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醫院醫生治病想到佛教的出世

[複製鏈接]

25

主題

436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na10 發表於 2007-5-29 0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天正好是memorial day放假,所以打算去醫院另行檢查一下。雖然歲數還小,但也馬虎不得。
醫生治病無外乎檢查,詢問,開方,吃藥或者開刀。這不禁讓我想到這個和佛教上和尚的出世。

原始佛家強調出世,釋迦牟尼最初說法,即宣示了苦、集、滅、道四聖諦,其中又以苦諦為根本。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發點,也是佛教對人生的一種根本態度。人生是苦,不是說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說苦是人生的根本體驗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現實生活之中,根本沒有快樂可言。所以和尚要出家,要脫離這世間的痛苦,才可以最終得到平靜的涅槃。

對現實社會只能採取批判和否定的態度。佛教的這一立場對它的發展是不利的,也往往成為其他教派攻擊的口實。但我現在轉念一想,實際上這古代的寺廟不是就和如今的醫院有異曲同工之妙嘛。

來醫院看病的都是受了痛苦,希望能夠得到解脫的。而古時候,人們也有對於生命,社會不公產生疑惑,心中有了怒火,痛苦,卻不知道如何應付的。寺廟裡的和尚實際上是起到了心理醫生的作用。雖然並非每個「病人」都最後出家成佛,但這就好像並非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醫生一樣。適當找到一種解脫,了解到世道輪迴也不失一種安慰。如果能夠讓人重新找到自信,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那更是上上乘了。

所以有人聲稱「佛教醫學是東方醫學文明的重要寶藏,是具有思想內涵、理論構架和臨床實踐的宗教醫學體系」,現在想想似乎也有那麼點道理。

當然如果說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功效也未嘗不對。基督教有教堂,牧師。猶太人有他們的temple。但是象佛教那樣提倡和尚一定要出世,與世隔絕的卻也不多 (也就是完全的「職業醫生」)之中利弊只有靠大家思考了。

當然之後的禪宗又提倡入世,強調在世而離世,主張世間即涅槃,涅槃即世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反對宴坐山林,離世獨修。這是一種積極和社會聯合的舉動,希望佛教能夠象其他宗教一般融合到一般人的生活中去。想法是好的,但也可能造成很多「江湖郎中」,讓人對佛教產生誤解。

所以說,佛教的出世似乎是對其不利的,但其起到的心理醫生的作用卻又是對社會有利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善生惡,惡生善。人類就在這兩級之中來來回回。   

我醫生也看好了,沒病,回家!

[ 本帖最後由 china10 於 2007-5-30 08:06 編輯 ]
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沙發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29 02:34 | 只看該作者
健康的身體是神的祝福.

基督教的目的不是使人免除苦難或憂愁. 因為人間有罪就一定有苦難, 有憂愁.
基督教的目的是使人恢復與神的關係. 人與神關係和好了, 人間縱然有千般苦, 我們卻可以借著神的力量, 活出喜樂的人生, 並且我們知道我們如今所受的苦與將來極重無比的榮耀相比是算不得什麼的. 我們的人生是充滿希望的, 而不是一天天想墳墓邁進.

願你早日得享這份最大的祝福.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436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3
 樓主| china10 發表於 2007-5-29 03:54 | 只看該作者
  謝謝錫安的祝福。只不過看到這幾天有關於佛教的討論,有感而發而以。
基督教也有治病的功效啊,每天你覺得是一種充滿希望的人生肯定也讓你愉快,喜樂。只不過基督教不強調出世,這和兩個宗教不同的教義和形式有關了。  

祝你每天健康快樂!
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4
tiancai 發表於 2007-5-29 13:02 | 只看該作者
   和尚裡面琴棋書畫都行的人的確不少,再專研一下醫術也好理解。畢竟宗教是哲學的兄弟,而哲學是其他科學的祖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436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5
 樓主| china10 發表於 2007-5-30 11:01 | 只看該作者
實際上信仰家園也可以成為一個集合中醫,西醫的大醫院。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來巡診,討論。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怎麼能拿毒藥當良藥來用。但誰說良藥不可以有副作用呢。中藥講究治本,但見效慢。西藥似乎更講究治標,但見效快。各人情況不同,只要本著治病救人的宗旨,相信都能藥到病除。
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6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30 11:0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na10 於 2007-5-29 19:01 發表
實際上信仰家園也可以成為一個集合中醫,西醫的大醫院。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來巡診,討論。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怎麼能拿毒藥當良藥來用。但誰說良藥不可以有副作用呢。中藥講究治本,但見效慢。西藥似乎更講究治標 ...

各人情況不同,只要本著治病救人的宗旨,相信都能藥到病除。
稱讚一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7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0 1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china10 的帖子

醫病我同意,可以有不同的救法。

我們來討論一下靈魂的得救。
1。人可以自救嗎?為什麼?

想聽聽你和大師的意見。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8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30 12:2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29 20:08 發表
醫病我同意,可以有不同的救法。

我們來討論一下靈魂的得救。
1。人可以自救嗎?為什麼?

想聽聽你和大師的意見。


錫安啊,你的風格不知不覺起了變化,這是好事啊。
你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靈魂的得救,什麼是自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9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0 12: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和而不同 的帖子

呵呵~~是嗎?我不一向如此嗎?哈!(開玩笑)

那我就先說了:
靈魂得救:人自從始祖墮落之後,罪使我們的靈與上帝隔絕了,所以稱之為在靈里死了。主耶穌基督借著十字架上的死一次性贖去了我們的罪,凡信他,並接受他為救主的人,就可以因著他的贖罪,因著他成全了神律法的要求而免去神對罪的義憤,借著中保耶穌基督與神和好,從而靈不再與神隔絕,得以重生。

自救:人犯了罪,努力靠自己的善行,修行來不犯罪,來脫離苦境,從而進入至善的境界,不再犯罪。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0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0 12:56 | 只看該作者
簡單說就是:人可以靠自己完全不犯罪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1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30 13:2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29 20:55 發表
呵呵~~是嗎?我不一向如此嗎?哈!(開玩笑)

那我就先說了:
靈魂得救:人自從始祖墮落之後,罪使我們的靈與上帝隔絕了,所以稱之為在靈里死了。主耶穌基督借著十字架上的死一次性贖去了我們的罪,凡信 ...


1、佛法無始祖墮落、靈與上帝隔絕一說。佛法里沒有靈魂得救一說,我該怎麼和您探討靈魂得救?或者我可以脫離佛教教義和您談靈魂得救?那我說,靈魂無罪,何救之有?
2、佛法修行目的不是為了不犯罪(我姑且理解這裡的罪為貴教中的洗去原罪的「罪),如何談論自救?或者我可以脫離佛教教義和您談靈魂得救?那我說,既然無罪,何須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2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30 13:2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29 20:56 發表
簡單說就是:人可以靠自己完全不犯罪嗎?

這句話,我先理解為世俗含義回答,當然可以。
然後理解為宗教含義回答,即使作為宗教形式存在的佛教,亦沒有貴教宣稱的原罪,自然不存在犯罪不犯罪的提法。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5-29 21:2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3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1 01:38 | 只看該作者
1、佛法無始祖墮落、靈與上帝隔絕一說。佛法里沒有靈魂得救一說,我該怎麼和您探討靈魂得救?或者我可以脫離佛教教義和您談靈魂得救?那我說,靈魂無罪,何救之有?
2、佛法修行目的不是為了不犯罪(我姑且理解這裡的罪為貴教中的洗去原罪的「罪),如何談論自救?或者我可以脫離佛教教義和您談靈魂得救?那我說,既然無罪,何須救?


你是問我的看法, 所以我講了我的看法, 現在你卻用佛法來回應, 就有些雞同鴨講了.

靈魂為什麼無罪呢? 世界上那麼多罪惡怎麼來的?

再回到佛法:
1. 人性本善, 對嗎? 什麼是善?
2. 惡從何而來?
3. 需不需要除去惡? 為什麼?
4. 如果需要, 怎樣除去惡?

[ 本帖最後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31 01:40 編輯 ]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436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4
 樓主| china10 發表於 2007-5-31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同往錫安 的帖子

我看來實際上還是討論的幾個兩千年來人就一直在討論的問題:善,惡,認知論(救自己)。到底是意志決定理性(先罪),還是理性決定意志。
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同的發現和妥協。即使在基督教之內,從奧古斯丁到阿奎那到馬丁路德,由於社會環境,歷史環境的不同,做出的解釋也是不同的。

奧古斯丁處在古羅馬即將崩潰的年代,社會動蕩。基督教作為統治宗教,需要處理的最大問題就是上帝之國和塵世之國的鬥爭。他提出意志優先於理智實際上也有利於教會在當時社會混亂時的地位。他同時也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的靈魂和肉體的關係:靈魂是人的靈性,肉體是罪惡之根。

這種「護教學」一直到了阿奎那的時期(公元13世紀)當時亞里士多德被重新發現,因而出現了基督教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理性哲學)的綜合。這就是後來的羅馬天主教會的產生。阿奎那認為人既是理性的存在也是靈性的存在。人可以通過理性得到好的生活。所以理性和意志並存。但最高目標還是得到拯救。而拯救需要信仰和訓練。

但是到了馬丁路德時期,又出現了意志主義和惟名論:惟有信仰。16世紀,羅馬天主教會正式分裂,出現改革派。主要提倡的是個人信仰,不需要通過傳統教會。路德幫助人們推翻了教會的約束,但也推翻了之前亞里士多德的人類學觀點。有關於信仰的問題,不需要教會的指導,都存在於《聖經》之中。「惟有信仰」又將意志放到理性之前。

所以我的觀點是要理解一個道理,需要到歷史中去查看其中的來龍去脈。其實很多想法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人文環境下可能被反覆過好幾次。現在大部分非基督徒可能不相信自救,原罪,並不代表在將來的某個時間不會再反覆過來。最重要的是看這種思想是否對當時人類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至於佛教方面,我相信也是有過許多此不同的發展,進步,退步。
還是想起以前討論過關於「認識神是智慧的開端」那句話。實際上每個宗教都是在輔助我們避免一些選擇。基督教說神告訴我們什麼是善的(可以選擇)什麼是惡的(不要選擇),而原始佛教也是告訴我們社會是苦的,所以要盡量避免(不選擇)

到了佛教傳入中國,日本之後也都有了新的發展。禪宗提倡入世。似乎又和當初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一些認知論有相似的地方。這和當初阿奎那不是又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所以說,說來說去,都是人類自己發展的結晶。你難道還不覺得人的偉大嗎?或者說神的偉大嗎?  
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5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1 12:57 | 只看該作者
你在看護教學嗎?不知道是誰寫的呢?

中世紀的「神本」思想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是基督教的「啟示真理」與古希臘哲學,尤其是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融合而成的思想結晶。然而此哲學的初度奠基,應歸功於中古世紀第一位哲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在奧古斯丁以前,也產生過不少著名的神學家,但因異見紛陳,各自為是,難以組織成有體系的哲學思想。到了奧古斯丁,才有正式的理論胎動與滋長。這時的哲學,稱為護教哲學。以當時羅馬辯論的方式,以及希臘辯證的法則,說明自己的信仰,指出基督教信仰之合理。一方面對外來的攻擊作防禦,另一方面修正教會內部可能有的異端。

1. 護教哲學

奧古斯丁的哲學思想並非在象牙塔中憑空形成。奧氏出身自非常複雜的家庭。經歷過家破人亡,也有過放蕩的生活。終於在失敗中迴轉、懺悔,開始努力追求真理。他的哲學也就是他生活的寫照。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正值羅馬帝國連年敗在南侵蠻族手中,版圖漸漸縮小。希臘「神明」宗教、學術文化受到極大的考驗。就在這時,奧古斯丁集合以柏拉圖為主的希臘哲學智慧,羅馬人治事的精神,及他對基督教的信仰,寫下了許多不朽之作。作品中最重要的,如《懺悔錄》、《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三位一體論》及《靈魂不滅論》等。其中影響後世最深的應是《上帝之城》。奧氏思想核心集中在對上帝與自我靈魂的根本認識上面,了解所崇拜的神是三位一體的上帝。上帝是真善美的匯合,所以我們的心靈生來就有追求神的本能。而並不是因為我們追求神,神才成為真善美。這論點就和柏拉圖的「神明」與「善」之間的關係看法迥異。奧氏在他長年漂泊後的心境下,寫下他的《懺悔錄》。他在第一章寫道∶「我們的心是為神而造的,除非安息在神裡面,我的心將永無安寧。」上帝不僅是真善美的結合,也是與每個人有親密關係的神,不但賜人力量在善惡的爭戰中得勝?冶任頤親約焊?私饢頤恰?color=Blue]這偉大與深奧的神,是可以讓人用心靈去領受的。
隨著「神本」而來的,就是神的作為。宇宙萬有為上帝所創造。奧古斯丁認為,創造一開始,時間就存在,所以創造產生在時間之前。創造後的宇宙在時間中運行,而神在永恆中是不變的。奧氏也認為,全「善」全「美」的上帝不應對「惡」負任何的責任。所謂「惡」,是「善的闕如」而已。人因為亞當犯罪之故具有罪性,且有為「惡」的意願。

奧古斯丁了解人有「自由意志」;也認知上帝的全能與全知。既然全知,就包括了有「預定」的能力。這是否就限制了人的「自由意志」?奧氏在他書中並沒有把這問題解釋得讓他自己滿意。倒是在他以後的一位羅馬哲學家波伊丟斯(Boethius, 480~524),用奧氏的「時間」與「永恆」觀念來幫助解答。

波伊丟斯認為人既然活在時間之中,受了時間的限制,所以有過去、現在與未來之別。但上帝是在「永恆」之中。 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永恆的現在」。人對未來,無法預知,只有在時間的「現在」上「等待」。在「等待」期間,因?「自由意志」,人可改變計劃。但站在上帝「永恆的現在」來看,神當然知道我們認為「將來」的事。因此,上帝的「預知」並不等於「預定」,計劃仍是人自己定的。站在人的角度來看,似乎是我們作了計劃之後,上帝才知道。但若站在上帝的立場來看,則是 現在就知道我們未來的事。所以「自由意志」與「預定」,這個神學上的問題,在波伊丟斯看來是可以共存的,關鍵在「時間」和「永恆」之間的關係。(注四)

中世紀政治上的一些大事,都和奧古斯丁思想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奧氏逝世後,蠻族大舉南侵,席捲歐洲與北非。在黑暗世紀中,惟有基督教之光,能照耀與鼓舞世人。西羅馬滅亡後,教會擔負起政治的任務。這時的教會能在動亂的社會中成為中流砥柱,並且教化蠻族,除了聖經的權威外,應歸功於奧古斯丁的宗教精神與思想遺訓。據傳查理曼大帝平時就喜讀奧氏著作,對於《上帝之城》,更是情有獨鍾,愛不釋手。

[ 本帖最後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31 12:59 編輯 ]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6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1 13:02 | 只看該作者
2. 經院哲學

「護教哲學」主要的目的是「護教」,因當時教會尚未安定下來,一直是處在被攻擊的地位。到了第八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在政教上,可說是合作無間。外來攻擊教會的勢力,已經銷聲匿?。入侵的蠻族一一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及文化,教廷派出的宣教士遠至中國。這時的歐洲社會,需要一有系統的哲學思想。法國的加祿大帝,首先提倡哲學制度化,這就是經院哲學的開始。

在這時期,穆罕默德的可蘭經,發展了回教哲學。希臘哲學作品在西歐兵荒馬亂期間,經由阿拉伯人保存並翻譯成拉丁文。十字軍東征,帶回這些希臘古典哲學文化的震撼,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的作品。故此,經院哲學可以說是綜合了回教哲學、希臘哲學,及基督教教義的精華。由第八世紀中到「文藝復興」(1460年)時期為止,是經院哲學的全盛時代。這其間百家爭鳴∶有的沿襲柏拉圖思想;有的沿襲奧古斯丁思想;而最明顯的,卻是亞里士多德思想在十二世紀中葉再度復興。阿奎那聖多瑪引用亞里士多德的理性系統,加上信仰來補充理性的不足。於是哲學進入了神學的領域,邁向了更高層次的知識範圍中,也使得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再度控制哲學與科學,一直到「科學革命」,學術界才走出亞氏的影子。

阿奎那聖多瑪的「神本」哲學是有理性系統的。他的哲學起源,和奧古斯丁的一樣,發自人內心的需要。所不同的是∶奧氏一直以「心」為主,阿奎那聖多瑪以「理」為主。因為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第一句話∶「人類生來就有求知慾。」這種人求知的本性,想明白自己以外的事,就是阿奎那聖多瑪哲學的起點。而人「能知」,就是他的「理性」。阿奎那聖多瑪的《哲學大全》巨著,網羅了基督教神學與哲學的精華,構築了規模龐大的基督教思想體系。他嚴格區別理性與信仰兩大領域;理性真理與信仰真理,終極應殊途同歸。

阿奎那聖多瑪也認為「感覺」是「思想」的前奏。但感官無法達到的,當以思想來取代,因為惟有思想可以累積經驗。舉例來說∶我們看見鐵道在遠處雙軌交叉,但「理性」與「所知」告訴我們那是視覺上的錯誤。因此思想超越感官,修正感官,完成感官所無法完成的。「理性」界和「信仰」界也有類似的情形。「理性」界用的是「自然之光」;而信仰界則用「啟示之光」。自然之光中認不清的事物,要靠信仰來超越、修正和完成。亞里士多德討論了本性的事物;基督教提出了超越的理論。阿奎那聖多瑪融合了理性與超越,將知識份子分為三等級—感官的、理性的與信仰的,一層高過一層。止於感官的無法了解形而上學;止於理性的不可能接受信仰。所以如果說∶「我看不見神,所以神不存在。」這就犯了越不了界的錯誤!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7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1 13:15 | 只看該作者
中世紀的教會

如奧古斯丁所論,人是有罪的。當教會財富累積,信徒日增後,教會的職位,由於涉及經濟及政治的利益,漸成為野心家覬覦的目標。教會中分子愈趨繁雜,糾紛連連。原本與世無爭的「天國子民」,捲入了世俗的權勢衝突,教會漸形腐敗。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興起(從略)

由於「人本主義」的發展,教會當然敏感地意識到,中世紀的宗教文化,已逐漸被民間世俗文化所取代。一部分的教會人士認為「人本」思想和基督教思想仍然有共通點∶如義大利的「人本主義」學者,一方面相信理性內在的道德力量,另一方面也承認在生活無定中,人仍有軟弱與極限。

因拉丁文在歐洲的通用性及印刷術的發明,「文藝復興」運動很快北傳到法國、德國,造成更深遠的影響。北方各民族分散,造成的影響因各地對神職人員的反感及他們的政教思想而異。馬丁路德首先提出宗教改革,使人回到聖經中。唯獨聖經,唯獨救恩,唯獨信心。

宗教改革貢獻最大的人之中不得不提加爾文。神在十六世紀早期興起了他,那時正值嚴重的危機。當日的教會非常敗壞無知,甚至不堪稱為基督教會。人們雖然尊重聖經,但聖經對他們而言,幾乎等於未知之書。教會被人的繁文縟節給陷在泥淖中。迷信的習慣與靠行為得救正在污染著福音。因信基督而得救之神的救恩被深埋在宗教死板的禮儀之下。當時所最急需的,就是一個大有信心勇敢的人,從教會中挺身而出領導會眾,重新恢復聖經的純潔教訓。這樣的人就是加爾文約翰。他不單向那個時代的人傳道,他的神學思想和著述也繼續不斷地影響著今天的時代,正如亞伯「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十一4)。

他使我們重新看到神絕對的主權,神的揀選與計劃,神與人的聖約關係,使教會重新回到早期教會的教導中,高舉神,神的恩典。新教因此得以在重歸聖經的基礎上建立。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8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1 13:20 | 只看該作者
基督教的歷史其實就是遠離神,又回歸神的歷史。神在歷史中掌權,並帶領他的教會一步步實現他的計劃。

自然之光使我們理性地探索神創造的世界。啟示之光使我們明白神的救贖恩典。

人可以自救嗎?願超越我們的神親自帶領你。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436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9
 樓主| china10 發表於 2007-5-31 13:22 | 只看該作者
   東西岸還真有時間差阿。  
我寫那些東西不是為了說護教哲學還是經院哲學。而主要是說,人的思想是一直在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即使是宗教,象基督教或者佛教,也受到當時的影響而發展的。
所以去理解一些想法,比如為什麼天主教,新教有不同的地方,為什麼以前的人好理解人是有先罪的時候,不妨用當時的情況來幫助你去理解,去思考。
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0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31 1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9 china10 的帖子

我跟你的思路可能有些不同。這個思路就是:

當為信仰做理性的辯護的時候,是以聖經為主,還是以人的理性為主?

從奧古斯丁到加爾文,我們看到基督教信仰必須建立在聖經上,偏離聖經,就是謬誤。

人可以有很多新的思想,但是萬變不能離其宗:聖經--神的特殊啟示。

該休息了吧?晚安!

[ 本帖最後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31 13:40 編輯 ]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8: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