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統一就一定受讚揚嗎?葛劍雄談帝王的使命

[複製鏈接]

37

主題

127

帖子

6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ixia6688 發表於 2007-3-26 1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專訪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葛劍雄

□本報記者 甄曉菲



學者葛劍雄在《統一與分裂》一書中寫道:「如果從秦滅六國算起,到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秦朝的統一維持了12年。如果從秦始皇完成疆域的開拓算起,統一隻保持了6年。」

  然而就是秦朝短暫的統一,使「天下大勢」成為中國人的兩千年心結。統一與分裂問題,成為歷史評說帝王的一個重要指標。

  不止秦國想統一

  記者:「大一統」或者說「統一」這樣的說法是什麼時候才有的?

  葛劍雄:「大一統」這個說法,是董仲舒在西漢提出來的,秦始皇沒有明確提出「統一」理論。實際上,「統一」是一個逐步發展的趨勢。

  《尚書》裡面有一篇文章叫《禹貢》,假託大禹治水之後,把天下分為九州。我們知道大禹時期不可能做得了這個事情,其實是一些人把統一的願望寄託於未來,假託聖人已經這樣做了;另外,儒家提出了一個「五服」的形式,中央叫做「王畿」,然後下面每500里一層,不同層次實行不同的制度,用不同的方法來統治,這也是一種統一的理想。所以說在秦始皇以前,關於統一已經產生了不同的理論和不同的方案。早期的理論往往是一種理想,甚至是幻想,沒有實施的方案,真正要把它實施,需要有條件,那就是政治上的統一。

  從東周開始,諸侯林立,慢慢地大諸侯消滅小諸侯;到戰國時代,1000多個諸侯國只剩下了7個。這個過程就顯示了統一的趨勢。但是秦始皇統一之後,並沒有實行九州制,而是把天下分為36個郡,後來是40多個郡。當時秦始皇的大臣們對使用什麼制度有分歧,一部分人主張繼續進行分封,但是李斯跟一些大臣主張郡縣制,最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所以從此開始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郡縣制。

  記者: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的分裂狀態下,七國都有自己的血統和政治觀念,為什麼秦滅亡之後,復國沒有成為主流思潮?為什麼不管項羽還是劉邦,說白了就是想做第二個秦始皇,繼續統一而不是分裂?

  葛劍雄:因為秦朝實行的制度,從歷史來看,是符合發展潮流的。所以儘管朝代可以滅亡,皇帝可以換人,但這個制度確實是越來越鞏固,措施也越來越具體。

  秦朝以前,想統一的當然不止一個秦國,齊國也曾經強大,儼然東方盟主。再往前,春秋時期的晉國、楚國也都曾經強大過。但是他們都沒有成功,只有秦國成功了。

  記者:「人間最大」才是皇帝們追求的目標,以後秦始皇的繼任者們也都是如此。

  葛劍雄:是啊。一方面,中國從秦始皇之後大多數時間都處於統一狀態,雖然也有分裂,比如五代十國,即便如此,北方中原的那個王朝,仍然是被小的政權所承認。但是另一方面,中國那麼大,各地情況不一樣,真正完整的統一,時間並不像想象的那麼長。

  我們都愛說宋朝結束了五代的分裂,但宋朝並沒有恢復唐朝的領土。比如說北方出了一個遼,契丹人佔了唐朝的一部分地方,包括後來的幽雲十六州,還有後來的西夏,所以說宋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偏安也有其道理

  記者:統一被認為是皇帝的業績,所以皇帝在任上丟掉了疆土或者鬧分裂,哪怕治下統治得再好,這個皇帝也是受批評的,是這樣嗎?

  葛劍雄:皇帝自然希望自己的領土越大越好,但也得看自己的實力。比如宋朝也曾經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後來打不過契丹人,也就不再想著收復這個事兒了。

  另外一點,統一除了有實際利益之外,還有著精神上、政治上的意義。南北朝分立時,北方說自己是中國,南方也說自己是中國。北方罵南朝人是「島夷」,南朝罵北方政權是「索虜」———頭髮紮起來的強盜。南北朝統一之後,修南北朝歷史時就犯難了,到底以誰為正統呢?後來,為南方修一部南史,為北方修一部北史,都是正統的。

  中國的統一就是這樣,以「中國」為概念,大家就是承認一個正義性、正統性的標準,這樣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確實沒有一個皇帝不想統一。但也有一些皇帝頭腦比較清醒,當他看到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號召力不可能走到這一步時,也採用過一點順應形勢的做法。

  記者:順應形勢的皇帝,歷史上就會用「偏安」這樣的說法來給他定性,比如南宋。

  葛劍雄:有時候實行「偏安」政策對老百姓是有好處的。

  統一確實是皇帝的一種「職業壓力」。南宋到了臨安,臨安從來就沒有叫過首都,叫「行在所」,就是皇帝臨時住住的臨都,不敢叫首都。南宋一開始,北方的流民登記籍貫還是登記原來的,很久才不得不登記到南方籍貫。歷史經常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再比如明朝末年,面對清朝的進攻有好幾次機會可以通過談判達成和解,但明朝一批文人就說,絕對不要談,誰談誰是賣國賊,皇帝也不敢公開提談判的事。崇禎皇帝曾經派兵部尚書悄悄跟清朝談判,消息泄漏之後,兵部尚書就被殺了,當時根本沒有人再敢動這個腦筋了。所以說國家的發展也是非常複雜的事情,簡單地用道德標準衡量是非不見得是一定正確的。

  東漢的王莽,他的統治之前邊疆比較安定,與匈奴保持了六七十年的和平,但王莽硬要匈奴把自己的印換掉,稱自己為奴,又派兵攻打,這樣邊境就不安寧了。在這樣一個中央集權制度下,儘管統一是一個大的趨勢,但不顧民力盲目擴張,甚至為了滿足私願而開疆拓土,最後的結果並沒有推動歷史,反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清朝又是另外一回事,清朝後來的衰敗、領土的喪失確實有當時那些皇帝的個人原因,比如道光、咸豐、同治等人的原因,但更多是制度衰落的結果。道光皇帝跟英國人打仗的時候還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這個仗怎麼打?整個制度走向衰落,你就是再好的皇帝又有什麼用呢?

  放棄土地也未必總是遭受輿論譴責。明初永樂年間,越南內亂,明朝派兵鎮壓,滅掉了黎氏政權,建立了交趾布政司。但22年之後,明朝還是撤退了。為什麼呢?因為越南本來是藩屬國,現在是你的一個省了,所以越南人要反抗,但是,更主要的是因為明朝派去的地方官貪贓枉法,殘酷剝削,激起了當地人的憤怒,所以明朝派軍隊怎麼打都打不下來。到了宣德年間,皇帝聽從大臣的建議撤出越南。有人罵宣德,說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打下越南,但是多數人還是贊同撤出的政策。所以統一與分裂問題非常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統一就一定受讚揚嗎?

  記者:您曾經說過,一個皇帝如果崇尚仁義,清心寡欲,他有可能成為一個道德典範,但是他會是一個歷史的侏儒,抬不起頭來,怎麼理解?

  葛劍雄:這是歷史的局限,也是史學家的困惑,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兩難的選擇」。假如說秦始皇只滿足於自己的領土,他怎麼會去把人家六國滅掉?如果說滅了六國之後,他覺得好了,這樣就夠了,又怎麼可能再次擴大疆域呢?如果歷代帝王不追求統一,怎麼會有今天的中國呢?

  世界上長期形成的國家是怎麼來的?哪一個是通過和平手段自然形成的?當然都是打下來的。古代沒有聯合國,人類還不樂於以和平手段來解決國家爭端,往往只能夠通過武力來保障自己的安寧,也只能倚仗武力擴大自己的領土。

  但是還有一些小政權,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去統一人家,就會選擇一些比較文明、對他比較好的大的政權來依附一下,證明政治上的正統性。比如朝鮮,每次內部的朝代更迭之後,都要趕緊取得中國中原王朝的冊封。在韓國有很多明朝清朝留下來的墓碑,上面寫的都是「大明朝鮮國」然後怎麼樣怎麼樣。清朝就是「清朝鮮國」,在當時的臣民心目中,這是一種光榮。

  所以當日本要想侵略朝鮮,首先需要迫使中國承認朝鮮是獨立的。表面上看當時朝鮮是獨立了,結果沒多久就被日本給佔領了。小國不是依附這個,就是被那個給吞併,這就是分裂的壞處。

  一些弱小政權的君主看到這樣的形勢,會放棄一些東西,比如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在今天浙江的吳越王一直對北方的政權採取服從政策,宋朝要求他們一起出兵攻打南唐,他也出兵了,宋朝讓他交出兵權,他也老老實實地交了。這個政權滅掉了,但對人民是有好處的。從唐朝後期開始,吳越地區一直非常安定,宋朝時期完全和平「繳槍」,從個人家族來看,吳越王錢氏家族也就延續下來成為當地大族。這個統一算是一種和平的、體面的投降,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識時務者為俊傑。

  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南唐,打也打不過,投降也不肯投降,最後李後主被俘虜,一方面更不體面,一方面老百姓更受傷害。

  我們看歷史,往往很難做單純的道義判斷,有些人堅持原來的信念,堅持不投降,從道德上講,這是一種忠誠,但是帶來實際的破壞更大。

  記者:拋開實力相差特別懸殊的情況,民眾是否也認為統一是皇帝的責任與義務?

  葛劍雄:要看形勢的。比如說,北宋末年,宋跟女真人聯合起來滅了遼國。宋朝以為收復幽雲十六州之後,當地百姓會拿著鮮花拿著點心來歡迎,但實際上當地人民很反感,還繼續反抗,宋朝士兵很奇怪,當地漢族人回答說,契丹人統治我們兩百多年未見得虧待我們,我們的日子不是不好過啊,我們為什麼要反對他們呢?

  這個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對於國家來說,統一與分裂可能是大事,但是最後是否受到人民的擁護,還要看給人民帶來了什麼。

  沒有秦始皇會怎麼樣

  記者:歷史不允許假設,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歐洲,即有著接近的信仰、相似的文化背景,很多不同的國家的地區?

  葛劍雄:這個假設不成立。如果沒有秦始皇,還是會有其他皇帝,統一的趨勢是逐步形成的。而且中國的統一有很大的特點: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擴大,所謂的內地18省,通常統一之後很少有反覆。

  內地的農業區是不能丟的,但是邊疆地區丟一點,人們往往很麻木。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黑龍江以北歸沙俄,因為那個地方人口實在太少,很多地方是無人區,中國方面也就比較麻木。但是當俄國人佔領了黑龍江以北,再下一步要對東北動手了,清朝趕快下令開放,大批內地人遷往東北,才慢慢鞏固下來。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時,東北已經有3000萬人口了。所以日本人才會一邊扶植滿洲國,一邊開始大批移民到這裡。所以說一個國家的領土問題是離不開自己的人民的。

  記者: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當朝皇帝因為縱容分裂,受到負面評價不得翻身的?

  葛劍雄:當然有。像石敬瑭為了自己能當皇帝,不惜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政權,造成長期分裂,無論如何是應該受到譴責的。但對具體事情分析時,一個就是要看當時的情況,還要看觀念,觀念是會改變的,比如說現在對宋朝,尤其是南宋的評價,外國的一些歷史學家跟中國史學家之間的意見並不是完全一致的。

  大家印象裡面北宋朝打不過遼,簽訂了澶淵之盟,也打不過金,皇帝要稱侄,這不是屈辱嗎?我們通常都是讚揚主戰派,比如著名的詞人辛棄疾;批評主和派,比如朱熹。但近幾年也有不同意見,明明打不過還要去打,每打一次受一次損失,對方的要求讓你更加屈辱,還不如就以淮河為界,保持一種和平的狀態。

  我在《統一與分裂》這本書最後還寫到了:統一的很多弊病並不是統一本身所產生的,而是統一之後實行什麼制度。分裂時期出現的很多積極的因素,其實也不是分裂本身所帶來的,而是因為分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央專制集權制度。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追求一種統一但不是專制集權的制度,可以不需要分裂來獲得一種原來只能靠分裂才能獲得的經濟文化的活力。所以我們才會積極地尋找適合的政治制度的改革。
俄羅斯都民主了 國民年均所得還11000美元 我國也應該效法老大哥

37

主題

127

帖子

6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60
沙發
 樓主| haixia6688 發表於 2007-3-26 10:11 | 只看該作者
我也是一直很困惑,到底為什麼要統一,統一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中國統一,亞洲統一,半球統一,地球統一,宇宙統一......?

呵呵,最近,電視上老是重複播放一個什麼"一統天下"的酒.
這個廣告看著看著,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中國威脅論.
俄羅斯都民主了 國民年均所得還11000美元 我國也應該效法老大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1: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