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都市報 作者:余以為
醫療業算得上是廣州市的長項,在國內名列前茅。具體到中醫業,在大城市更是首屈一指。廣州市民早已把中藥融入了生活,日常湯料加藥材、遍地的涼茶鋪,「熱氣」、「傷寒」等中醫術語頻繁地出現在市民閑聊之中。因此,這次來自全球的500多位中醫藥界人士日前齊聚廣州參加「炎帝神農中醫藥發展論壇」,既有政府的積極推動在起作用,應該也受廣州本地的中醫文化底蘊所形成的強大磁場吸引而至。
該論壇的主題詞是「發展」,但是最吸引公眾注意力的卻是論壇發表的「廣州宣言」(2007年5月13日),反對廢棄中醫——似乎「生存權」的關註明顯超過了「發展權」。宣言措辭值得玩味,「中醫不是偽科學」,用雙重否定句,沒有用肯定句「中醫是科學」。是措辭謹慎,還是顧慮過多?不得而知。我感覺缺少一點開拓者應有的氣勢。
「偽科學」是一頂能夠置中醫於死命的帽子,當然戴不得。但是,科學的帽子也不能隨便加冕。科學不是幾百人呼號能呼出來,也不是市民投票能選出來的。科學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和話語系統。西醫,也就是現代醫學,是現代科學進步的結晶。中醫,也就是中國傳統醫學,它的歷史比現代科學更悠久,所以肯定存在不符合科學規範的地方。把中醫說成是科學,等於承認中醫應該接受科學規範的約束。接受科學規範約束的中醫,跟西醫就沒有區別了。西醫大量藥物由世界各地傳統醫學中使用的藥物提純加工而成,當然熱烈歡迎經中藥提純而來的藥物,比如治療瘧疾的青篙素。那種情況下,誰還分辨是中醫還是西醫呢?
李連達院士說「中西醫不應打擂台」是對的,但首先中醫藥要撤離科學這個擂台。科學是個好東西,但不是萬能的東西。科學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但是科學不能改變人類的精神狀態。科學既能為善也能造惡,科學本來應該是個中性詞,現在被崇拜上了。濫用「科學」名義的地方不少,比如軟體業普遍被當成高科技產業。實際上寫軟體接近寫小說多過在實驗室做實驗,軟體業毫無疑問應當歸類於文化產業。如果遊戲軟體公司被當成高科技公司,那影視劇演員是不是也有資格號稱高科技人才呢?給遊戲軟體摘掉「科技」帽子,戴上「偽科學」的帽子,估計不會影響市場銷量。所以中醫藥界大可不必對被摘掉「科學」前綴持恐懼心理。
再從市場推廣的角度來看,很明顯科學家不如明星的號召力大。周杰倫唱一曲《本草綱目》,就讓很多人重新打量老祖宗的傳家之寶。消費者注重感覺遠多於技術細節。人們喝人蔘湯人蔘酒,人蔘味道淡了不行,人蔘皂苷含量多寡沒人理會。相信去掉「科學」的枷鎖,裝上文化的翅膀,中醫會獲得飛躍發展。當然,前提是不歸文化部管轄。
第一次喝可樂,會感覺到一股中藥味。廣東人乾脆稱其為「鬼佬涼茶」,並且納入食療範圍,可樂煮姜名為「姜樂」,用來治感冒。說明民間的中醫藥文化還在吐故納新,並沒有固步自封於「傳統」。實際上,可樂原本就是葯,感冒藥和胃藥,美國商家特意去除了有治療效果的藥物成分,只保留了藥味,做成人人皆可飲用的飲料,大賺其錢,還成為美國文化的活廣告。如果中醫藥能像可樂那樣在賺全世界人民的銀子,誰還在乎中醫藥的「療效」呢?「療效」只對廣大中醫師的就業有效果。
認可中醫不是現代科學範疇,就不會有人說中醫是偽科學。不是科學,也可發展,也可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如果非要與現代科學爭個高低,非要給中醫戴上科學的帽子,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中醫是不是偽科學,不在於別人怎麼說,關鍵在於我們這些中醫工作者,如果我們非要給中醫戴上一個現代科學帽子,那麼偽科學的稱謂也就出來了。
如果一個老中醫跟我說,根據他多年的經驗,我應該在食療方面注意什麼,我絕對尊重並信服這個老中醫。因為我相信幾千年傳統積澱的寶庫。但如果這位老者跟我說,他的這個方子經過了現代科學的臨床驗證,他的五行、經絡理論經歷過病理學、解刨學方面的論證,是當今社會科學的結晶,那麼這個老頭肯定是個騙子。
中藥肯定不是偽科學,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比現在所說的西醫好的多.例如:中暑了,在看西醫就是吊水,作用不大.而中醫通過人體穴位:刮痧,之後,過不久就痊癒了!
中藥是讓體內各部份平衡,主要是調養;西醫就是以毒攻毒,所以,現在的先進的新型病毒越來越多,好的西藥也慢慢變的沒什麼用,要更好的了,例如:青霉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