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科技部權威評論:印度科技實力!

[複製鏈接]

14

主題

15

帖子

2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eterpwj 發表於 2007-6-5 15: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選擇了一條與中國不同的國家現代化發展道路。其核心是一開始印度就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特別突出軟體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利用印度豐富的智力資源,使印度的發展走上知識經濟型的軌道。科學技術在印度的改革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科學技術水平到底如何?恐怕對這一問題,不僅中國人一頭霧水,對西方人來說也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2006年,兩個國際著名機構出台了兩份國家競爭力報告,比較了中國和印度的國家競爭力,但結論大相徑庭。一時間,印度的科技實力如何這一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引子:2006年兩份全球競爭力報告截然不同的結論

  2006年9月26日,總部設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的第 48位下降到今年的第54位,而印度的排名上升了兩位,列第43 名,且排在印中俄及巴西所謂「金磚四國」(BRIC)之首。對於中國的下降,報告稱: 「中國對最新技術的掌握率很低,而其他國家在這一項上的提高速度很快。中國在中學和高等教育上的入學率,按照國際標準仍然很低。……中國今年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腐敗、買方成熟度的評估水平低,以及對勞資關係的擔心」。

  反觀印度,報告稱:「印度排名第43是因為印度在創新和公司運作成熟度上水平較高,特別在科學研究的水平上,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上都有競爭力。儘管印度對最新技術的掌握度也很低,但是新科技轉化率則較高」。

  世界經濟論壇排行榜的出爐,印度位居「金磚四國」的首位,並且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這讓印度各界感到歡欣鼓舞。「印度獲得競爭力優勢,中國繼續下滑」、 「印度競爭力領跑金磚四國,優勢明顯」,類似的標題佔據了當天印度報紙的重要版面。印度《每日新聞分析》的評論稱,印度相對於中國的優勢「在於科學研究的質量以及從事研究的科學家人數」上,並指出正是這種科研優勢,為各個行業提供了充足的專業人才儲備。

  印度報業托拉斯也在同一天發消息認為,印度競爭力排名持續上升,證明「印度企業有能力進行科研和創新,並且能夠積極地和知名跨國企業展開競爭」。印度《金融快報》在新聞標題中特意將「金磚四國」中象徵印度的字母 「I」劃出去,言外之意是指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方面,特別在科技競爭能力上,印度已經不再和中俄巴西三國屬於同一等級,而是已經遙遙領先。

  不過僅僅在數月之前,2006年5月11日,同樣位於瑞士的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向全球發布了《2006年世界競爭力黃皮書》。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的排名遠高於「金磚四國」中的其他三個國家,中國大陸得分71.554,排名從上年的第31位大幅提升至19位。印度得分 64.416分,排名從去年的第39位升至第29位;巴西得46.416分排名從第51小步下滑至第 52;俄羅斯排名與去年相比原地未動,得 44.738分列第54。

  如何解讀這兩份世界影響力巨大但結論截然不同的報告,顯然為各方所關注。印度科學技術部長卡皮爾 &S226;西巴爾(Kapil Sibal)在2006年訪問中國時也做了一番比較。他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徵是政府推動,以製造業牽引,伴隨著國內高儲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境外直接投資和外貿擴張,是一種兼顧內需和外向的發展模式。

  而印度的發展模式較為獨特,它重消費而非投資、重內需而非出口、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使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不景氣衝擊的抵抗力較強,表現出比較強的韌勁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長周期性。印度的經濟增長突顯出知識經濟的貢獻,軟體產業和國際服務外包(Business Processing Outsourcing, BPO)以及生物醫藥產業的強勁發展,更體現出印度經濟引領「世界辦公室」的勢頭。

  從以上的報道不難得出,中國競爭力之所以提高,主要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投資和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的規模;而印度之所以競爭力強勁,卻得益於其科技研究水平和企業創新能力,似乎中國是硬實力略勝一籌,而印度則是 「軟實力」獨領風騷。但至少,在科學技術實力上,印度則要強於中國。事實果真如此嗎?印度研究開發(R&D)的實際情況

  一、印度研究開發(R&D)的投入

  據印度科技部2006年9月公布的《印度研究與開發統計報告》顯示,2003年度全國研發(R&D)總投入1800.016億盧比,合40億美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0.80%。1999-2003年,研發投入連續以每年9.6%的速度增長。由此,統計報告推算到,2005年全國研發投入 2163.958億盧比,合48億美元。

  在2003年度的全國R&D投入中,中央政府占 62.6%,地方政府占 8.5%,高等院校佔4.1%,國有企業佔4.5%,私營企業佔20.3%。很明顯,這一研發投入比例仍然以政府為主,而且主要以中央政府的投入為主,地方政府投入不多,高校研發投入較低。全國R&D投入中,基礎研究佔總投入的比例為17.8%,應用研究為41.7%,實驗開發研究為34%,其他 6.5%。

  二、印度研究開發的支出

  印度的研發支出中,中央政府的研發支出絕大部分流向了國防以及與國防相關的空間和核能領域,而投向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的投入甚少。2003年度,中央政府的研發經費支出主要流向到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國防研究組織、空間部、農業研究理事會、原子能部、醫學研究理事會等中央研究機構,佔了中央政府總支出的84.1%。其中,國防研究組織、空間部、原子能部三個部門的支出就佔到63.8%;科技部、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生物技術部16%;農業研究理事會13.5%;環境部2.6%;而醫學研究理事會、海洋開發部、信息技術部和新能源部總共加起來只佔4.1%

  2003年度,印度企業研發總額445.719億盧比,約合 11億美元,占企業全年銷售收入的0.47%。其中,國有企業研發總額80.894億盧比,占企業研發的18%,主要方向為國防(41.9%)、其次為電力(22.1%)和電子(14.2%);私營企業研發總額364.825億盧比,占企業研發投入的82%,方向主要集中於製藥(21.3%)、通信(9.3%)和交通(7.6%)。由此可以看出,企業研發投入儘管比例不高,但是研發投入相對集中,主要投入到製藥行業中,成為印度企業研發的亮點。

  印科技部2006年9月出爐的統計報告還顯示,全國研發機構的科技人員總計296343人,其中直接從事研發活動的科研人員93836人,佔總數的 31.7%;科研輔助人員90045人,佔30.4%;行政管理人員 112462人,佔總數的37.9%。在直接從事研發活動的93836名科研人員中,59112人任職於中央政府和少數邦政府的研究機構,而企業研發人員(包括國營或私營企業)只有34724人,分別占直接從事研發活動人員總數的 63%和37%。簡單推算一下,印度科研人員的年人均科研經費很高,可達5萬美元左右。

  三、印度研究開發的產出

  2003/04年度,印度共發表科學論文68830篇,佔世界科學論文總數的2.16%,居世界第14位;其中農業科學論文佔了12337篇,佔世界這一領域論文總數的7.4%。2004年,印度全國共受理專利申請 12613件,其中,印度專利申請3218件,佔25.5%,美國專利申請3128件,佔總數的24.8%。2004年,印度全國共批准專利2469件,其中,印度專利1078件,佔43.7%,國外專利1391件,佔56.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印度研發投入的總量並不大,僅為中國的六分之一。即使如印度總理曼莫汗&S226;辛格所說的要在2012年達到GDP的2%,其總量也只有100億美元,僅能達到中國2005年水平的三分之一。

  印度的科技研發投入具有比較明顯的政府和企業相互補充的特點,即政府更加關注國防、空間、核能等領域,而企業的研發投入更加關注民生和市場,主要投在醫藥、信息、生物、發電和農林漁等領域。這說明,印度的政府研發投入和企業研發投入是分離的,相互基本上是你投你的,我干我的,很難形成整合和有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總體上看,印度企業的創新投入並不強大,企業研發佔全社會R&D的比重約四分之一,每年專利申請數量離中國的零頭還差距甚遠,根本無法相比。僅從數據上看,印度企業還沒有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

  印度科技體制的結構性特點

  印度研究開發的現狀是與印度的科技體制結構密切相關的。印度現代科技體制是印度獨立后在尼赫魯政策的指導下建立的,至今變化不大。尼赫魯在20世紀50 -60年代制定了印度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採取聯邦議會制實現政治民主化;通過重點發展重工業和實行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通過農業基礎建設、土地制度改革和合作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通過社會世俗化實現宗教平等和社會公平。這其中,科技體制的建立主要圍繞發展重工業和實現進口替代產品,為此,印度的科技體制主要以中央政府下轄的國立研究機構為依託,借用少數國立大學的研究力量,以完成國家確定的戰略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有計劃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

  迄今為止,印度國家的戰略目標很大一部分是圍繞「國家安全體系」和印度「大國形象」展開的。例如,印度把空間技術、國防科技研究、核能技術等當作提升其大國地位的象徵,因而投入了國家巨資加以建設,在這三個領域的研發比例佔到總研發投入的64%左右。其次政府投入的重點領域是農業,主要解決灌溉、化肥、農藥和品種種質問題,提高作物產量。

  以國家發展目標為導向,印度建立了以中央政府掌控的國家科研體制。具體來說,就是在中央政府部門之下設立「研究理事會」,再之下建立數目不等的國立研究所,由中央政府撥款,由研究理事會具體運作和管理研究所的科技研發活動。印度最大的研究理事會是印度科技部所屬的「印度工業與科學研究部」(副部級部門)下轄的「印度工業與科學研究理事會(CSIR)」,該會共管理著  38個國家級的研究所,分佈在印度的各個地方。研究所的研究經費由科技部預算撥給,由研究理事會管理和監督執行。其他部門如農業部、衛生部、水利部等都建有類似的「研究理事會」,只是所轄的國立研究機構數目和研究人員數量無法與印度工業與科學研究理事會相媲美。

  印度公立的研發機構高度集中,都由中央政府管轄。印度在邦(印度有28個邦,相當於省)和邦以下沒有或基本沒有相應的科技機構和研發組織,少數邦,例如班加羅爾所在的卡納塔卡邦,建有邦出資建設和管理的「生物技術園」,是為數不多的特例。印度的基層科技推廣工作一部分由邦政府承擔,但大部分由民間自發成立的協會和非政府組織進行管理和運作,科學技術對社會底層的滲透作用十分有限。由於政府科技政策的主導目標是實現進口替代,因此大量的科研經費投入到應用研究領域(占 41.7%),而在產業化領域由於與企業研發的脫節,技術產業化轉化能力顯得十分薄弱。

  20世紀90年代以後,印度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一批私營企業破土而出。這些私營企業的成長,主要得益於全球化的浪潮,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的產業分包,即將部分低端非核心技術的開發和服務外包給這些企業,使之成為歐美企業生產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由於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無法與中國、墨西哥等國抗衡,因此,印度私營企業走上了以輸出智力為主的軟體和服務外包的道路,以減輕對本國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經過近20年的打拚,印度的軟體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成就斐然,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一路領先於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獨領風騷的一面旗幟。

  但這一變化是在現行科技體制之外興起的,並沒有觸及現行科技體制本身。對於現行的科技體制的最大觸動便是如何將政府撥款的應用研究與企業的產業化開發相結合。但是,由於私營企業的興起是印度科技體制之外的產物,其主導方向是以市場贏利為目的的民用科技領域,如信息技術、軟體技術、國際服務外包、製藥業等,與政府主導的空間、國防、核能等領域相脫節,因此國立研究機構的「應用研究」成果如何與企業的市場需求相結合,實在是一個難解的癥結。

  這樣的一種中央政府主導的科研體制,由於受制於政府研發經費的限制,人數和規模都不會很大,形成一種「精英」階層,因此容易理解為什麼像印度這樣一個有著11億人口的大國,全國直接從事科研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只有9萬多人,僅為中國的一個零頭。又由於印度的研發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重點領域,這些領域的科學家手中掌握的人均科研經費可想而知,可謂「富得流油」,從無經費短缺之虞。

  印度現行的科技體制,實在與中國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科技機構改革之前的狀況一般無二。印度研發投入在較長一段時間裡徘徊在 0.8%,為此,政府曾經提出在第十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即到2007年末),全國研發投入要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顯然,這一目標遠遠沒有實現。 2006年10月6日,印度總理曼莫汗&S226;辛格在印度國家科學院建院60周年慶典上發表演講時說:「近幾個月以來,我和我的科技顧問一直在關注一個問題,即:中國和韓國在科技領域已經遠超過了我們。如果真是如此,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印度總統卡拉姆也多次提出要增加國家研發投入的力度,儘快將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由目前的0.8%提高到2%,使印度成為世界的研發中心和世界的知識平台。而要提高研發投入,必須要伴隨科技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使之面向社會經濟的主戰場。因此,印度研發投入的提高,恐怕還必須要面臨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方能與經濟改革的步伐比肩而行。所以,其前景仍將是「路漫漫兮而修遠」。

  印度科技產業的優勢

  印度人常說,印度在宏觀層面無法與中國相比,但在微觀層面,印度高科技企業的表現,要比中國企業優越得多,特別是軟體產業和醫藥產業,印度的國際競爭力卓越非凡。印度成功地培育出一批可以與歐美最好的企業相競爭的公司:如軟體企業Infosys、Wipro、TCS,製藥企業如Ranbaxy和Dr Reddys Labs等,其產值和人員規模已經躋身於世界同類的前列。現階段印度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靠私營高技術企業來推動的,而軟體和製藥是印度經濟發展的雙引擎。

  印度政府規定,1999年至2009年間註冊的軟體企業給予10年免征企業所得稅,進口設備免稅和對研髮型企業提供土地、水電價格優惠,允許研髮型企業100%的外資控股。

  據印度軟體服務聯合會(NASSCOM)的統計,2006年印度信息產業和外包總產值達到296億美元,其中出口就佔到2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 33%。在296億美元中,通信服務佔133億美元,以信息帶動的服務業(ITES)和外包服務業(BPO)為63億美元,工程服務和產品領域達40億美元。印度軟體產業95%是面向國際市場,國內吸納能力非常弱小。印度的軟體出口已經佔世界第二位,出口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500強企業中有200多家已向印度外包了軟體開發業務。目前,軟體出口已經佔到印度出口總額的10%,據印度估計,到2010年,印度軟體業產值可達到850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33%。

  印度軟體產業基本上是大企業通吃的局面,10家最大的軟體企業其產值佔了全國軟體總產值的80%以上,而且這些大企業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真可謂「一鳴驚人」。以印度最大的軟體企業Infosys為例,1981年該公司成立時只有7人、區區 300美元。到1992年達到300人,1999年達到3000人,而在2006年卻一躍達到5.6萬人、25 億美元的年銷售收入,並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總結公司成功的秘訣,公司董事會主席及創始人之一戴尼師(K. Denish)先生認為是由於印度優秀的軟體人才、嚴格的企業管理和優質的客戶服務三者形成的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的結果。

  印度軟體企業為了免除美國企業對知識產權和信息保密的憂患,採取了最為嚴格的安全防患措施。例如公司所有門道和通路都加裝密鑰開啟裝置,不同部門的人員無法串通;公司內部計算機沒有上網瀏覽功能,沒有任何存儲、下載插口,電子郵件須經公關部門過濾。全部數據的錄入、處理和分析由中央伺服器統一管理,一旦數據處理完畢,提交結果后,數據完全封閉儲存,嚴格保密,即使公司董事長也無權接觸,只有用戶有權核查。公司對網路數據傳輸安全格外警惕,任何非法登陸竊取數據的企圖,都會在資料庫和傳輸埠留下「印記」,便於追索安全隱患。

  但是,由於信息技術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外大型企業,國內市場狹小,就業吸納能力不大,全國信息產業就業人數約200萬左右,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亦有限。由於印度執政黨為了選舉紛紛對選民做出許多超常的承諾,例如葯價、電價、水價都壓得很低,令私營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獲利空間很小,一些大企業紛紛選擇國外市場去發展,以期獲得更豐厚的回報。由此導致了印度企業國際化的程度很高,少數超大型企業表現非常優異,給人們造成了印度企業創新能力強勁的表象。

  印度引以自豪的軟體產業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其研發投入的關注點並不在核心技術的開發上,而是建立起嚴格的、世界一流的企業內部模塊式管理體系和優質的服務體系,加上能夠在世界範圍內挑選一流人才,形成了印度企業創新的人才、管理和服務為核心的三足鼎立的「企業創新競爭力」。這與中國崇尚的自主「核心技術」和要有自主品牌和市場份額,有較大的差別。

  印度的企業創新大多集中到了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在仿製葯的基礎上,印度製藥企業開始了自主研發創新藥物的新曆程,並且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例如第一大醫藥企業Ranbaxy已經達到年銷售額超過12億美元的業績,其同類產品的價格僅為歐美產品的七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在國際上的表現比中國同類企業優異。

  印度在民用科技領域,一直鼓勵企業早期參與國際的合作和競爭。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融入西方特別是美國企業外包服務的歷史,從早期的分散小包,到現在的整體切塊式大分包,使得印度軟體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分工越來越擴大,越來越整體化,附加值也越來越高。這是印度企業用較少的研發投入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利益的一條捷徑。它獲得的是國際參與程度提高,自身承擔風險減少,主要輸出的是高級智力資源,而對本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的壓力很小。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種外包已經從製造設計滲透到服務業,並且從低端走向高端,法律、金融、專利代理、市場分析、遠程教育等知識外包正在不斷興起,在廣闊的領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是,也應該看到,核心技術開發的外包,則少之又少。因此,外包行業失去的是自主的知識產權,沒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沒有自己的市場份額。

  印度企業的這一特點,與印度政府「無為而治」、對企業缺乏必要的推動和引導有關,企業只能憑藉比較方便地獲得一流人才而選擇「融合式」的發展戰略,採取 「早期參與」方針,如同孫悟空鑽到鐵扇公主的肚皮裡面,在國際產業鏈的垂直分工中獲得發展,而不是像中國所選擇的建立自主型的競爭產業鏈,通過產品的市場競爭獲得企業發展的道路。

 

14

主題

15

帖子

2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2
沙發
 樓主| peterpwj 發表於 2007-6-5 15:13 | 只看該作者
 印度科技的軟肋

  從以上的數據和分析可以看出,印度的科技實力並不強大,還無法與中國相比,即使是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科技的軟肋到底在哪裡呢?

  一、走精英科技道路,與本國社會經濟脫節

  印度的科學技術發展如同其社會經濟發展一樣,強調精英道路,在某些重點領域獲得突破,特別在關乎國家安全和提升其大國形象的領域,投入巨大。相應地,印度的科技人員貴族化的傾向明顯。由於受英國統治的影響,印度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一直存在著兩大社會結構——貴族化的階層和平(貧)民化的階層。印度的科技與印度的政治和經濟相適應,也存在貴族化的特徵,科研人員的地位和收入較一般平民高出很多,其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國際熱點和印度的大國形象上,而與本國的社會和經濟相脫節。

  由於種姓制度的約束,高種姓的科學家不屑於關注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技術開發,而熱衷於創造性的思維和表現才能,往往在理論研究和創新思想方面表現優異,而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關注較少。由於科技投入的貴族化傾向,印度科技產業化的發展一直比較滯后,從這個角度看,印度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也是繞開了普通勞動力資源的困境,憑藉其教育的貴族化以及由此導致的科研發展的貴族化特徵,來直接與全球信息產業的發展「接軌」。

  二、科技產業鏈短,受制於人

  這種貴族化的印度的科技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之一,便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比較突出,而產業化能力不足。印度的科技產出較多地重視論文的發表而不太重視專利和產業化。印度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目前佔世界的14位,如果按照人均論文發表數量和引用率來衡量,印度科學家的表現相當優異。與英國的情況類似,印度在科學上的表現要遠比技術開發更具有優勢。科技人員願意「勞心」 而不願意 「勞力」,智力的挖掘遠比技能的挖掘更為充分。加上印度的基礎設施落後,電力、公路、航運的能力嚴重不足,從而造成印度國內的產業鏈條短,國內市場發育先天不足,這導致印度的科技型產業更傾向於國際化的發展道路,捨棄了國內需求的市場。由於產業鏈條短,國際化的道路只能走「融合式」的發展道路,在垂直產業鏈上尋找適宜的位置,避免在市場上出現產品和貿易的「火併」。

  三、科技投入嚴重不足

  印度的科技投入不足一直是印度科學家長期呼籲的一個嚴重問題。甚至印度總理科技顧問拉奧2006年7月在報紙上撰文,高呼「如果再不增加科技投入,印度的科技將面臨死亡的困境」。一方面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科技投入又大量地消耗在衛星、航天、核能、國防領域。2006年11月印度頂尖科學家全票通過了「印度登月計劃」,提出要在2020年將人送上月球,實現在月球上行走的「宏圖偉業」,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送人上月球的國家。這種畸形的科技發展一直在印度科學技術的決策體繫上,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四、科技體制障礙,國家創新體系殘缺不全

  從表面上看,印度的科技體制與英國和美國的科技體制相似,即政府的研發投入主要用於國家研究機構的活動。但是,由於印度政府研發與企業研發的嚴重錯位,科技的公共投入與私營投入銜接不配套,造成了印度科技體制的障礙。這一障礙使得印度無法真正實現「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國家創新體系出現缺失。一方面,政府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由於企業研發投入的低下而不能轉化為產品,佔據市場;另一方面,企業過多地關注於國際市場,而對開發國內市場「信心不足」,造成國內市場大量被外國產品充斥。印度的軟體優勢無法與本國的科研成果相結合,形成民族產業,只能「淪落」到替外國企業「打工」,被國際上嬉笑為「cyber coolie(數碼苦力)」。

  幾點結論

  印度在尖端人才培養、軟體研發、國際服務外包、生物醫藥等的國際化程度優於中國;在空間、核能和遙感等領域集中了國家資源的投入,發展強勁;在農業方面,特別是種質改良、水利灌溉、奶業生產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解決了人民生存的需求。

  印度的科技優勢主要表現在:

  1.人口結構活力大。印度現在人口中,30歲以下佔總人口的40%以上;到2050年,60歲以上的人口只有20%左右,而中國將超過33%。年輕人口多,為印度科技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2.勞動力素質高,英語能力強。印度培養的人才,儘管數量上還無法與中國相比,但人才的素質高、通曉國際商務且創新能力強,是印度人力資本的三大優勢。印度教育有很強的學術氛圍,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對國際商務活動興趣濃厚,善於交際和溝通,使印度精英階層具有寬闊的全球視野。

  3.信息產業領先。信息產業吸引了大量的印度優秀人才向白領階層轉移,並為服務業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也為製造業升級作準備。

  4.法律體系較完備。社會有較強的契約意識,尊重發明創造和知識產權保護,因而容易為西方理解和接受,有利於彼此合作。

  5.私營企業發達。在國際跨國公司的顯示度和經營規模上,印度私營大型企業表現十分優異,其規模高出中國10倍,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全球市場的「獨立參與者」,可與歐美頂級公司競爭。

  6.經濟增長效益高。由於印度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智力型的產業擴張,使得印度單位GDP能耗指標遠好於中國:每公斤標準煤GDP產出達到0.72美元,而中國只有0.36美元,是中國效益指標的一倍。中國每年吸引外來資金500-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0倍,但是GDP增長卻僅高出印度30%- 50%,說明印度吸引外資的效益要好於中國。

  然而,印度科技發展的不利因素也十分明顯:

  1.印度的科技體制仍然受制於「大國情節」的影響,決策體制多頭制肘,互相扯皮,難以有效決策,實施上更是「象步蹣跚」,改變困難。

  2.基礎設施落後且改進緩慢,令投資者望而卻步,造成科技產業化發展落後,生產鏈條不完整、不配套。

  3.種姓制度作怪,社會分工奉行尊卑之分,生產要素缺乏合理流動和配置,科學家「勞心」有餘而「勞力」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產學研」一體的科技創新體系。

  4.人才外流嚴重,科技創新缺乏後勁。儘管每年印度畢業了大批高素質的人才,但一流人才紛紛選擇國外學習,國內人才儲備不足。

  5.印度科技人員總數偏少,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且宗教影響強烈,印度科學家容易知足長樂,缺乏艱苦奮鬥精神,容易自滿。

  6.印政壇和學界過分注重公眾形象和國際作秀,埋頭苦幹精神不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3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6-5 16:48 | 只看該作者

印度也有中國不可比擬的優勢的方面——

「印度人常說,印度在宏觀層面無法與中國相比,但在微觀層面,印度高科技企業的表現,要比中國企業優越得多,特別是軟體產業和醫藥產業,印度的國際競爭力卓越非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主題

424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終生會員(天子級)

Rank: 4

積分
1011
4
天子 發表於 2007-6-5 18:13 | 只看該作者
印度在尖端人才培養、軟體研發、國際服務外包、生物醫藥等的國際化程度優於中國;在空間、核能和遙感等領域集中了國家資源的投入,發展強勁;在農業方面,特別是種質改良、水利灌溉、奶業生產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解決了人民生存的需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5763

帖子

118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83
5
番茄好味 發表於 2007-6-5 18: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740

帖子

38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9
6
長橋翁 發表於 2007-6-6 17:59 | 只看該作者
列舉印度在科技上的不足也正好是中國自己的不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7: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