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融神話】華爾街的殘存價值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6-3 2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爾街是財富和奇迹的別名,但它並不創造產值,只憑買空賣空、低進高出點石成金。大亨們坐飛機來去,白領們在路上奔命。交易大廳里,每天的股票交易高達25億股,每筆需時不到一分鐘。華爾街製造了無數一夜暴富的神話,也製造了無數瞬間赤貧的悲劇。最有名望的企業股票也保不齊下跌失控,讓幾百萬人破產,911遇難者大多是各大金融機構的精英。


紐約華爾街的銅牛塑像

  華爾街是一條石矢小街,也是一條黃金大道;是一個神秘的謎,也是一個兇險的夢;是強者博弈的天下,也是弱者掙扎的地獄。

  華爾街一端,作為其標誌、長5米、重6300公斤的巨大銅牛牛氣衝天地當街而立,被無數祈求好運的手摸得通體錚亮;另一端,是十七世紀建築的三一教堂,邊上是排滿墓碑的公墓,墓地中間,立著表情總是戚然的耶穌,彷彿在低語著一個寓言,一個關於華爾街的寓言,一個關於財富、權力和人生歸宿的寓言。

  兩端之間,步行最多二十分鐘。在哲學的意義上,短促得就像人生。

華爾街正傳

  華爾街作為美國最有名的街道,它與美國歷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起伏跌宕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沒有其他任何可以與之比擬,也沒有其他任何地方孕育出這樣的神話,或誕生出這麼多的夢想與憧憬。

  華爾街是美國的發祥地,但華爾街作為政治中心的日子很短暫,所謂國寶級建築早已被各大金融機構蓋過風頭,台階上的華盛頓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默默注視著這個金融帝國的成長。

  在1790年之後,由於國都遷徙,華爾街便成了商人聚居之地,他們組織起證券交易所發行債券和股票。原始積累赤裸裸、血淋淋的拼搶、欺詐、恫嚇和你死我活,讓所有人都感到了有制定遊戲規則的必要,華爾街因此成了西方經濟和金融的第一塊樣板。

  十九世紀以來,華爾街一直控制著世界的經濟命脈,經久不衰。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速,這裡的一舉一動立即就會波及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儘管隨著信息技術和遠程交易的興起,華爾街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遭到挑戰,911又加劇了證券金融巨頭的撤離,華爾街有一天會不再是金融界在地理概念上的心臟,但也永遠會是精神意義上的中心。

教堂與「絞殺」

  華爾街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裡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

  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裡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華爾街操控著全世界80%的資產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

  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里,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著「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家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

  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吃青春飯的淘金族

  梅里安沒來華爾街之前住的是個小公寓,只有一個房間,廚房、卧室和客廳都在一起。那時候,家裡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電腦。因為買不起床,他晚上就睡地板,平時惟一的消遣就是去健身房練舉重。

  在投資公司工作不到3年,梅里安已經搬進了曼哈頓豪華公寓,在歐洲訂做了成套的傢具,而且銀行賬戶里也多了九百萬美元的存款,但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倒不如從前了。「我每天最多睡四個小時,床再高級也沒用,平時根本沒有健身的時間。」梅里安抱怨說,「我們這些人活得像斯巴達的鬥士,沒有真正的假期,沒有舒適,沒有娛樂。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分心,眼睛里只能有工作。」

  走進華爾街的任何一家公司,你都看不到五十歲以上的人。梅里安說:「華爾街人吃的是青春飯,這裡的工作人員都是二十五到四十歲的生力軍。」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街上」混得好的到了四十歲左右就已經賺夠,這時候退休,他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另外,華爾街的工作實在是「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干到四十歲的時候,多數人就已經燈枯油盡,無以為繼了。

  戴衛·德里夫曾擔任美林證券的副總經理,他回憶說,工作最瘋狂的時候,有整整兩年,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周五晚上坐飛機去拉斯韋加斯,在賭場里連賭48小時,周日再坐夜間航班回紐約,下飛機后直奔辦公室,開始又一周緊張的工作。「我當時處在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中,金錢的冒險成了一種戒不掉的毒癮。」德里夫說,「股票交易所在周末休息,賭場是惟一能提供這種冒險刺激的地方。我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周末跟女朋友約會,或者陪父母吃頓飯。」

  德里夫也承認巨大的壓力也是華爾街人幹活不要命的一個原因,「假設我每年去掙五十萬,而今年工資只有三十萬,我一定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簡直沒臉見人。同時我的老闆也會認為這傢伙是強弩之末,肯定會找個機會炒我魷魚的。」

蛻變:敬畏的朝聖者 殘存的旅遊價值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牆街」的音譯。荷蘭統治時,在這裡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

  這裡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採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裡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

  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著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著十七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

  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著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著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著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這裡沒有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了。

  現在的華爾街只是一個旅遊景點,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著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麼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07-6-3 22:20 編輯 ]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8: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