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思善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7 06: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喜歡寺院里的晨鐘暮鼓,喜歡聽師父們喃喃地誦經聲,那聲音如海潮般涌動著我的心,催生出無限的波濤。儘管我不信佛,但佛家的思想我還是喜歡的,尤其是佛家告訴人們要行善積德。善有善報對人對己都是有好處的,我也經常想把這種思想帶到現實中。
  有一次到寺院去,大殿里裡外外有許多燒香拜佛的香客,但只有個小師父在值班。當我問他寺院住持的去處時,答到:「有事出門。」只此一句便不多言,我也無心再問,免得無趣,隨即四處瞻仰禮拜,靜靜地去感受那種肅穆的氛圍。
  「哎呀!」突然傳出一聲尖叫,原來是一位老婦人在過門檻的時候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正在拜佛的人們發出一陣驚呼,但卻都猶豫不決,無一人上前相助。我能理解人們當時的心情,並非無心上前相助,是擔心萬一老人有個閃失,被老人的兒女訛上遭罪破財且不說,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也會接踵而至。在現實社會,這樣好心不得好報的事情還少嗎?
  我看到老人想站起來卻有些吃力,便往老人跟前走去,希望能扶她一把。當我還沒有走到老人的面前,卻已經有人沖了過去,扶起老人,輕聲細語地安慰著。仔細看時,卻是剛才大殿里值班的小師父。
  慶幸的是老人沒有什麼事,謝了小師父又去拜佛了。目送著老人走進大殿,我沖著小師父笑笑:「您又積德了。」我說。
  小師父看看我輕聲地應答:「南無阿彌陀佛!不思善。」
  我詫異極了,這是什麼理論?不思善。難道思惡嗎?
  小師父見我愣在那裡,還是輕聲細語:  「如果老人在你的面前跌倒,你如何想呢?」
  「我當然想積點德,做點善事,扶起老人。
  他搖搖頭:「我沒有這樣想。」
  我更加詫異:「你不是已經把她扶起來了嗎?」
  他微微一笑:「對,我是扶起來了,但我沒有目的。我沒有考慮什麼,不思善惡,沒有索取,沒有牽挂,只是想扶她起來而已。」
  圍觀的人們都在聽著我們的對答,若有所思。我慢慢地品味師父的話,忽然明白了他的意思。
  看見老人跌倒而想積德攙扶起老人的是自私;如果為行善而扶起老人,是做事講條件。不管人們怎樣看待這樣的人,我還是要稱讚他們的,因為他們做的畢竟是好事,比那些只顧燒香不顧人的「善男信女」要強百倍。然而真正高境界的還是那位小師父,只是想扶起老人,別無他求。小師父的一句「不思善」,使我跳出了迷津,豁然開朗。我明白先前之所以會引來無端的煩惱,是因為自己雖標榜無欲無求,卻沒有真正地做到。而那不帶任何目的,不圖任何回報的去行善,才是善的至真至高境界!
                                                          摘自《杭州佛教》2007年總第12期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7-27 06:07 編輯 ]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8 22:52 | 只看該作者
問: 不思善, 不思惡, 乍聽之下會覺得此人很糊塗, 沒原則。 但它更深 一層的意思是不是叫人不要自我中心, 不要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呢?

答: 不思善不思惡的人, 乍看之下的確像個糊塗蟲。 沒有善惡的標準當然很危險, 他很可能根據本能去做事,不管對別人、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個人、團體或全體人類, 都需要善惡的標準, 怎麼可能不思善不思惡呢? 這裡 「不思善 不思惡」 是從禪宗修行的立場來說的。當六祖從五祖弘忍得 到 法 的傳承之後,五祖勸六祖到南方隱匿起來, 否則可能有人對他不利,六祖於是帶著衣缽 到了大庾嶺。當五祖的門下發現法已經傳到嶺南去了, 很多人就動身去追。其中有位曾任將軍的出家人叫惠明禪師,追上了六祖,六祖遂把衣缽放在大石上,自己躲在草叢裡。 惠明看到衣缽,心中產生反應,大叫:「我不是為衣缽而來,是為求法而來。」六祖聽到這句話,受了感動, 從草叢裡出來對惠明說: 「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下,什麼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這個本來面目就是 「明心見性」的「心」和「性」。 「心」是智慧,「性」是佛性。 一定要到心中無掛礙,心中不存任何痕迹。這時再看一看你的本來面目是誰 。《 涅盤經 》中說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人人都可成佛 。人本來具備的條件跟佛完全一樣,所以叫本來面目。如常人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心中始終被這觀念所混淆,就會愚痴而沒有智慧,唯有不思善不思惡,才能明心見性。這兩句話使惠明當下就開悟了,後來有好幾位禪師叫弟子照著這兩句話去做,也蠻有用。 其實善與惡要分層次,一般人必須有善有惡的區別,如果不思善不思惡,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困擾。 至於對修行人或個人修養來說,嫉惡如仇或太執著於善都不太好。真正的洒脫自在是在善惡之上,這才是最究竟的最高境界。

聖 嚴 法 師 著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8 23:00 | 只看該作者
昔時有位退休教師在閑談中說:「佛教是不是迷信我不清楚,但佛教勸人多做善事,多積德,圖個好報,對人對己都是有益的。」
「不思善,不思惡。」我在一旁插了一句。
在場的人都睜大眼睛望著我。還是那位退休教師先開口道:「不思惡,不作惡,當然是對的,反過來就要思善行善勸人向善。你惡不思,善不思,是走中間路線嗎?」
他誤解了。但要回答這個問題是極困難的,因為善惡雙遣既違背了常人的邏輯,又似與傳統道德規範相悖。於是,我反以一例問道:
"如果前面有一個小孩不小心摔倒,你如何想?如何作?」
「當然想積點德,作點善事,去把他抱起來。」
「成佛的人不是這樣的。」
「那他怎麼辦?難道走開,還是去踢一腳?」
「把他抱起來。」
「不也是抱起來嗎?這有什麼區別?」
「區別可就大了。你抱起來,是為了積善積德,是有目的的,是思善的結果,成佛的人,不思前後,不思善惡,沒有索求,沒有牽挂,就只是抱起來而已。」
大家都若有所思。沉沒了片刻,我接著說:「佛教是講因果報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裡說的善,是相對惡的善,是有條件的。從我所理解的佛教教義來看, 正如《三字經》一開頭說的那樣:人之初,性本善。善性是人本來具有的,是人的本性。見孩子摔倒,沒有任何思考,只有抱起來,就是人的本性的表現。這樣的善,是超脫於善惡的,是出自本心的。」

其實,不思善,不思惡,是《壇經》里多次出現的話語,《壇經》開頭就談到惠明為了五祖弘忍所傳衣缽追上惠能,惠能擲衣缽於石上,惠明提掇不動,反請惠能說法,惠能一開頭就說:「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因而頓悟。之後。《壇經》還謂:「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懺悔品第六)「善惡雖殊,本性不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般若品第二)等等。
然而,不思善,不思惡,這六個字也常被人曲解。如有人撰文說,《壇經》的善惡觀是叫人「對一切善惡是非均無思量……用唯心主義的『黑洞』吞食了善惡判斷的客觀道德標準,消除了是非功過的道德價值。——禪宗所宣揚的不思是非,不辨善惡的妥協奴化思想,正是一切宗教道德所起的牧師作用的回應。」

這與「精神鴉片」論同出一轍。讀過《壇經》的人都知道,禪宗對善惡是有明確認識的,是「有思量」的:「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以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河沙惡盡。」「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懺悔品第六)「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屬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疑問品第三)
佛教不僅對善惡的是非功過的態度異常鮮明,而且還在更高、更深刻的層次上展現了它的博大精深。
首先,在實踐上,佛弟子要持戒。戒本身就是止惡揚善的,是修行的必由之路,也是佛教所倡導的道德基礎和行為準則。它對社會秩序的維護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十善業道經》還具體談到十善,即:一、不殺生。二、不與取(不偷、盜、強佔)。三、不邪淫。四、不虛妄語(不說達到欺騙目的的話)。五、不雜穢語。六、不離間語。七、不粗惡語。八、不貪慾。九、不嗔恚(不對有情起傷害心)。十、不愚痴邪見(不否定因果,不否定聖賢,不否定前生後世)。與十善相反的就是十惡。止惡行善與「不思善惡」並不矛盾,前者是一種宗教實踐,後者是宗教修行要達到的思想境界,是一種認識上的飛躍,且再用以指導行為。兩者用一句話概括:在止惡行善的修行中逐漸步入圓滿光明的佛土。
其二,佛教的善惡觀是以慈悲為基礎的。慈悲,梵文 Maitri-karuna 的意譯。慈,即利樂有情;悲,即拔除苦難。《大智度論》卷廿七謂「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佛教倡導的慈悲,與仁愛、兼愛、博愛等各家道義不完全相同,因為它棄絕一切等級的和功利的思考,是內在的、平等的、自由的、圓滿的。因而,在慈悲基礎上的善惡觀更體現了佛教入世的、濟世度人的進取精神和博大胸懷。
其三,佛教作為宗教,儘管其生存和發展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關,但它抑惡揚善的方式不是採取暴力,而是和平的、內審的、覺悟的形式。它直指人的靈魂,並讓人得到根本的解脫。正因為如此,它的善惡觀不僅超越了一切等級、階級的是非道德標準,而且超越了時空,在善惡的相對中找到了善的絕對的歸宿。

那麼,看見孩子跌倒了,若為積德而去抱起來,是自私的,若為行善而去抱起來,是有條件的,都是虛妄情識的表現,儘管如此,它仍屬「眾生緣慈悲」,或凡夫的慈悲,只是行善時心有掛礙,不得自由。如果證得諸法無我,心無牽挂,對生死流轉中的一切有情產生慈悲而去抱起來,那就是「法緣慈悲」,亦覺者的慈悲。「不思善,不思惡」 ,離一切差別,證得一切法空而去抱起來,才是「無所緣慈悲」,即佛的慈悲。
善與惡——天堂與地獄——既是行為的出發點,也是行為的歸宿,無人為你事先安排,都是由自己選擇的。時見善男信女在佛菩薩前頂禮供香,祈保平安,滅劫消災,而「抱起來」的人卻不多。如今佛教不能滿足於寺院香火的昌盛而應利用一切時宜宣傳教義,普渡眾生,讓更多的人去「抱起來」或「被抱起來」,才是無盡恆沙功德。

無言齋筆說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974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4
iamrabbit 發表於 2007-7-28 23:12 | 只看該作者
雖不思善,但是:善哉善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8 23:19 | 只看該作者
他又向我提出,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的話。他說:「六祖不是說過,不思善,不思惡嗎?
  我說:「不思善,不思惡,也不是照你那種觀法。心不住於善,叫不思善;住於善,必落果報。心不住於惡,叫不思惡;心住於惡,必落果報。六祖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是教人心不執著於善見,不墮善報;心不執著於惡見,不墮惡報。心不住於惡善,不染於善惡,叫知,不見善,不見惡的時候,叫做見。若是心和眼不染善惡諸法,知善惡等一切法是空的,這個叫開佛知見。
  「你說不思善,那你孝不孝你的父母啊?要是孝你父母,這是思善。忠不忠於國家啊?要是忠,是思善。如果不忠不孝,豈是學佛的人?你要是不思善,不思惡,是個白痴,要是思善思惡,是凡夫。」你知不知佛法里,「思」當作為「求」的意義講。求善求惡,叫思善思惡,那當然和佛法不對頭,佛法是講不求嘛。
  這裡的要點是在心無所住,不生諸見啊,並不是不知不解,叫作不思善不思惡哩。那佛知苦斷集,知不知?佛修道證滅,知不知?
  你光知道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可還記得六祖有一句話,「一念斷就是死」吧?要是修觀空法門,一切不念,當然不念布施;不念布施,怎麼成六度?當然不念持戒,不念忍辱、不念精進,不念禪定。你要知道,佛法是,念布施,不住的布施;念持戒,不住的持戒,這才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功德。
  「假使照你這樣觀空,照你這樣一念不起,什麼都不念,你能不能消業障啊?當然不能消業障,能不能修功德啊?當然不能修功德。不能消業障,不能修功德,怎麼能夠成佛呢?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大士說;「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維摩詰告訴他:「不善不生,善法不滅,」不善就是惡,惡法不生,善法不滅。現在你連善法都滅了,那怎麼能夠修佛道呢?不善不生,就是一點雜念不要起;善法不滅,就是佛號不要斷。
  「不善不生,佛教你諸惡不作;善法不滅,佛才告訴你眾善奉行。這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都從自凈其意生。自凈其意假名叫佛。
  大家要記住,靜坐的時候,要自凈其意,怎麼自凈其意呢?亂念不生。雖然亂念不生,可是佛號不斷。這樣,一切不住,叫無所著等正覺。我們學佛就學的這個法門。
  希望大家不要有這種偏差。要記住,學佛是「不善不生,善法不滅。」這樣,才能自度,才能度人。以後大家再靜坐的時候,就往這地方用功,千萬不要偏空,不要觀空。那個人觀空,觀得無因無果,那叫外道,無因果外道。不可這麼修,大家千萬要注意!今天把這篇對話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摘自--佛教天地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6
mm021 發表於 2007-7-28 23:53 | 只看該作者
解釋其實可以很簡單,翻開《道德經》,其中有句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9 02:37 | 只看該作者
再簡單點:
無相布施。
無念。
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9: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