已為無數次實踐所檢驗,即使未來科學有重大進步,也必然將此現代科學基本原理作為特例包含在內。而偽科學常別出心裁,自立門戶,與現代科學的邏輯、概念體系根本不相容。③看它的可重複性和可檢驗性。一項驚人的主張或實驗結果要在科學上確立,必須是可檢驗的可重複的。科學的見解應當原則上是「可證偽的」,即可錯的。偽科學常聲稱其實驗結果獨一無二,原則上不可重複。偽科學是「常有理」,以不變應萬變,無論你給出多少反例,它總能找到理由固執己見。④要看它與神靈世界的關係。偽科學主張「心誠則靈」,這是它的萬能法寶。科學不相信神靈,科學上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與個人是否相信它無關。⑤看它對待經濟效益的態度。偽科學直接謀求的是金錢,是立竿見影的收益;而科學謀求的是「優先權」,需要通過科學共同體成肯定才能得到效益。⑥看它對待批評的態度。科學總是接受理性的批評,而偽科學拒絕人們特別是科學家的批評。


5、反科學與對科學的反省

  反科學,按字面理解,就是反對科學。與偽科學不同的是,反科學並不藉助科學謀取某種利益,他們抓住科學產生的某些惡果或者無能為力,理直氣壯地批判科學。反科學的實質是反對現實主義的世界觀。

  美國科學史家傑拉爾德·霍爾頓他的《科學與反科學》一書中,曾經廣泛收集和探討過在歐美公眾中的反科學現象[6]。他認為反科學現象十分複雜,形式多種多樣,從占星術,相信神創說、特異功能、鼓吹偽科學和愚昧迷信,到支持李森科主義、鼓吹「科學主義」(過分熱心地把科學模型引入非科學領域,過分誇大科學技術的力量),等等。他分析了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如此輝煌的美國,反科學現象仍如此普遍、反科學勢力仍如此強大的多種原因:如美國成年人中有科學知識的還不到13%,絕大多數人仍不了解科學;宗教勢力強大;有些人害怕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不良後果,如對生態環境 的破壞;科學家在美國的社會地位的上升,引起另一部分人的不滿;如此等等。在反對科學的隊伍中,還有一些科學哲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他們認為科學同神話和小說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也有一些知識分子,因為科學變得日益深奧、複雜、抽象、難以理解,而對科學產生反感;有些浪漫主義的人文主義者認為現代科學強調理性、客觀性、非人格化,使人生失去了魅力;有些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和後現代主義者甚至主張取消男性中心主義或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科學,代之以女性主義的或東方神秘主義的類科學、邊緣科學。

  反科學的目的是否定科學的價值,它不同於對科學的反省。毫無疑問,鑒於科學家在社會中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越發重要,科學家必須時刻對科學產生的社會後果進行思考,即使自己對某些社會惡果無能為力,也要對此做出警示。比如,科學與政治的結合是及其危險的,在納粹時期的德國和軍國擴張時期的日本,一些科學家曾以「研究」作幌子對人類犯罪,前蘇聯期間的科學研究要效忠政治;現在有關「克隆人」所引發的倫理學思考在西方尚未形成共識。因此,對科學的反省是保證科學不至偏離人類文明進步軌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6、科學是否終結

  作為《科學美國人》的資深撰稿人的霍根在1997年發表了《科學的終結》一書,在中外科學界和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他認為今天科學已經揭示了人和宇宙的基本事實,科學的工作從本質上來講已經結束。霍根認為在幾乎所有的所謂「純科學」中,重大的發現都已經被發現了,再也沒有驚人的重大事件了。霍根的結論是在造訪了10多個領域的科學帶頭人以後提出來的,給人以貌似正確的印象。他的主要的論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7]:

  ①科學的終結是由於科學的成功。20世紀科學突飛猛進,在一些學科中,所有重大問題都已解決了。例如,他認為物理學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后已登峰造極,生物學在發現DNA以後,就再也沒有什麼重大發現了;

  ②人類的知識是有極限的,有些科學問題是沒有解答的,他舉出量子力學的「測不準關係」和「混沌理論」作為根據;

  ③他認為有些理論無法用實驗驗證,例如「超弦」理論。

  其實,在20世紀初,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W.T.Kelvin,1842-1907)也得出了科學大廈已經建成,晴朗的天空只不過飄著幾朵小小的烏雲的結論。開爾文沒曾想到,量子概念的出現導致了一場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代表的偉大科學革命。

  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科學為人們提供了解釋未知現象的理論框架以及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但這些理論框架的可靠性是有條件的,不是絕對的。任何科學理論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我們不可能依賴某種理論來一勞永逸地解釋所有的未知世界,因此開爾文所期待的「終極的」科學大廈並不存在,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科學在不斷修正過去的理論和不斷探索新的發現中前進。

  一百年以前,誰能預見到微觀粒子如電子等不遵守牛頓力學?又有誰能預見到能通過DNA了解生命的化學基礎?對科學問題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有些問題已存在了幾千年,至今仍未得到滿意的回答。新發現在深化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之同時,也擴展了我們無知的前沿。例如,物質本質、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和自我意識等重大問題,以及由於人類未加控制地濫用科學技術而造成的後果如環境污染,都等待科學和科學家去解決。


7、從社會學看科學未來

  上面從科學的內部特徵和發展演變的規律探討了科學的未來:科學是一個潛在的無止境的探索知識的進程。下面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社會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科學技術是一種進步的力量。現代科學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成就,已經為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促進了經濟的普遍發展與人類的共同富裕。科學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人類的未來已經離不開科學技術,科學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肩負著更加重要的責任。或者說,科學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與整個社會系統整合在一起,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

  其次,科學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必然受到國家的各個子系統的影響。科學需要良好的社會體制保障其運行,即通常我們說的要有完善的科技體制。一個完善的科技體制必須滿足3個要求:一定的科技體制首先反映著從事科技活動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受生產關係的制約,因此科技體制要與國家或者地區的體制協調一致並受其制約;一定的科技體制是為了有效地實施科學研究和推進技術進步而設置的,因此它必須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的要求;由於科學的社會化現象,一定的科技體制也要能體現科技活動與社會各個方面的互動和協調發展。如果不能滿足這些要求,就需要調整即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如果科技體制運行不好,科學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第三,科學需要在自由探索和外部支持中尋找平衡。現代大科學需要的資金越來越多,科學進入一個昂貴的時代,大規模的社會資助則必不可少。純科學研究的本質決定了它是一種自由探索的活動,難以預料的風險、短期內沒有實際效益使得它對贊助人沒有吸引力,因此很多基礎研究只能是應用和開發研究的附屬物。東奔西跑地籌集資金,積極宣傳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希望贊助者把科學當成是對國家聲望和未來收益進行先期投資是當好一個科學家的條件之一。

  第四,科學作為現代經濟和文化的奠基石,儘管它正面臨著各種反科學和偽科學思潮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它對公眾的影響力依然是其他力量所無可比擬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價值體現在掌握者和使用者的手中,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衝擊將越來越大,正確認識和利用科學技術是每一個社會公民都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科學家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致力於科學的普及在今天顯得格外重要,加大公眾對科學的容納和支持是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最後,前面引用的中小學生關於科學功用的樸素的文字給了我們鼓舞。只有青少年眼中科學的未來才是科學真正的未來。國家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鼓勵和培養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到科學之中是科學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

註:
  1、伯納德·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三聯書店,1991,p1-2。

  2、拉契科夫著,韓秉成等譯,科學學——問題·結構·基本原理,科學出版社,1984。

  3、例如,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口號,「知識」通常被理解為「科學」。美國科學社會學家貝爾納認為科學有三個目的:心理目的,社會目的和理性目的。蘇聯的科學學家拉契科夫認為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有認識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實用功能。我們還可以從每年諾貝爾科學獎獲獎者的致詞中找到某以狹窄具體的學科領域的知識的用處,如居里先生在受獎儀式的致詞中對鐳的可能用處進行了描述。而某些未來學家如托夫勒對科學的樂觀主義看法則誇大地描述了科學的未來功能。

  4、Hooray,Hooray!It's Science!The Sixth-Grader' Perspective. Science,Vol281, 9,Number 5374,10 Jul 1998,pp170-171;Science-Far More Than Required High School Coursework,Science,Vol279,Number 5358,20 Mar 1998,pp1858-1860.

  5、Science-Far More Than Required High School Coursework,Science,Vol279,Number 5358,20 Mar 1998,pp1858-1860.

  6、傑拉爾德·霍爾頓著,范岱年譯,科學與反科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霍根,科學的終結,遠方出版社,1997。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7-8-7 20:1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
9
BLUELIGHT 發表於 2007-8-9 03:46 | 只看該作者
除了狡辯 只會抄書
邏輯不清 自以為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10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8-9 11:44 | 只看該作者
識別偽科學的常識方法

①看它所聲稱的功能。科學是絕對有限的、有條件的,科學有其無能為力之處;而偽科學常說神功無限,無所不能。

②看它與現有整個科學的聯繫。現代科學基本原理已為無數次實踐所檢驗,即使未來科學有重大進步,也必然將此現代科學基本原理作為特例包含在內。而偽科學常別出心裁,自立門戶,與現代科學的邏輯、概念體系根本不相容。

③看它的可重複性和可檢驗性。一項驚人的主張或實驗結果要在科學上確立,必須是可檢驗的可重複的。科學的見解應當原則上是「可證偽的」,即可錯的。偽科學常聲稱其實驗結果獨一無二,原則上不可重複。偽科學是「常有理」,以不變應萬變,無論你給出多少反例,它總能找到理由固執己見。

④要看它與神靈世界的關係。偽科學主張「心誠則靈」,這是它的萬能法寶。科學不相信神靈,科學上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與個人是否相信它無關。

⑤看它對待經濟效益的態度。偽科學直接謀求的是金錢,是立竿見影的收益;而科學謀求的是「優先權」,需要通過科學共同體成肯定才能得到效益。

⑥看它對待批評的態度。科學總是接受理性的批評,而偽科學拒絕人們特別是科學家的批評。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7-8-8 19:4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11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8-11 0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goodoctor 的帖子

由上可見現代醫學有科學的所有特徵,中醫卻不幸的具有偽科學的大部分特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 08: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