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學基本常識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8 0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信仰觀念上說,佛教是以佛為崇拜對象的宗教。佛是梵文音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即指覺悟了的人。「覺」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覺悟,二是使他人也得覺悟,三是覺行圓滿。佛教相信,普通人沒有上述的任何一種覺,聲聞和緣覺有的也只是自覺,菩薩也缺少覺行圓滿的內容,只有佛才具備這三項的全部內涵。小乘一般以佛作為對釋迦牟尼個人的尊稱,隨著佛教的開展,以後漸漸形成了三世佛、十方佛、三身佛、佛數如恆河沙子、佛有無量數等觀念。
  從基本教義方面說,佛教認為人的生命及與人的世俗生活相關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無常的,而且沒有絲毫不變的本質或「靈魂」存在,生存就意味著承受無窮盡的痛苦;只有按照佛所給予的啟示努力修行,才有可能完全跳出苦海,進入持久歡樂、祥和、自由的涅槃彼岸。
  從生命存在形式而言,佛教認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命體不外乎凡、聖兩類,總稱六凡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徹底擺脫了痛苦,同屬於聖類;天、人、阿修羅、畜生、鬼、地獄同屬凡類,合稱六道。六道眾生無一例外地要在無邊苦海中掙扎,不同的是每一道眾生所承受的苦痛有著本質的分別:天的處境較好,人的處境次之,阿修羅、畜生、鬼、地獄依次更差。
  人等六道的生命體是由五蘊即五種要素構成的。五蘊是指色(物質現象)、受(感覺)、想(知覺)、行(意志)、識(精神、意識)。在一定的條件下,五蘊構成了人或其他的生命體;當一定的條件消失時,人或其他的生命體就必然趨向死亡。不僅生命存在是這樣,世界上存在的每一事物也都如此:由一定的因緣而聚合,也因一定的因緣而分離。
  基於事物緣起的道理,佛教主張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佛教認為,由於普通人認識不到生死無常的緣起本質,往往貪求功名利祿和各種生活享受,甚至為此而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如此種種追求貪慾的心理以及因此而發生的各種語言、行為,會在個體生命終結時,形成一種綜合的勢力即「業力「,成為決定下一生的生命形態、及其生存處境的直接原因。生前貪慾深重、作惡多端的,下一世就要投生成畜生,或者成為鬼、甚至下地獄;罪惡不深而惡大於善的,即使下世仍然轉生為人,那也一定是活得比今世更為凄慘。同樣的道理,貪慾較少,以行善為主的人,下世可能會投生到天上,或者轉生成為比今世更為順利、幸福的人。所有生命都和人一樣,因行善而上升,因作惡而沉淪;前世決定今生,今生又決定來世。這種由業力決定的個體生命在六道中不斷沉浮的轉生過程,叫作六道輪迴。如果眾生能洞破事物緣起的本質,捨棄貪慾,斷除煩惱,停止造業,就能最終跳出六道,得到徹底的解脫。
  轉凡成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番持續不斷的修行努力。佛教修行的基本實踐之一就是「八正道」:一是正見,就是對佛教有正確的見解;二是依據佛理進行思維;三是說話要有誠實的心態及和悅的語言,如不妄語等;四是要有合乎儀軌的行為舉止,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要布施行善、信守道德等;五是要有正當健康的生活方式;六是要儘力從理論和實踐上向著最高境界修行;七是有佛教的正確理想和目的,不要漫不經心;八是要有與教理一致的禪定靜修。
  八正道又可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不同的佛教宗派對戒律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搞非正當的男女關係、不說沒有根據的話、不飲酒、是各派共同認可的基本戒律;定學相當於八正道中所說的正確的禪定實踐;慧學指讀誦佛教經典、增長依據佛理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
  從教徒成分上看,佛教基本由出家的僧人和在家的居士兩部分組成。僧人中的男性稱作「比丘」,俗稱「和尚」;女性稱作「比丘尼」,俗稱「尼姑」;比丘和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居士中的男性稱作「優婆塞」,女性稱作「優婆夷」,合稱在家二眾。出家的二眾與在家二眾成為佛教的四眾弟子。在家信仰佛教和離家修行佛法,各要經過一定的手續。由於歷史條件和地理文化等的不同,佛教中沒有形成統一的出家修佛和在家歸依的程序,但從衣著、要求等方面看,各地都有一些使僧人和居士有所分別的制度。
  佛教的基本活動場所稱為寺院,其中比丘尼住的寺院又稱作庵」。僧人居住在寺院中,多依受戒時間的長短然確定長幼次序。住持為寺院之主,俗稱「方丈」,對本寺的各種佛事活動進地全面負責。除住持外,寺院還設有負責指導禪堂或念佛堂修行事務的班首和負責掌管庫房、接待僧俗、管理僧眾威儀、主持宗教儀式、主管大眾飯食齋粥等事宜的各種執事,他們均由住持聘請或任命。
  在宗教儀軌方面,各地佛教都有關於僧眾日常修行和節日活動的一些具體規定。明末以來,我國漢地佛教一致要求僧人每日早、晚二次齊集大殿,共同修習五門功課;每日早齋和午齋前,僧眾還要以所食之物供養諸佛菩薩,迴向施主,為眾生髮願。農曆每月十五、三十兩日,僧人都要共聚一處舉行「布薩」:同誦戒律,自我檢查是否違犯了戒律;如有違犯,應視情節輕重,依法懺悔。每年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僧人應在一座寺院中定居下來,專心修持,不得隨意他往,叫作「安居」,或稱「結夏」、「坐臘」。一年之中最大的佛教節日有二個,一個是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一個是安居最後一天的自恣日,佛誕節要舉行浴佛大法會,自恣日要舉行孟蘭盆會。漢地佛教寺院每年還要不定期地舉行一系列的佛事活動,其中以「水陸法會」的規模最盛大,最隆重,以「焰口施食」為最經常、最普遍。
  什麼是因果報應
  在佛教中,因果報應是被使用最多的一個理論,它將因果並稱,是佛教思想體系的基礎。所謂「因」,亦可稱為「因緣」,泛指能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和變化的一切條件。佛教對「因」的解釋有「六因」、「十因」、「四緣」等。所謂「果」,亦稱為「果報」,即是從原因而生的一切結果。《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認為任何思想和行為,都導致相應的後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選消失;沒有業因,也不會得到相應的果報,因果相應,毫釐不差,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
  什麼是六道輪迴
  佛教稱:善業是清凈法,不善業是染污法。以善惡諸業為因,能招致善惡不同的果報,是為業果。作為業果的表現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萬法,都是依於善惡二業而顯現出來的,依業而生,依業流轉。所以,眾生行善則得善報,行惡則得惡報。而得到了善惡果報的眾生,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身、語、意業,招致新的果報,故使凡未解脫的一切眾生,都會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餓鬼道、地獄道中循環往複,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輪迴。
  什麼是三寶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佛:最初是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後來泛指十方世界無數諸佛。法:是指諸佛所說的一切教法,包括佛教的一切理論學說。僧:指佛教的出家信徒,是依照佛的教法出家進行修行的人。佛、法、僧三者,合稱為「三寶」。
  何謂三學
  「三學」是指佛教修持的戒學、定學和慧學,「三學」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內容。
  定學,即禪定之學,指通過集中精神、觀察特定對象而得到悟解或功德的一種修行方法。是一種在靜心的狀態上深入思考的宗教修行方法。
  慧學,即是智慧之學。「慧」又譯為「智」,是梵文的意譯,指於理決斷,即是通過修行所達到的明辨真理、覺悟解脫的認識能力。由於佛教思想體系複雜,故對智慧的解釋不盡相同,多種多樣,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八智、十智、十一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能等多種名數,而每一名數中往往又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8 20:43 編輯 ]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沙發
Servant 發表於 2007-6-8 09:43 | 只看該作者
相關內容已經轉到「基督教義和佛教教義大比較」專貼,此帖專門摘錄佛教基本入門教義,不做討論用途,見諒。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7 21:1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3
Servant 發表於 2007-6-8 09:46 | 只看該作者
相關內容已經轉到「基督教義和佛教教義大比較」專貼,此帖專門摘錄佛教基本入門教義,不做討論用途,見諒。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7 21:1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
Servant 發表於 2007-6-8 09:57 | 只看該作者
相關內容已經轉到「基督教義和佛教教義大比較」專貼,此帖專門摘錄佛教基本入門教義,不做討論用途,見諒。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7 21:1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5
Servant 發表於 2007-6-8 09:59 | 只看該作者
相關內容已經轉到「基督教義和佛教教義大比較」專貼,此帖專門摘錄佛教基本入門教義,不做討論用途,見諒。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7 21:1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6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8 12:52 | 只看該作者
相關內容已經轉到「基督教義和佛教教義大比較」專貼,此帖專門摘錄佛教基本入門教義,不做討論用途,見諒。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7 21:1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648

帖子

27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7
7
記憶中的橡皮擦 發表於 2007-6-9 00:33 | 只看該作者
「以行善為主的人,下世可能會投生到天上」
提問:天上住的什麼人? 天上住的神仙的話,以行善為主的人,下世投生到天上,那麼天上多少神仙呀?
蹣跚學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8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6:5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記憶中的橡皮擦 於 2007-6-8 08:33 發表
「以行善為主的人,下世可能會投生到天上」
提問:天上住的什麼人? 天上住的神仙的話,以行善為主的人,下世投生到天上,那麼天上多少神仙呀?


神仙福報滿了之後,也由業力和願力牽引到別處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9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6:55 | 只看該作者
五乘說法

凡夫有善道兩種成就,聖人有界外三種成就,合起來看,共分五類,皆稱證果;不過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別,所以統叫作「乘」。
只守五戒不失人身,能行十善可得天身,這是不究竟的「凡果」。明四諦證聲聞果,觀十二因緣證緣覺果,這比凡果得稱究竟。修六度固然是菩薩,必由這個階段才能證得佛果,這是最究竟的「聖果」。
為什麼還說不究竟的法,這是為眾生根器不同,不得已的方便。
一、利根的聽到聖果教義,固能開悟,鈍根的就不了解,只好為說方便,免他再墮三途。
二、有的聽了能解,卻沒勇氣承當,也只得先說方便,引他前進。
三、聖果義既不了解,或是不肯承當,這等眾生自是很多的,若不別開方便,那就把眾生為善的路塞絕了。
這五乘有一比喻:人乘比幼兒園,天乘比小學,聲聞乘比初中,緣覺乘比高中,菩薩乘比大學。這是夠什麼程度,方能入什麼學校,佛法更是要觀察根器而說,不然就不契機了。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8 15:2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0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6:56 | 只看該作者
因緣果

「萬法因緣生」,這是說一切事的發生,先必有因,再遇見緣,他就發生結果。
「因」是事的本原,「緣」是一種助力,「果」是後來的結局。由因得果,全是緣的力量,這是值得注意的。
緣有四種:一、親因緣,二、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茲舉一喻:「因」比一粒種子;「親因緣」比種子本身的生機;「無間緣」比使種子的生機不斷;「所緣緣」比這粒種子的希望;「增上緣」比風日水雨等;「果」比這粒種子生成結的果實。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與果是不會錯的。這就是說作善定得善果,作惡定得惡果;因果定律,最合科學。不種善因,專去信命運,或是禱天求神,希望得福,皆是枉然。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8 15:2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1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6:58 | 只看該作者
因果通三世

因結成果,是有時間性的,分為「現果、來果、後果」。當生成熟的稱「現果」;再生成熟的稱「來果」;多生成熟的稱「後果」。
這是什麼道理?一是因的遲早力量。譬如一粒瓜種與一粒桃核,同時種在地里,瓜種是當年生成,可以結瓜的;桃核生出,須經三、四年才能結桃。二是緣的強弱力量。四種助緣,次第推進,自然成熟的就早些;或是幾種緣不充足,譬如土壤不良,以及風日雨水短了成分,自然成熟的就遲些。
因果定律,尚有應當知的兩個要點:一是因果永不消滅,遇緣便起現行。要想不受惡報,必須斷盡煩惱,證得界外聖果,方能免除。二是善惡不相抵銷,分受其報。但是多增善緣,可使惡報由重轉輕;勤杜惡緣,能使善果疾速成就。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8 15:2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2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6:59 | 只看該作者
本性

真性是眾生本有具足的萬德萬能,所以叫做「本性」。但是從無始以來,染了虛妄,蓋住本體,具足的德能,就不能顯現了。
虛妄名曰「無明」,這是比喻。性如鏡子,本來光明,染了塵垢,就掩蔽了光。塵垢就是鏡子的無明,虛妄就是真性的無明。
為什麼真性無始就有虛妄?這還得另舉一喻:金是從礦里出的,卻是無始就與塵沙混雜;真性染虛妄,也是這個道理。
鏡子去一分塵垢,放一分光明;去十分塵垢,放十分光明。真性去一分虛妄,顯一分德能;去十分虛妄,顯十分德能。可知為善為惡,是真性染凈的關係;超升墮落,也是真性染凈的關係。
礦金經過熔煉,汰去塵沙,以後自不再為塵沙混雜;真性經過修持,斷絕虛妄,以後自不再被虛妄染污。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6-8 15:2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3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7:00 | 只看該作者
煩惱

本性光明名「覺」,無明蓋住名「迷」。無明愈蓋愈厚,本性愈迷愈深,這樣就失了自在,稱作「煩惱」。其實無明與煩惱不是二事,無明是說因,煩惱是說果。
煩惱有「根本」與「隨起」的分別。若按《百法明門論》來說,根本煩惱,共有六種,這是應該先知道的。
一名「貪」,就是貪愛五欲六塵,不肯暫舍。
二名「瞋」,就是有不如意的事,便發怒氣,或是憎惡。
三名「痴」,就是昏昏迷迷,不明事理。
四名「慢」,就是自高自大,輕慢他人。
五名「疑」,就是對於實事實理,猶豫不定,似信非信。
六名「邪見」,就是顛倒邪正,謗無因果。
因為這些煩惱,迷住本性,以後起心動念,皆是煩惱來用事,自然多造作惡業,長受苦的果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4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7:00 | 只看該作者
菩提

無明蓋住本性,是由覺入迷,名「起煩惱」,從此就入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脫,是由迷轉覺,名「發菩提」,仗此能達到涅槃樂岸。
了知煩惱是性的賊,必借菩提來充門衛。但是防賊不是偶爾的事,總要隨時加以警覺,稍一疏忽,賊就會衝進來。菩提也須時刻發心,若稍懈怠,煩惱就來纏縛本性。
煩惱是本性從來的冤家,菩提是本性原有的能力,卻是地位相反,互不兼容,各有各的相當力量,雙方交爭的勝敗,全在發展力和相續力。菩提若不住的發展相續,自然能斷除煩惱;煩惱若不住的發展相續,也會挫毀菩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5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7:01 | 只看該作者
涅槃

「涅槃」譯為圓寂。「圓」是一切德能圓滿;「寂」是不生不滅,萬緣寂靜。
本性原自清凈,這名「本覺」;染了無明,變成「不覺」。發菩提心,稱作「始覺」;證得涅槃,是「究竟覺」。
證涅槃后,即得「常、樂、我、凈」四種凈德。脫了出胎、入胎輪迴生死,才是真的常存;既不生死又具德能,才是真的安樂;離開四大和合假相,獲到佛性自在法身,才是真的我體;從后不受欲塵,及一切煩惱的染污,才是真的清凈。
得到真我真樂,這就是「圓滿」;得到真常真凈,這就是「寂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6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7:02 | 只看該作者
漏無漏法

「漏」是向外泄漏的意思。這漏是說的煩惱,不過取一比喻。假如一個水瓶,若有孔洞,那水是要向外漏的。
漏有四種解釋:
一、由眼、耳等六根不斷攀緣欲塵,引的生起煩惱,向外泄漏。
二、煩惱比瓶破處,心比注水,只有煩惱,就有漏心。
三、因起煩惱,正道就會漏失。
四、因有煩惱,就能漏落生死。
世間諸法,未知煩惱為害,不思斷除,不問事是善惡,總是有漏的。出世法,就是專斷煩惱,證取涅槃,所以名為無漏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7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7:03 | 只看該作者
五眼

眼比鏡子,能照事物,不但能見,並且能察。有形的物體,見須用眼,這名曰看。無形的事理,觀察須用智能,這也名看。既統曰看,不問見與觀察,就不妨說是眼的能力。
五眼是「肉、天、慧、法、佛」等。
「肉眼」就是只見有形色的,肉體眼睛,遇暗遇阻,就不能見了。
「天眼」不問遠近晝夜,都能見到,是無阻礙的。
「慧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之理,不致誤假當真,著迷顛倒。
「法眼」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門,都已徹了。
「佛眼」是兼有前四種眼,能以圓融。
前兩種眼,卻是實用眼睛來看。三、四兩種,就是用智能觀察。后一種用眼用智,圓融無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8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7:04 | 只看該作者
六神通

「神」是神奇不測,「通」是通達無礙。有了這樣的能力,那就得到自在了。
一、「神足通」,是自身變化隨意,遠近飛行自在。
二、「天眼通」,是遠近晝夜都可看到。
三、「天耳通」,是遠近聲響都能聽到。
四、「他心通」,他人心裡的念頭,都能盡知。
五、「夙命通」,自己及他人若干前生的狀況,能以曉了。
六、「漏盡通」,就是斷盡煩惱,得了解脫。
得到神通,大略可分二種原因:
一是「報得通」,就是依靠報身自然感得來的,如諸天有前五通,鬼神也有小通等類。
二是「修得通」,如阿羅漢證得六通,外道仙人修得前五通等類。
但是神通也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別,只有前五通,是不究竟的,若得漏盡通,才是究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9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7:04 | 只看該作者
三皈依

「皈」是歸順投托,「依」是依靠仗賴。眾生在娑婆世界備受諸苦,生死海裡頭出頭沒,這樣的環境中,一切不得自由,不得解脫,是必歸順一種聖教,依靠著尋一個出路。
這必須仔細審察,真能解決諸苦及生死的聖教,才可皈依;免得走錯了路,反而苦上加苦,越墜越深。
「佛」是天中天、聖中聖,萬德萬能的。「法」是經典,一切諦理說的無餘無欠。「僧」指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是依照教義自修化他的實行者。這名「三寶一體」,是應當皈依的。
「皈依」就是以三寶為師,要依著三寶指示的教法去作,求到一個光明的歸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20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9 07:05 | 只看該作者
五戒

眾生我見太重,一切動作,往往有害對方。現造惡因,將來定受苦果,合起來看,正是損人損己。
「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損害對方的事,不許去作。不造惡因,也沒苦果,合起來看,正是利人利己。
一、「不殺生」 凡是動物,皆愛生命,若被殺害,皆有恐怖,皆有痛苦。應該發同情心,所以要戒。
二、「不偷盜」 明搶暗竊,固然是盜,就是對方未曾許可,自動檢取,也稱作盜。使他損失,又傷自己的廉潔,所以要戒。
三、「不邪淫」 正式夫婦同居以外,男女須要嚴分界限。姦邪的行為,最是無恥,又能擾亂社會,破壞風化,所以要戒。
四、「不妄語」 有的說無,無的說有,皆是欺騙他人。正直人要說真實話,所以要戒。
五、「不飲酒」 這件事好象不與對方相干,但是醉了以後,心性就會迷亂,便要妄作非為,所以要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