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老師碰到爛學生

[複製鏈接]

23

主題

440

帖子

10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漢奸 發表於 2007-7-18 23: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科院女博士論文造假

來源:青年參考

中科院一名女博士因假造論文數據,近日被撤銷博士學位。該博士的導師林國強院士在接受《青年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生為何造假,他到現在都不明白;當時抽查學生論文時,並沒能抽查到這一篇;事後他們花了半年時間才證實其造假。

女博士造假事件,反映了什麼問題?記者在對北京的部分博士進行調查時,100%的被訪者都說,導師不動手做實驗;有博士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實驗數據是否真實,導師只有聽學生的。

更有博士認為,目前各高校和院所對學生論文的監管辦法,基本上沒什麼用處。有中科院教師提議,不妨考慮引進對導師的「實質性處理辦法」。

造假事件震動學界

「最牛化學所」曝出女博士造假事件

7月11日,中科院發布公告,稱因為論文數據造假,一名博士的學位被撤銷。此事隨即被北青、北晨、京華等媒體報道,各大網站進行轉載,引起人們關注。

導師否認自己發公開信

其實早在今年3月,一封以該博士生導師林國強院士的名義發表的「公開信」,就在網路上流傳。信中披露,林院士發現自己的一名女博士生在畢業論文數據中造假,於是撤回了這篇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ACS)上的論文,並提請國務院學位辦撤銷女博士的學位。

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位於上海,被認為是中國在該領域「最牛」的一個科研單位。而林國強院士也被認為是該領域內「最牛」的科學家之一(他曾任有機所所長,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的主任,被稱為「國內化學界目前重要的領袖人物」)。此外,刊登該論文的《美國化學會志》,也被認為是世界上頂級的化學刊物。

大概涉及的幾方都夠得上「重量級」,該事件引起的震動頗大。幾乎所有的化學論壇和不少學術網站、考研網站都轉貼了這封被認為是「自曝家醜」的「公開信」。

包括國內各大高校院所與化學相關的學生老師在內,在網上對此事進行了討論,部分網站的爭論還相當激烈。對立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有機所是否給學生過大的壓力,導師是否該承擔第一責任,等等。

 林院士否認自己發過「公開信」

但在7月13日,記者撥通林國強院士的電話時,他堅決否認這封所謂的「公開信」是自己發表的,並對此前網上的質疑一一回應。

「那封信不是我把它弄到網上去的,因此我不負責。」林院士說,這封信不是公開信,他們是內部課題組長之間溝通,目的是防止再出現這種事情。

「你看第一句話,『各位同事』,這不是向社會公開吧?一公開就把事情搞亂了。」林院士說,要公開給社會的話,不是這種寫法。

這封信被人不負責任地傳到網上去,一上網就全世界都知道了,林院士說自己本來不是這個意圖。公開這封信的一個後果,林院士認為是讓自己和女博士黃欣欣(化名)雙方面都沒有退路了,也讓他們跟黃的進一步溝通變得不可能。

「原來她是可能有退路的,我們公布的時候,把學位委員會的這個事情向她講清楚,她完全可以回來重新再念博士。但是現在一上網,她就沒有退路了,全世界都知道了這件事。為什麼我反對把它弄到網上去,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林院士說。

 花半年時間才證實她造假

開始沒懷疑她造假

雖然否認「公開信」,但是林院士向記者承認,這封信涉及的內容都是真實的。

黃欣欣的博士論文,題目由林院士指定,其中一個工作是合成某類化合物。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黃欣欣「實現」了最初的設想,研究結果發表到《美國化學會志》上。

該論文發表時,署名作者共有3人,其中第一作者是黃欣欣,第二作者(同時也是通訊作者)是有機所的副研究員徐明華博士,第三作者就是林院士本人。

黃欣欣於去年博士畢業後去了德國做博士后,而這個課題由林院士的另一位研究生馮陳國繼續。但從去年9 月開始,馮陳國在做實驗時,始終無法做出黃欣欣原來的數據。

「當時還沒懷疑她造假,我想會不會是後來做試驗的這個學生,沒把她的手法學好。但是做著做著,發現不是那麼簡單。」

這時黃欣欣遠在德國,通過E-mail聯繫到她。黃表示,問題可能出在她使用的那瓶試劑上,但是她說「那瓶試劑已經被完全用光了,連瓶子都已不知去向了」,意思是無法找出事情的原委。同時,黃欣欣還信誓旦旦地說:「這些都是我當初確確實實做出來的,但現在,我也確實無法為自己做出什麼有力的證明與辯護,此心唯天可證!」

 出飛機票讓她回國重做實驗

此時,林院士已經預感到問題的複雜,決定提供國際旅費,請黃欣欣回國重複實驗。林院士回憶說,「我們也是想挽救她,她把這事說清楚,我們還是給她機會的。萬一我們出差錯了呢?」

但是黃欣欣拖延著不肯回國。在林院士的堅持之下,經過數次反覆交涉,黃欣欣終於在今年1 月21 日回到了上海。但她也沒能做出原來的實驗結果。到第三天黃就不辭而別,她的手機也處在無人接聽或關機狀態。

「沒辦法我們就只能自己接著查,一個一個數據做,花大錢把它做了出來。」從去年9月開始驗證,到此時,林院士一方已經花去了半年時間。

在2 月14 日林院士將他們查實的結果以快遞信件寄給黃。信上說,給她三周時間充分考慮與申辯,並在3 月5 日前答覆。

黃回信說,我承認與否,有什麼區別嗎?在之後的E-mail 中又說:「不要再找我了,要怎樣處理,你們看著辦吧,我是不會再回頭了」。

「但最後她也沒有承認,人也消失了,這個機會就失掉了。」林院士不無遺憾地說,「當時是想給她一個能申辯和主動承認的緩衝時間。但我們的善意未能等來她的表態。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不能再等了。你想想看,我的壓力也很大啊。現在的數據是我們自己查出來的。假如是別人發現我們的數據有假,那怎麼辦?我們就講不清了。所以這半年以來我們難受得很。」

一步一步查,小組反覆開會,甚至把上海附近的學生都召集過來,林院士還存有一線希望----萬一她不是造假呢?我們不會怪錯人吧?

事情上網后怕她自殺

查證清楚后,林院士在3月15日給JACS的主編去信,要求撤銷JACS上的那篇論文。

顯然,這一事件給黃欣欣本人也帶來嚴重的後果。3 月16 日,黃在德國的導師K.nig 教授給林院士發來E-mail ,告訴他們黃在3 月初已經對他說起論文的數據有問題,因此她的聘用合同立即終止,並於3 月5 日離開了K.nig小組。「德國那邊很不客氣的,當時就讓她走了。」林院士說。

3 月22 日,林院士向有機所方面彙報了黃欣欣的造假實情,並在第二天通報給全所所有的在讀研究生。大概在3月28日,林院士在所內做的報告就流傳到了互聯網上。在新語絲、化學吧等國內論壇,甚至在大洋彼岸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學生論壇,都引發了廣泛爭論。

從那之後到現在,林院士一直都沒再跟黃欣欣聯繫過。「現在弄得全世界都知道了,我們沒辦法再聯繫了。」

據林院士回憶,黃欣欣是一個很聰明的女孩,跟同學的關係相處得也都很好。如果沒鬧到網上去,她還可以回來重新讀博士,「即便她犯了大錯誤,也是要治病救人。」

記者問:你今後還會試著跟她溝通一次嗎?

林院士回答道:「很難的,我怕她自殺。一弄到網上,大家都在指著鼻子罵,這個小女孩能不能承受得了?就算在國外,她也總要在華人圈中生活吧?她以後還能繼續從事這個專業嗎?」

對自己的信被公開在網上,林院士的不滿還有另一個原因。他說,「現在一上網,我們就更沒辦法搞清楚她究竟是什麼動機。我們雙方面沒對質過,不像一個法庭,兩方還可以辯論一下,現在沒這個機會了。」

所里抽查畢業論文 沒抽查到她

她是高智商造假 很難發現

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林院士為什麼沒能發現自己的學生造假,對此網上頗有異議。

有人認為導師跟學生之間溝通不夠,否則不可能發現不了。

「研究生做論文期間應該會有定期的工作彙報,事後才發現如此重大造假問題,說明平時研究組及導師不夠嚴謹。」一篇出現在化學論壇的帖子這樣說道。

對這一批評,林院士回答說,當時他跟黃欣欣之間經常進行溝通,但黃的造假有其特殊性,是屬於「智商很高、很難發現」的例子。

「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做這個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複核過。我叫了一個學生去參加她的工作,但是沒有發現。」

林院士說自己剛開始沒想到數據有問題。他打比方說:黃欣欣做了一個杯子,我們想用這個方法做個更大的杯子,就必須重複做一遍,重做時才發現問題。

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林院士他們搞不清楚是不是實驗技巧不一樣,才導致差錯。再加上黃欣欣並非完完全全的造假,「原來做的是30分,她把它講到了90分。這樣你就很難發現。」

林院士後來把組裡的同學全部集中起來,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有人說是不是從這條線上去查。「於是我們倒過來做,通過人工的辦法,硬把數據分開,做了5個月,她所有的化合物我們全部重複,才把它初步搞清楚,花了很大的精力啊。」

3 月7 日,林院士召集了一次在滬已畢業的博士和已出站的博士後會議,就查核實驗數據問題進行了討論,並對各種可能性進行了分析。討論結果是,黃欣欣論文中的重要數據是造假無疑。「雖然黃煞費苦心,從表面上看,近20 個化合物的各類數據均齊全,但最終謊言還是被戳穿!」

我們以前曾派一名學生跟她複核實驗

但沒能發現問題

按照林院士的說法,早在去年黃欣欣還沒畢業時,他們就曾派一名學生同黃一起進行複核實驗。

「這是我們所里防止學生造假數據的辦法。」林院士說。只不過,這次例行的複核,並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北京大學化學系一名博士告訴記者,這種由兩名學生共同複核實驗結果的辦法,其實在全國高校都通行。只不過,實際操作起來,常常沒什麼用。原因很多,比如複核的學生應付差事,雙方關係影響結果,等等。

一個網名為hoc2h2的有機所人員也表示:「親自在場聽了林先生的情況通報,對此我也只能說,很無奈。現在很多課題組採用了一個學生的實驗結果由另一個學生重複的辦法來防止造假。但是,彼此徹底信任,真的很難。」

林院士還對記者說,在畢業之前,他們所里還會對一些畢業論文進行抽查,但當時也沒有抽查到這篇論文。

「如果我不追究下去,或許是最省心的辦法,這事也可能就過去了,但我們的學術道德在哪裡呢?」

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她為什麼造假

在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論壇,一名化學工作者跟帖說:「做科研做到博士這個程度……難以想象是多大的學術壓力讓她鋌而走險。」類似的說法還出現在新語絲等論壇,不少人認為,校方給博士生施加的學術壓力過大,是導致黃欣欣造假的原因所在。

但林院士否認了這一指責。他說,雖然目前不少學校給研究生下達了論文指標,但他們有機所卻從來沒這樣做過,他們的學生不發表論文照樣可以畢業。

林院士說,直到今天,他都搞不清楚黃欣欣為什麼造假。「她本可以從從容容、沒有任何問題地畢業。」但讓林院士寒心的是,在真實的數據面前,「黃欣欣不但沒有直面它,而是採取賭咒發誓、錯誤引導、百般抵賴,直至銷聲匿跡的態度。」

在那封「公開信」中,林院士還這樣記錄:「事實上,自她捏造第一個化合物的數據起,就決定著她要為此不斷地說謊和圓謊,還要不斷地察言觀色,為造假備受煎熬。甚至在臨畢業前,在指定學生在場的情況下複核實驗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檢查等措施中,設法僥倖逃脫。」

該「公開信」中,還有這樣痛心疾首的話語:「她的造假,不僅是毀了她自己,也毀了我和小組的良好聲譽……她的造假,對我是一個深深的、不光彩的傷痛,對徐明華博士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對我們小組更是永遠的烙印。」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女博士黃欣欣造假?是學業壓力過重嗎?

近日中科院還透露,將給研究生開設「學術道德」必修課,這個辦法能有效預防學生造假嗎?

記者以中科院為主做了一個小調查,走訪了10名博士生(包括博士在讀和畢業生)和兩名教師。他們對以上這些問題的回答,明顯分為對立的兩派。這與網上的情況大體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調查對象都不願他們的姓名見諸報道。一名去年從北大化學系畢業的博士對記者說,「不能寫我的名字,否則會給我帶來麻煩。因為這個圈子就這麼小,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

超半數博士生認為學業壓力大

60%的博士生表示,目前博士生確實負擔重,面對上面下達的SCI、EI等各種論文指標,感覺壓力比較大。

他們認為,這的確可能使少數學生鋌而走險。但也有少數人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自己的博士學業還算自如。

當問及博士生所面臨的具體硬性指標時,中科院理化所的孫承華博士介紹說:「各院所不完全相同,我們理化所的要求是:一篇SCI,一篇EI或者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如果沒有做出來,即使通過了畢業論文的答辯委員會審核,即使博士在讀期間工作量足夠,學位也要緩發。」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中科院的所有調查對象都表示:他們所在院所的具體指標,也都等於或大於這個標準。

物理所的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張博士說:「大家壓力比較大,也都比較刻苦。我們有的同學,可能在三年時間用了一年半后,研究的課題還是走不通,出不來結果,只好另換題目,剩下的時間就很緊迫,學生會很著急,如果一時糊塗,就難免出現一些不明智的做法。」

「不能一味要求博士生出成果,而不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那麼個別學生就可能突破學術道德的約束,造假或剽竊。」中科院化學所的趙勇說。

假如學業壓力不大,黃欣欣為什麼還要造假?40%的被訪對象推測,大概是黃本人急功近利,很可能這篇論文對她比較重要,能影響到其前途,比如對出國深造或青年基金申請等方面大有幫助。剩下的被訪對象則不願進行推測。

 數據真假 導師一般只能聽學生的

90%的博士生認為,在中科院女博士造假事件中,學生本人的責任更大,同時導師也在一定程度上負有疏忽和失察的責任。但也有一名博士生認為,既然該導師本人是這篇論文的作者之一,就該承擔第一責任。

理化所的孫承華博士說:「一些導師平時比較忙,很多實驗無法親自從頭跟到尾參與,只能整體上指導一下思路,對於得出的結論,只要從理論和邏輯上認為可能,就予以通過,這可以理解。但導師依然負有次要責任,他的失職在於疏忽,如果認真監督,這種情況一般不會出現。」

林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本人確定了這篇論文的題目,並對學生進行指導,但沒有做過該論文的實驗,因為「導師是不做實驗的。」

導師不可能親自把所有學生做的實驗都重做一遍,所有被訪博士生都支持這一說法。北大化學系的一名博士告訴記者,「導師肯定是不會動手做實驗的,他會讓你自己去驗證,但是學生說驗證后還是這個結果,那麼導師也只能相信。」

不過也有例外。中科院化學所的博導王鴻飛表示,對於一些重要的數據,特別是要發表的數據,他肯定會自己動手驗證。「我從來不太相信太漂亮的數據,總是自己去親自看數據,儘可能地做模擬、計算和演算。」

「學術道德」必修課

能否預防造假

中科院研究生院將於今年9月起,開設關於「學術道德」的必修課,要求學生接受當代科技工作者應具備的法律法規、學術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學術道德教育,口頭說教畢竟有些空,還是應該從制度上想辦法。」理化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說,「輿論監督以前就不夠,應該加強,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學術圈要知道,也要報到學術圈以外,報到社會上。」

超過70%的同學也認為,對這類處罰的宣傳力度一定要增大,這樣才能殺一儆百。

針對此事,中科院化學所的博導王鴻飛在網上發表博客文章,其中說道:「我對學生是醜話說在前面,如果我的學生出現故意作假的事情,不要給我找任何借口,我一定會發動所有的人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搞倒搞臭。」

對導師也應進行

實質性處理

在女博士造假事件發生后,中科院有機所又出台了一個新規定:學生在提交畢業論文時,必須把自己的實驗數據一併裝訂成冊,送交評審。

但是,化學系的那名博士仍然認為,這一辦法也沒多大用處。「北大曆年都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實驗數據裝訂成冊,留在學校。但這些數據一般沒有人看的。」他還說,一般這些實驗數據沒人重新做,造假大多不會被揭露,而黃欣欣的暴露,只是因為她的文章發到了國際頂級刊物上。

中科院理化所的那名老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出現這類造假情況,對導師也應進行實質性的處理。給導師一定壓力,才能讓導師對成果誕生的過程,有更嚴格的監督和審核。

不過,目前大部分國內高校和研究院所並無這一規定。

「據我所知,個別的院所有規定,此類情況出現到一定數量,就會取消該導師幾年內申請經費的資格。這類規定應該更普遍地運用。」化學所的趙勇博士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9: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