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對天主教之認識

[複製鏈接]

7

主題

90

帖子

2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ttleflower 發表於 2007-4-5 03: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文原載於香港大學基督徒團契刊物欖欖1983,作者是余創豪博士,Chong-ho(Alex)Yu,Ph.D.,MCSE,CNE,CCNA,AcademicResearchProfessional/Manager,EducationalDataCommunication,Assessment,ResearchandEvaluation,Farmer418,ArizonaStateUniversity,TempeAZ85287-0611。承蒙允許刊載此文,特此鳴謝!)

我對天主教之認識

引言

一般基督新教徒都視天主教為異端,而現今有不少更正教護教書籍亦是持此觀點,但我認為這些書的資料許多都已過時,而且當中包含了不少誤解。

救恩觀的誤解

首先是關於救恩問題,更正教批評天主教並非因信稱義,而是信德加上行為、再加上聖禮。今年為天主教之救贖聖年,天主教在救贖聖年特刊上宣稱:自己﹝信徒﹞的卓越地位並非個人功勞所獲,而應歸功於基督的特殊恩寵。(1)又脫利騰﹝天特Trent1545-1563﹞大公會議之信條宣稱:基督藉著十字架上祭祀的死亡,救贖了我們使我們與天主和好。非有信心,成人之稱義是不可能的。 (2)發行港台兩地之聖經雙月刊,在一九八三年三月號中有許多篇文章都論及救贖、十字架、主之死亡與復活,其論點與更正教完全相同。(3)

那麼關於行為與聖禮又如何去解釋呢?上面引用的救贖聖年還有下文:如果不以思言行為去報效﹝恩典﹞,不惟不能得救,且要招致更嚴厲之審判。 (4)脫利騰信條亦補充說:善工能邀至更豐富的恩寵。 (5)換言之,行為是得救之後的,而非得救之條件。我與天主教合一委員會的揚祖媛女士談論過這個問題,她認為信心與行為就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因信主而罪得赦免,但人性仍是軟弱的,所以教會才強調行為與聖禮,來扶持信友奔走天路。

脫利騰信條有云:新約的聖事對人的得救是必要的。 (6)聖禮問題無疑是兩教之分歧點,但我覺得並不是雙方之觀點完全背道而馳。就聖禮問題,我請教過大角咀堂司鐸恩寶德神甫,他認為聖事雖有聖化信友之能力,但聖事並非消炎片,一服便有效,要它產生效果,必須要有信友心靈上之應和。這與更正教強調聖餐前要悔罪並無兩樣。至於復和聖事﹝告解﹞,敷油聖事,楊祖媛認為教會是為體恤罪人及病人而立的,表示教會對罪人的接納,對病人的支持。

對教皇問題的誤解

第二個誤解是關於教皇問題,首先談談教皇無誤,我們不要以為教皇一人所宣告之一切東西都完全沒有錯誤,其實教皇所頒布之決議必須由公會會議所研討通過及聯名簽署,否則無效。 (7)梵諦岡初次公教會議(VaticanI1869-1870)宣布:全主教或在舉行大公會議時集合,或分散在全球各地,共同宣布一項有關信仰或道德應為一切信友所接受的教訓時,不會錯誤。 (8)

換言之,教皇無誤實在應是教會無誤,但教會宣告的一切是否都在無誤之列呢?恩寶德神甫表示非也,無誤之範圍,只限制在有關福音的教義上,並不包括教會組織、禮儀之類的事。事實上天主教的組織、禮儀是經常在變的。教宗並非一個握有無上權力的獨裁者,例如若望二十三世出任教宗后,馬上覺察到瀰漫於羅馬教廷內一般自我封閉的氣氛,而對這種情形,他只感嘆無能為力而嘆道:在這裡,我只不過是個教宗。 (9)

有關拜聖母問題

第三點誤解是關於聖母瑪利亞,更正教以為天主教拜聖母根本是大錯特錯。瑪利亞之地位,最先在公元四三一年之厄弗所(以弗所)會議討論,會中決定稱她為天主的母親,為什麼神有母親?不是這個意思!大會其實是為了肯定耶穌基督是神,所以才叫瑪利亞為天主的母親。天主教中不少神學家主張淡出聖母的地位,天主教現在只對聖母敬禮,而非敬拜。﹝當然會有部份教友不知情而拜聖母。﹞現在西方之合一運動,已不再太爭論聖母問題了。不過聖母教義還是有值得商榷之處,如聖母卒世童貞、無原罪、帶肉身升天、為人代求等,永援聖母九日敬禮之禱詞,甚至直接向聖母求救!(10)

無可諱言,天主教在歷史上犯有不少錯誤,即使至今亦不能完全改正過來,所以當提出一些尖銳的質詢時,公教報總編輯夏其龍神甫說:父親錯了,兒子要怎麼辦呢?恩寶德說:你可質問當時有沒有宣布那些信條之必要,但事實上已經宣告了。

梵諦崗二次公教會議前後的變化要真正認識天主教,我想必須要留意一九六二至六五年的梵諦崗第二次公教會議。這次會議導致了甚多天主教之改變,我嘗試提及幾點,但難免會掛一漏萬:

梵二精神部份是受到神學家德日進(Chardin)影響的。在此之前,天主教相當出世、保守、和排他。德日進參考了達爾文進化論,著有人的現象 (Thephenomenonofman﹞一書,他認為世界不是靜止、而是動態的,世界向著亞美茄終點(Omegapoint)邁進。(11)他說自己的書是寫給愛神所愛的世界的人看的。德氏曾被教廷視為異端,後來又對他追認接納,德氏之論調,令天主教醒覺到人類之歷史與救贖之歷史的關切。簡言之,梵二使教會關懷世界,教宗保祿六世說:大公會議之教會看這個世界有點像天主一般,﹝在創世后﹞說祂所造的一切都好。今日教會希望在世界各範疇中注意它:宇宙、人性、歷史、文化及社會,以更大的愛心關懷它。 (12)教宗在1965年曾親赴聯合國向全球代表呼喊不要再有戰爭! (13)在1967年又發表民族發展通論,當中說:天主創造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人類,所以人應當運用天賦之智慧,努力使這個世界完全屬於每個人。 (14)基督徒應該勇敢面對現實,剷除一切不正義之措施。 (15)時代徵兆(Signofgeneration)在梵二后是天主教通行之名詞,LeonBedrune有一篇文章被收錄在時代徵兆一書,他在文中寫道:教會既不脫離世界亦不超越世界,她就處在世界之中,她的使命就在世界之內。 (16)我們講福音,不是拿起聖經照字讀字,而是看看時代之需要、世界之處境,而重新了解上主對吾人的要求,向人講出他們在特別處境下最需要的福音。而天主教之獨斷、排他精神亦隨著世界的開放而消退,開始尊重其他社會文化、異教及更正教。至於教會組織、禮儀等改革,此處暫且不提。

當然,梵二之改革並未得到所有人同意,高等批判學家華德(bruceVauter)說:梵二所帶來的後果是,我們似乎完全被教會結構和行政組織問題所羈絆。(17)他認定梵二重視教會,而忽視了教會之創始者基督,以致基督(Christology)之研究受到壓制,教會從來不準人的思想自然發展在權力之層次上反開放主義。(18)但據我所知,天主教已由羅馬下放了許多權力至各區主教,而其自由精神亦有進步,如1981年示編委出版之基督,因內容問題引起了爭論,但胡振中主教始終容?ahref="mailto:討論,沒有以權力去壓制任何一面。">討論,沒有以權力去壓制任何一面。

新神學的污染以我的觀察,天主教現在面臨之危機是新神學(Liberalism)之污染),一九0七年與一九一0年教皇庇護十世(PiusX)曾下兩道通諭禁制之,當時之新神學運動以法國教士勞瓦西(1857-1940)為著,他不接納聖經無誤論。但直至今天,新神學又再在天主教中復起,FredrickS.Leathy說:新神學派現在正掃蕩著整個羅馬天主教會,與這個新神學派運動作殊死戰者,只不過有幾個天主教保守派之學者而已。(19)我接觸過不少天主教人士及閱讀過不少天主教書籍,都發現當中有相當重的新神學思想,當中有些可以接納,有些則太驚人了!這篇草草之作,實在不能算是澄清或啟導什麼,但願兩教能在日後有更多的對話與合作,一則消弭誤會,二則聯手對抗新神學,於願足矣。

[ 本帖最後由 littleflower 於 2007-4-4 14:53 編輯 ]
Do little thing with great love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