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環球華報 台灣的淚水,多到「罄竹難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6-24 18: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一個星期,台灣大概哭翻天了,因為,死了一堆「名人」,儘管都是「名人」,有人死得重如泰山,有人卻死得輕如鴻毛……

  楊傳廣

  如果我沒有搞錯,這位「亞洲鐵人」,應該是兩岸中國人中,第一個在奧運中拿獎牌的體育健將。

  楊傳廣是台灣台東阿美族原住民,他是從跳高起家,在唸高中時,就拿下台灣省中等學校運動會跳高冠軍,花蓮兵工學校畢業后,進入聯勤田徑隊,又被挖掘出十項才華。
 
  1954年第一屆亞運在馬尼拉舉行,他拿下第一個十項金牌。

  楊傳廣運動生涯的最高峰是在1960年的羅馬奧運,他在十項中,獲8334分,以58分的些微差距敗給美國的強生,拿下銀牌。3年後,他在美國德州聖安東尼還打破了撐竿跳的世界紀錄,並以9129分,刷新十項全能的世界紀錄。

  1964年的東京奧運,他的成績跌落到第五名,加上腳踝受傷,奧運后,不得不宣布退休。

  自體壇退役后,他進軍好萊塢,拍過四部電影,可能也是較早進入好萊塢的華人,算起來,成龍、李連杰、周潤發還要叫他一聲老大哥,不久,他轉到政壇,也是起起落落的,相當失意,在美國留學時篤信基督的楊傳廣,到了晚年,竟一度淪落到成為一座小廟的乩童,令人唏噓不已。

  2001年,他罹患了嚴重肝病,手術后赴美國依親,直到過世。

  楊傳廣的一生,因著台灣政府自來對商界大亨和政壇小丑的重視,寧可任這些名流「掏空」台灣,而不肯對優秀運動人士給予多些關注,使得這些健將只能自己想辦法活下去,活不下去的,只能如泡沫一般被捲入歷史的洪流中。

  今天王建民名揚美國職棒大聯盟,但有誰記得是四十年前台東紅葉少棒隊在一個「意外」中,擊敗了剛拿下世界冠軍的日本調布少棒隊,才開啟了台灣的棒球之門,也才能為後來這些棒球健兒鋪好了赴日赴美的淘金路。

  楊傳廣輝煌的前半生,卻沒有辦法貢獻給台灣的田徑界,最後因腦部中風,而在美國寓所辭世,他的死,本來可重如泰山,卻變得輕於鴻毛。

  許瑋倫

  剛看到報紙斗大的標題「許瑋倫車禍不治」,我忙著找眼鏡,想知道誰是「許瑋倫」。

  找來找去,終於有點眉目了:好像是個新生代女演員,演過幾部所謂「偶像劇」,入圍過金鐘獎最佳女配角……

  但仍不太熟悉這號人物,沒想到此間的台灣新聞,三不五時就要來一段跟她有關的新聞,要嘛就是找她的前後任男朋友、要嘛就是追著她爸爸去幫她選骨灰放置地、要嘛就是去她的母校找師長談對她的印象……

  這個小女生的死,與楊傳廣剛剛好相反,本來該是輕如鴻毛的,現在變成重於泰山了。

  國父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到底還是中華民國,既是中華民國,當然還是有「國父」的,那個人叫孫中山。

  一直以來,台灣的教育,說的都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最近台灣的教科書弄出了「去國父化」,也去「先生」化,好好的「國父孫中山先生」現在卻變成「孫中山」,連個「先生」也不給。

  儘管大陸敬稱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為「國母」,卻一直稱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先行者」,而不稱「國父」,台灣,如前頭所言,因著中華民國的國號,敬稱孫中山為「國父」,但沒有「國母」,換言之,大陸沒有爸爸,台灣沒有媽媽,大陸失怙、台灣失恃。

  這回,台灣的教育部,真夠「狠」,意識型態一作祟,連爸爸都要幹掉,讓自己變成「孤兒」;回頭看看大陸,起碼還有個人人疼愛憐惜的媽媽,我只能嘆一句,台灣搞教育的官員,真是「不孝子」。

  李登輝

  哦不不,死的不是李登輝的「人」,而是他的「台獨」理念,不過,一直以來,李登輝的獨派色彩濃厚,因此,他在最近一期接受台灣壹周刊訪問時說「台獨是假議題」,又主張引進「中資」,還澄清「自己從未主張台獨」時,讓一堆人剛吃下肚的湯湯水水,全都噴了出來,污穢滿地。

  搞不清楚他葫蘆裡賣的是哪一種膏藥。

  因為他這一來,讓以前罵他的人,彷彿一拳打到棉花上,一下失去重心,差點沒跌得狗吃屎。

  不過,也正因為李登輝這一否認「主張台獨」的說法,讓大家對他多變的政治性格,更加清楚:「政客,原來就是這樣。」

  也許就像國會議員陳卓愉吧,先說是反同性戀婚姻,后又在國會中投下支持同性戀婚姻的票,讓人搞不清楚,他內心裡到底是不是支持同性戀婚姻。李登輝也有著讓人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否支持台獨的「本事」。

  不過,對於李登輝為什麼會在這時候使出這一招,有人說他想「周遊列國」、有人說他爭取淺綠人士的支持、有人說他是在為台聯黨找出路……不過,眾多說法中,我倒是非常欣賞民進黨前立法委員沈富雄的解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作者 黃非禍)

來源:加拿大《環球華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9 13: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