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月球車內幕曝光了:很「聰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4-15 14: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海航天局聯合國內數十家科研機構共同研製的月面巡視探測器

美國有人駕駛月球車
  實習生 周瓊
  3月3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兩款月面巡視探測器(通稱月球車),首度在上海第三屆中英空間科技合作研討會上公開亮相。這個長得像小鴕鳥一樣的小傢伙究竟將如何在陌生而兇險的月球上保證自己的衣食住行?已經能在沙石中行進自如的月球車能否適應真正的月球環境?又有哪些難關等著科研人員們繼續攻克?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採訪了國家天文台和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的相關專家。
  月球車
  出現在筆者面前的月球車,金黃的外殼上聳立著一根細長的「脖子」,平平展開的太陽能帆板像是一雙寬大的飛翼,而在「脖子」上方,攝像機鏡頭明亮地反著光,於是遠遠望去,月球車很像一隻顧盼靈活的小鴕鳥。
  身軀巨大的鴕鳥能在環境惡劣的沙漠中來去自如,這一點一向讓人嘖嘖稱奇。然而與月球車相比,它的能耐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在實驗室現場,這輛高1.5米、長1.2米、寬0.8米的月球車,在細沙中爬坡、越障,都不在話下;當遇到超過30度的斜坡、高於25厘米的石塊或直徑大於2米的撞擊坑時,它更是聰明地懂得選擇繞行。
  然而,有關專家表示,此次亮相的兩款「月球車」還只是原理樣機,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月球車」,下一步還需攻克一些關鍵技術,如在極端溫差以及相當於地球1/6重力環境下的生存適應、月夜期間能源供應、視覺導航等。
  種種疑問
  疑問一:衣———如何防輻射防塵?
  因為缺乏大氣,登陸后的月球車將完全暴露在多種宇宙射線下,強烈的電磁輻射可能破壞電子遙控系統,這對接收系統的最大接收功率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另外,月球的表面覆蓋著一層厚度不一的月壤,有些地方厚達5到6米。微塵對儀器設備的磨損很有可能影響儀器的工作效率與數據分析的準確程度。
  難點一:月球輻射環境在地球上很難得到完全真實的模擬。
  國家天文台科研人員黎耕指出,月球每天都會直接面對超新星與太陽風暴等大量宇宙射線,而當宇宙射線擊中月球表面時,會引發微型的核反應,其結果就是月球表面也產生大批危險的次級輻射。換句話說,月球車等於處在宇宙輻射的「天羅地網」之中,這增加了月球環境的還原難度。
  難點二:如何在微重力狀況下減少微塵對儀器設備的磨損。
  由於太陽紫外線輻照的影響,月壤細粒會周期性的升起,而月球重力僅為地球的1/6,月球車行走時更容易帶起大量月壤細粒,進入甚至覆蓋月球車所載儀器設備。
  為此,美國田納西大學的科學家們提出利用磁場製作月球空氣過濾器的設想。利用多個永久磁鐵產生一個巨大的磁場,以吸附空氣中的月球塵埃微粒。而關掉過濾器,就能把塵土擦掉。專家認為這為我國月球車的研製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疑問二:食———如何抗餓14天?
  月球自轉一周是28天,因此月球上的一個夜晚相當於地球上的14天。這意味著長達半個月的時間裡,月球車無法指望太陽能供電,它究竟要怎樣開源節流,才能熬過漫長黑夜?
  突破一:同位素熱源增加能源供給量。
  我國新研製的月球車將藉助同位素熱源,保證月球車在月夜中的正常運轉。專家指出,這將大大縮小蓄電池的體積,有利於增加單位體積下月球車的能源供給量,幫助其儲備足夠的冬糧。
  為了說明同位素熱源在縮小蓄電池體積上的優勢,科研人員以某種利用同位素衰變原理髮明的核電池為例,其重量僅為160克,體積僅為18立方毫米,如果換用產生同樣功率的化學電池,則重量幾乎與成人的體重一樣。
  突破二:月球車在夜晚「縮骨」保溫。
  據上海航天局專家透露,為了儘可能多地吸收太陽能轉化為能量,日間月球車會伸展雙翼盡量擴大自己與外界的接觸面積,但到了寒冷的夜晚,過大的接觸面積同樣會加快月球車的熱量損失,因此,夜晚的月球車將會跟小動物睡覺一樣縮成一團,將接觸面積減到最小。
  疑問三:住———如何適應冰火兩重天?
  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溫度的變化全由陽光直接決定,所以日間最高溫度可達150℃,而夜間則會降至零下180℃,晝夜溫差高達330℃;而且因為月壤的熱導率極低,即使在日間,只要月球車的一個部件處在陰影下,陰影中與陰影外的溫差同樣高達300℃,是一個徹底的「冰火兩重天」。
  難點:巨大溫差對月球車材料提出苛刻要求
  由於月球的巨大溫差,月球車材料必須保證自身的工作溫度橫跨300℃。這是月球車下一步研製工作的重點攻關對象之一。參與研製的科研人員尤其指出,過大的溫差會使橡膠迅速老化,因此月球車輪胎將使用特殊材料,克服溫差。
  疑問四:行———如何在月球上學走路?
  地月之間38萬公里的距離,使得月球車接收地面指示需要3秒鐘時間,因此月球車在月球上走路,第一就是要學會認路。而月球表面崎嶇不平,除了各種山坡,還有大大小小的石塊兒與隕石坑,這要求月球車還需有一雙好腳力。
  突破一:採用新型視覺系統。
  此次展出的月球車,擁有3雙眼睛,其前、后和頂端,各有一架雙目立體相機。其中,位於車頂端的全局導航相機可以360度旋轉。據專家介紹,這三雙「眼睛」能觀察到前方3米以內的地貌,進而自己編輯地圖確定行進路線。而當前方遇到大於30度的斜坡、高於25厘米的石頭、直徑2米以上的月面撞擊坑時,「眼睛」會在3米之外發出預警,指示月球車緊急繞行。
  突破二:採用獨立驅動的「六輪搖臂式」行走系統。
  此次在上海展出的無人月球車,針對月球的複雜地貌,採用了獨立驅動的「六輪搖臂式」行走系統。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科研人員劉兆解釋道,月球車的每個輪子都有自己獨立的驅動系統,使得它們可以自行調整高度,就彷彿人的各個關節,既可以互相協助,又可以獨立運動,「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爬行高手』」。
  難點:重力對月球車行走的制約。
  月球重力僅為地球的1/6,這使得月球表面的土壤遠比地球上鬆軟,月球車的行進效率會降低。而低重力導致的摩擦係數降低,使得月球上的行走遠比地球上容易打滑,這對月球車的控制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微重力的環境下保證動作的準確度、提高月球車的行進效率,是科研人員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之一。
  原始新聞
  中國自行研製的兩款月面巡視探測器,3月31日在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亮相。
  月面巡視探測器通常被稱為月球車,是中國「繞、落、回」「三步走」探月工程中,實現第二步「落」的重要部分。
  此次展示的兩款月球車,型號分別為MR-2和MR-3,是由上海航天局牽頭,哈爾濱工業大學、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國防科技大學等數十家單位聯合研製的。
  有關專家表示,此次亮相的兩款月球車還只是原理樣機,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月球車」,下一步還需攻克一些關鍵技術,如在極端溫差以及相當於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環境下的生存適應、月夜期間能源供應、視覺導航等。(據新華網)
  相關鏈接
  月球車
  月球車是在月球表面行駛並對月球考察和收集分析樣品的專用車輛。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后,人們便開始了飛向地外天體的準備。然而,在對月球表面探測過程中,採取什麼樣的運輸工具才有可能在月面上進行實地考察呢?於是,產生了月球車。為了使月球車在月面上能夠順利行駛,美國、前蘇聯曾發射了一系列的衛星探測,並對月面環境進行了反覆的科學實驗,為在探測器上攜帶月球車的成功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月球車分為兩類:1.無人駕駛月球車———由輪式底盤和儀器艙組成,用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聯合供電。這類月球車的行駛是靠地面遙控指令。 1970年11月17日,蘇聯發射的「月球」17號探測器把世界上第一台無人駕駛的月球車———「月球車」1號送上月球。此車重約1.8噸,在月面上行駛了10.5公里,考察了8萬平方米的月面。此後蘇聯送上月球的「月球車」2號行駛了37公里,並向地球發回了88幅月面全景圖。
  2.有人駕駛月球車———這是由宇航員駕駛在月面上行走的車。主要用於擴大宇航員的活動範圍,可隨時存放宇航員採集的岩石和土壤標本。這類月球車的每個輪子各由一台發動機驅動,靠蓄電池提供動力,輪胎在-100攝氏度低溫下仍可保持彈性,宇航員操縱手柄駕駛月球車,可向前、向後、轉彎和爬坡。 1971年9月30日,美國「」15號飛船登上月球,兩名宇航員駕駛月球車行駛了27.9公里;「」16號、17號攜帶的月球車,分別在月面上行駛了27公里和35公里,並利用月球車上的彩色攝像機和傳輸設備,向地球實時地發回宇航員在月面上活動的情景及離開月球返迴環月軌道時登月艙上升級發動機噴氣的景象。
  科學家對經由月球車月面的實地考察所帶回的寶貴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大大深化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
  2012年,中國月球探測「嫦娥工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將在月球上的某個月海登陸。一位專家透露,中國科學院目前初步考慮了月球上5個地勢較為平坦的月海地區,最後他們將確定其中的一個作為這位主角展示演技的舞台。
  在實驗室里,這個重要角色的學名是「月球探測遠程控制機器人」,公眾已經習慣叫它「月球車」。   
在中國航天即將展開的探月工程中,一種新近製備的超輕特種金屬材料———泡沫鋁,可能為中國未來的月球車穿上「防護服」,以保證攜帶攝像機和多種探測儀器的月球車安全著陸,防止衝擊可能造成的破壞。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院對外宣布,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超輕型泡沫鋁的製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技人員通過對滲流工藝的改進及后處理方法的探索,基本掌握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石膏型滲流技術,能穩定地製備出密度小於0.2g/cm3以下(設計要求為≤0.3g/cm3)開孔型泡沫鋁,其結構均勻性達到美國DUOCEL泡沫鋁的同等水平。另外,在超塑性金屬材料的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進展,已經獲得常溫下延伸率達160%%左右的合金,超出設計指標1倍多。
  據專家介紹,在中國航天探月工程中,月球車軟著陸器的支架上將採取兩級緩衝保險。專家介紹,該研究成果為儘早提供滿足我國航天需求的功能材料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目前,科技人員正繼續攻克大尺寸泡沫鋁材料的製備及結構一致性控制技術和提高超塑性金屬材料的強度兩大難題。

12

主題

5949

帖子

124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248
沙發
關愛 發表於 2007-4-15 14: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6: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