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踏平台灣當然誇張了一點。登陸之前當然應該做好準備工作。
首先,應該從經濟上進行全面打壓,儘可能地削弱台灣的力量。經濟制裁,貿易禁運,就像米國對付古巴和伊拉克那樣。而且這種行動必然會在台灣引起恐慌,對台灣的經濟和股市造成很大的衝擊.光是大陸可能開戰的這一趨勢,就足以令國際投資者望而卻步,本地商人分化出走.在96年大陸導彈試射期間和之後,就有大量台灣商人下定決心移民海外.這就是大國不怒自威的氣勢.冷戰當中整體實力較弱的一方比較吃虧.如果美蘇開戰,蘇聯未必會輸.如果沒有之前的制裁和封鎖,美國人在伊拉克戰爭中也不會贏得這麼輕鬆.總之,開打之前的幾個月或(最好是)幾年先讓台灣從實力到士氣元氣大傷.
其次,利用作為大國的雄厚外交資源對台灣實施心理戰。台灣人經常控訴大陸的外交打壓,實際上就反映了其對國際孤立的恐懼。打個比方,當一個壯漢和一個小不點對峙的時候,旁觀者的中立就意味著一種變相的對壯漢的支持.所以,台灣格外在意其他國家的態度,渴望國際支持.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以及民進黨執政者的愚昧,中國在世界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亞太國家同中國在經濟上的整合必然會直接影響到各國對台灣問題的態度.新加坡關於台灣是亞太地區的亂源的言論隨遭到了陳唐山的辱罵,但隨後澳大利亞的中立宣言卻不見台灣的激烈回應.一方面台獨自然不敢對洋人出言不遜,另一方面多個國家發表對台灣不利的這種政策宣示,令台獨心驚膽戰.據說當時台灣政府忙於與美國溝通,生怕被台灣給予最大期望的米國也發生類似的政策轉變.德國在波蘭戰役爆發之前就成功地運用了外交手段達成戰略目的.英法兩國在迫使歐洲小國向德國妥協方面出力不小,以至於捷克總理認為他最終在協議上簽字是因為英法的壓力.只不過德國太過野心勃勃,既得隴復望蜀,需索無度而導致了同英法的矛盾無法調和.所以,持續的外交打壓是很有必要的,這是套在台獨脖子上的又一根絞索.台獨經常為此叫疼,我們切忌不能鬆手做當代宋襄公.
另外,台灣也有少數支持統一的人士.千萬不要小看了第五縱隊的威力.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他們可以提供情報,製造輿論.....台灣人最喜歡用民意和民主來支持台獨主張,如果在這部分人佔多數的部分地區公投獨立,脫離台灣加入中國,會有什麼結果?台獨動武則自打嘴巴,自亂陣腳,也從道義上為軍事介入消除了最後的障礙(我們當然有權出兵保護同胞免遭"種族"清洗).否則我軍即可兵不血刃登陸台灣,從而贏得了更加有利的態勢.台獨撕裂族群,本就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善加利用.
武統應該是鬥智鬥力,並非純靠蠻力取勝.大國也非莽漢,而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統一體.支撐英國人龐大海外帝國的不僅是強大的皇家海軍,還有其嫻熟的外交手腕和精明的算計.統一的主動權在我方手中,即便台灣獨立我方也應按自己的步調行動.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動手完全操之在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孫子兵法.火攻篇)" 台海問題由於牽涉到外部力量,確實是我國通向大國之路上的重大考驗.如果我國依靠智慧和不斷增長的國力通過了這次考驗,那麼基本也就崛起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強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