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陪讀太太在美國開首飾店-月收入達五萬美元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7-6-12 12: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個人經歷:10年前隨丈夫陪讀出國,求職三次屢受挫折,在當地買房後下決心自己創業,近期打算開設網路商店。
  創業心得:1、經營方向選擇成本小、周轉快的商品2、必須有穩定的貨源3、選址成熟社區,附近沒有競爭對手4、文化認同度高的商品更易熱銷。
  雖然路途遙遠,但張婕仍保留了一年回上海兩次的習慣,除了看望依然留在上海的親人之外,另外的使命是為她遠在芝加哥城的小首飾店搜尋一批合適的貨源。這位十年前上海某重點中學的語文教師,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美國華人家庭的創業先鋒,除了平時接送女兒上學,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這間開在住宅附近的商鋪。
  面對記者的談話主題「創業」,張婕並不是十分認同:「在美國人的意識里,所謂『創業』大多是指『Google』這樣的商業案例,我的商鋪應該還不夠格。」在她的堅持下,我們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用「生意」取代了「創業」。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低調中,這家面積不大、普通不過的首飾店,平均每月有著五萬美元的收入。
  求職屢敗轉而創業
  在海外的華人中,有太多的「打工皇帝」,而張婕最終走上創業道路,也與其屢屢失敗的求職經歷有關。
  10年前,張婕學習工業設計的丈夫,在碩士畢業后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人之常情,她考慮帶孩子出去陪讀。「先生當時的獎學金條件不錯,家屬也有補助,因此知道去那邊保證基本生活是可以的。但是在當時,跟大多數中國人對美國印象一樣,那裡是天堂,也是地獄,作為外來者,受歧視是肯定的。」但是為了先生的事業和孩子以後的教育,張婕並沒有太多猶豫,便做出最後了的決定。
  為了補貼家用,從第二年開始張婕試圖找一份工作。但這對於原來只是專攻中文的教師而言,並非易事。於是,張婕先後學了計算機和會計,希望憑藉這兩個比較實用專業,可以在一些公司打工增加家庭收入。但因為語言不過關,張婕的求職範圍比較狹窄,只能鎖定台灣人的公司。
  即便如此,張婕的求職之路也十分不順利,因為公司倒閉或者搬家,她先後換了3家公司。金融風暴后,當地的一些公司更加不景氣,待業過一段時間,張婕最後去的一家台灣高科技公司也潦倒收場,這次的結局更加離譜——老闆把公司賣了落荒而逃。
  經過了這些動蕩,張婕越來越覺得打工不是出路。這時家裡的一項變動促使她下了創業的決定——家裡也買了房子。「置業之後,生活更加穩定,這給了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實實在在地做一點事情。開店經商是比較適合我當時生活狀況的一個選擇。」她說。
  綜合考慮鎖定首飾
  對於在國內未曾有從商經歷的張婕來說,項目的選擇是主動的,也是十分慎重的。「當時第一考慮是,成本不要太高。因為畢竟是第一次做生意,又是在海外,經營之後實際情況不得而知。成本小,周轉快的商品風險就相對小些,」張婕說道。
  張婕第二個考慮的問題就是貨源。「這點從開店之前我就確定,做生意必須要有穩定的貨源,否則在市場上很難有競爭力的。剛好我認識的幾個朋友有首飾的貨源。這類首飾主要是給年輕人裝飾配件,而住家附近有不少學校和年輕社區,適銷對路。」  
  最後一次對於選定商鋪所在社區的考察,讓張婕最終定下了首飾這個方向。「商鋪所在的社區是個很成熟的社區,很多類型的商鋪都只此一家,而當時社區中並沒有經營首飾的店鋪,到現在為止也只有我這一家。這樣就少了很多競爭,生意壓力也少了很多。」
  一旦決定了項目,一切就變得容易許多。「由於法制健全,所以開店的準備工作很簡單,找個律師商量一下就可以了。我覺得與之相比國內需要打點的比較多,沒有一定的人脈會比較不容易。」就這樣,張婕花4萬元頂下了社區內的一家原本經營CD店鋪,開始給自己打工,「當時裝修十分簡單,只是換了一個門面,買了新的貨架,把燈泡都換成明亮的。」
 誤打誤撞時機幫忙
  張婕的店鋪從誕生之初就沒做過什麼宣傳:「美國的大商場很講究市場推廣,不過我這種社區店鋪就不講究了,我家附近的書店唱片店都不太有宣傳,不過我們有社區電視台,在開店的時候報道過我的店,還有社區報有篇時尚報道也採訪過我,這大概是僅有的兩次宣傳推廣了,而且我沒花一分錢。」
  或許正是因為缺乏知名度,張婕的開局並不順利。剛剛開業的那段時間,店鋪每天營業額都很少得可憐,甚至有吃白板的經歷。正當張婕為此愁眉不展的時候,幸運隨之而——聖誕假期為店鋪帶來了轉機。  
  「我的店是秋天開的,沒過多久就是聖誕,算趕上好時候了吧。」張婕所在的社區緊鄰著有幾所著名大學的校區,國際學生很多,為了購買聖誕禮物不少人找到了張婕的店鋪,在拉動營業額猛增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業務——張婕特別去學習了禮品包裝,店裡也開闢了禮物卡片專櫃,由此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商鋪第一次實現了盈利。
  文化差異現實出發
  首飾是個非常主觀的行業,實際經營中,張婕感受到了兩國人之間不同的文化品位差異。原來,張婕店裡的商品主要是朋友的貨源,他們有推薦目錄,她自己會在其中挑選一些,然後將目錄放在店裡,顧客也可以指定。而張婕的女兒每年夏天都去歐洲的大學做暑期夏令營,她也會買一些當地的首飾、紀念品放在店裡賣,不過母女倆相互之間分得很清楚,盈利都是分開計算的。但是,更多受美國文化熏陶的女兒,再加上年齡的優勢,對當地時尚的把握來得更為準確,張婕坦言:「當然她的物品帶來了不少顧客,我自己的首飾銷量也會被帶高。這方面她比我在行。」
  對此,張婕總結說:「我畢竟在美國的時間只有10多年,有些店,別人賺我未必賺,就是因為本土的優越在裡面。拿首飾來說,我店裡賣的最好的幾種,其實我本人都不怎麼覺得好看,都是本土朋友推薦或者看當地雜誌說很流行才賣的。如果我能在文化方面認同度更高的話,狀況肯定會更好。很多人印象中都認為中國人開店經商,賣點中國特色的商品更適合一些,我也賣過很中國化的一些東西,其實賣得並不好,所以還是要從現實出發。」
  在找到差距和不足之後,張婕有的放矢,增加了燈飾的產品線。「賣燈飾是我自己的決定。在不同地域和年齡段,流行首飾的審美判斷會有一定距離,但在看居家裝飾中,這種差距就會小很多,家庭婦女的審美優勢就得到體現。」張婕告訴記者說,「最初是我去歐洲旅遊的時候,在奧地利買了一個燈飾放在店裡,後來有個會計師太太非常喜歡,500美元買走了,我買的時候是300美元。於是,原本的一個設想在此之後就真的落實了。」
  現在,張婕正打算在ebay上開一個網路商店。「在更大的,或者無限的空間內,文化差異會被模糊,我女兒去年新年幫我賣過一些首飾到其他州,效果非常不錯。而且在網上開店是個趨勢,我有個常客,是個學生,一直這樣說。」這個計劃張婕已經成竹在胸,「在今年聖誕前,它就會開幕了。」
  記者點評:
  放在海外的大背景下,張婕的案例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首先,十分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善用律師。國內的創業者往往喜歡DIY,從頭到尾一手包辦。這樣的做法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並不明智。在法律健全的地區,聘請律師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非常平常,而對於開業這樣的事情,更是不可或缺。在各項法律法規不甚知之甚少,財務稅收了解不多的情況下,請律師幫忙是最有成效,且最有保障的途徑。
  其次,在國內從小的個體商鋪,到大的民營企業,家族式的混亂管理屢見不鮮。但在張婕的店鋪內,女兒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合作者,從進貨到收益都非常獨立。從教育角度而言,這有著濃厚的美國色彩。但是對於經營帶來的好處就是,直接可以分析不同商品對於商鋪最終整體收益的影響。
  最後,也是在海外創業者出現頻率較高的誤區,就是大打「中國牌」。經驗說,全球流行中國風,中餐、中醫、中文、中裝……等等「中」字輩的在海外一概有市場。不能否認,期間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但實際情況絕非這麼絕對,畢竟那裡不是中國。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沙發
MH360 發表於 2007-6-12 13:56 | 只看該作者
不錯不錯
有生意人的毅力和韌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5: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