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它影音] 「天潤」古箏創新實踐中相關技術問題之初探(六)

[複製鏈接]

26

主題

34

帖子

3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sdr 發表於 2007-4-14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箏製作的繼承發展、創新改革之路該怎麼走,「天潤」也是在反覆探索實踐中逐步理清思路、選定目標得。感受最深之處歸納為三點
    一、古箏製作的繼承發展、決不僅僅是繼承傳統製作的工藝方法而已,更重要是繼承其蘊含的深遂文化底蘊。這乍一看是乎很「虛」,但當你走到一定程度時、你定會悟到文化底蘊的影響不僅存在,甚至一定程度上會主宰一切。以「天潤」創新實踐過程為例,「天潤」出生於湖北武漢、其文化背景「荊楚文化」也稱「禮樂文化」,眾多出土文物中多有各類古樂器、而天潤骨幹制箏技師、全部都參與過隨州擂鼓墩編鐘出土古樂器的複製研究全過程,且至今仍作為省博館的複製協作單位。這些都成為「天潤」創新實踐中無形但卻主宰大局的根本動因。
    二、傳統文化要永葆青春、必須與時俱進。要讓更多的人接受古箏、喜愛古箏,除了傳統文化的巨大吸引之外,應該為古箏增添時代氣息、賦予個性色彩。當然、把握「創新」的「度」十分重要也最為困難。還是本著積極嘗試探索,實踐檢驗定奪為好。
    三、古箏創新發展應借鑒當今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儘可能採用相關學科的成熟科研成果。側重從傳統古箏設計製作的不科學、不完善之處著眼,尋求突破口。並且反覆論證、實驗,審慎推進。每一項創新都要力求能夠接受歷史的檢驗。而決不能搞「嘩眾取寵」「曇花一現」。
    在結束本文之前、我還想特彆強調一點,本文所探討的創新都是以精工製作為基礎。離開這個前提、就根本稱不上樂器,也就更談不上創新!舉一個簡單例子,本文介紹「唐妝箏」時談到複合材料振體是優良的振材。但具體製作過程中粘貼方式、複合工藝等都要求十分精細,否則對音質提高不僅無益、反而有害。聯想到國內古箏市場低價競爭、魚龍混雜,正如有一位網友戲稱「不是在制樂器、是在釘傢俱、而且是三流傢俱」,不禁令人憂心!但願「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本文只是一些很不成熟的實踐感悟,錯誤在所難免,只求拋磚引玉,期待高手斧正。同時本文很多技術問題也未展開深層論述,歡迎有興趣的各位到我的論壇交流。我們大家共同攜手,為推動民族樂器製作繼承發展、創新改革盡一點薄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07: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