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粵港合作創新多項機制 期待下一個十年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7-7-2 1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林峰 凌慧珊

  1997年7月1日,歷史將永遠銘記!那一天,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穗港合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2007年7月1日,歷史同樣會銘記!這一天,香港迎來回歸第一個十年,也是穗港攜手大步走的十年。

  十年間,穗港兩地同舟共濟,交流融合,創新多項合作機制,為兩地經濟繁榮寫上華麗一筆。總體來說,兩地十年來的融合,促成了香港與廣州市場對接,推動廣州市場化的進程;合作機制使香港這個國際自由港與內地在貿易、人力資源、市場運作等方面建立越來越緊密的關係,同時,加深了兩地在經濟領域的合作,為廣州更好地借鑒香港的先進模式、國際貿易經驗,起到很好的服務平台的作用,並為未來的繼續融合提供寶貴經驗。

  回首十年,我們感嘆今日來之不易;展望未來,穗港合作已經揭開新的篇章。這一刻起,我們有信心期待,期待下一個十年、二十年……

  香港貿發局新聞發言人、傳媒及公共事務主管邱松鶴

  香港工貿發展得益於廣東

  「十年來,我心中是酸甜苦辣樣樣全,金融風暴以及SARS時的苦,經濟損失嚴重下的辣,香港經濟一蹶不振以及內地經濟起飛相對照下的酸,最後當然是2005年、2006年以來經濟復甦帶來的甜滋滋的感覺。」

  回歸十年,香港經濟發展跌宕起伏,但外貿增長卻奇迹般無間斷地增長,香港外貿在十年間增長了七成,這些成就與粵港兩地之間的經貿合作有關。

  除經濟發展得益於工貿行業以外,現時港商在廣東每聘用1000人,便帶動香港增加一個職位。例如:1997年,香港外貿總額是2.9萬億,到了2006年,香港外貿總額已超過5萬億,增加了七成之多。港商不斷擴大在珠三角的製造基地,電子、服裝、鐘錶、珠寶等港資製造業發展迅速。

  過去十年,港資企業在珠三角急速發展,香港經濟腹地和工貿不斷擴大。在珠三角,1996年只有約5萬間廠,而到2006年已接近9萬家。現時香港的工貿企業已經擴大到廣東東西兩翼、湖南、珠三角、長三角,個別企業去到東北幾省。

  內地經濟蓬勃發展,吸引港商從過往的以出口為主,轉為主攻內銷,廣東市場無疑是首選之地。對於香港企業來說,廣東、台灣、澳門三地7000多萬人口,是中國最富裕的人群。這個市場的消費力,接近德國市場的水準,如果香港產品能進入這個市場,發展空間可想而知。

  內地對香港打開服務業大門,致使香港服務業得以再度蓬勃發展,但「大門已開,小門還要敲。」現在,內地服務業審批手續各地不一,讓港商無所適從,服務業開放的步伐還要加快,尤其是CEPA的深化實施,為兩地經濟融合帶來營商便利化的新景象,開啟內地企業到香港發展的大門。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教授黎熙元

  港人選擇長期居留廣州

  「過去,香港是西方文化傳遞到內地的主要渠道,香港人也是內地人國際化的教師。無論是生活習慣、管理理念,還是流行文化,香港對內地尤其是沿海地區影響至深。其中,來往兩地的人是很重要的傳播媒介。 」

  香港回歸后,尤其是新世紀交接前後幾年,選擇「兩棲」的香港人大幅增長。現在,約有32萬香港人選擇在內地工作或生活,珠江三角洲已經出現許多香港人的社區,他們以聚居形式生活在廣東,為兩地社會文化與經濟融合帶來更多的理解和認同。

  居住內地的港人雖然主要活動仍然在香港,但對內地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產生影響。為了迎合香港人置業,房地產開發商不斷設計出適合香港人的社區,港式消費觀、審美觀念正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廣東人。而且,許多香港人居住內地主要是與親人團聚,有內地配偶、或配偶較熟悉內地環境是香港居民選擇長期居住內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前,社會上流傳「城市找農村」的說法,就是年紀大、經濟不理想的香港人到內地找農村女士結婚,如今的聯姻則是較多對等學歷對等經濟條件的兩地人士聯姻。

  其實,大部分居留內地的港人說沒有感受到在內地生活與香港相比發生的欣喜轉變,只有少部分人認為自己居住空間較大,生活素質提高以及空氣清新。也就是說,香港居民對居住在香港或居住在內地沒有感到有很大差別,只有一成香港居民提到曾經面對難以適應的情形,包括環境衛生不好、缺乏人身安全和語言溝通問題。

  香港政府曾經對經常往返香港和內地的香港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內地居住的香港居民290900人,佔香港總人口4.3%,其中以內地工作原因最多。八成以上居留內地港人通常居住或長期在廣東省內居留,其中深圳最多,其次是東莞,廣州也有一成五,即5萬多人選擇廣州。

  香港法律援助局主席、前會計師公會主席陳茂波

  穗港會計師應著眼於聯合

  「十年來,隨著交往日趨緊密,涉及跨境法律糾紛日趨增加。香港與內地人士聯姻現象越來越普遍,婚姻糾紛成為近年香港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

  1997年前,香港人不願意被派駐內地,現在若不是表現好、有前途的員工,爭取不到赴內地工作的機會。態度的變化恰恰是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的一個側面。時至今日,香港服務業逐鹿珠三角,法律、會計、知識產權等專業人才隨之積極北上尋找機會。

  早在十幾年前,香港會計師就掀起第一波「登陸潮」,主要是為港資外資企業提供服務。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全部在珠三角設立辦事處,迅速在內地站穩根基。第二波熱潮是CEPA第三階段簽訂后的兩年間出現,大量香港本地中小型會計師樓到珠三角發展業務,或與當地同行聯營。目前,香港已經有超過100家會計師事務所落戶內地。

  在香港會計師搶灘珠三角之後,有實力的內地會計師事務所開始到香港設點承接國際業務。2005年,首家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在香港掛牌,至今有超過10家會計師事務所在港運作。陳茂波說,香港會計業雖然在內地發展迅速,但現在香港會計師在內地仍不允許單獨辦事務所,只能開設諮詢公司。國家應考慮進一步放寬香港會計師拓展業務的範圍。內地市場龐大,相對於13萬的會計師隊伍來說,香港會計師只有2萬人,而且能執業的僅3000人,因此並不會造成威脅。

  在律師業方面, CEPA中雖然對香港律師進入內地條件放寬,但當初考慮忽略了一些細節問題。「比如,香港律師事務所與內地一間律師事務所合作后,能否再與其他多間合作的問題?」陳茂波說,香港律師在進入內地時感到疑惑,如果與珠三角某間律師事務所合作后,是否能再與內地其他城市的律師事務所合作呢?對此,CEPA中並未有具體說明。其實,粵港兩地會計師行業合作交融,並非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而是著眼於聯合,發揮所長,共同迎接境外巨頭的挑戰。

  廣東省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育民

  粵港合作避免重複競爭

  「十年來,粵港兩地合作從民間的、市場的自發行為,融入了更多的、政府的自覺行為;合作領域從單純的經濟合作,擴大到涵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與民生等各個領域。」

  香港回歸前,粵港合作因歷史原因未能廣泛開展,粵港高層聯席會議的成立之後,兩地得到更好溝通。粵港兩地經濟交融已經從過去簡單來料加工、轉口貿易等機械組裝式低層次合作,轉變為有點化學反應感覺的深層次合作。

  在「一國兩制」原則下,不僅粵港澳合作更緊密,大珠三角的內部合作更為緊密,而且以粵港澳為核心與龍頭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也成為現實可能和歷史必然。時至今日,香港作為金融、貿易、旅遊、專業服務中心的優勢,仍然是廣東乃至中國其他城市無法取代的。香港是歷史悠久的自由港,對進出口貨物免征關稅,也不實行外匯管制,人員、資金、貨物可自由進出。而且,香港與國際市場保持密切聯繫,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密切的經濟文化交往,這些是內地城市在短期內無法超越的。

  今後,粵港澳合作應更加註重相互投資、相互入股、相互融資,更加註重技術和文化交流,更加註重物流、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順暢流動及相關產業的合作,真正將粵港澳經濟區融為一體。粵港經濟發展應當從重複競爭向錯位競爭轉變,應該通過規範地方政府競爭,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權益,達到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

  香港消費委員會主席、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陳家強

  粵港合作偏重科技產業

  「十年來,香港的競爭力、生產力出現很大調整,巧合的是這十年剛好是香港回歸后的十年。今後,粵港經貿合作應該不斷地向更高層次深化,繼製造業、服務業后,科技及創意產業是具有潛力的合作領域。」

  香港的競爭力、生產力在過去十年曾跌至谷底,幸運的是如今發展勢頭已趨好,國際資金源源不斷湧入。中國是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而背靠內地市場的香港,將在經濟一體化中搶得先機。

  十年來,香港的競爭力、生產力出現很大調整,巧合的是這十年剛好是香港回歸后的十年。1997年至2001年間,香港人熬得很辛苦,樓價跌得厲害,亞洲金融風暴給香港帶來的困境,至今仍然印象深刻。2001年起,香港競爭力開始逐漸回升。事實上,內地經濟蓬勃發展,香港價格的下降,以及國內人工的上升,增加了香港需求。現在,香港發展勢頭好,國際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與新加坡在競爭力上沒有差距。未來數年,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向更趨明顯,而香港將搶得先機。主要原因是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來自中國,中國是整合亞洲經濟一體化的最重要因素。未來亞洲科技、資金、人力等資源,將圍著中國走。由於香港背靠內地市場,香港容易在中國主導亞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關於廣東與香港兩地經濟合作,應以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的方式進行。以往,兩地政府在政策層面上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比如CEPA為港商到內地投資以及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等已經提供了很多機遇,市場上通過香港商人商會、香港貿發局等機構也在積極拓展合作領域等。

  今後,粵港經貿合作將不斷地向更高層次深化,繼製造業、服務業后,科技及創意產業是具有潛力的合作領域。據了解,廣東省高新科技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香港科研機構發達,經港出口貨物有三分之一屬於科技產品,因此兩地有條件在高科技方面深入合作。
2009,我等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5: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