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日沙門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提到「和尚」——看著身邊的朋友們,我問:你首先想到的是誰?
    答案竟然是「《西遊記》里的唐僧」。
    那個俊美的白面唐僧,身披袈裟,騎白龍馬,西天取經,相信眼前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結
果被種種變化的妖精捆綁起來;他的三個徒弟,嗔怒好鬥的孫猴子、貪吃貪睡貪色的豬八戒、愚
痴無措的沙和尚,更是跟我們的現實生活搭不上界。
    這三個徒弟,分別代表著佛法中所講的根本三毒「貪、嗔、痴」。西天取經,成佛路上,唐
僧每天都在和貪、嗔、痴打交道。
    問:你知道什麼是貪、嗔、痴嗎?
    答:我又不是唐僧,貪、嗔、痴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笑著搖搖頭,且進行第二問,你願意當和尚嗎?
    被問到的都笑著搖頭。
    為什麼不願意?答案很多。以佛家觀之,人不願意當和尚,是因為放不下。每個人都有他的
放不下。種种放不下,五花八門。
    第三問,如果有個機會,可以當一天一夜的和尚,你願不願意試一下?
    被問到的,大都眼睛發亮,「好啊,哪裡有這麼好的機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
肯定新鮮、好玩!」
    新鮮與好玩,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意義。因為新鮮與好玩,方才那些放不下的,決定在一
天之內試著放下。
    佛教在中國傳承兩千年,沒有能夠像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家一樣,形成短期出家的習俗。社
會上,人們對和尚的了解,大多是在俚語、笑談、小說、影視中建立的。例如,和尚打傘,無法
無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和尚拜堂,外行。和尚打架,抓不到辮子。和尚的木
魚,合不攏嘴。和尚分家,多事(寺)。和尚買梳子,無用。和尚敲木魚,老一套。和尚念經,
宣照本科。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些,以世俗間的價值衡
教量佛,譏笑多於肯定。
    2005年7 月,柏林禪寺舉辦生活禪夏令營期間,增加了「短期出家」的活動。適逢機緣,我
決定「放下那些總是放不下的」,與其他的 71 位營員一同剃度,做一天和尚。
 當一天和尚,再舍戒還俗。此時發覺,門裡門外,感受大不相同。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沙發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48 | 只看該作者
剃度
    在方丈寮,找明勇法師剃頭時,我還是猶豫了一下。
    做什麼,就要像什麼。想當一天和尚,怎麼還舍不下這些頭髮?
    參加短期出家的,可以找寺里的任何一位僧人來剃髮,雖說哪一位法師都願意為你剃,我決
定找明勇師。一來相熟;二來他做事認真,我得藉機與認真結個法緣吧。
    明勇師站在椅子邊上,剃刀在手,盛了半盆水的臉盆擺在椅子腿邊。
    我用水潤濕了頭髮,塗上洗髮露,一番搓揉,滿頭白沫。明勇師說,可以啦。我走過去,坐
在椅子上。
    忽然感覺頭皮涼沁沁的。明勇師手法嫻熟,刀刃在髮根遊走,噌噌有聲,斷髮紛紛,落在腳
下的臉盆里。
    人生中的煩惱數不清,人頭上的頭髮也數不清。此刻,就這樣做了了斷。
    斬斷三千煩惱絲,是出家必須首先要做到的。佛門講,捨得捨得,不捨不得。不捨去六根六
塵的煩惱,哪裡能得到菩提智能的清涼?
    胡思亂想著,明勇師輕緩的聲音入耳,抬起頭,左邊偏一下。
    我看見要一同出家的文友、詩人勝勇,站在椅子的右前不遠處,滿眼恭敬地望著。
    七月驕陽,暑氣相逼。剃髮之前,汗藏發中,滿頭焦燥。剃髮之後,新出汗水,馬上被風吹
走。風在頭皮上走過,有丁點兒些微的痛,不太適應。
    用手一摸,滑溜溜的,空空蕩蕩。
    很快,勝勇也剃凈了頭髮。洗凈頭上的浮沫、碎發,他抬頭看我,見我正在摸頭,他也伸手
摸了摸。
    兩個人對視一笑,恍在夢中。
    一直以為一頭長發才叫瀟洒,此刻剃去了頭髮,摸一摸頭,感覺也很舒服。
    在《佛遺教經》中,佛陀對弟子的教導:諸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
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增長驕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
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剃髮光頭,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界限。
    雖然不改舊時人,但舊時行履處,如今要有所改變了。這個改變,就是要在這一天一夜24小
時中,與滾滾紅塵、兒女情長劃出一道決絕的界限。
    佛門裡的一舉一動,是真正的行為藝術,都充滿了象徵。既然要做一日沙門,「使人愚蔽者,
愛與欲也」(《四十二章經》句),在這一日一夜之中,是要徹底放下的。
    平日里,上班出門臨行前,要照照鏡子,把頭髮梳理得光彩整齊。今日剃髮,這層牽挂便隨
即放下。
    摸一摸頭,頓覺已非平日。
    徑山禪師有雲「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雖未能看破紅塵、徹底擺脫世俗、
發願投身空門,但能短期出家做沙彌,也是難得的緣分。
    剃度已畢,我與勝勇清掃地面,把碎發放進垃圾箱,洗凈臉盆,把椅子搬回原處。
    明勇師說,光頭並不是和尚,剃髮也不代表出家。明天早晨上早課的時候,凈慧老和尚要給
你們授沙彌十戒。受了沙彌戒,你們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受戒之前,記住要去洗一下澡,除卻塵勞不凈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3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48 | 只看該作者
著衣
    近日的溽熱,被一場疾雨驅散。天將晴未晴,雲朵飄移,給大地上的眾生搭起了遮陽傘。柏
林禪寺成為溽暑中的一片清涼世界。
    天色向晚,暮色漸藍。重樓掩映,佛香四溢,風搖鈴鐸,靜謐安詳。
    萬佛樓前的廣場上,數只盤旋低回的紫燕,飛速地向濕漉漉的青石板做著俯衝,迅即掠起。
    我說,燕子是不是以為這是一片水塘?
    勝勇說,這是因為空氣濕度大,氣壓低,許多小飛蟲在地面上飛。
    略一沉吟,他問:這裡是佛門勝地,燕子在這裡吃小蟲子,也是殺生,不應該啊。佛菩薩為
什麼不出來管一管?
    我無語。
    佛陀不是世間唯一的決定論者,也不是造世者,更不是萬能的神。佛菩薩來到世間,啟發眾
生求解脫,並做出示範,但最終眾生還要自度。每一個眾生,人也好,燕子也好,蟲子也好,
……,在生死輪迴的因果相續中,不能靠外在的力量來改變自己,而要讓自性的光明照亮眼前、
腳下的路。
    在思忖間,普賢閣的門打開了,其他短期出家的營員陸續往普賢閣走來,我們也起身過去。
    遵照短期出家的規定,每一個自願做一天和尚的人,都要把隨身攜帶的衣物、手機、錢物等
悉數交由寺院封存。之後,依據各自的身高、腳的大小,領取僧褂、僧褲、綁腿、僧鞋、黃海
青、袈裟、香袋、缽盂、斗笠等。
    一位英國營員,因為腳太大,沒有合適的僧鞋,滿臉遺憾地放棄了短期出家的機會。
    法師為每一個人取了法名,在接下來的一天一夜裡,大家捨去俗家姓氏,相互稱呼法名。
    在臨時的沙彌寮,更換上僧褲、僧褂、穿上海青后,大家又攜帶上香袋、缽盂與袈裟,到普
賢閣集合,學習出家為僧要必須具備的威儀。
    法師們教示我們,僧褂、僧褲是常服,海青、袈裟是法服。為尊重法故,法服的疊放是有講
究的,更不能穿著法服進廁所。穿著海青與披搭袈裟有著截然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香袋,
也不能隨意拎在手上。打綁腿前,褲角要如何折都有著明確地規定。
    佛門威儀,盡在細節。
    穿著海青,搭披袈裟,依法摺疊,我無師自通。
    見勝勇正為難,便示範他應該如何做。
    他感覺奇怪,問:你以前穿過嗎?
    沒有。
    又問:怎麼這麼快就學會了?
    如果不是出家人,像袈裟等法服是不能穿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學就會。隨口吟出:今日
既知心是佛,安知前世我非僧?
    眾生皆有佛性。世間人,哪一個與佛無緣呢?塵世的愛欲執著,把我們的心蒙蔽得太深。或
許這個偶然的機緣,又把某些沉睡的記憶喚醒了。
    勝勇點點頭,又問,按佛家的因果來講,我們今天短期出家,是因是果?
    既因又果。遠世種因,今日有果。今日種因,未來有果。
    勝勇說,佛陀太偉大了。但是我還是有許多疑問。
    疑為信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4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49 | 只看該作者
威儀
    法師們在我們搭衣后,教示排班了。悅眾師手執引磬,引領我們禮佛三拜。之後,從湖北黃
梅四祖寺趕過來的明基法師講解出家為僧的種種威儀。
    佛門威儀,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僧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住坐卧。
    明基法師底氣十足,聲震屋瓦。他講話時,不用擴音器。
    佛陀時代,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進止有方,威儀端正,生歡喜心。得知馬勝比丘的威儀是師
從佛陀所學,舍利弗迅即趕到佛陀座前,請求師從佛陀。
    由此可見,具足威儀,對於佛教,對於僧人的重要性。威儀規範了僧人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
言談舉止,幫助僧人調攝身心。具足威儀能夠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是無聲地宣講佛法,行無言
的教化。
    比如,行。走路時,應目視前方七尺,不可左顧右盼,不可低頭仰視。穿著海青行進時,應
該雙手結印當胸。穿著長衫行進時,應該雙手下垂,自然擺動。行進間,雙手不可置放腰后;不
可跑步,若要趕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走出房門,須穿戴整齊,不可把僧鞋當拖鞋穿。
進出大殿,要先邁靠近殿門的那隻腳。
    比如,住。站立時,抬頭挺胸,姿勢端正,雙腳前八后二,不可倚牆靠壁,不可雙手叉腰。
與大德同在時,不可站在大德的上首、高處、對面,或與大德並排而站。
    比如,坐。坐下時,要平肩、收齶、雙眼平視、手放雙膝。與大德同坐,應坐半座,不可坐
滿,不可翹腿,並依大德指示的位置坐下,若招呼你與其平坐,應該禮貌遵行,不可違意。
    比如,卧。睡眠時,要右脅而卧(吉祥卧),不可四仰八叉。
    明基法師說,教示威儀,是要大家時時刻刻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是幹什麼的。比如,眼睛視
人時,注視對方的鼻子;走在路上,要照顧腳下,視眼前三尺的地面,不能東張西望、左顧右
盼。
    出家為僧,非求安適,非求溫飽,非求名利,只為了脫生老病死,斷除煩惱,續佛慧命,度
眾生出三界,轉冤親債主為菩提眷屬。
    平日里,大家的眼神、舉止、思維、言語,都太放逸了。雖然大家只是出家一日一夜,這一
日一夜之間,大家也要努力地學會收攝身心,一切往解脫道上會。
    聽法師講解威儀時,我挺直腰板,雙手在胸前結印,感覺腿麻、臂痛、頸痛,種種不適。
    正想稍稍放鬆一下時,聽到明基師說,大家現在是不是感覺到種種不適了?那是因為平常的
生活太放逸,站不是站,坐不是坐,身體向著不正常的方向發展了。現在正是觀照身體的機會、
把身體調整至本來狀態的機會。
    如當頭棒喝!
    我選擇堅持,打消了放鬆一下的念頭。
    晚鐘響起,威儀學習結束。
    回沙彌寮歇息的路上,我平日總不自覺塌下的腰現在自然地挺直了。勝勇輕聲地告訴我,穿
上這身衣服,感覺真的不一樣了。
    昏黃的燈光下,圓頂方袍僧相現,勝勇一派莊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5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49 | 只看該作者
受戒
    次日凌晨,天光曦微,醒板響了。大家起身洗漱畢,搭衣前往萬佛樓,在拜台上,排班站好。
    地面上濕漉漉的,零亂著一些綠色的葉子。據說,昨夜風急雨驟。我由於勞乏,沉沉睡去,
竟渾然不覺。
    這一天,是農曆六月十九 ,觀音菩薩修行成道之日。柏林禪寺,古稱觀音院,唐僧在西天取
經前曾在此刻苦研習《成實論》。如今,觀音院中觀音日,唐僧舊地添新僧。我等72位短期出家
的沙彌們要正式得度,並受沙彌十戒。 許多老 居士見了,雙手合什,滿臉微笑,以示祝福。
    早課前,凈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等法師為我們剃度。我因站在前排,得機緣由凈慧老和尚
剃度。老和尚念「願斷一切惡」,我念「願斷一切惡」;老和尚念「願修一切善」,我念「願修
一切善」,老和尚念「願度一切眾生」,我念「願度一切眾生」。
    出家為僧,願告別一切熏染惡習,覺知斷除一切惡念;出家為僧,願觀照自己的身心,細心
修持,助一切善念得成就;出家為僧,不是為求安樂而來的,要盡心儘力地,為眾生做馬牛,幫
助眾生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捫心自問,這麼大的願望,我能夠實現嗎?
    心裡沒有底。
    難道就因為願望看起來無法實現,我就退縮嗎?
    不!此生有盡願無盡。我要努力一點點地去做。
    抬眼望見大殿里的佛像,在三大願的基礎上,我暗暗發了一個小願。既然此時有緣正式得度
出家,成為一名真正的沙彌,在接下來的一日一夜內,我要護諸威儀,做一個真正的僧人。
    得度后,新戒沙彌們移至普光明殿,從凈慧老和尚授沙彌十戒。
    進殿之前,有法師站在門畔,提醒大家照顧腳下,要知道進出佛殿時,先邁靠近門框的那條
腿。
    進殿之後,禮佛三拜,隨凈慧老和尚誦《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我閉上眼睛,觀想在以前的生活中我的行為、語言、思維中所造的惡業,那些我曾傷害過的、
報復過的、抱怨過的、嗔恨過的人;那些我故意傷害的、無意傷害的人;……那些由我的貪慾、
嗔恨、愚痴而生的所有一切;此時此地,我誠心懺悔,請求諒解。
    一念真懺悔,滅罪十河沙。清凈身語業,無上菩提本。
    凈慧老和尚開示說,戒律是佛法傳承的保證,在《佛遺教經》中,佛陀指出「佛滅度后,以
戒為師」。佛制戒律,規定了能夠做什麼,為出家人提供了行為指南;也規定不能夠做什麼,為
出家人提供了一種保護。所以,佛陀講要護戒如護目。戒律是保護持戒者的精進鎧、柔順衣、護
身寶。受戒之後,新戒沙彌得清凈戒體,是成佛資糧。
    凈慧老和尚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能持!」座下 72 人齊聲回答。
    ……
    這個場面,以前在電影《少林寺》里見過。電影中,有一個鏡頭記憶猶新。武僧覺遠在回答
「能持」的那一刻,牧羊女白無瑕站在遠處,正淚眼婆娑地望著他,……當時,銀幕下的觀眾齊
聲惋惜,「這麼好的一對被拆散了」。
    他們不知道,覺遠放下的是自己的私情,承擔起的,是度眾生的重任。以佛眼觀之,諸行無
常。情愛也是無常的。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沉溺於愛欲,離合聚散,逐浪浮沉,無力自撥。
    凈慧老和尚領誦《四弘願偈》:「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
道無上誓願成。」
    一個僧人(學佛者)一生的目標,就是這四弘願。發願行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承諾。一個
人若捨棄了他的願望,就是背叛了自己。
    凈慧老和尚說,受戒之後,在接下來的一日一夜中,你們要以沙彌十戒做為標準來要求自己。
只有守住沙彌十戒,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受戒已,恭送凈慧老和尚離開普光明殿後,我等也走出殿門。
    此時,有同戒師弟即現頑皮本相,作拳腿相加勢。引領我們的法師即輕聲提醒:「護諸威
儀。」
    明達(勝勇法名)和我走在隊伍後面。他說:「老馬,修行真不容易。你看,剛才那哥倆兒,
他們一不小心就把柏林寺變成了少林寺。」
    我提醒他,我現在是新戒沙彌明博。
    他雙手合什,連稱對不起。
    受戒是一個形式,光有沙彌的身份不行,如果不按戒律要求的去做,積習難消,便會心生放
逸,迷而不覺,最終迷失方向。靠別人提醒,終歸是外緣。覺悟是自我的事,須有一顆覺悟的
心,行住坐卧中,觀照自己,那才是重要的。
    行住坐卧,時時處處,持戒自嚴,一切往道上會,就是生活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6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49 | 只看該作者
托缽
    俗人吃飯用的是碗,僧人吃飯用的是缽。
    缽與碗有所不同,底大,腹圓,缽口內收。
    缽既是生活器具,又是道器。在物質簡單的古代,三衣一缽是僧人僅有的財產,此財產既資
身又養道。
    說起僧人與缽,明海法師開示道:「因為是自己擁有的身外之物,這就使得僧人心有所寄,
有所憑,而所憑之物負載著道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它會以其特定的意義系統反過來熏陶、訓練
那本來無規定性(空性)的心,由此構成心物互相增上、心物不二的生活世界。在這裡我們看到
佛陀教育藝術的善巧與精微,生命的提升並非單純立足於『心'或『物',一旦找到並歸依了生命
的「光源」,則心物同時被照亮,此岸的物與人遂發出彼岸的光芒。」
    「物被我們創造,它從人類身上分娩,呀呀學語之後,獨步而行。繼而轉身或奴役我們,引
我們陷入苦海;或開示提醒我們,引我們走向覺悟、成熟。」
    俗人吃飯要靠自己的力氣去掙,僧人吃飯要沿街托缽,向眾生乞食。
    托缽乞食,是佛陀制定的僧人的生活方式。僧人為什麼要不勞而獲?
    佛陀曾開示托缽乞食的三層意思:一、少欲知足,專心修行,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為
破我慢,解脫煩惱,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三、去除貪心,慈悲平等,令眾生廣種福田,
大作利益。
    托缽乞食,既利於僧人專心辦道,又利於眾生廣種福田。
    昔讀《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
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佛陀著衣持缽的生活場景,深深印入腦海。
    早齋后,72位新戒沙彌分成三組,在凈慧老和尚、明基法師、大痴法師的帶領下,走出寺門,
沿街托缽。
    我在新戒沙彌第一組,跟隨凈慧老和尚沿街托缽。
    以下是我的「如是我聞」:如是我聞,一時,凈慧老和尚在趙州柏林禪寺,與大比丘眾一百
八十人俱。爾時,老和尚食時,著衣持缽,入趙州縣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
    雙手托缽,就擔當了一種外在的責任。僧人護持缽,如母親懷抱嬰兒,一種責任自然生起,
正念與正知自然升起,行止自然會從容專註。
    缽在手中,成為訓練身心的老師。
    凈慧老和尚步伐堅定沉穩,他雙手托缽,緩緩走出山門。一時間,柏林寺門前交通幾乎癱瘓。
今天是觀音菩薩成道日,趙縣的和外地的眾多善男信女來寺院進香,看到老和尚率領眾沙彌托缽
乞食,他們蜂擁上前,爭相施捨錢財齋飯供養僧眾。
    「誠心布施,一元和十元,功德是一樣的。」老和尚以平靜慈悲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前來的
人、每一張臉龐,並在沿途經過的每一家店鋪門前駐足,用吉祥的言語為眾人祈福。
    走出山門時,我手裡所託的缽,空空蕩蕩。
    一張張陌生的臉龐,一隻只往缽里塞供養物的手,不一會兒,缽里就充盈了,饅頭、麵包、
飲料、蘋果、香蕉、錢幣、防暑葯等供養物高高地堆起。身邊護法的營員把缽里眾生的供養物收
到香袋裡。
    盛夏之中,一場疾雨,衝去溽暑,頓生清涼。然而,大地之上,布滿泥濘。遇到泥濘處,護
惜身上衣,提起衣袂,舉足落足,輕舉輕放,泥濘變得與人無礙。如果落腳重,泥濘會濺到衣服
上,也會濺到身旁的人。
    我們繼續緩步前行。每邁出一步,即念一聲阿彌陀佛。此時,阿彌陀佛就在我行進中,就在
我的呼吸中,就在我的生命里。
    我的右前方,有一個老居士跪在雨後濕漉漉的土地上。她的身畔,放著一個裝滿了趙縣特產
油酥燒餅的箱子。每過一位僧人,她即取一包燒餅,雙手舉過頭頂,廣修供養。
    本來愛流淚的我,再也抑制不住淚水。我彎下腰,讓她把這包燒餅放到缽里。我抽噎著說:
「阿彌陀佛,祝你吉祥如意。」
    此時此刻,我的心和我手裡的缽一樣,充盈著。
    我體會到了法喜。我的心是一個小小的盒子,裡面盛滿了法喜。法喜不只生髮在我的心裡,
還在我的眼睛里,在我的臉上,在我的手上,在我的呼吸間,在我的舉足落足中,在我的唇齒
間,在我的話語里。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究竟清凈,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盛滿,一切善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7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50 | 只看該作者
過堂
    會吃飯嗎?
    會。
    如果會吃飯,你就能成佛。
    啊?
    眾生本來是佛,只是迷而不覺。
    ?!
    還愣著幹什麼,快進齋堂過堂去。記住,過堂時,要保持靜默。
    寺院里吃飯叫做「過堂」。
    吃飯時,要恭敬、肅穆。佛門稱之為「恭肅齋法」。
    過堂,是僧人五堂功課的內容之一。
    施主一粒米,大逾須彌山。吃了不辦道,披毛戴角還。因為僧人的一切,都靠信眾布施,所
以佛門裡的飯,萬萬不能滿懷妄想地吃。
    已經習慣於在酒桌上喧嘩叫喊,此刻坐在寺院的齋堂里,感覺有些壓抑。心一旦靜下來,耳
朵里能夠聽到自己的心跳聲、身邊同戒師兄弟的呼吸聲、外面偶爾掠過的風聲以及檐角下的小鳥
吱吱的叫聲。
    一片靜默中,維那師起腔,「供養——」
    雙手合什,和著眾僧一起念誦持齋偈。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
    明達悄聲問:什麼意思?
    答:願普天之下眾生都不餓著肚子。
    眼前兩隻碗,一隻裡面盛著白白的米飯,一隻碗里盛著青翠的菜肴,黃瓜段、小油菜等。
    佛法在飲食中。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端起碗來,吃一口米飯,挾一口菜,和在一起,仔細咀嚼,感覺滋味與平時大不相同。比平
時的飲食簡單多了,為什麼這麼有味道?也許是一上午托缽,走累了,感覺到餓了。也許是越簡
單的食物,越能夠散發出本味。也許是往昔雖然面對一桌子菜肴,舌上的味蕾卻因為一直挑揀好
吃的,結果把食物的滋味給錯過了。也許是因為今天坐在了寺院的齋堂里,感覺新鮮。也許……
    想那麼多有什麼用?當下要吃飯,就認真地吃。仔細地面對眼前的一粒粒米、一片片菜吧。
此刻,我們可以在舌尖上與禪相會。
    感恩十方信眾布施的食物,滋養了我們充滿妄想的軀體,那麼,就讓這一口口的飯菜,進入
此時此刻的生命,轉化成幫助我們去掉妄念的力量吧。
    飯後,眾僧排隊到大殿里迴向。禮佛三拜后,念迴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
了;普願罪障悉銷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看來,明達的感受和我一樣。步出殿門,他說:寺院里的飯菜真好吃。
    我告訴他弘一法師吃飯的故事。
    有一次, 夏丏尊 先生邀弘一法師同往浙江上虞白馬湖小住幾天。
    弘一法師的行李很簡單,鋪蓋是用破舊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馬湖,他自己打開鋪蓋,先把那
破草席鋪在床上,攤開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幾件作枕頭,然後拿出一條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邊
洗臉。
    夏丏尊先生說, 「這毛巾太破了,替你換一條好嗎 ? 」
    「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說著,他把那條毛巾珍重地打開來給夏先生看,表
示還不十分破。
    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第二日午前, 夏丏尊先生送了飯菜去,在桌旁坐著陪他。碗里所有
的只是些蘿蔔、白菜之類。弘一法師喜悅地把飯划入口裡,鄭重地用筷子夾起一塊蘿蔔來的那種
了不得的神情,真使人見了要流下喜悅慚愧的淚水!
    第三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樣菜來供養弘一法師。 夏丏尊 先生同席。其中有一碗非常咸。
    弘一法師說:「好!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吃完飯後,弘一法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丏尊先生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法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在弘一法師看來,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破舊的席子好,破毛巾好,白菜好,
蘿蔔好,咸苦的菜好,白開水好。什麼都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
    夏丏尊先生和弘一法師是青年時代的好友,知道弘一法師在未出家前,風流倜儻過,歌舞繁
華過,故有此問。弘一法師的體會已經超越了鹹淡的分別,這超越並不是沒有味覺,而是真能品
味鹹菜的好滋味與開水的真清涼。
    「好!咸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這就是禪的味道 ! 」明達讚許地點著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8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50 | 只看該作者
無我
    四月爬黃山,忘情北海雲水勝境,不知不覺,把腳趾頭磨破了。腳上的泡都是人自己走出來
的。無法,只好接受。沒想到,由於捂得緊,後來化膿、感染。治療未愈,五月又飛到瑞士,采
訪公司高峰會,來來去去,走走停停,腳趾頭一直處於炎癥狀態。七月天熱,被感染的腳趾頭外
皮黑乎乎的。就醫時,醫生警告道,如果不徹底治療,會引起骨髓炎,必須要截掉腳趾的第一
節。
    剃度前,我擔心如果與同戒的人住在一起,洗漱不便,會不會感染加劇呢?能不能單獨住呢?
    正自疑惑,明奘師講了一個故事。
    當初,他來柏林禪寺出家時,和凈慧老和尚提了許多條件。諸如,一個人一間屋,能有時間
安排閉關,能有時間抄寫佛經等。凈慧老和尚說:「你來出家,是常住(指僧團)安排你,不是
你來安排常住。」一句話,讓明奘師省悟到他當時的種種想法,其實就是執著於自我。就這樣被
老和尚輕描淡寫地消解了。
    聽了他的故事,我的想法也被消解了。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悄悄地,我在敷藥的腳趾頭上,多纏了一些紗布。
    儘管如此,走路時,腳觸大地,起落間,未愈的傷口處,新生的肉與舊皮發生摩擦,會一陣
陣地痛。對於生命來說,疼痛並非都是壞處,它能夠讓人學會清醒、呵護與適應。
    走路時,我知道了要怎樣善待自己的腳,學會了輕抬輕放。
    痛苦也減輕。
    剃髮之後,勝勇約我去買頂太陽帽。他說,如果走出寺門,人們一看我們是光頭,那多不好
意思。我微笑一下,沒有說什麼。別人看,我倒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倒是驕陽如火,沒有個帽子
擋一下,頭皮會難受的。
    我們走了好幾家商場,沒見到賣太陽帽的。怎欲放棄,忽然瞥見路邊有個運動服飾專賣店。
於是走了進去。
    我選了一頂乳白色的,一戴,挺合適,就到收銀台交了款。
    勝勇挑了頂黑色的,對著鏡子,看了看,搖了搖頭。店員又推薦給他藍色的。他依然覺得不
滿意。
    我笑他執著。一會兒怕別人關注光頭,一會兒又覺得帽子不好看。何時關注一下我們自己的
心呢?光頭也好,帽子也好,儘是身外之物,只要無傷大雅,這些小節,不必拘泥。挑來揀去,
顏色是撿不盡的,合適就好。
    他笑了,說,有道理,有道理。
    選了一頂和我選的一樣顏色的帽子。
    我。
    身體處於發展變化中,是為無常。種種感受都是稍縱即逝、無法拘留的,是為眾苦。一切的
事物,皆是因緣和合,沒有一個獨立的主宰,是為無我。
    人不容易做到無我,因為太放不下自己。
    隨身攜帶的手機交給寺院保存。一日一夜沒有手機鈴聲,耳邊清凈了不少。總覺得自己有多
么重要,你看,萬人如海一身藏,關機手機,只落個歡喜自在。沒有手機,地球依然轉動,世界
依然有序地運行。
    晚上,沙彌寮中,有三五個同戒師兄弟很興奮,近子夜時,依然不熄燈,不想睡覺,一味地
熱聊。
    佛陀時代,有僧人夜誦經,感觸很深,念著念著,聲調悲愴。念到最後,他萬分感慨,想到
自己出家以來,這麼用功的修行,到頭來卻是一無所得,既沒有證果,也不能了脫生死,懊惱生
悔,認為當初不出家,就不必吃這麼多苦頭了。
    佛陀洞悉了他的心理,慈悲地問:你在出家之前,是喜歡幹什麼?
    佛陀便就著彈琴的問題來同他交談。佛陀問:「任何的琴都有弦,彈琴時,如果弦太鬆了,
彈起來是什麼樣效果?」
    僧人答:「彈不出聲音。」
    佛陀問:「如果琴弦調得緊繃繃的,效果如何?」
    「弦太緊,彈起來容易把弦弄斷;同時,弦太緊,琴音尖銳,不好聽。」
    佛陀問:「如果把弦調至鬆緊適當時,彈起來會怎麼樣?」
    僧人答:「那才是恰到好處,琴音才會和諧、悅耳。」
    佛陀說:「你對彈琴倒是有研究和心得的!現在我告訴你,出家修學佛道,和彈琴一個道
理。」
    ——見《四十二章經》。有沙門夜誦經,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歸。佛呼沙門問之:汝處
於家將何修為?對曰,恆彈琴。佛言,弦緩何如?曰不鳴矣。弦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
如?諸音普悲。佛告沙門: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
    彈琴更不簡單。我們的心,像琴弦一樣,要調到恰到好處才是最好。只有把心弦調至張弛有
度,才接近佛所說的中道。若心浮躁,不能安定下來,修道心急,急於求成,身體就會吃不消。
假如身體承受不了,心理上的負擔重,就容易生煩惱。心生煩躁,心境就無法安穩於佛法的修
持。這樣一來,修持就遇到了阻礙,進而產生退墮。
    即便只是做一天和尚,也要依據所發的初願,以平常心,做本分事,該起則起,該卧則卧,
保持心境平和,既不急躁,也不懈怠,在清凈快樂之中平平穩穩地一步步走下去。
    太興奮,也是執著於自我的感覺。
    我建議睡在門邊的師兄把燈關掉,以便大家休息。興奮歸興奮,該休息時還是要休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9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50 | 只看該作者
逆緣
    沙彌十戒之一是「不非時食」。法師開示道,要持不非時食戒的話,過了中午,就不能再進
餐、吃水果或者飲用帶顏色的水了。
    我與明達相互望了一眼。
    我們決定,在這一日一夜中,嚴持十戒,相互鼓勵。
    剛熄了燈,躺下沒多久,燈又被人打開了。原來,一位同戒的小師弟耐不住飢餓,跑到其他
法師的寮房找來了食物,他一邊吃著,一邊叫醒每一個睡下的人,邀請大家一起吃。他說:「吃
一點吧,別餓著自己。」
    小師弟一邊說著,一邊把點心往我和明達手裡塞。他咀嚼著,說「真好吃,別提多好了。真
的。」
    小師弟十一二歲的樣子,天真可愛。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那份真誠讓人無法拒絕。
    美食在眼前,本來沒有飢餓感的肚子,似乎有了感覺。
    我與明達相互看了一眼,無言而笑。對著小師弟擺了擺手,表示拒絕,復又倒下。
    小師弟撅起嘴來,「真是的,我費那麼大的力氣給你們找來吃的,你們不給面子!」
    明達悄聲問我,「明博,這對於修行來說,算不算逆緣?」
    「不算逆緣,這是考驗。還好,我們還是選擇了堅持本願。修行就是在願望的指引下穩健地
前進。如果背離了自己最初對自己的承諾,才是逆緣。」
    剛躺下,小師弟又回來了。見無人就範,他有些不甘心。
    他專門和我說:「吃點吧,求你了。」
    已經表明不吃了,他為什麼還來煩我?正要和他發脾氣,腦海里,忽然冒出《觀音菩薩普門
品》里的幾句詩偈。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我決定以「慈眼」觀之,再次輕聲婉言謝絕他。
    想一想,其實不是外境在誘惑,而是我們有所貪執的心在攀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0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4 10:51 | 只看該作者
紅塵
    巍峨的佛殿,崔嵬的鐘樓,暮鼓晨鐘中,流水一日。
    出家做一天的和尚,在這一日一夜之中,感受到嘈雜生活里體會不到的清涼。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
逸。」
    古老的柏樹,青蔥的新葉,風一吹,輕輕搖動,像年高德劭的長者叮嚀付囑。「溪聲儘是廣
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彷彿天地萬物,都在無聲說法。
    一群可愛的鴿子,落在觀音殿前的石板上,任你走過,它也不受驚掠起;有幾隻頑皮的,還
尾隨你,跟著走幾步,那是一份信任,讓人堅信,眾生相依,而成世界。
    從寺院外面飄進來的流行歌曲,那些為愛痴狂的句子,讓人進一步明白,使人困者,愛與欲
也。愛情也是無常的,所以愛情是也苦的。禪院聞情歌,也覺得充滿禪機。
    電光石火間,深味永嘉禪師的禪語「觸目皆是菩提,所在即是道場」。
    托缽入塵世,歸來洗浮塵。細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赧然一笑,心地光明。
    紅塵十萬丈,何處是家鄉?且定睛看雲水樓畔匾額上的四字——「紅塵不到」。
    臨濟禪師說,有的人在路上,卻不離家舍;有的人在家舍,卻總在路上。人不能像蝸牛,把
家背在背上。其實也無須背,因為心安處處是家鄉。那麼,山門裡,山門外,又何處不是家鄉?
    72 位新戒沙彌,在早齋后,要舍戒還俗。僧緣既了,一軀肉做的身體,還是要回到喧囂的市
井中,在茫茫人海中,頭出頭沒。
    在普光明殿, 72 位沙彌相向而立,聽法師講如何舍戒。
    得戒難,舍戒易。只須面對一個能夠聽懂你話的人,說出你自此捨去了沙彌十戒,戒便丟失。
即便你面對的是一個孩子。即便此時你依然光頭僧裝,也再不是僧人。聽明白了嗎?好的,你們
兩人一組,相向而立,念誦舍戒文,就還俗了。
    「弟子某甲(舍戒者自稱名)一心念,今日捨去沙彌十戒,……」
    回味一日一夜來的一幕幕,剃髮、披衣、威儀、上殿、過堂、托缽、安眠、逆緣、……,不
到五秒鐘,就回到俗世了。
    就這麼簡單!簡單得讓人想哭!
    有人輕輕啜泣。我一時也淚滿雙睛。
    這就是佛法。一切都是自願的,沒有人強迫你做什麼。度眾生、斷煩惱、學佛法、成佛道,
是你的本願。受戒持戒,是你的本願。在生活中,要麼恪守本願,努力行持,不使自己放逸迷
失,要麼,就捨棄戒律,成為俗人。
    在佛法中,放棄比承擔容易。
    這之間,沒有一腳門裡、一腳門外的可能。要麼進,要麼出。
    還是那個肉身,舍了戒,便回到紅塵之中。
    在佛法的大海旁,就是我們迷戀著的滾滾紅塵。身在其中,我們繼續跟隨時光輪迴,分分秒
秒,一個念頭緊跟一個念頭,如波逐浪。
    上午,離開柏林禪寺的時候,出太陽了。
    走出紅色的山門,來到大街上,在擁擠的人群中側身走過。溽熱潮濕的空氣,馬上人包裹得
嚴嚴實實。汗水粘漬在身上,衣服貼在身上,卻捕捉不到沒有一絲涼風。
    太陽下的事情,風或可以吹散。  有一些,卻在吹拂中顯露出來,像風吹走沙子,露出海
邊的礁石。
    一日沙門,這七十二個隨喜作沙彌的人,或許已經從浪起浪滅間,找到了生命的路標。
    比如,定、慧、慈悲、愛、承擔、勇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0: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